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12节

  显然,在贾诩眼中投靠曹操这条方案性价比最高。

  重新修复跟刘表的关系也算差强人意。

  至于自己种田发展则是最不被他看好的。

  要知道汉朝十三州中最大的州是位于西南的益州,但最大的郡正是他们所在的荆州南阳郡。

  南阳下辖新野、复阳、平氏、棘阳、博望等37县,人口足足有200万之众。

  贾诩固然是一等一的内政人才,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正如蔡瑁、张允之前说的那样,如今南阳钱粮全靠荆州供应,一但跟荆州闹崩,后果将十分严重。

  更不用说张绣手下实在是无人可用。

  武将还有胡车儿撑场面,文官除了他几乎找不出可用之人。

  一句话概括就是:基本盘实在太差了。

  生怕张绣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又细细解释一遍。

  但让贾诩没想到的是,张绣听完他的分析,眼前一亮:

  “好,就用下策!”

  贾诩:(°ー°〃)

  ……

  ……

  “荆州那边又没有运粮草过来?”

  “还能为什么?你都斩了人家的外甥,还指望人家给你发粮草,做梦呢吧?”

  “可那也是他们有错在先啊,他们害死了楚将军!”

  “楚将军?谁认?也就是我们自己这样叫,他跟雷叙、张先一样,不过是校尉罢了!”

  “嘘——你不要命了,这种话是能随便说的吗?”

  “有什么不能说的,都要吃不上饭了,发几句牢骚都不行?实话说吧,要不是张将军,老子早就不干了!”

  “也对,张将军带咱们打败曹贼的事能吹一辈子,但也得先活下去再说吧?”

  “……”

  “将军,最近军中颇多怨言。”

  “听说了,不过城中存粮应该还有不少吧?”

  这个时候张绣倒是有些庆幸胡车儿的自作主张了。

  幸好他没有听贾诩的话把曹操的粮草辎重全部烧了。

  否则加上蔡瑁、张允带来的那些援军,单凭之前宛城的储备,怕是现在已经弹尽粮绝了。

  贾诩耐心解释道,“存粮倒是尚能支持得住,只是荆州方面连续两月未送补给,军中难免人心惶惶。”

  “屯田呢,进行的怎么样了?”

  “已初具规模,但最快也要后半年才有收成。”

  “这样啊……”

  张绣摸着下巴思索起来,这还真是有些麻烦。

  距离张允被明正典刑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不出所料,在公布了张允的罪状以后,宛城军民恨不能生啖其肉。

  毕竟楚白等人之前为了宛城战斗时不眠不休的情形众人都看在眼里。

  反观张允和蔡瑁,作为来支援的友军,却向自己人下手。

  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卑劣,已经丧失了底线。

  这一波操作不但让张绣赢得了宛城民心,也瓦解了跟着蔡瑁张允一起来的荆州援兵的抵抗心理。

  蔡瑁和张允带来的荆州兵,除了小部分跟着蔡瑁一起逃跑,剩下的全部无条件投降。

  逃走的一部分恰恰就是之前对楚白下手的,属于蔡瑁和张允的嫡系。

  在此之后,张绣就开始以宛城为核心,把南阳从荆州剥离出去,变成自己真正的势力范围。

第13章 休养生息

  张绣虽然是理工男,但作为穿越者的他却很清楚,要想搞好发展,核心其实只有两条:

  钱和人。

  所以张绣首先采纳了贾诩的提议,学习曹贼在宛城招募军民实行“屯田制”。

  具体来说,就是募集流民,把无主和荒废的土地分给他们。

  同时向他们提供耕牛、农具,鼓励他们从事集体生产,最后向他们征收租税。

  屯田的农民没有兵役、劳役负担,能够在张绣的庇护下专心从事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张绣也能够通过租税获得稳定的收入和粮食。

  事实上,哪怕曹操在许都的屯田制也才刚刚开始实行,效果并没有体现出来。

  但张绣听到贾诩的建议后却立马同意了。

  这项政策他一听就觉得耳熟,仔细一想就记起这在历史课本上提过的,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适合宛城的政策。

  当然他也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宛城特色分别实行“民屯”和“军屯”。

  民屯不必多说。

  至于军屯的主力正是那些荆州降兵。

  让他们打仗未必肯干,哪怕全部打散放入军中也有安全隐患。

  但是种田嘛……

  这年头除了世家子弟,谁还不会这项技能?

