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意外,最合适的豫章太守应该是诸葛玄才对。
但如今自己这一来,简直就跟摘桃子没什么两样。
华歆本以为诸葛玄会借着这件事情来为难他。
这也是人之常情,他甚至都已经想了好几种应对措施。
但令他意外的是,诸葛玄居然没有丝毫犹豫,痛快地完成了跟他的交接。
对于诸葛玄而言,他这段时间跟刘繇相处的很愉快,刘繇身体不好,所以并不想因为这件事情让他为难。
再者他也不是贪恋权势的人,所以才会表现的如此痛快。
华歆的表现也的确不负他的名气。
他全盘沿用了诸葛玄的执政策略,为政清静,不扰百姓。
甚至还利用自己的名望把许多诸葛玄想要执行却因为种种阻力没能实现的政策给推行下去。
事实证明,诸葛玄制定的这一系列政策行之有效,非常适合豫章的实际情况。
为此华歆还专程向诸葛玄致谢。
就在两人关系日趋友好的时候,扬州刺史刘繇最终还是因为病情恶化去世。
一州刺史去世,可不是一件小事。
就在华歆找到诸葛玄,准备商议怎样妥善的解决这件事情时,意外发生了。
包括豫章在内的附近几个郡县的民众居然自发推荐华歆为扬州刺史。
主要原因就是他任豫章太守这段时间的表现太好了。
就连诸葛玄前段时间的所作所为也被他们给记到了华歆头上。
对此华歆既是意外,又是感激。
但他还是拒绝了这个职位,原因当然是没有得到正式任命。
这一点他跟诸葛玄想法一致,虽然如今汉室衰弱,像吕布、袁术等人都曾经自封过州牧,但是这两人最终可都没什么好下场。
官方的任命还是非常重要的。
但两人都没有想到,豫章郡民众为了能让华歆答应,竟然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几个月。
虽然他们最终还是被华歆和诸葛玄劝了回去,但诸葛玄也借着此事看清了形势。
他知道自己继续留在豫章已经没有意义了。
想到张绣曾经对他的救命之恩,他干脆下定决心,也不再给贾诩写信了,而是直接前往广陵寻找贾诩。
他已经想好了,这一次他就要正式加入张绣团队。
至于豫章,就让华歆好好弄去吧!
华歆挽留不住,只能任由诸葛玄离开。
然而诸葛玄离开之后不久,一个不速之客就来到了豫章。
庐江太守刘勋的从弟刘偕。
陈兰背叛的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刘勋那里。
得知自己的老东家似乎已经不行了,他也有了异样的心思。
然而此时他却暂时顾不上这些。
因为庐江缺粮了。
魏延和太史慈的围攻让他很长时间都龟缩在舒城之中,寿春自己的粮食都不够用,自然没有余粮来接济他。
在这种情况下,刘勋就想到了新任豫章太守华歆。
于是便派之前从桥蕤那里赎回的从弟刘偕去找华歆。
既不是抢,也不是借,而是拿着钱去买粮。
华歆对此倒是没有拒绝,可惜值此季节,豫章城也没有余粮。
于是他便派人领着刘偕前往豫章北面的海昏和上缭征集粮食,并且要求各宗帅共拿出三万斛粮食卖给刘偕。
江东一带,以宗族、乡里关系而组成的武装集团被称为宗部,其首领便被称作宗帅。
华歆在豫章声望颇高,按说这原本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海昏和上缭的宗帅一听粮食要卖给庐江太守刘勋,顿时变了脸色,各种推托。
结果一月过去,刘偕居然只收集到几千斛粮食,远远不能满足庐江太守的要求。
刘偕自是勃然大怒,立刻返回庐江,将此事告知刘勋,力劝他攻打海昏和上缭。
刘勋也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就在他犹豫着到底要不要出兵的时候,孙策派信使来到了庐江。
第200章 孙策:“总算不用再看到张绣了!”
