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锦衣卫临时工,咋成权臣了 第200节

  “加一些真实但又无关紧要的情报。譬如,主将戚继光惧内;千户吴惟忠爱赌钱;千户陈大成好喝酒一类。”

  “用这些无关痛痒的真情报,换取倭寇对文苑秀居的信任。”

  林十三颔首:“对。这就叫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第202章 军饷降了一钱银子

  徐渭号称诗、文、书、画天下第一。

  他曾自言,他的四绝之中,以书为首。书指的既不是书法,也不是著作,而是兵书。

  换句话说,徐渭自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很高,非常高,特别高,不是一般高。

  旁人这么自认为是自负。徐渭这么自认为却是自信。

  这样一位冠绝江浙的聪明人,前来帮助林十三给倭寇设计陷阱,林十三简直如虎添翼。

  徐渭执笔,用了两刻功夫唰唰刷修改完了有关戚家军的情报。又花了半个时辰,写了十几份无关痛痒、便于验证的真情报;半真半假,模棱两可的烟雾情报。

  但他没有写任何假情报。

  徐渭道:“林千户,这条情报渠道一定要养。养到倭寇能够完全信任。待明军对倭寇发动总清剿之时,再给他们提供自投罗网的假情报。”

  “战局关键之时,可能一条假情报就能够左右整个东南抗倭的大局。”

  林十三道:“徐先生高见,在下明白。”

  徐渭又说了几句冷酷无情的话:“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一些卫所军。”

  林十三愕然,心中暗道:徐先生虽是书生,却没有书生的妇人之仁,是个杀伐果断的狠人。

  徐渭又叮嘱了林十三一番。翌日他跟林十三告辞,和沈惟敬一同回南京去了。

  林十三为防出岔子,干脆让薛阎王住到了文苑秀居,在花船上开起了妇科诊堂。

  文苑秀居的什么厨娘、小厮、鸨母也都换成了锦衣卫的人。

  让人家薛阎王整天住在花船上受湿气,当然要给一些好处。

  林十三给的好处是——文苑秀居的六个姐儿,没客时薛阎王可以随便睡。

  文苑秀居这条给倭寇输送假情报的渠道算是彻底建了起来。

  林十三给陆炳写了一封信,详细禀明此事。自然,关于那份官员通倭名单,林十三只字未提。

  信急递给京城,林十三又立下了一桩大功劳。

  不过,林十三也因此欠了邵大侠一个大大的人情。

  又或者说,林十三欠了高拱一个大大的人情。

  毕竟邵大侠身后站着裕王的老师高拱。

  这日闲来无事,林十三又来到秦淮河边,与魏国公徐鹏举垂钓。

  这回他身边的钓友多了两个人。

  一个是南京户部左侍郎黄懋官。

  一个是应天府尹李柯。

  徐鹏举给林十三引荐:“这位是应天城的父母官,全应天最闲的人,府尹李柯。”

  徐鹏举所言非虚。李柯的确很闲。

  朝廷在应天既设了巡抚,又设了府尹。巡抚管南京城及周边府、州、县;府尹则专管南京城。

  二者本就职权重叠。

  文官集团又与勋贵集团达成了默契。南京城的民政、军事全部归南京守备管。

  李柯这个官儿,空有一个正三品的官衔而无实权。

  林十三拱手:“属下拜见李府尹。”

  李柯连忙道:“请勿多礼。大家一处钓鱼就都是朋友。擎起鱼竿就不分官职大小。”

  徐鹏举又指了指旁边的黄懋官,半开玩笑的说:“这位是南京户部左侍郎,黄懋官。绰号黄事多。”

  林十三连忙拱手:“南京留守部,只有懋官助。黄部堂大名,属下早已如雷贯耳!”

  南京留守六部的现任堂官,大部分抱着享福、养老的心态。遇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只有黄懋官是个异类。

  黄懋官象征性的朝林十三点了下头。随后就开始跟徐鹏举喋喋不休。

  “我的国公爷。戊申年,边军粮饷不继。当时朝廷一道旨意,把南京粮饷的四成抽调给九边,且成为定制。”

  “等到马坤做了南京兵部尚书,竟然把营兵的每月军饷从五钱减为四钱。”

  “南京卫戍,卫所军根本派不上用场。全靠营兵。军饷减一钱已经持续两年了!”

  “他老马如今拍拍屁股走人了,却在六大营中埋下了隐患!”

  “营兵能打仗不假,性子也野。每月都少一钱银子,他们心里憋着火。迟早要出大事。”

  徐鹏举道:“不过每月少一钱银子而已。他们至于嘛?”

  黄懋官急眼了:“你怎么不说六营一万八千人,每人多一钱军饷,不过每月一千八百两而已。留守六部的人少用公帑吃几顿饭,这钱就出来了!”

  “六部的人少吃几顿饭,就能为朝廷安抚六营将士的军心!”

