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诩以为,皇权之外,我朝始终为三大势力所控:一为外戚,二为宦官,三为清流。”
贾诩侃侃而谈,对曾经发生的一系列史实如数家珍:
“昔日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因憎恶宦官曹节、王甫等人专权,欲设计除之,不料事情泄露,反遭杀害。”
其实贾诩说的这件事才是《三国演义》原文的第一个故事。
原文是:
“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
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大将军窦武可不是普通人,他是灵帝之前的汉帝桓帝的岳父。
有件事情其实说出来挺不好意思的。
张绣在穿越之前,一直都以为桓帝是灵帝他老子。
哪怕在穿越之后一段时间,他依旧还是这样认为的。
直到贾诩给他做了科普,他才知道原来汉桓帝无子,所以才从旁系里选了灵帝来继承皇位。
正因如此,窦皇后便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执政。
窦武作为太后的父亲,自然也是身居要职。
像窦武这样的皇后、皇太后一系的族人便是传说中的外戚了。
到了东汉时期,像窦武这样的外戚代表人物任大将军,掌握汉室最高军权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包括后来的何进亦是如此。
贾诩说完外戚,继续道:“外戚之后,清流亦不可忽视也。”
所谓清流,是指东汉有一定地位的儒生,他们多属官僚阶层,像太傅陈藩便是极负名望的清流守护者。
太傅作为皇帝的辅佐,地位甚至要在官僚中最高级别的三公之上。
昔日桓帝在后宫最为宠信的其实是出身卑微的田贵人,本欲立她为后,但在太傅陈蕃的反对下不得不妥协,最终立门当户对的窦武之女为后。
自那之后,外戚代表窦武就跟清流代表陈藩有了合作的关系。
这次就是一个典型的外戚联合清流对付宦官却遭到反杀的事件。
自那以后,代表着正义的清流派从此失势,代表着浊流的宦官势力从此得势,这也是大多数人认为汉室衰弱的原因。
“莫非文和并非如此考虑?”
张绣当然知道东汉灭亡的原因,毕竟历史课本总结的清清楚楚。
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想要搞清楚其中的道理却并不容易。
更何况严格地说,如今的东汉并没有灭亡。
虽然广义上的三国时代是从黄巾起义就开始计算,但那都是后来者开着上帝视角的总结。
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汉朝的灭亡得等到曹魏篡汉那个时候才算。
正好今天贾诩和诸葛亮这两位三国时期的顶级大谋士都在,张绣本人也很有兴趣跟他们讨论这个问题。
“自然不是。”
贾诩笃定地说道,“外戚自我汉太祖高帝时便已参政,王莽篡汉便是明证。
后虽有光武中兴,然却不思教训,继续容忍外戚专权,此为汉室倾颓原因之一也。”
“文和先生所言甚是,然亮以为此亦无奈之举。”
诸葛亮先是对贾诩的说法表示同意,跟着又进行了一番解释:
“实因我朝从旁系迎立幼帝即位之事太过常见,帝幼,则由皇太后临朝执政。
然皇太后与出身旁系之幼帝并无母子关系,是故外戚与帝便往往暗生龃龉。
帝欲掌权,便依赖宦官,故而宦官便与外戚不和。
似外戚窦宪、邓骘、阎显、窦武、何进等人皆卒于宦官之手,似顺帝、桓帝亦由宦官拥立。”
年幼的皇帝不满不是自己生母的皇太后一系外戚专权,所以便依靠宦官来摆脱外戚控制。
这样一来官宦和外戚双方的立场天然不同,故而产生矛盾。
张绣点了点头,不愧是两位顶级大谋士,三言两语便把汉朝灭亡的第一个原因给分析的清清楚楚。
“只是汉室衰弱,不应只此一因。”
张绣抛砖引玉,贾诩笑着接过话题:“诩接下来便要说地方豪族和儒教官僚。”
“愿闻其详。”
张绣顿时就来了兴趣。
地方豪族他很清楚,因为他本人就是。
但儒教官僚他就有些不太清楚了。
却听贾诩说道:“昔日汉世宗孝武皇帝虽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则儒教之影响自王莽之后方有体现。”
说到这里的时候,贾诩不禁叹了一口气。
王莽不仅是外戚,同时也是以儒教领袖的身份赢得了广大知识阶层的支持,所以最终才能够成功篡权。
仅由此一事便可以看出在那个时候儒教阶层代表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
至于地方豪族,恰恰就是儒教知识阶层的实体。
光武之后,便是地方豪族发展壮大的时期。
