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区区刁民,反了天了? 第69节

  京城外,五万大军浩浩汤汤而来。

  在即将接近京城时,高顺再次下令。

  “赵郃,你率三万大军拱卫京城之外,广部斥候,整个顺天府四周有任何军队调动,立刻率兵击杀!”

  “是!”

  赵郃领命,立刻降下马速,指挥三万陷阵营,随自己拱卫于京城四周。

  随后,又派出千余名斥候,时刻侦查顺天府四周。

  最后高顺带着两万陷阵营,来到京城北城门之下,叫开京城城门。

  京卫指挥使司中,负责守京城北城门的指挥佥事郑光云,见到两万陷阵营扣门京城,简直都要吓疯了!

  “武定侯高将军,速速率兵退去!”

  “没有陛下命令,率军入城,形同谋逆!”

  高顺取出朱祐樘的玉牌,将其高高举起。

  “陛下有令,令本将率军入城,还不快打开城门!”

  郑光云见到高顺手中的玉牌,大惊失色,连忙让手下的士兵们,将城门打开。

  高顺率两万陷阵营入京后,指着紫禁城的方向,对身边亲军将领邹毅下令。

  “邹毅,你率一万人马,驻守紫禁城之外!”

  “没有陛下的允许,整个紫禁城,连飞鸟都不得入内!”

  “是!”

  邹毅立刻点齐人马,向紫禁城而去。

  与此同时,高顺登上了城门,来到郑光云的面前。

  “京卫指挥使司所有将士听令,即刻卸甲!”

  “京城城防事务,将由陷阵营全部接手!”

  “啊?!”

  郑光云和手下的将士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

  但在一万陷阵营将士充满杀气的注视下,他们还是乖乖扔下了武器,脱下了甲胄。

  这时,一组二十人的西厂番子,也登上了京城北城墙。

  “高将军,这些人就由我们西厂接手了?”

  西厂番子们先对高顺行礼,询问。

  高顺对他们点了点头,算是应允。

  随后,西厂番子对城墙上,所有的京卫指挥使司将士宣令。

  “所有京卫指挥使司的将士,即刻起接受西厂调查。”

  “若身份清白,则立刻回屋,等候陛下调遣!”

  “非陛下之命,不可踏出家门半步!”

  郑光云瞪大了眼睛,眼前一阵发黑。

  京城的天,真的塌了!

第79章 上架感言

  这本书,明天凌晨十二点,也就是今天晚上过了十二点,就要上架了。

  在上架前,有些话想和各位读者大佬们聊聊。

  等了很久,终于等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这本书从开书开始,可以说就是骂声不断。

  其实这本书的受众很明确,明确到只要看一眼我的简介,就知道这本书合不合大家的口味了。

  我就是想写一本简单直白,且节奏快的爽文。

  节奏慢,考据合理,爽点高明的书,起点有很多,我也很喜欢看。

  但我希望我的书,能用最短的时间,给读者大佬们带去爽感。

  让读者大佬们觉得在我这本书上花的时间,花得很值。

  我觉得对这本书最高的评价就是:这是一本合格的爽文。

  每次在评论区里看到这样的评论,我都发自内心地觉得高兴。

  我写这本书的初心依旧明确,这就是一本简单直接的爽文。

  一切剧情以制造最爽的爽点服务,其他都得为之让路。

  我牢牢地记住这一点,不敢有半点动摇。

  所以这本书上架前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奏,上架后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奏。

  上架前怎么爽怎么写,上架后也是如此。

  至少我自己觉得,我的剧情还是很爽的。

  因为我自己想剧情的时候,都会爽到兴奋的颤栗。

  这本书没有什么文学追求,也没有什么历史感的包袱。

  它就是一篇供读者大佬们,在日常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消遣物。

  这本书做到这一点了吗?

  我看着评论区那些写着爽字的评论,我觉得我是做到了。

  之后的上架章节,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一切只为写出最爽的剧情。

  我知道,很多读者大佬看书,不会评论,不会投票,只会静静地看书,订阅。

  同期和我一起发书的很多书,他们写的不无脑,不小白,有逻辑,贴合史实。

  但这本书在大家的支持下,还是上了三江。

  这是一个意外之喜,如今想来还是跟做梦一样。

  所以我坚定这本书是有市场的,是有读者爱看的,也是有读者愿意为之付费订阅的。

  我只为愿意付费的读者服务,对他们负责。

  所以我还是要再强调一遍,这就是一本简单直接的爽文。

  同时,我还想回应一下被吐槽得最多的两点。

  第一点就是,我给明英宗朱祁镇洗白。

  说真的,朱祁镇明君也好,昏君也罢。

  我一点都不在乎。

  我之前提到过,这本书没有任何文学追求,也没有任何历史责任感。

  我就是一个写小说的,我把朱祁镇洗的再白,他也不会从地下爬起来赏我个史官当当。

  我只关心我后续的剧情,是不是能延续前文的风格,将爽字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而后续爽到令我头皮发麻的剧情里,就有一部分关于土木堡事变的剧情。

  而这部分剧情,能让人爽起来的前提。

  就是土木堡之变是一起由文官边将,后宫外戚内外勾结,发动的一起兵变,而不是一场简单的兵败。

  当然,朱祁镇能着了文官和边将的道,也是他自己的问题。

  我写土木堡之变的目的,就是这么简单。

  正因为有这个大前提,所以我才会在前文多提了一些。

  因为土木堡之变那段历史,无论是从《明史》《明实录》《国榷》,还是从网上流传的《天潢玉牒》上来看,逻辑上都说不通顺。

  按照现在流传的版本来看的话,那我觉得也先比我这本书的主角都爽。

  孛儿只斤·铁木真来了,也只有给也先牵马的份。

  所以后续的剧情里,我只能为了我的剧情服务,采用了土木堡之变的另外一个版本,大家看完爽过就好,切莫当真。

  真要读史,大家还是看史书就好。

  至于信不信,就全凭各位自己的判断了。

  各位读者大佬们看历史小说,也不要太认真了。

  历史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事件如何,历史人物如何,全看后世之人需要他是什么样子的。

  不过都是因为某种需要,所以把历史人物拉出来粉墨打扮一下,登场接客罢了。

  位置不同,需求不同。

  左右不过是个消遣玩意,大家看看乐乐就好,没必要上纲上线。

  第二点就是关于明朝中期的银两问题。

  非常多的评论都在说,明朝官员抄家抄出来的银两太少了,每个官员都该贪好几万两才对。

  天菩萨!

  大明从建国以来,一直都很缺金银的。

  银子的使用范围很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明百姓用的都是铜钱。

  不然朱元璋立国之后,不会收税都收实物。

  给大臣的俸禄,也不会是按多少石米来发的。

  我在文中就提过,整个弘治元年朝廷所收秋税里,只有五万两金银,其余都是实物。

  弘治十八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后,要给朱祐樘下葬,去找户部要银子,结果户部的太仓银只有一百万两。

  也就成化年间,朱见深搞了点银子,才让朱祐樘登基后,太仓银还有三四百万两。

  明朝第一次大量流入白银,还要从隆庆开关以后才有。

  隆庆开关后,流入明朝的白银官方记载为3.4亿两。

  加上贪墨和走私的,我觉得这个数字不会低于6亿两。

  所以大明官员有大量银子,还要等到隆庆年间之后。

  张居正也正是在有足量多的白银后,才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和银本位。

  到了万历十年,大明户部太仓银一年税收是408万两白银,内帑的收入是一百多万两。

  这个时候,收税才收的全是银子。

首节 上一节 69/1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