这已经不是孙策第一次派人来庐江了。
当初张绣在皖城另立庐江郡,孙策就曾经派使节从江东来,告知张绣离开庐江的事情。
还特意奉上财物,以谦卑的言辞请求刘勋攻打皖城。
在那之后,孙策便时不时派使者前来奉上礼物,显然是有意识在跟刘勋搞好关系。
如今孙策已经尽得除豫章外的江东地面,两人可说是井水不犯河水。
因此刘勋已经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把孙策当成大敌,当然也是因为仇恨都被魏延和太史慈两人给拉走了。
这次孙策的使者依旧是带着珠宝、葛布等礼物,在以示友好的同时,在信中劝说刘勋攻打上缭。
上一次,刘晔以皖县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不可短期攻克为由劝刘勋拒绝,他都没有答应。
这一次没了刘晔阻止,魏延和太史慈又远离庐江,刘勋再无后顾之忧,欣然决定出兵。
当然他也不是一点防备都没有。
他自率兵去攻打上缭,却让从弟刘偕留守庐江,防着孙策绕袭。
在他看来,魏延和太史慈联手都攻不破庐江城,那么孙策就更没有可能了。
毕竟庐江的城防久经战火考验的,从弟刘偕也是能征善战,当初还攻破了皖城呢。
刘勋出兵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孙策耳中,他兴奋的一拍大腿,“中吾计也!”
周瑜轻笑道,“刘勋无谋,前次主公劝他去攻皖城便吃了亏,如今竟连如此简单的伪盟之计都未能识破。”
孙策也笑,“他只当是张博超利害,怎会认为是自己无能?
况且去岁魏延和太史慈一直未能攻下庐江,只怕他已有轻敌之意。”
张昭却在这时突然插口:“既是如此,窃以为主公当施两路并行之计也。”
孙策微微一怔:“两路并行?计将安出?”
周瑜也是做出战术后仰的动作,目光炯炯地看向张昭。
却见张昭缓缓说道,“如今刘繇已死,豫章太守华歆虽名闻于世,但绝非主公对手。
主公可令人前往城中劝降,言明厉害,若他不早归附,将来战局一开,生灵涂炭,在所难免。
刘勋带兵出征,庐江空虚,主公自领一军绕袭,刘偕必不能守。
如此江东地面便尽归主公所有,日后便可以此为凭,袭取天下。”
孙策闻言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沉吟片刻,看向周瑜,“公瑾,你怎么看?”
听到孙策这么问,周瑜顿时感觉怪怪的,却偏偏又说不出怪在哪里。
他抛开这个念头,把张昭的计谋从头想了一遍,觉得此计虽然简单,却也可行。
尤其是刘勋如今已经带人前往上缭,凭孙策的能力拿下庐江根本不是问题。
至于华歆,能够劝他归降自然最好,如果不行,大不了再率兵把豫章打下来便是了。
“吾以为此计可行”,周瑜点头道,“可令仲翔前往说之。”
仲翔就是虞翻的字。
虞翻是交州日南郡太守虞歆之子,他既可日行三百,又善长矛,还研究经学,精通《易经》。
此外还兼通医术,可谓文武全才。
当初华佗就是他介绍给孙策的。
周瑜推荐虞翻去说服华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自己最信任的两人统一了意见,孙策自然是从善如流。
不过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有些犹豫地说道,“昔日吾与张博超约定,不攻陵阳以西,如今这般做法,可否算食言而肥?”
周瑜摇头失笑,“此一时彼一时也,难道主公真能为区区一赌约放弃江东?”
张昭亦是劝道,“彼时主公与张绣约定,若张绣败于主公,一年之内不攻江东。
如今一年之期已过,此约自然失效。”
周瑜连连点头,“正是如此,况若仲翔说服华歆降之,此亦不算去攻豫章也。”
张昭和周瑜的理由明显都站不住脚,颇有些强词夺理的意思。
不过孙策看到两人一本正经的解释,还是觉得有些好笑。
当然他虽然豪迈,却也不是宋襄公那种迂腐之人,不可能因为这个约定真的放弃豫章。
笑着摇了摇头,孙策干脆说道,“如今庐江一分为二,公瑾和子布以为我攻下舒城后可否再攻皖城?”
“可!”
“不可!”
这一次,周瑜和张昭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两人对望一眼,周瑜先开口道,“皖城守将乃桥蕤,便是有祢衡为其谋划,亦非主公对手。
主公若得舒城,便可一鼓作气,兵分两路,袭取居巢、皖城。
其余诸县必是望风而降,彼时整个庐江便为主公所得。”
张昭则是摇头道,“张绣在皖城设庐江郡,令其与江夏相邻。
主公攻皖城,若不可速克,江夏必来救之。
江夏若动,张绣便动,彼时后方空虚,舒城危矣。
只要华歆降于主公,江东地面尽入我手,窍以为实不必为此节外生枝也!”
庐江郡在长江以西,无论能不能整个儿拿下,对于孙策平定江东的计划并没有影响。
所以张昭才会这么说。
周瑜考虑片刻,觉得张昭说得也有道理,改口道,“若不攻皖城,便攻寿春。”
“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