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容摇头道:“因为要守孝一个月,夫君最近十八天,一直待在家中,未曾外出,平日里买菜做饭都是我在做。”
这个时候,郭守义也开口道:“古小姐,我们这次来淮阳,是听说许昌有一家四口惨死,这个消息也传到了圣上那里,圣上便派我们过来调查,我们想找秦亦了解一些情况。”
作为灵州知府,淮阳县县令突然暴毙,高朋自然有调查的权利,况且淮阳离京都山高路远,盛平帝就算得知此消息也鞭长莫及,派灵州知府高朋和灵州守将郭守义过来调查一番,也无可厚非。
于是,古月容点头道:“高知府,郭将军,那就请随我一同进来吧!”
“……”
高朋和郭守义点头,跟着古月容进了秦家,而门外则站着许多从灵州带来的官兵,守在外面。
……
“高知府,郭将军,你们稍等片刻。”
来到灵堂门外,古月容对二人说道:“我进去跟夫君说一声,让他出来。”
也不知是不是怕古月容跟秦亦通风报信,高朋摆了摆手道:“古舍人,我看就不用了!正好我们也想给秦大人上一柱香,一起进去吧!”
说完也不等古月容拒绝,高朋便率先走进了灵堂之中,而此时的秦亦则跪坐在蒲团之上,长发有些凌乱,衣服上也带着不少尘土,跟半个多月前从灵州离开时相比,面容略显枯槁。
因此高朋和郭守义看到秦亦的第一感觉,便是秦亦在这里跪拜了好久。
这个时候,听到动静的秦亦才缓缓抬头,看到高朋和郭守义后,明显一副吃惊的模样。
“高知府,郭将军,你们怎么过来了?”
秦亦问道。
郭守义跟秦亦的关系自然是要好于高朋的,只不过这次是皇命难违,所以他才不得不跟高朋一起来了淮阳。
而且高朋也知道郭守义跟秦亦的关系,因此这一路上,高朋将郭守义看的很紧,完全不给他跟秦亦通风报信的机会。
于是,郭守义率先说道:“秦亦,我们是奉了圣上之命,特来调查许昌有一家惨死的案件。”
郭守义一本正经,实则是把他们此行的目的透露给秦亦,让他做好准备。
而秦亦一听他的话,满脸震惊:“什么?许县令一家都死了?”
高朋见状,问道:“怎么,你不知道?”
秦亦点头:“我当然不知道了,自从我给爹娘设置好灵堂之后,便从未外出过,对于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更不清楚了。”
高朋微微眯起眼来,看向古月容道:“好像古舍人对许昌有一家惨死的事情,是清楚的吧?”
古月容点头道:“我每日都要外出买菜,自然清楚这事。”
“既然古舍人都知道,那秦公子不知道的话,是不是有点不太合理啊?还是说,秦公子是故意装做不知道呢?”
高朋率先发起难来。
刚才古月容想单独进灵堂,就是想跟秦亦嘱咐一声的,谁知高朋老奸巨猾,早就猜到这种可能。
因此这就导致,现在出现了这种偏差。
不过古月容并不慌乱,直接说道:“我知道,并不代表我夫君也要知道,有何不合理的?”
随后,古月容又道:“这次回淮阳,我们就是来守孝的。守孝需要心静,夫君已经在灵堂中跪拜了近二十天的时间,虔诚而又辛苦,虽然我心有不忍之处,但又帮不上什么。对于外面发生的事情,我不曾跟夫君讲过,就怕夫君因此心乱,导致之前的守孝都前功尽弃!”
说到这里,古月容看向高朋,一字一句道:“高知府告诉我,这有何不妥?”
“……”
说起来,古月容的官职不比高朋高,可架不住古月容的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员,所以即使他这么质问高朋,高朋也不敢生气。
不光不敢生气,还要陪着笑脸道:“自然是没有不妥之处的,我也只不过是好奇,随便问问。”
古月容脸色冰冷,沉声道:“高知府奉旨来淮阳报案,我自然能够理解,不过高知府来之前,最好想找街上的百姓询问一番,就不会犯刚才的错了!”
