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397节

  原本还在得意的夏侯惇眼睁睁瞧着箭似流星,径直朝自己飞来,不由吓了一跳。

  还是一旁的亲兵反应够快,几人同时举起盾牌,将夏侯惇遮得严严实实,这才替他挡下了这一箭。

  看了看来箭的位置,夏侯惇和李典对望一眼,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如果刚才不是亲兵的反应及时,夏侯惇另一只眼睛恐怕也要没有了。

  “早闻张绣麾下太史慈箭术高明,不曾想竟能到如此地步?”

  “如今冀州援兵已被你我截杀,当速速离去。”

  “善。”

  眼看着夏侯惇和李典绝尘而去,太史慈纵然再是生气也是无可奈何。

  他麾下的兵马也不多,如果趁着刚刚攻击夏侯惇和李典的疲军之师还有胜算。

  可等到他们养足精神再刚正面,最多就是打个平手。

  他思虑再三,索性也不再返回冀州,而是直接领兵去往黎阳。

  自己带来的兵马虽然不多,但终归也是一份力量,还可以帮着袁谭守一守城。

  顺便把这个噩耗告诉他……

  太史慈的到来自然是受到了袁谭的热烈欢迎。

  可当他得知袁尚居然只拨兵五千来援,还被曹操在半路上坑杀殆尽的时候,不禁勃然大怒。

  “岂有此理,简直是岂有此理!”

  看着袁谭狂暴的模样,太史慈的心中不禁产生了几分慰藉。

  原来他不是一个人。

  自己好歹还当面骂了夏侯惇两句,射了他一箭,可眼前的袁谭就只能无能狂怒了。

  不过袁谭很快就找到了出气筒。

第434章 诸葛亮vs庞统

  袁谭在无能狂怒了一阵以后,便找到了承受自己怒火的人。

  可怜的逢纪被叫了出来,还没明白发生什么事情,就被袁谭骂了一个狗血淋头。

  袁谭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学渊源、底蕴深厚。

  此时虽是在骂人,却不带脏字没有重样,听得周围众人不住点头。

  被他怒骂的逢纪则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敢怒不敢言的他唯唯诺诺,等好不容易听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禁在心中暗暗叫苦。

  他能够明白袁尚和审配为什么会只发兵五千前来援救,也理解他们是因为袁谭的自作主张而发怒,可你们好歹考虑一下我啊!

  我还在袁谭军中呢!

  袁谭骂着骂着,便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一股想要砍了逢纪脑袋的想法自心中油然而生。

  想杀一个人的眼神是藏不住的。

  注意到袁谭看向自己的眼神越来越凶,逢纪心中格登一声,额上黄豆大的冷汗便开始往下流。

  抢在袁谭说句那句关键性的话之前用谦卑的语气恳求道:

  “大郎莫急,且容某作书致主公,求其亲自来救。”

  听到逢纪这么说,袁谭的气这才消了一些。

  于是他便让逢纪即刻作书,派人第二次到冀州给袁尚送信。

  如果这次袁尚还敢做妖,他就砍了逢纪的脑袋祭旗!

  自袁绍死后,张绣在河北的情报系统便工作量大增,每天都有大量的消息通过指定渠道将信息进行分析汇总,之后便传递到张绣这里。

  虽然张绣深耕十年,己方情报系统比起其他势力几乎要领先了好几十年,但是这信息的传递速度依旧不能让张绣满意。

  张绣知道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毕竟这才是公元二百多年的时代,受限于生产力限制,自己就算把生产关系搞的再先进也没用。

  想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对于这段时间发生在河北的一系列事件,哪怕他身为一个穿越者,在得知了其中的种种细节之后也不禁为之拍案叫绝:

  “袁家兄弟当真是绝了!”

  简单地说就是,每当你以为其中之一已经足够无能的情况下,另一个立马就能继续拉低下限给你看。

  简直就是比烂大赛。

  “孔明真是辛苦了……”

  哪怕隔着千里之遥,张绣也能通过诸葛亮给自己的传书感受到那份蕴含在其中的深深无奈。

  历史上身为蜀汉丞相的他在北伐时的心情大概也跟这差不多吧?

