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侠请住手 第427节

  正是因此,所以朝堂上关于如何处罚北疆奸细才会卡住,这一卡就是几天。

  这些大臣心里也苦,他们觉得,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北疆奸细都不可轻饶,可是谁头铁,敢跟盛平帝对着干啊?

  不过盛平帝也不傻,他知道,虽然自己做了一辈子明君,才不想下发太严厉的刑罚,可他也清楚什么叫做顺应民意,这些北疆奸细全部拉去株连九族也在所不惜,若是自己全部拦下,别说下面这些大臣会不会信服他了,就连大梁百姓都不会同意!

  可他的性子又是如此,所以他这几天做的,其实就是想找个平衡点。

  于是他稍一伸手,朝堂上立刻安静下来,所有大臣都朝他看了过来。

  随后,盛平帝看向刚才说话的中年男人,开口问道:“刘尚书,查的可否详实?”

  “回陛下,臣在接到这批北疆奸细后,便命刑部上下开始调查这些北疆奸细,从出生到现在,几乎所有事情全部调查一遍,足够详实。”

  “辛苦刘尚书了。”

  盛平帝扫了中年男人一样,继续道:“而且刑部做事,朕还是信得过的。”

  中年男人闻言,双手作揖,再次鞠躬:“多谢陛下!此乃臣份内之职,定当竭尽全力!”

  “……”

  原来中年男人便是大梁刑部尚书刘褚新,自从一众北疆奸细被押送回京都之后,皆是被刑部给关押在天牢之中,所有的调查以及事后的处罚,自然也是刑部受理。

  所以盛平帝才让刘褚新彻查这些人的身份。

  盛平帝随后对所有人说道:“诸位爱卿之前的表态,朕都能理解,毕竟这些人,有些人虽然是北疆和大梁人所生,但却生活在大梁境内,而有的人父母皆是大梁人,结果还投奔北疆,企图叛国,确实罪该万死,诸位爱卿想将其诛灭九族,也是合情合理的,只不过——”

  “……”

  所有大臣都禁默不语,因为他们清楚,盛平帝前面说的那些话都是铺垫,甚至可以不听,要听也是听“不过”后面。

  “只不过,这些北疆奸细也各有不同,有些人确实从小就被灌输了要投奔北疆的思想,所以即使大梁跟北疆没有开战,他们也偏向于北疆,而当北疆重骑兵团准备攻打素城时,他们比谁都要高兴,这样的人,罪该万死!”

  盛平帝声音冷漠许多,也为此事定下了基调。

  随即他话锋一转道:“不过,并非所有的北疆奸细都跟他们是同一类人,按照刘尚书所说,有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当然了,他们也并没有做什么,若是对这样的人也诛灭九族的话,将会有太多无辜之人遭受牵连,诸位爱卿以为呢?”

  “……”

  盛平帝话都说到这了,看似在询问朝堂众臣的意见,实则是通知他们罢了,他们要做的,除了同意,还是同意,没有其他。

  于是乎,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古长松。

  古长松作为大梁宰相,盛平帝身边的心腹,这种时候自然是需要表态和引导众臣的。

  只听他说道:“陛下英明!臣以为,对待这些北疆奸细,确实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那些是大梁人跟北疆人结合,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都心向北疆,他们身边的人,也不可能被蒙在鼓里,只能说明他们知情不报,诛灭九族,对他们来说也不冤。”

  “同时,以此可以作为警示,奉劝所有人,当你发现身边有人企图叛国之时,知情不报,跟叛国同罪,以后便能最大限度的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而对于那些只是听信谗言、或者因利而行成为北疆奸细之人,他们同样罪大恶极,毕竟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有了叛国之心和叛国之行,都可将其杀无赦,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因为他们的立场本就不坚定,甚至只是在名义上做了北疆奸细,却没有为北疆发出过任何情报,他们在平日的生活中,更是不敢将自己的身份大肆宣扬,毕竟他们并不像那些为北疆提供情报的奸细们纯粹,因此他们身边的人,包括他们的亲人都不知道他们竟然跟北疆奸细私通,甚至已经成了北疆奸细。”

  “所以若是对他们实行株连九族的,对于他们的亲人,都将是极不公平的!而陛下卓有远见,能够恩威并施,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霎时间,朝堂之上,皆回荡起一种声音。

  ————

第497章 只有国公了!