“古舍人说的是!”
高朋点头道,主打一个听劝。
随后,又简单问了几句,高朋并未从秦亦身上发现任何疑点,也只能作罢,他知道想从秦亦这里套出什么来,难于登天,于是跟郭守义又对着灵堂祭拜一番,便先行离开。
从秦家出来,高朋看到巷子里聚集了不少人,想来都是秦家的街坊,在此地看热闹呢,不时还对着他们这边,窃窃私语。
高朋见状,直接走了上去。
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见状,立马要走,被高朋拦了下来:“乡亲们,我是灵州知府高朋,来这里是想跟你们打听点事情的!”
“……”
听到高朋自报家门,这些老百姓不仅没停下,反而走的更快了,一副见到瘟神的模样。
毕竟,自古就有民不与官斗一说,老百姓对于当官的,打心底都是怕的。
高朋见状,又补充道:“我这次过来,主要是想调查许昌有一家被害之事,想跟你们打听打听…”
听到这话,三叔率先停了下来:“大人,你们来秦家,不会是怀疑秦亦吧?”
高朋点点头:“是有这种疑虑。”
这话一出,不仅三叔停下了,其他街坊邻居也都停了下来。
三叔立马摆手,说道:“大人,你们怎么能怀疑秦亦呢?秦亦回到淮阳,一直待在府中啊!”
“是啊,秦亦可是个孝顺孩子,这次回来就是为了守孝而来,这么多天,一直没出过家门!”
“可不,我前几天还去过秦家祭拜秦大人,秦亦的脸都白了,一看就是跪拜了多天!”
“……”
说其他的,街坊邻居或许不会插嘴,可是一说到怀疑秦亦,他们就坐不住了。
说到底,现在关于秦大为一家和许昌有一家惨死的事情,淮阳县老百姓早就传开了,至于他们的死因,所有人都认准是他们自作孽不可活,因为他们害了秦立新,才被秦立新的鬼魂所杀。
而且他们死了之后,秦立新的鬼魂便再也没有出现过,明显是超生了,所以他们更加坚信许昌有一家死于秦立新鬼魂的真相。
高朋听完,于是又问道:“那你们觉得,许昌有一家到底是怎么死的?对了,我还听说,在许昌有一家惨死的前一天,秦家的远亲秦大为一家,同样惨死在淮阳城外,不知你们可否知道此事?”
“这谁不知道啊?要我说啊,他们都该死!”
“可不是嘛,就是该死!”
“秦大人当县令的这些年,为我们淮阳百姓做了多少实事,这谁不知道?倒是那个许昌有,无论是做县丞还是县令的时候,除了搜刮老百姓,他还会做点什么?”
“他看秦大人做县令,他眼红,就把秦大为一家弄到了淮阳,然后指使秦大为下毒毒害秦大人还有秦夫人。”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啊,秦大人因为死的太过冤枉,心中怨气不消,化作厉鬼,把他们杀了!”
“……”
听着这些街坊邻居们你一言我一语,并且这话怎么越听越诡异了?
鬼魂杀人?
当真是闻所未闻了。
当高朋对此提出质疑的时候,立马遭到了街坊邻居们的反驳。
“这事你都不信?我们亲眼所见!”
“是啊,不光我们,就连县衙里那些衙差,都是亲眼所见的!”
“秦大人的鬼魂一连出现了十天,结果就在他杀了秦大为和许昌有一家后,便再也没有出现!”
“若不是鬼魂的话,县衙里那些衙差又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许昌有一家三口被杀呢?”