  敌人强大不说,后方队友还不断拖后腿,根本看不到希望啊!

  万幸的是,这一次他们的战略目标不是打赢曹操。

  否则才二十六岁的诸葛亮就真要提前体验那种“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暮年心态了。

  “士元,不若你去冀州,将孔明换回?”

  张绣半开玩笑地对庞统说道,“吾观其心力憔悴,怕是已经撑不住了!”

  “不可!”

  庞统一听,顿时吓了一跳。

  开什么玩笑?

  虽然现在调配四州六郡人事变动这件事情同样极其耗费精力,甚至他已经有好几个晚上都忙得只能睡一两个时辰。

  然而跟诸葛亮所面对的情况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倒不是说他不想上战场。

  相反,自从投靠张绣以后,庞统虽然一直都在从事内政工作,但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够在战场上一展所长的。

  然而如今河北战场的形势实在是太憋屈了。

  用以弱对强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种局势了。

  如果是在袁绍暴毙之前,他不介意去河北。

  能跟曹操这样的对手在战场上展开对决,他还真是兴致满满。

  以庞统的眼光来看,诸葛亮这五年在河北的确做得不错。

  不,应该说是极好才对。

  孔明殚精竭虑、纵横捭阖、总揽全局,几乎是把方方面面都给考虑到了。

  正因如此,才能够维持如今这种平衡之势。

  可这却不是庞统的风格。

  换成是他的话,肯定会比诸葛亮更加激进。

  趁袁绍还活着的五年,他就算拼着袁军势力受损,也肯定会让曹操吃上几个大亏。

  最终的结果是让袁绍一方的优势变得更大。

  但对应的,一旦袁绍死了,处境也会比诸葛亮现在所面临的更加艰难。

  除非袁绍早早就接受建议,指定了接班人——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虽然当初张绣把诸葛亮留在河北的时候,庞统还没有投靠过来。

  但从现在的形势发展来看,即便那个时候庞统已经加入张绣团队,让诸葛亮留在河北依旧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换成袁绍一直活着的话,庞统绝对有把握将曹操一直拖在河北战场,让他无暇他顾。

  可惜换不得。

  所以如今一听张绣说要换人,庞统立刻把头摇的像波浪鼓一样。

  以弱对强他不怕,但这种自己人时时刻刻在扯后腿的仗他可不想打。

  留在这里搞内政,调教那些不听话的刺头不好吗?

  干嘛想不开要去找虐?

  虽然庞统自忖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也不愿意去做这种事情。

  张绣见状不禁莞尔一笑:

  “士元,记得汝前日才对吾说,有些官吏不愿换岗,应当严惩——怎的如今到了你自己身上也是这般?”

  庞统闻言有些尴尬,咳嗽了两声,开口道:

  “此事乃统与元直一手操办,若统此时离开,只怕元直一人难以……”

  庞统话音未落,一直没有吭声的徐庶立刻高声说道:

  “庶一人便可!”

  庞统:(?_?)

  兄弟,几个意思?不带这么拆台的好吗?!

  徐庶:ε=ε=ε=(~ ̄▽ ̄)~

  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

  看着这一幕的张绣更是忍俊不禁。

  年轻真好啊……

  张绣最终没有让庞统去河北。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正事开玩笑。

  临阵换将本乃兵家大忌,况且诸葛亮带得蛮好的,把他去换了干什么?

  倒是应该考虑考虑怎么从其他方面帮一帮诸葛亮了。

  此时的庞统和徐庶也看起了诸葛亮写给张绣的信,等看到诸葛亮安排甘宁的那一路兵马时,都是露出了惊讶的目光:

  “孔明竟同意了兴霸此计?”

  两人对诸葛亮十分了解,知道他为人稳重,不擅也不愿用奇谋。

  如果有一个风险高却回报巨大的奇谋和一条稳扎稳打的方法同时出现在诸葛亮面前,那么他绝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没想到这一次却做出了跟以往完全不同的选择。

  “还不是被袁家兄弟逼的。”

首节 上一节 397/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