  京都,皇宫。

  两仪殿内,经久不息的“陛下圣明”,结束了长达两三日的关于北疆奸细如何处罚的讨论。

  其实众臣都清楚,这几天无论他们讨论的有多激烈,说到底,最后还是盛平帝的一言堂,而他们等的也是盛平帝的最终决定。

  而盛平帝最后终于给出了两种处罚方案,看似是在讨论利弊之后最英明的做法,但其实这种方案在众臣看来,还是有些说法的。

  将要处死的北疆奸细,这些人基本都是北疆人和素城人结合的后代,他们身体里流着北疆人的血液,这种人留着是祸害,而且他们的亲戚朋友能够眼睁睁看着他们当北疆奸细,并且对于他们做北疆奸细一事,充耳不闻,该当同罪。

  最主要的是,这些北疆奸细,在北疆重骑兵团将要攻打素城之前,已经把消息告诉给了他们身边的亲戚,并且还做出承诺,一旦北疆重骑兵团攻破素城甚至打下大梁,那他们便可以背弃大梁,投入北疆的怀抱之中。

  可以说,他们是“墙头草,随风倒”,而这种立场不坚定之人,往往才是最可恨的,所以把他们株连九族,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另外一批人,他们多是受人蛊惑,但既然有叛国之心,按律当斩,只不过,有人听说他们中间有人的亲戚就在京都,甚至身份不低,所以盛平帝才会有所顾虑,毕竟一旦株连九族的话,很有可能会牵扯到他们。

  所以,盛平帝思考再三,并且在刑部尚书刘褚新和宰相古长松的助攻下,得以实施,这两个人一个主管刑罚,一个是百官之首,有他们支持,在群臣中无疑更有说服力。

  于是乎,盛平帝再次举手,朝堂安静下来。

  “既然众位爱卿都无异议,那就这样吧!”

  盛平帝收拢脸上的笑意,随即目光如炬道:“刑部尚书刘褚新听命!”

  “臣在!”

  刘褚新再次出列。

  “朕命你再次带刑部官员,将所有北疆奸细的关系再梳理一遍,保证事无巨细,朕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但是也绝不能放过一个坏人!这些人吃着我们大梁的饭,却想砸了我们大梁的锅,朕是时候跟他们算算账了!”

  “还有,等所有北疆奸细的关系确认无误后,就按照朕刚才所说,所有参与过北疆重骑兵团攻打素城之事的北疆奸细,或者曾经向北疆出卖过大梁信息的北疆奸细,全部株连九族!”

  “其他北疆奸细,朕念在他们只是一时胡涂的份上,只取他们项上人头即可——现在毕竟已经临近年关,所以这些处罚,务必在年前全部做好,省得让人人心惶惶,过不好年。”

  “是,陛下!”

  刘褚新双手团拢,朝着盛平帝微微躬身:“臣遵命!臣务必会让刑部官员全力以赴,争取在年前做完全部事宜!”

  “……”

  盛平帝欣慰的朝刘褚新点了点头,他对刘褚新今天的表现还是极为满意的,而惩罚一事的结束也意味着,接下来就要谈如何奖励了。

  “诸位爱卿,咱们接下来谈谈赏赐的事吧…”

  “……”

  战场之上,有输有赢。

  若是输的话,别说奖赏了,连命都没有。

  而赢了的话,一方面说明命保住了——起码活下来的人是这样,而活下来则意味着是他们打了胜仗,受到奖赏的同样是他们。

  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他们无法向那些才子书生一样通过考试入朝为官,而又想逆天改命,加入军营,通过打胜仗来升官是他们的唯一办法,这也是许多士兵想要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原因。

