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五日,林家光是贺银就收了三万多两。还有两大屋子的礼物。这些礼物随便拿出一件就值个几百两银子。
林十三忙着在家里应酬前来贺喜的人。
朝廷那边,全部新式佛郎机火器已经运至兵部武库。
东南抗倭是急务,杨博做出了让步,将七成的火器运往东南。三成的火器运往九边。
同时工部和锦衣卫的能工巧匠也开始加紧仿制。
东南那边,胡宗宪接到了开放广、杭、福三地为通商口岸的圣旨。他立即开始着手通商事宜。
一条夷鱼,竟成了试行通商的关键。
胡宗宪心知肚明,光有开放口岸的圣旨还远远不够。不平定倭寇,通商就是一句空话。
似乎有人要给嘉靖帝试行通商的国策上眼药。嘉靖三十七年的春天,东南沿海的倭寇登陆更加频繁。
幸而有佛郎机人的那批精良火器襄助,东南局势未至不可收拾。
胡宗宪愈加觉得,他手中的近二十万卫所军不堪用。能战者十之一二,愿战者百中无一。
必须要建立一支能打仗、敢打仗、善打仗的新军。
老胡自到任浙江,就一直在回避建立新军的事。因此事万分敏感。
如今到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时候了。
嘉靖三十七年的春天渐渐远去,春去夏来,夏去秋来。
嘉靖三十七年,秋,驯象所校场。
林十三被发配驯象所已有近一年。此刻校场上的袍泽们围成了一个圈。
圈子的中央有两只长颈斗鸡正在厮杀。
这两只斗鸡,一只是华夏本土斗鸡,腿粗而高,喙如鹰嘴,体大骨壮。
一只则是吕宋贡上的南洋斗鸡,眼大有神,凶狠无比。
林十三在南洋斗鸡上下了重注,他大喊着:“上啊,上啊!”
孙越摇旗呐喊:“快飞起来啄它眼!”
果然,南洋斗鸡逐渐占据上风,最终以本土斗鸡的落败而告终。
林十三用一块布兜起赢来的三十多两碎银子,笑道:“我就说嘛,吕宋人贡上来的这只斗鸡体型虽小却有一股子狠劲。”
“斗鸡不是比谁更大。比的是谁更狠。”
一名小旗抱怨:“我的林千户,您老就别得了便宜卖乖啦。”
就在此时,一名北镇抚司百户快步走了过来:“林千户何在?有调令。”
林十三一愣:调令?完了,驯象所的安逸日子怕是要到头了。
那百户将调令交给了林十三。果然,调令上写着“命副千户林十三结束借调,返北镇抚司公干。”
再一看调令的署名和官印,林十三有些惊讶。
署名是朱希孝,官印是锦衣卫指挥佥事。
锦衣卫的最高武官并无常设常例。有时是都督,有时是指挥使,有时是指挥同知,最低时甚至有指挥佥事统领锦衣卫的先例。
这些官职统称堂上官。
当今的锦衣卫都督陆炳是个猛人。自他掌卫权之后,下面的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便都是闲散勋贵们担任,空挂名衔领饷银,并不管事。
林十三喃喃道:“裕王府那边的朱希孝做了指挥佥事?”
朱希孝这人虽是勋贵,但绝不闲散。
他是东平王朱能之后,成国公朱希忠之弟。
朱希孝上头有个嫡长大哥袭爵,大哥又有两个儿子。成国公的爵位此生与他无缘。
他这人颇为上进,考武会试登科,殿试连登二甲第八十六名武进士。
这个名次并不高。难得的却是他的出身。
大明的世勋子弟多为享乐之徒。考武举?考什么武举啊?那武举的苦是我们这些勋贵爷们该吃的嘛?
打我老祖从龙南下靖难,我祖父、我爹哪一个不是为大明朝流过血打过仗的啊!
我的苦,他们早就替我吃完了。
朱希孝却是世勋子弟中的异类。竟吃得了练武、读书的苦,高中武进士。这让嘉靖帝刮目相看。
嘉靖帝亲自下旨,命朱希孝担任裕王府仪卫典仪(仪仗队长)。
朱希孝在裕王府中勤勤恳恳,深得裕王信任。逐渐在府中专门负责秘密差事。
林十三凝视着那调令,心中暗道:谁人不知朱希孝是裕王爷的人?突然调到了锦衣卫做指挥佥事?
难道说,皇爷并不想让锦衣卫父死子继?而是要将锦衣卫交给裕王的人?
也对,裕王才是皇爷的亲儿子啊。陆炳只是皇爷的心腹至交而已。
林十三领着孙越、李高和三十多名袍泽返回了锦衣卫本衙。
当日下晌,陆炳将南、北司;诸千户所有飞鱼召集了起来。
陆炳指了指身边一个三十多岁,干瘦、矮小的男人:“这位是新任指挥佥事,朱希孝。”
“朱佥事出身名门,乃是靖难名将朱能之后。”
“圣上口谕,今后朱佥事兼管北镇抚司。北镇抚司大小事务,由朱佥事掌总。”
林十三从话音中听出了端倪:少掌柜陆绎刚升了北镇抚使不足一年,这就被架空了?
