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250节

  因为他本来就是这种人嘛!

  对此他也是早有准备,章口来莱:

  “主公,诩以为可借孔明成亲一事,提前将主公欲与甄氏联姻之事散播出去。”

  “嗯?”

  张绣问的是对于诸葛亮的婚事怎么看,结果贾诩这货就直接给来了个既定事实吗?

  不过这样也好。

  “愿闻其详。”

  贾诩微微一笑,对自己的打算对张绣徐徐道来。

  在太史慈奉张绣之命带着张绣和诸葛亮的手书快马加鞭赶往江东的时候,那边的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孙策到底还是个孝顺的人,听了母亲吴夫人的话,决定先见一见于吉再说。

  谁知这一见,却又惹出了新的风波。

  原来于吉虽然被孙策下了狱,但是关押他的狱卒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对于吉敬畏有加。

  结果就是根本不用张昭等人特意交待,于吉在狱中不但不用戴枷锁,还是好吃好喝的供着。

  就连牢房都是最明亮宽敞的一间,还被打扫的整整齐齐。

  等到孙策传唤的时候,一众狱卒这才急了,要重新给于吉带上枷锁。

  这当然已经来不及了。

  孙策见到于吉这副模样,刚刚压下的火气噌一声又冒了出来。

  等看到于吉待的那间牢房如此整洁亮堂,又得知有专人替他打扫房间和准备饮食的时候,胸中的愤怒终于是像火山一样暴发了。

  凭什么?

  这是来蹲号子的吗?

  怕不是来牢里度假的吧?

  这些士卒对自己都没有这样尽心尽力!

  如此一来,他连原本准备跟于吉好好谈一谈的心思都没有了。

  他痛责狱吏,再一次将于吉下狱。

  等到孙策离开,一众狱卒连忙向于吉赔礼道歉。

  像牢头甚至宁可再被责罚,也不愿意改变于吉眼前的待遇。

  对此于吉并不在意,让他更兴趣的则是孙策这个人本身。

  特别是再一次见到孙策以后,他的一些猜想也得到了肯定。

  于是他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无妨,同时开口询问:“孙将军可有遭遇血光之灾?”

第290章 冤冤相报何时了

  听到于吉突然问起了孙策的近况,一众狱卒反倒是愣住了。

  看着他们面面相觑的模样,反倒是于吉善解人意的开口:“若有不便,自可不说。”

  “没有不便,没有不便!”

  “老神仙询问,我等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就是,老神仙能问我们,那可是我们的荣幸!”

  “俺也一样!”

  ……

  很快,于吉就在众人七嘴八舌的解释下拼凑出了事情的全貌。

  孙策与原吴郡太守许贡结仇,许贡想要让曹操将孙策召入许昌,引发两人矛盾,他好渔翁得利。

  没想到这件事情刚进行了一个开头,就被孙策发现,许贡惨遭反杀。

  许贡一死,他的门客又要杀了孙策替许贡报仇。

  结果行刺不成,却被孙策麾下之人砍成了肉泥。

  孙策虽然受了伤,但还是被救了回来,并无性命之忧。

  “冤冤相报何时了!”

  于吉露出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态,一边摇头一边说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痴儿痴儿!何苦来哉!”

  看着于吉这副模样,又听着他口中富有哲理的话,狱中众人皆是肃然起敬,对于这位长者更加佩服了。

  那枷锁更是说什么也不肯给他重新戴上。

  于吉劝说多次未果,最终也只能放弃。

  其实对他来说,戴不戴枷锁并不区别。

  只是这些狱卒敬重他,如果自己强要戴上,反倒让他们不安,索性便这样了。

  等到夜间,原本保持着盘膝而坐,五心向天姿势的于吉便睁开双眼,站起身来走到墙边,抬起头朝窗外望去。

  只见满天星星好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不过于吉却无心细看,只是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簇星斗,观望一番。

  等看完星象,他便伸出手来掐指算了算,随即面露惊讶之色:“怪哉!”