  现在,正是奖赏之时。

  虽说这次的大胜仗,云骑卫几乎没有动手,但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云骑卫这些年,士兵常年驻扎在素城,环境之恶劣,大家都看在眼里,所以该奖赏还是要奖赏的。

  这次云骑卫射杀十万重骑兵团的半数之多,收缴的战利品包括战马、铠甲、兵器以及粮草等,可谓多不胜数,全部被云骑卫拉回素城大营,大营里被塞的满满当当。

  就算再发生大规模战役,盛平帝完全可以再派一两卫赤手空拳的去素城,因为那里现存的装备足够装备两卫军队了。

  不过宁莞言可不敢私藏这些战利品,她在把战利品拉回素城大营后,第一时间先是找人把所有战利品归类存放,然后写了一个清单出来,第二天便让人把清单送到了盛平帝手中,由其定夺。

  而盛平帝在收到清单之时,自然得知了云骑卫大获全胜的消息,兴奋之余,便直接又让兵部从国库支了几十万两白银,连同那些战利品,全部当做奖赏分发给了两万云骑卫。

  盛平帝并不是吝啬之人,最关键他很清楚,按照之前的作战经验,杀死敌军五万余人,所需要的军费支出也不止几十万两,所以拿这些银子分发给云骑卫全体士兵,理所当然。

  只不过,这只能算是第一波奖赏,也是惠及所有云骑卫士兵的奖赏。

  第二波奖赏,则是针对在这次打退北疆重骑兵团的战役中立下真正功劳的将士——说到底,便是使用机枪的的那一百将士罢了。

  这一百将士除了在赏赐银两之外,他们的军职也都做了相应的提升,而更关键的是,这一百将士都被授予了爵位,对于大部分出身贫寒的人来说,这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事情。

  所有人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单纯升官不如封爵,更完美的则是,既升官又封爵,而这一百将士做到了,并且他们实际上就是按照秦亦的吩咐,在城墙上对着外围扫射罢了,甚至连汗都没出。

  对于这一百将士来说,或许这辈子都没有打过这么轻松的大胜仗,只是打枪而已,换成是其他任何一百人,都不会比他们差多少,他们只不过是沾了宁莞言的光罢了。

  但是也不会有人嫉妒,因为无论是官场还是军营之中,都少不了人情世故,这一百将士因为是宁莞言的心腹,平日里宁莞言最重视他们,而他们也为宁莞言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碰见好事,宁莞言自然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他们,这毋庸置疑。

  随后,便来到了今天赏赐的最重要两人。

  一人是云骑卫二把手,云骑卫大将军唐凤英。

  另外一人则是云骑卫一把手,云骑卫上将军宁莞言,只不过唐凤英因为还要处理云骑卫乃至素城的安定事务,所以并未及时赶回京都,所以对她的赏赐只是做了初步探讨,并未立即宣布。

  毕竟唐凤英现在的官职就不低了,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关于对唐凤英到底如何封赏,既能表彰唐凤英这些年以及这次战斗中的付出,又必须起到相应的制衡,这些封赏必须要等到对宁莞言的封赏结束才能说。

  因为宁莞言升职,那空出来的位置,自然是唐凤英取代,若是宁莞言不升职,那对唐凤英的封赏就简单多了,所以现在对她的封赏不急,一切还是要等到唐凤英回京再说也不迟。

  随后,今日封赏的重头戏便来了。

  那就是对云骑卫上将军宁莞言的封赏。

  宁莞言现在已然是正二品的上将军,若是再往上升的话,便只剩下了一品国公。

  按理来说,若是换成其他上将军,就凭借这次的大胜仗,可以保素城乃至大梁在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或者几十年里不受北疆骚扰你,让素城子民不再生活在担惊受怕之中,如此之大的功劳,已经超过了大梁历史上的任何一份,所以就算再封个国公也是理所当然。

  可是,宁莞言是个女子,而且太年轻了!