朱希孝站起身,对众人拱手:“诸位,今后还请与朱某人同舟共济,同甘共苦。”
下晌,朱希孝去了北镇抚司,找百户及以上官员挨个单独谈话。
轮到林十三时,朱希孝格外热情:“十三,早就听王府少监冯保说,你这人精明能干。”
“李妃的弟弟在你手下,受了你不少照应。”
朱希孝这是在拉关系、套交情。
吕芳早就告诫过林十三:严家也好,陆炳也罢,都是替皇爷干脏活的。裕王才是皇爷的亲儿子,未来的皇帝。外甥啊,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林十三也早就存了一颗巴结裕王府,给自己找退路的心。不然也不会拿李高当亲爹一样供着。
林十三拱手:“朱卫堂过誉了。属下只是运气好一些罢了。至于照应李公子,我与他一见如故,宛如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一般。”
“照应自己的兄弟理所应当。”
锦衣卫中,下属对指挥佥事的敬称是“某卫堂”。因指挥佥事是卫中的“堂上官”。
朱希孝道:“我初到锦衣卫,兼管北司。可谓是两眼一抹黑。”
“幸而李妃娘娘在我上任前对我有训‘北镇抚司有个叫林十三的可以信任’。”
“我将你从驯象所调回北司,是为了今后有个坚实可靠的臂膀。”
林十三纳头便拜:“属下林十三多谢朱卫堂信任。今后愿为您肝脑涂地!”
“您让我走东,我绝不走西!您让我上刀山还是下油锅,只需一句话。”
朱希孝喝了口茶,意味深长的说:“听说你跟大掌柜、少掌柜不睦啊。”
林十三了然:看来朱希孝将陆家父子当成了敌人。我在表面上是陆家父子的敌人。敌人的敌人自然是朋友。
林十三的回答很是委婉:“啊,大掌柜、少掌柜跟属下有一些误会而已。谈不上不睦。”
朱希孝道:“嗯,原来如此。总之,今后我会拿你当我的臂膀。北镇抚司.迟早由你来掌。”
这个饼画的有点大。
过了两日,东南一道奏疏被送入通政司。
奏疏是胡宗宪上的。内容是建议嘉靖帝,在义乌招募新兵,组建一支一万人规模的新军。
之所以在义乌募兵,是因戚继光前往义乌考察过当地民风.
这道奏疏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
清流言官的参劾奏疏雪片般飞向永寿宫。他们参胡宗宪名为招募新军,实为招募私军。有不臣之心,图谋不轨。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清流明面上是在参胡宗宪,实际剑指严嵩父子。
其实胡宗宪的奏疏,连严嵩父子都是不支持的。
严嵩父子认为:你胡宗宪维持当下局面,久掌东南大权不香嘛?提出组建新军的建议,容易引火烧身!更会给徐阶那伙人攻讦的口实。
故,严嵩父子装起了死。既不表态支持胡宗宪,也不反对。
最支持胡宗宪的竟是兵部尚书杨博。杨博的想法是:若海防能够改卫所军制为募兵制,建立募兵制新军。那疆防亦可募兵。
卫所军制已经烂到了骨子里。九边若想长久的御敌于国门之外,必募兵组建一支虎狼之师。
朝堂上的这场风波,看似与刚刚调回北镇抚司的林十三没有什么关系。
这日傍晚,林十三在院子里抱着七个月大的福儿。看着虎儿和王小串跳格子。
严府一个仆人进得院中:“三爷,小阁老让您去一趟府里吃酒。”
旁人尊称林十三一声“十三爷”,严府的人则尊称他为“三爷”,因为他是严世蕃的三弟。
林十三将福儿交给碧云,转头吩咐张伯:“把从佛郎机人那儿得来的那坛子甘蔗酒给我带上。”
(《夷鱼记》终。明日开启下一卷《雉鸡记》)
第168章 义乌人可怕可怕
严世蕃今日心情不佳,找来两个义弟陪他喝酒。
罗龙文给严世蕃倒了林十三带来的西夷甘蔗酒,严世蕃一饮而尽:“嗯?这酒甜丝儿丝儿,倒是爽口。”
林十三笑道:“这是西夷商船上的酒,名叫什么朗姆酒。西夷那边只有下等水手才喝.不过喝着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严世蕃苦笑一声:“人啊,就是犯贱。大明狗都不喝的高碎,在西夷人眼中是好茶。”
“西夷贱工喝的劣酒,到了咱们嘴里倒成了别有风味的美酒。”
罗龙文问:“大哥可是因胡宗宪的那封奏疏心情不佳?”
严世蕃道:“一提这事我就来气!胡宗宪这番不知怎得,上如此敏感的奏疏竟事先不跟我和我爹商量。”
“他是熟读史书的人,难道不知打太祖爷开国起,募兵建新军便是犯大忌的事。”
“这下好,清流可算抓住了口实。一个劲的参劾胡宗宪图谋不轨。”
“他老胡是我严家的人。真要因这事儿丢了浙直总督的官帽,最后受损的是我严家。”
罗龙文替胡宗宪说了几句公道话:“老胡在江南也很难啊。我是替他办过事的,晓得他的处境。”
“皇上急等着他平定东南倭患,清靖海上通路。卫所军却是些酒囊饭袋,不堪大用。”
林十三插话:“是啊,东南卫所军的底层旗官、士兵几乎成了上司们的家奴、雇农。他们哪里肯拼死搏命的去打仗?”
“再有,我看过兵部的邸报。自今年开春,皇爷下旨开三口通商,倭寇入侵的次数、人数便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