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耸耸肩:“得,嫌弃朕了,有了儿子,就不需要朕了,是吧?”
“你还吃醋了?”贤妃哭笑不得。
但是,她心中高兴,因为陛下每天都来看望她们母子。这在以前,那是不可能的,后宫妃子多,皇帝陛下来她坤宁宫最多,可也好几天,甚至十几天才来一次。
“朕走了,你好好歇着,换尿布这些事交给宫女们。”朱祁镇笑道,“你把身体养好了,以后还要继续为朕生皇子呢。”
贤妃笑着欠身一拜:“臣妾遵旨。”
朱祁镇大步走了,他倒不担心贤妃第一次当娘,会手忙脚乱。因为有奶妈,还有宫女们帮忙,把她们母子照顾的好好的。
到了殿外,他望了一眼坤宁宫的方向,问:“太后还没回来?”
跟在他身后的曹吉祥点头:“没呢,说是不确定什么时候回来。”
还哄不好了?
那你就在山上多住吧,住到下雪。
朱祁镇心中吐槽,嘴上道:“天冷了,送些木炭上去。”
……
天空放晴。
张家湾码头,这里是大运河在北边的终点,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大量南方物资通过运河运抵张家湾后,再转运至京城。
这天,一个庞大的船队缓缓靠近码头,引起了码头工人的围观,因为这支船队不一样,都是那种大海船。
礼部尚书杨善和户部尚书陈循亲自来码头迎接,因为这是从美洲回来的大明船队,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部没有进京。
没一会儿,有两人从船上下来。杨善和陈循大步迎了上去,朝着他们抱拳:“郑大人,李大人,你们终于到了。”
来的两人,左边的是船队首领郑必藏,右边的是福建巡抚李秉。郑必藏在泉州靠岸,李秉接的他,一起进京。
“两位大人亲迎,下官担当不起啊。”郑必藏一拜。
“担得起。”陈循望着码头的船,急切的问,“有没有带回金子,银子啊?”
杨善扶额瞪眼:“老陈,你钻钱眼里去了?”
“我是户部尚书,可不只想着钱?”陈循摊手,“今年打漠北,国库被掏的差不多了,陛下又不会多征税,我只能盼着市舶司和归来的船队了。”
话刚说完,他就盯着李秉,问:“李大人,泉州是大明最大的市舶司港口,进账一定很多吧?你现在是最富的巡抚,可得接济下朝廷啊。”
“别来我这儿哭穷啊。”李秉挥手,“市舶司的盈利,我可都上交朝廷的。”
陈循撇一眼他,转头看向郑必藏,道:“看来,只能靠你了。”
郑必藏一头黑线,笑了笑:“有运回来银子,估计有个五百万两。”
“够了够了。”陈循大喜,“可以支撑到明年了,哈哈哈,郑大人,走,我请你喝酒去。”
杨善一个白眼:“老陈你就会说漂亮话,明知道陛下等着召见他们,你这会儿说请喝酒。”
“是哦,陛下还等着呢,不能怠慢。”陈循乐呵呵道,“走,回京,一路上,郑大人再跟我讲讲美洲的事。”
他拉着郑必藏就往前走,那叫一个热情。李秉无奈的摊摊手:“嘿,之前每次问我市舶司要钱的时候,也不是这德行啊。”
杨善拍了拍李秉肩膀,笑道:“习惯就好,现在老陈可牛了,连吏部不放在眼里,要做六部尚书的老大。没办法啊,他管着钱呢。”
李秉大笑。
两年没回京城了,他想见的人很多。
……
乾清宫。
朱祁镇看着跪在殿上的郑必藏和李秉,挥手叫他们起来。
“说说美洲的情况。”他命人赐座。
郑必藏开始讲,足足讲了一个多时辰。
大明在南美洲,已经有自己的军事基地,并且迅速拓展,占据了广袤的土地。与印加帝国那边,也已经结盟。
因为需要用他们的人,大明在美洲开采金矿,银矿,需要大量的工人啊。以后,大明还会在美洲种植当地的各种粮食,设烟厂等。
“印加帝国内部也争权夺利。”郑必藏道,“臣打算扶持他们的一个皇子,以后把他当傀儡控制,进而控制印加帝国。”
朱祁镇缓缓点头:“可!我们的人够吗?要不要多派人?”
