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婶娘放心,绣并非鲁莽之人。”
邹氏闻言倒是真的放下心来。
除了当初的宛城之战,张绣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谋定而后动,并不是那种喜欢背水一战的人。
“对了,窦娥是谁?”
把话说开以后,邹氏便想起了张绣方才的话来。
“啊这……”
张绣刚刚顺口一说,这才想起在这个时代窦娥还没有出现呢。
想了想还是说了实话,“那是戏剧里的一个人物,蒙受了很大冤屈。”
邹氏露出惊讶的目光:“怎的我没有听说过?”
张绣心说你要是听说过就轮到我惊讶了。
“是我在山上学艺的时候听过的,婶娘不知也不奇怪。”
邹氏点了点头,也没有多想,再一次叮嘱张绣要以个人安危为重,切不可因为这一纸诏书就冲动地跑去对付曹操。
张绣自然是从善如流。
事实上,即便邹氏不说,他也不会这么去做。
说完这事,他便将衣带诏收好。
邹氏则是将那原本藏着密诏的玉带重新缝合起来。
眼见它的材质做工皆是上上之选,又是御赐之物,邹氏便想要替张绣重新将之系上。
她觉得这应该能够起到趋福避祸的作用。
在邹氏替自己扎袍带的时候,张绣鼻尖嗅到一股淡淡幽香,又看到邹氏埋着头的模样,忍不住赞了一句:
“好香啊!”
原本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没想到邹氏闻言却是如遭雷击。
扎到一半的动作也停了下来。
张绣心中不解,忍不住问道:“婶娘?”
“绣儿,你、你怎能如此?”
“我怎么了?”
张绣低头一看,发现邹氏竟然噙着眼泪,不由大吃一惊:“婶娘,你怎么了?”
“你既称我婶娘,为何还要这般轻薄于我?”
“我不是,我没有!”
张绣顿时就急了。
刚刚才说完窦娥,怎么又来了?
我哪里轻薄你了?
张绣觉得无法黎姐,邹氏则是强忍住泪珠,在张绣胸口一推:
“你走吧,你我孤男寡女,同处一室,于礼不合。”
张绣一听那火气就冒了出来,“婶娘,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如何不知?”
邹氏反问道,“哪有婶婶和侄儿会像你我这般?
这袍带……还是去让你妻子替你去扎罢。”
张绣沉声道:“婶娘,我方才只是随口一说,绝无他意。”
邹氏则是深深看了张绣一眼,“这原本就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况且如今你我在房里待了这般久,若是传出闲话,对你我皆是不好。”
张绣强压着火气说道:“婶娘与我光风霁月、清清白白,只要你我问心无愧,又何需管他人?”
邹氏:“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张绣一呆,原本想好的说辞顿时再也说不出口。
第344章 转机
倘若我问心有愧呢?
这句话在那种环境下说出口意味着什么,张绣心里自然是一清二楚。
对于张绣这个穿越者而言,邹氏是有特殊意义的。
这一点张绣从来都没有回避过。
可对于自己和邹氏的关系,他虽然没把对方当成正儿八经的长辈,可也从来没有都没有往男女之情方面想过。
就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异性朋友。
再往深里说,就是红颜知己。
都说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张绣却不信这个邪。
看,自己跟婶婶不就是纯友谊吗?
可邹氏这一句话却在刹那间拨动了张绣的心弦。
自那之后整整一天,张绣都没能回过神来。
纵然他是一个多出了两千年见识的穿越者,但在感情方面还是没有经验,所以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甄宓和大桥都看出张绣有心事,见他不说,只能去询问邹氏。
后者同样是有苦难言。
她也不知道自己在那种情况为什么会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
其实回头想来,张绣那句“好香”虽然有些无礼,但却不应该让自己有那般强烈的反应。
最终邹氏只能将之归结于感情压抑得太狠,所以爆发出来才这么强烈了。
还有就是……
于吉对他算的那一卦也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这一切。
就在张绣和邹氏两人都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有人主动来帮忙了。
从官渡回来的探马带回了一个重磅消息。
数日之前,袁绍麾下的重要谋士许攸家人犯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逮捕。
许攸闻之大怒,连夜投奔曹操。
随后曹操便孤注一掷,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走小路去偷袭乌巢了。
第一波探马等不及此战结果,便早早赶来江夏,向张绣告之此事。
张绣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
终于来了!
对于当事者而言,历史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偶然所组成的。
但对老资格的历史学家来说,一切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会被说成是是历史的必然性。
官渡一战也不例外。
虽然探马声称还不知道曹操出兵的战果,但是张绣却十分清楚。
只要曹操得知了乌巢这个地点,又肯听许攸的话去偷袭,那么这一战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虽然跟历史上的结果略有不同——主要是文丑并未战死。
但是对于整个战局的形势却并没有影响。
袁绍依旧是一点一点丢掉了自己的优势。
如今再被曹操这一偷袭,百分之百还是会走上历史上那条老路。
这一点从他前期的种种表现也能看出来。
所以根本无需再等待第二批探马传来消息,张绣便已经下定了决心。
毕竟为这一天他已经整整准备了一年。
他立刻命人召集贾诩、诸葛亮、魏延、甘宁等人,一开口就吓了众人一跳。
“北方探马来报,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献计曹操以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从之。”
“主公,此事当真?”
诸葛亮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
张绣:“探马亲眼所见,自然是真。”
“亮非是询问此事。”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完便意识到自己这句话有歧义,因此又问道:“袁绍辎重当真在乌巢?”
原来是问这个。
袁绍的粮草辎重所在地原本是秘密。
别说曹操,就连袁绍军中知道的人也不多。
只是官渡之战中曹操火烧乌巢这件事情太过有名,所以张绣牢牢记住了这个地点。
见张绣点头,贾诩、诸葛亮、刘晔等张绣的智囊团中的几位谋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由贾诩先开口道:
“若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一旦被烧,眼下僵持之势必被打破。”
刘晔附和道:“袁军优势便在粮草,一旦军粮被烧,十数万大军只恐不战自乱。”
陈宫也点头道:“曹操虽是小人,但却不可小觑,得此机会,必会一鼓作气,趁势大破袁绍。”
鲁肃:“此战形势已经明朗,曹胜袁败。”
诸葛亮则是在最后开口道:“主公,可以出兵了!”
除了刚刚投降的田丰没有开口,张绣麾下的五位谋士一人一句,已经把形势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田丰倒不是不想开口,只是他发现贾诩、刘晔等人把话说完,他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也让他再一次感慨,张绣如今麾下的谋士数量不逊于袁绍,可众人偏偏就能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反观袁绍就……
算了,不说也罢。
“吾正有此意也!”
在一众武将惊喜的目光中,张绣长身而起,直接开始安排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