  (注:明代白银是两、钱、分、厘十进制。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而非十六两制。)

  徐鹏举道:“这不是多少钱的问题。军饷之事一向敏感。”

  “削军饷容易,再想涨回来需南京守备、镇守太监、协同守备、参赞机务、南京兵部户部诸堂官联名给朝廷递文书。”

  “朝廷那边,兵部、户部、五军都督府批阅同意后,还要报内阁票拟,再呈皇上御览,最后由司礼监批红。”

  “朝廷里的那些清流言官还会说三道四、横加阻挠。”

  黄懋官火了,扔下鱼竿站起身:“你涨军饷怕麻烦。你就不怕兵变更麻烦?”

  徐鹏举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兵变?言过其实了吧?大明的兵也好,老百姓也罢。不到吃不上饭的那一天是不会造反的。”

  黄懋官气得两眼冒火:“好好好!等哪天真出了兵变。请你魏国公去挡兵变士兵的刀枪!”

  “老子就不明白了。在官场干点事儿怎么就这么难!”

  说完黄懋官便怒气冲天的走了。

  徐鹏举对林十三说道:“你瞧黄懋官这人。脾气总是这么急。不过老黄是个好人。的确想为朝廷做一些事。”

  “可这年月,要做事谈何容易呢?”

  林十三嘴上说:“是是是。”

  心中却暗道:您魏国公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那一钱银子对您来说不过是往秦淮河多打几把窝料的事。

  对普通士兵来说却是孩子上私塾的书本钱;老婆的花布钱;爹娘治病的抓药钱。

  徐鹏举说是草包。其实所谓“草包”指的并不是他人傻,而是这人不愿担责,遇事就躲。

  他似乎看透了林十三所想。

  徐鹏举道:“一月多一千八百两的开销。说句不好听的,我跟临淮侯、诚意伯用私房钱凑凑也就凑出来了。”

  “如果我们那么做,京师那些清流言官的帽子马上就扣上来了。什么收买军心、图谋不轨、意图谋反。”

  “人生在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撒手时且撒手啊!”

  徐鹏举还有一些话,不便明言。

  老子这个南京守备既管兵又管民还管钱。祖上又是站队建文帝的。

  若我认认真真当这个守备,皇上能放心把权力交给我吗?

  我若尽职尽责,皇上会怀疑我要割据自立!

  所以啊,老子干脆当甩手掌柜。我过的舒心,皇上他老人家放心。

  鸡毛漂突然下沉。徐鹏举一提杆,杆子立马大弯弓。

  林十三高喊:“中大鱼了!国公爷神勇!”

  徐鹏举扎紧马步,双手紧紧握着鱼竿,用尽全力去溜鱼。

  这条鱼堪称巨物,溜了大约两刻才力竭翻白肚。也就是徐鹏举身强体壮,身板瘦小的人早就被拖下水了。

  林十三在京城官场是拍马屁小能手。到了南京成了魏国公的帮抄鱼小能手。

  他拿起抄网,屏气凝神,对准鱼头,“噗嗤”鱼入抄网。

  林十三将抄网提上岸,惊叹道:“青鱼!我的天,足有三十斤!光鱼嘴里那块青鱼石就能卖五两银子,肉还不算!”

  徐鹏举高兴的像是个吃了八斤蜂蜜的孩子:“这秦淮河怎么会出大青鱼?”

  林十三连忙夸赞道:“您吉人天相,钓到这条大青鱼乃是命途所归。”

  “依我看啊,您最近定要交一步好运!”

  徐鹏举从鱼嘴上摘下鱼钩:“嘿,真是难得啊。这么大的鱼,吃的还是正口。”

  “还是你的窝料方子好。”

  林十三旁敲侧击:“黄懋官黄部堂刚跟您提给营兵涨饷的事。您立马就钓到了大青鱼。”

  “或许这是老天的意思——您若同意帮黄部堂做这件事,一定会一帆风顺.”

  徐鹏举皱眉:“小十三,你收了老黄多少好处?不对,老黄那人清廉的像是一泡水儿一般。从不给别人送好处。”

  “你是有把柄被老黄拿住了吧?要不然怎么会拿话绕我,帮他办事?”

  林十三道:“我只是觉得这条大青鱼是吉兆,上天暗示.”

  徐鹏举道:“算了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草包国公徐鹏举的口头禅。

  应天府的李府尹附和道:“没错没错。天塌了有京城的那些大个儿顶着。咱们操什么心?”

  “再有,营兵有怨气而已。离天塌还远着呐!”

  林十三很是无奈。

  大明的官员如果人人都是徐鹏举的心态.那真是太可怕了。

  三人钓了一天的鱼。徐鹏举尽兴而归。李府尹也颇有收获。

  林十三拎着钓到的一条鲤鱼,回了大长干街的府邸。

  王小串正在跟虎儿拿着小木棍,蹲在地上玩加笔变字的游戏。

  奈何二人还小,认识的字不多。只能玩个“一二王田由申”。

  林十三看到这一幕心中窃喜:王小串真是长大了。不领着虎儿拿鞭炮炸粪坑玩武的了,改玩文的了。

  碧云见林十三拎着一条鲤鱼回来,问:“没有鲫鱼?”

  林十三颔首:“最近秦淮河里的鲫鱼群似乎都游进长江主流里产卵了。今日跟魏国公垂钓,一条鲫鱼也没见到。”

首节 上一节 200/23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