郑必藏摇头,十分自信道:“印加帝国在农业方面很先进,但是军事实力就太差了,臣带的两万人,足够了。武力只是威慑,主要还是靠智慧。”
“你办事,朕放心。”朱祁镇点头。
“陛下,臣这次除了带回了金银,还带了你交代的各种种子,其中烟草种子的种类都很齐整了。”郑必藏道。
朱祁镇沉思了下,道:“香烟厂的事可以整起来了,男人嘛,都少不了一根烟。这东西,以后能畅销全球。”
“陛下,海外之大,远超臣的想象。”郑必定藏感慨,“若是没有陛下坚持,我们怎么会获得如此大的财富和资源。”
朱祁镇笑着交代了一番,而后郑必藏退了出去。殿上,只剩下李秉,当年的于门四少,就他李秉最低调,成就也最低。
相比起来,杨贵芳已经要成为于谦接班人了,张伦坐镇东南。锦衣卫出身的丁秀,也在西北把控一方,虽然职位不高,那可是陛下心腹。
“可去见过于谦了?”朱祁镇笑问。
“没有。”李秉低头一拜,“进京,就来见陛下了。”
朱祁镇笑着点头:“这次把你召回来,是要把你留在京师。入内阁,辅佐朕。”
李秉大惊,不敢相信的样子。
朱祁镇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朕知道你的才能,一向很稳,朕身边需要一个冷静,稳得住的人。”
“遵旨。”李秉颔首。
朱祁镇轻叹一声:“如今大明的盘子是越来越大,朕需要大量的人才啊。真有成就日不落帝国的那天,需要的人就更多。”
李秉若有所思,而后拜道:“陛下,你还年轻呢。将来,大明疆域辽阔,陛下可以派皇子去镇守,封藩王与海外。”
朱祁镇一愣。
这个念头他是有过的,可没想到李秉也会这么想,还提了出来。元朝那些皇子在西域不就建了好几个汗国么?虽然最后都灭了。
“哈哈哈,看来,朕还得多生皇子,要超过太祖皇帝。”朱祁镇摊手,“多子多福嘛。”
第244章 妖后争宠:本宫也还能生孩子
永和宫内,夜幕低垂,烛光摇曳。
德妃的寝宫前,一群宫女脚步匆匆,或手捧热水,或携带干净的布帛,穿梭于回廊之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焦急与专注。
因为,德妃要生了。
寝宫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与不时飘来的血腥味。德妃躺在特制的产床上,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双手紧握着床沿,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低沉而有力的呼喊。
稳婆双手熟练地操作着,一边用温柔而坚定的话语鼓励着德妃,一边细致地检查着产程的进展。在她的指挥下,几个助手紧张而有序地递送着所需之物,热水、棉布、草药,每一样都不可或缺。
窗外,月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似乎也在默默见证这一重要时刻。皇宫深处,尽管夜色已深,但因德妃产子之事,整个永和宫乃至相邻的宫殿都灯火通明,不敢有丝毫懈怠。皇帝虽未亲自前来,但早已派来太监总管曹吉祥询问情况,并下令宫中最好的太医待命,以备不时之需。
德妃的呼喊声愈发急促,稳婆的眼神也越发凝重,连呼吸都似乎屏息以待。终于,在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中,新生命宣告了他的到来,瞬间,紧张的气氛被喜悦所取代。
稳婆小心翼翼地将婴儿包裹好,递到德妃面前,德妃疲惫的脸上绽放出了母亲的笑容,那是世间最温柔也最强大的力量。
太监总管曹吉祥,急急跑去长春宫向皇帝报喜。
朱祁镇在长春宫,在那走来走去,等待消息。贤妃一脸疑惑的问:“陛下,你为什么不亲自去看看呢?”