  他心中暗暗寻思:

  “以我两次对那孙策相面所得,他本是将死之人,只是尚需由贫道来送他这最后一程。

  怎的现在命数全然乱了?如今我竟是完全看不出他的劫数所在?”

  于吉伸出两只手掐来算去,却始终不得要领。

  又回想起今天听到狱卒们说起的有关孙策遇刺的事情,于吉再一次陷入了疑惑当中。

  “莫不是孙策的死劫本当应在此处?

  可若是如此,他又怎能死里逃生?

  难道说有高人暗中相助?”

  想到这里,于吉不死心的再一次朝着窗外望去。

  盯了周天星斗好一会儿,最终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选择了放弃。

  “罢了罢了,如今机缘未到,只怕得等到离开此地方能得知事情始末。”

  想起连续两次看到孙策时相面所得,于吉的嘴角不由勾起了一个弧度。

  旁的不说,从这位孙将军的面相上来看,他最近似乎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若是有缘,将来不妨送他一场大造化好了。

  等到次日,张昭等人听说孙策在看过于吉一次以后又将他下狱,顿时心知不妙。

  于是由他牵头,联合了数十人前往拜见孙策,希望能够保住于吉。

  最重要的还是担心张绣还没有到,于吉就被性急的孙策砍了脑袋。

  谁知他们不去好还,这一去反倒是惹出了乱子。

  只因孙策见到众人连袂而来,更加生气了。

  他可是知道这些人当中有不少在平时不和,有时即便当着自己的面相互之间都能直接对喷起来。

  可如今为了一个神棍,居然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这岂不是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这个主公反而是不如那个妖道?

  想到这里,孙策直接怒斥道:

  “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如今竟联合起来,为一妖人求情!”

  张昭连忙解释,“主公,非吾等不知理,只是……”

  他刚想说于吉并不是妖人,却直接被孙策打断:

  “汝可知昔日交州刺史张津之事?他听信妖人之言,鼓瑟焚香,又以红帕裹头,自称可助出军之威。

  然后竟为敌军所杀,简直可笑之极!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

  今吾欲杀于吉,正是以此禁邪觉迷也,尔等且不可自误。”

  张昭闻言不禁无语。

  张津的事情他当然知道。

  此人本是荆州南阳人。

  汉灵帝驾崩之后,就是他促成何进和袁绍联手谋杀宦官。

  在那之后,他便担任了交州刺史。

  张津的特点是善于跟名流相处,却不会跟将士打交道。

  所以当他还在京师的时候,可以说是八面玲珑,十分吃得开,即便跟将士们不和也问题不大。

  但是在他担任交州刺史之后,这个问题就变得很严重了。

  特别是连年跟荆州牧刘表交战,让手下的部将们愈来愈怨恨他,甚至常常有离他而去,不告而别的举动。

  这种事情已经很严重了。

  然而张津却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

  主要原因就是他对道教的信奉程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孙策刚刚所说的那些在头上裹着红头巾布、弹琴烧香等行为不过是其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关键在于,他阅读了道教的典籍以后,干脆废弃了朝廷制定的法律,改由道教的教义来约束交州子民。

  因为他认为依照这些方法就可以强化自己的兵力,达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结果。

  这样做的结果是显然的。

  他得到了一个惨淡的下场。

  所以孙策说得没错,这种做法自然不可取。

  可问题是于吉的事情根本不能跟这件事情相提并论啊!

  人家于吉可是真有本事的啊!

  想到先前陈震用来劝孙策的话,张昭连忙又拿出这一点来说道。

  他声称于吉在吴郡、会稽一带为百姓治病,甚得人心。

  如果没有真凭实据,仅凭几句话就要杀人,肯定会大失人心。

  这一次孙策倒是把他的话听了进去。

  张昭眼见自己的劝告有效,连忙对着一旁的虞翻使了个眼色。

首节 上一节 250/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