“……”
高朋和郭守义是都不信鬼神一说的,可是此时被这些街坊邻居给说的,好像确有其事一样,他们心里都犯起了嘀咕,不知到底是真是假。
于是乎,高朋和郭守义从秦家离开,直接回了淮阳县县衙。
进入县衙后,高朋将那些衙差单独叫进大堂中问询,关于许昌有被害一事,毕竟他们都是当时的见证者。
这些衙差确实是见证者,并且亲眼目睹了那道白影从天而降的一幕。
其实无论那道白影到底是人是鬼,对于他们来说都不重要,他们都必须说那道白影是鬼,要不然他们临阵脱逃,把许昌有一家三口单独丢在院子里的事情,肯定也是有错的。
于是乎,衙差们虽然都是单独进大堂的,可是说出的话就仿佛提前对了口供,及其一致。
待将这些衙差全部审问完,高朋和郭守义面面相觑,高朋道:“郭将军,你觉得这事靠谱吗?”
郭守义则说道:“倘若只是一个人这么说,或许还不靠谱,可是全城的人都这么说,即使不靠谱也必须靠谱!”
“……”
高朋不傻,瞬间明白了郭守义的意思。
即使这事是假的,可是淮阳百姓甚至是县衙的衙差都愿意背书,那这事不真也得真了,毕竟这是民心所向,动摇不得。
这时,郭守义继续道:“秦大人的风评,向来都是极好的!而且风寒不是什么大病,两个人因为风寒去世,本来就疑点重重,而今,许昌有指使秦大为谋害秦大人,似乎才是事实真相。因此,他们死的不冤。”
说到这里,郭守义看向高朋道:“圣上对秦大人也一直心有愧疚,这其实是最好的结局了,若是高知府将此事如实禀报,想必陛下也会信服!”
“……”
郭守义的话也给高朋提了醒,累死累活的寻找事实真相,倒不如顺应民意,而且还能讨得盛平帝欢心,这何乐而不为呢?
高朋瞬间开了窍,说道:“既然如此,那要不咱们回灵州吧!我把此事好好整理一番,然后全部提交给圣上,由圣上定夺!”
郭守义点头道:“自当如此。”
“……”
于是,高朋和郭守义结束了此次淮阳之行,即刻返回灵州。
————
第323章 初遇长生门弟子
虽然秦亦在府中守孝,但也听说了高朋当天就离开淮阳县的消息。
古月容跟他说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一并告诉秦亦她写信回京都的事情,因为古月容担心有人会恶人先告状,所以提前知会古长松一声,万一有人要拿这件事做文章,他好有个准备。
只不过,古月容在信中也只说秦亦查出了秦立新夫妇被害的真相,关于许昌有和秦大为一家被秦亦所杀之事,古月容一句未提。
当秦亦得知此事的时候,说道:“月容,其实你可以把真相告诉古伯父的。”
随后他又解释道:“因为你这封信一到京都,古伯父怕是第一时间就要拿着信进宫禀报圣上,而以圣上和古伯父的心思,肯定会猜到,杀了许昌有和秦大为一家的人是我,所以月容不如直接告诉他们得了,省得藏藏掖掖。”
古月容瞥他一眼,说道:“他们猜到,那是他们的事情,但是咱们却不能说,甚至以后他们问起来的话,你也不要承认,那这事就是无头悬案。”
说完,古月容不忘解释道:“你不要觉得,你杀他是他们罪有应得,陛下不会怪罪你。可你不要忘了,这毕竟不合法理,尤其许昌有还是官员,按照大梁律法,即使他有罪,也应该陛下处罚,你却将他杀了,同样不合律法。”
“你在京都有那么多仇家,倘若他们抓住此事不放的话,就算是圣上,怕是都很难护你,所以咱们才要小心一些,这事自己知道就行,不能往外说。”
秦亦摸摸鼻子,笑道:“外人不能说,告诉古伯父肯定没事吧?”
“那也不行。”
古月容直接回道。
秦亦呆愣片刻,随即笑着调侃道:“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月容这还没嫁给我呢,胳膊肘已经往外拐了!”
古月容闻言,瞪了秦亦一眼:“就你话多!”
说完就撇起小嘴,不再答理秦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