  大梁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女国公——当然了,在宁莞言之前,大梁历史上甚至从未出现过一个女将军。

  是宁莞言的出现,才填补了这个空白,大梁有了女大将军,女上将军,并且在宁莞言的带领下,另一位女将军唐凤英也跟紧了她的脚步。

  若是宁莞言按部就班,或许在十多年或者二十三十年之后,被封为国公也可以,那时候大家心悦诚服,同时也对得起宁莞言多年的付出。

  可她现在才二十出头的年纪,直接封为正一品的国公,便是直接来到了权利巅峰,以后也将封无可封,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好事,因为这有功高盖主的隐患。

  尤其是,宁莞言的父亲宁忠,是大梁两位国公中的其中之一,镇国公,再把他女儿封为国公,一门两国公,那大梁军方势力,是不是都要姓宁了?

  因此,关于宁莞言该如何赏赐,朝堂上再次激烈讨论起来。

  首先站出来的,是宁忠的老对头,大梁太师齐平章,现在的齐平章,之前灰白的头发,现在早已全白,整个人看着老了不止十岁。

  这也可以理解,齐平章曾经是肃王之师,也是肃王的心腹,肃王的许多决策,其实都有齐平章在背后推波助澜的意思。

  所以可以猜想到,当初肃王跟太子明争暗斗之后其实是齐平章跟一众太子党的争斗,那时候的齐平章无论是他自己的身份,还是他背后的肃王,都是无人敢小觑的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秦亦出现了。

  秦亦不仅不怕他们,甚至还在朝堂上,当着盛平帝和文武百官的面跟他对垒,并且齐平章就没占到过半点便宜,让他很是添堵。

  不仅如此,自从秦亦出现之后,原来跟他对立且占不到便宜的宁忠,现在也成了优势一方,甚至齐平章最能倚仗之人——肃王死于非命,并且肃王生前的那些计划也被人挖出。

  自此之后,齐平章一蹶不振,头发瞬间白透,整个人都变苍老许多。

  不过齐平章是越挫越勇的典范,他无儿无女,老伴也在前几年去世了,可谓孤家寡人,没有身后之忧,可谓天不怕地不怕了。

  所以他最近在朝堂上,比那些年轻臣子都活跃的厉害,也加入了讨论的大军,并且在讨论大军们还在争论不休之时,齐平章直接站了出来。

  “齐太师,对于宁将军的赏赐一事,你是不是有什么见解?”

  说实话,盛平帝现在看到齐平章也很头疼。

  齐平章是肃王的人,这是人尽皆知之事,所以当肃王被杀、而肃王一系列恶劣行径被公之于众的时候,盛平帝自然清楚,作为肃王之师,肃王心腹的齐平章,肯定在中间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只不过,齐平章现在年纪大了,身份又十分特殊,所以盛平帝才没有深究,若是齐平章能够夹起尾巴,老老实实待着也就罢了,可现在的齐平章就跟疯狗一样,见谁咬谁——准确的说,主要是咬跟镇国公府同阵营的人,而盛平帝又实在不好教训这个老东西,所以才会头疼。

  而且盛平帝清楚,宁莞言是宁忠之女,对于如何赏赐宁莞言,齐平章肯定会掺和一下,不过听听他想说什么也无妨。

  齐平章闻言,对盛平帝微微鞠躬,说道:“不知陛下关于如何赏赐宁将军一事,可有章程?”

  盛平帝瞥了齐平章一眼,犹豫片刻之后,才开口说道:“朕心里自有想法,不过朕还是想先听听诸位爱卿是如何想的。”

  盛平帝这么说,其实就跟征询众臣惩罚时的情况一样,他先问一遍,说明他不独断专行,可是问完之后,他可以选择不听,毕竟他是一国之君。

  只不过,齐平章显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或者说理解了,却不打算听,于是齐平章问道:“不知陛下想如何封赏宁将军?”

首节 上一节 427/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