“朕……要表现出区别对待。”朱祁镇苦笑,“朕对你重视,就是告诉后宫所有人,你才是未来的皇后。”
贤妃抿了抿嘴唇,道:“陛下,德妃妹妹她……这会儿肯定想见伱。”
“朕只能对不起她了。”朱祁镇道。
这时,曹吉祥急急跑进来,禀报:“陛下,生了生了,恭喜陛下,是个皇子。”
朱祁镇松口气,终于是母子平安。
他早已想好了,给自己的第二子取名朱见潮。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翌日。
贤妃来到永和宫看望德妃,带来了许多补品。德妃躺在软榻上,本是要起来相迎的,被贤妃叫住了。
“可不能受了风寒,不然啊,孩子也跟着遭罪。”贤妃一脸过来人的样子道,“我之前就是得了风寒,怕传染给皇子,都不敢喂奶。”
德妃一笑:“谢谢姐姐,还记得来看我。”
贤妃笑容温婉,轻叹一声:“陛下不是不能进来么?特意派我来看你。对了,陛下给孩子赐名朱见潮。”
德妃微微一愣,念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是她最喜欢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没想到皇帝会用这个‘潮’字。她看着身旁熟睡的婴儿,温柔道:“朱见潮,这是你父皇给你取的名字哦。”
“见洋,见潮。”贤妃道,“以后两兄弟可以一起长大了。”
“是啊,太好了。”德妃点头。
实际上,她们心中都知道,皇子哪那么容易一起长大?自古以来,为了那把椅子,皇子之间不都争得头破血流,甚至送命?
“太后还未回来么?”德妃转个话题问。
“没呢。”贤妃眼眸垂落,满脸的忧愁,“陛下说他上次提了立太子的事,太后的意思是立嫡立长,按照规矩,就该立皇长子。陛下说暂时不急,孩子们都还小,太后生气了,就去了静宜园的行宫。”
德妃眉头微蹙,看着自己的孩子,道:“我只盼着见潮安安稳稳的长大,做个普通的皇子就好。”
“天家的事,我们说了不算啊。”贤妃一笑,“陛下说了,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以后都放海外去做王。”
德妃微惊:“海外?太远了吧?那岂不是要我们母子分离?”
“妹妹,就是不去海外,成年皇子就藩,也还是会母子分离啊。”贤妃叹息一声,“等他们长大了,哪还会顾得上我们?深宫的女人啊,最可怜。”
两人聊着,伤心起来。
……
洪武军校的对面,新建了一座大学,叫顺天大学。
这大学虽然还未开始招生,但今天格外热闹,因为皇帝陛下亲临视察。洪武军校的很多师生都在门口看,许多年轻学子都没见过皇帝,十分好奇。
张辅也在人群中,望着龙辇在顺天大学门口停下,他也很久没见过皇帝了。或许,自此以后,皇帝也不会再召见他。
朱祁镇从龙辇上下来,身后还跟着一个老头。张辅见到那老头的刹那,面色剧变,没想到那老头还在京城。
“胡老啊,这就是朕的顺天大学了。”朱祁镇朝着老头道。
这老头就是前礼部尚书胡濙,朱祁镇在头疼谁为顺天大学首任校长时,突然想起这老头还在京城。
“陛下,你真让臣做这顺天大学的……校长?”胡濙问。
“当然!”朱祁镇道,“就是让你来坐镇,也不需要你具体去教书。”
胡濙皱了皱眉:“臣也不懂什么叫校长啊。”
朱祁镇扶额:“你就当是国子监祭酒,来管理这所大学。朕选了些年轻人辅佐你,你不用担心,也不会累着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