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229节

  秦国的权贵,又岂是好攀附的?

  卫国距离秦国也颇为遥远,他凭什么结识秦国的贵人,又说服他们和自己分享权力呢?

  吕不韦想的很清楚:

  如果只是简单的去求见一名贵人,那他最大的可能,就是从谁都能伸手掏的钱袋子,变成独属于这位贵人的钱袋子,被对方视为走狗罢了。

  分享权力?

  谁会傻乎乎的把权力让出去?

  这是世间最诱人的毒药,只有死亡才能让人放手。

  吕不韦因此日思夜想。

  直到他听闻——

  秦国王孙嬴异人,要来到赵国作为质子!

  在诸侯大喜大悲之后,秦王为了安抚他们,以免狗急跳墙,做垂死挣扎,便跟播种似的,开始到处派质子。

  正好,

  他的儿子多,孙子也多。

  把这些家伙扔出去,也好给国家做贡献。

  而嬴异人,

  正是秦太子柱的子嗣!

  吕不韦当即大喜!

  秦国距离他遥远,但赵国他却是常去的!

  而且因为常年在赵国经商,他在那边有着不错的人脉关系,足以让他想办法结识这位贵人了!

  但欢喜过后,

  吕不韦又冷静下来。

  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样的时候,前去拜访嬴异人。

  因为眼下秦国势大,赵国畏惧他,嬴异人又是新来的质子,待遇并不会太差。

  自己一个普通的商贾,只怕无法吸引到嬴异人的目光,成为他的臂膀。

  必须要在嬴异人落魄的时候,他以救主的身份出面,才能获得对方最大的感激,取得最大的利益!

  如此想着,

  吕不韦停下了自己的脚步,深深呼吸几次,坐回书房,开始看起书来。

  他曾经因为读书不多,被人嘲笑过,

  也在接触了许多贵人后,知道他们对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十分看重。

  因此,吕不韦为了更加靠近权力,便努力学习起来。

  他先学了此时身为世间两大显学的儒墨之说。

  对于墨家“尚贤”的主张,吕不韦十分认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有才能的人,只是缺少伯乐的赏识,无法登入庙堂罢了。

  但“节俭”却是不行。

  因为世人一旦节俭起来,他那些昂贵的商品又怎么能卖出去呢?

  应该人人崇尚奢华,恨不得不断借钱,享受当下才好!

  反正背债的又不会是自己,

  自己只会通过对方借贷的行为,赚取更多钱财!

  而对儒家的仁义,吕不韦也有些赞同,觉得世道稳定,才适宜让他这样的商人赚钱。

  如果遍地都是强梁,他的生意也会不好做。

  但太过仁义,又让吕不韦觉得不舒服。

  因为他是要赚钱的,岂能跟人谈感情?

  最后兜兜转转,

  吕不韦找到了一本十分有意思的书:

  《杂说》!

  这本从齐国流传出来的书,并没有只记录一家之言,而是包容万象。

  可能上一篇还在讲兼爱,下一篇就在讲“独善其身”了。

  很多学者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内容飘忽不定,文章来源不明,无法判断它究竟是哪一家的著作。

  如果说是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

  齐国那边学者也早就站出来否认过了,说从未写过这样的书册。

  稷下诸子的言论,都是由他们自己整理成书的。

  毕竟,

  在这样的时代,知识是非常宝贵的。

  稷下学宫不会那么随便的,去窃取他人的思想成果,更不会像《杂说》这样,一写一大本。

  是故,

  要想了解百家诸子之言,要么直接跟诸子辩论,要么就要花费大量的钱财精力,求取相应书册,才能一窥其道理。

  但《杂说》却像丝毫不在意里面珍贵的文章道理一样,写得多记得杂,将诸子之言统合于一书之中,而且文章之间,文字幽默风趣者有之,互相驳斥者有之,朴质实务者有之……

  一书而已,

  便能使人大开眼界!

  吕不韦因此想着:

  诸子之言,多只论其一家,然而一家之言,岂能言及天下之事?

  只有将百家杂糅起来,才能博采众长,以成一字无需再改的传世经典!

  但著书这样的神圣之事,

  他一个商贾,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有了足够的权势,到时招募文士客卿,替我著书,还有可能!”

  吕不韦忍不住幻想起自己获得权力之后的事,然后便期盼起秦赵之间,能很快爆发冲突。

  因为只有秦赵交恶,嬴异人的处境才会变得艰难起来,他才有机会,成为对方最大,甚至唯一的倚靠!

  他安静的蛰伏下去,耐心的等待时机到来。

  ……

  而在另一边,

  何博看着面前的九鼎,很是无奈。

  “既然不能还回去,那就收入我的宝库之中吧!”

  九鼎落入大河之后,

  身为始作俑者的何博,自然要将之捞出来,以免这国之重宝被流水侵蚀,于河底难见天日。

  但九鼎的归属,又成了新的问题。

  西门豹说,“不能还去阳世!”

  “虽然天命已经革新,但秦国终究还没有一统天下,九鼎在此时,仍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将九鼎交给其他诸侯,岂不是和之前的乱子,一般无二?”

  于是何博便说,“那交给阴间的周天子吧!”

  但无论是哪位天子,都对鬼神表示出了惶恐的神色。

  他们说,“九鼎,是上天赐给三代的天命。”

  “现在周室已经灭亡了,我们也不过是寄托于阴间,仰仗鬼神恩赐,才能得以延续神志的幽魂,岂能再无耻的占据这样的珍宝?”

  “鬼神将九鼎收藏,才是这旧时天命最好的归宿!”

  何博也不客气,一挥手,便替自己的宝库增添了一份沉重的负担。

  然后,

  他又对西门豹等鬼吏说,“我还要去高原那边!”

  “不过你们且放心,之前的动静,我是不会再做了!”

  何博已经发现了,

  要想黄河的进度条有所增进,必须在黄河源流之处待着,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润到相关河里赖着不走,不用分别上下游。

  反正他回到阴间后,这进度条就跟死了一样安详,从未有过变化。

  对此,

  何博还能说什么?

  母亲河到底是不一样的,

  有点特殊待遇很正常!

  反正现在,也只需要待在高原耗时间罢了。

  如果待的烦了,再回中原散心,也是很轻松的——

  自打进度条刷新出来后,

  何博再爬高原,就不用再苦恼于“青蛙爬井”了。

  他完全可以顺着水流,轻松润去三江源。

  又可以快乐的反复横跳了!

第199章 嬴异人

  秦王四十五年,

  山东诸侯从秦国的天命既定中缓过气来,又蠢蠢欲动——

  诸夏祖先传承给子孙的个性,总是不服气的。

  面对大封诸侯的天子,

  楚人尚且有“不服周”之说。

  流行鬼神崇拜的殷商之时,甚至还有商王箭射苍天的。

  现在秦国只是初步承接了天命,他能保存多久,会不会被这天上掉下来的大饼撑死……都是个问题。

首节 上一节 229/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