西汉时期,地方豪族的势力也就局限于一县,但到了东汉则是直接扩大了郡这一级。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出身豪族的儒教官僚阶层在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分化。
第244章 汉室衰亡之因竟是……
东汉末年,出身地方豪族的儒教官僚阶层人数不断增加,内部随即出现了分化。
其中一批在继承权力和财富的同时发展成了世袭的门阀贵族。
他们放弃了自己一开始的立场,选择和外戚、宦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妥协。
另一部份则是不忘初心,坚持儒教的理想主义,对政治进行批判。
他们被排除出了权力的中枢,逐渐发展成一种类似在野党性质的存在。
这,便是贾诩先前所说的清流势力。
在这些人当中更是出现了一部分潜在的反体制势力。
正是由于这股势力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最终导致如今的汉朝落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至于汉王朝的崩溃,正是从出身四世三公的官僚豪族袁绍对掌握实权的宦官势力动手开始。
这也是贾诩对张绣给出的答案。
“所以文和以为乱汉者乃袁绍也?”
“是也不是。”
“何解?”
“汉之乱,始于外戚专权、宦官跋扈、党锢之祸、黄巾之乱、废史立牧等诸多事宜。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将汉室衰弱之责全部归咎于袁绍其人,实为不智之举。”
诸葛亮也开口道:“文和先生所言极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灵帝卖官鬻(yù)爵,宠信十常侍,致使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遍地之间,禽兽食禄。
狼心狗禽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看着少年诸葛亮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张绣也是颇为感慨。
这就是诸葛亮。
哪怕比起历史上早出山了十年,依旧不改本色。
得亏自己把他提前挖了过来。
不然等到他被刘备招募了,自己还真是不忍心与之为敌啊。
“此事文和与孔明已经说得清楚了,只是……二位不提天灾?”
“天灾?”
“天灾?”
贾诩和诸葛亮对望一眼,有些不太明白张绣的意思。
在他们看来,如今这种情况,天灾显然不是主因,人祸才是。
只看两人的表情,张绣就猜到了他们的想法,毕竟自己曾经也是这么想的。
不过正如同不能把东汉灭亡的锅甩给袁绍一个人,把汉朝衰亡的原因全砸到人的身上也是不对的。
他叹了口气,从一旁拿过一卷竹简,徐徐说道:
“这是我最近整理出来的一些资料,文和与孔明不妨一听:
光和七年,全国大旱,颗粒无收,赋税不减,民不聊生,而有黄巾起义。
光和六年,夏大旱,秋金城河水溢出二十余里,五原山岸崩。
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四月旱。
光和三年秋,酒泉地震。
光和二年春大疫,三月京兆地震。
熹平六年,四月大旱,七州蝗,十月京师地震。
熹平三年四月,国七大水,六月弘农、三辅螟。
……
仅熹平三年到光和七年,短短十年之间,各种天灾接踵而至,小灾更是不计其数,地震之频繁程度历史罕见。
大规模旱灾亦是数量极多,且大旱之后便是蝗灾,短短十数年,蝗灾北方有记载者便有五次之多,最严重者甚至蔓延至长江以北的整个中原。”
张绣合上竹简,对面色凝重的贾诩和诸葛亮说道,“当然,我并非要为人祸开脱,只是如此天灾,的确世所罕见。
倘若有朝一日汉室将亡,此亦为原因之一也。”
张绣把汉室将亡这话都说了出来,可以说是十分大逆不道了。
然而贾诩和诸葛亮在听到以后却是毫无反应,两人皆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们纵然都是这个时代的顶尖人物,然而毕竟还是被历史限制住了眼界。
东汉之所以会灭亡,除了他们方才所说的那些出自于“人”的原因之外,天灾绝对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穿越之前,这个自然现象被称为小冰河期。
张绣在穿越前出于兴趣,专门了解过这一方面的内容,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