  而且还能大大增强他们对宛城的归属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张绣还下令在城内张贴告示,并派人向整个南阳郡宣传,他要广纳贤才。

  这个年代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的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这种方式被张绣果断摒弃。

  他直接把穿越前自己单位的规章制度拿出来,稍微改了改就甩给了贾诩。

  贾诩看到以后当场就愣住了。

  张绣给的制度核心其实就两条:

  宛城官吏的选拔任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优先。

  还要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开展定期不定期的考核。

  不问出身高低,只要有真才实学,又没有品德方面的恶行,就可以来宛城做官。

  由张绣定下基础,经贾诩润色丰富的“求贤令”一经宣布,就引起了本地世家豪族的激烈反对。

  这种做法打破了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他们自然不愿意接受。

  但最终还是被张绣以强硬的手段镇压下去。

  也就是张绣与宛城居民齐心守城十余日,携大胜之势,又当众斩了刘表的外甥,个人威望大涨。

  要是在宛城之战前推行这项政策,他这个外来户想都别想。

  哪怕如此,还是有不少当地豪门拖家带口离开了宛城。

  甚至一部分人干脆辞官不干,撂挑子了。

  张绣也不惯着他们,但凡是辞官的,今后一律不再任用。

  不但如此,张绣还推波助澜,放任贾诩对宛城官场进行排查,清理和替换那些心向荆州的基层官员。

  他之前被刺杀和蔡瑁逃跑的事情,这些人“功不可没”。

  至于那些因为主动辞职的空缺,正好安排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子顶上。

  这些人原本就因为出身问题无法出头,如今有了机会,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一个人的工作量顶得上以前三个。

  再加上他们确实有真本事,愣是维持住了宛城行政的正常运转。

  自此,张绣恩威并施,采取诸如降低赋税、恢复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社会秩序等一系列措施,是为休养生息。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现在唯一缺乏的,就是时间。

  无论是屯田制,新选拔任用的人才,还是一系列新政策的实施成效,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可是宛城后勤供给却是迫在眉睫了。

  “荆州方面还没有消息吗?”

  “暂时还没有。”

  “得想办法让他们送点粮过来,一定要撑到咱们自己的粮食丰收。”

  “哪怕是宛城粮食丰收,将军也需继续向荆州催粮”,贾诩目光炯炯看向张绣,主动开口提醒,“此事能瞒多久便瞒多久。”

  自从张绣答应他实行屯田制,给出选拔任用人才标准,又主动提出“休养生息”四个字的时候,他就觉得张绣不一般。

  武将出身,却重视生产教育,跟之前他投靠的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截然不同。

  贾诩已是知天命之年,原本是想着找个能让他安度后半生的主公,能对他言听计从那是更好。

  因此就半强迫半自愿的成为了张绣的打工人。

  这个结果有好有坏。

  好处张绣对他非常信任,如今宛城内政几乎就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坏处就是他从来没有这么累过,这小日子实在是太充实了。

  面对后勤供给不足的困境,两人也想了一个很有灵性的点子。

  让胡车儿假装曹军二度南征进军南阳。

  顺便告诉刘表如果不送粮他就降了曹操。

  虽然张绣不可能向曹操投降,但是刘表不知道啊!

  当然了,如果刘表这都不愿意送粮,那就只好让“曹贼”去荆州抢粮了。

  除了这些之外,张绣也没忘记自己那位小师弟。

  根据记忆,他和赵云的关系还挺不错。

首节 上一节 12/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