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沦落到了没有兵权,也没有政治身份的白身之地,躲在江南避难。
事实上,现在李凤宁去找楚世昭,估计还能为他父亲要个一官半职,但是李凤宁着实是拉不下这个脸。
办事的时候,你是一点都不顶事。
怎么好意思的。
这次模拟推演,是李凤宁对于权力最渴望的一次,要是她当时能手握晋阳的兵权,局势就不可能是这样的。
楚世昭这次模拟推演打的那么艰难,也是本该是能够完美形成掎角之势的凉州系和晋阳系没能为楚世昭带来收益。
但一想到桓奕也没什么用,李凤宁就宽心了不少。
不怕自己没用,就怕别人比自己有用。
李氏没能帮上楚世昭的忙,李凤宁已经觉得自己很没用了。
桓氏直接拖后腿,那是让李凤宁当场笑出声了。
桓节就属于帮了,但没完全帮,把楚世昭接了过来,又不给楚世昭实际权力,搞得楚世昭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只能离开凉州。
后面自己还被一个地方军阀掀起的叛乱给干碎了,诱发了长安三屠的第二屠,根本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个真不是李凤宁见不得别人好,主要是桓氏这几个人太搞了。
能看到他们玩出来的花样,能忍住不笑,那真是厉害。
你不拥立楚世昭,不让他当大哥,你接他回来干什么呢,白白拿个反贼的名义吗?
既然拥立了楚世昭,接受了楚世昭,就该把凉州的权力分给楚世昭,你就算失去了权力,也不影响你桓氏在凉州的地位和影响力。
楚世昭又不是凉州人。
利益不冲突的。
你给楚世昭权力,楚世昭打回长安,他难不成给你凉州立为国都了?
真的搞。
真不知道桓奕摊上这几个兄长,怎么跟李凤宁较量,但现在李凤宁最头疼的绝不是桓奕这个半路出来偷腥,抢夺正宫之位的野女人。
而是楚世昭每一次模拟推演,李凤宁就会多出来一个不知名的对手。
这一次楚世昭在南方起义,为了拉拢起义军,和起义军首领的女儿姜幼贞结姻。
可以理解,但是还是愤怒。
接下来模拟推演,李凤宁第一个要改变的方针,首要就是夺权,在阿父的灶头下新起一个自己的门户,其次要改变的方针,就是抢人,不给楚世昭再去找野女人的机会。
前面几次模拟推演的疏忽,造就了这样的惨剧。
而很快画面上再次有了推动。
【晟武八年四月,击破了哲别部的楚世昭,很快就取得了青州、鲁郡等地的所属权,但地方上的大族和豪强还未等到楚世昭开始建立大景王朝的制度就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反抗。】
【楚世昭镇压了这些大族豪强的反抗,将他们的田地均分给了治下的百姓。】
【稳固了民心。】
【晟武八年五月,楚世昭减免了青州鲁郡这些战乱之地一年的赋税,再度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晟武八年六月,楚世昭可以通过新属之地来获取粮草,这给本来拖长的阵线有了缓冲的余地,并且还能借助海路,进行粮食上的运输。】
【晟武八年七月,蒙古人忽然袭击川蜀之地,他们判断楚世昭的兵力集中在南方一线,在西南这一方面,应当没有太多的驻兵,只要拿下西南,就能再次蚕食包围楚世昭的地方。】
【而川蜀之地固然没有重兵把守,但凭借着天险之地,仍旧能固守一方,蒙古人最初的攻势并没有取得成功。】
【可是川蜀士人的地位在大景一朝并不算高,他们在这样的时局下,同样渴望着更进一步的权力。】
五胡乱华的效果持续发力。
这让楚世昭完全阻拦不了底下官员的野心。
如果说之前的模拟推演,是适中的难度,没有那么多频繁的叛乱和官员谋反。
这一次模拟推演就是全员恶人。
别给机会,只要给足够的机会,足够的利益,还是会有人走上背叛楚世昭的道路。
因为楚世昭给不了这些大族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蒙古人能给。
第160章 王师怎可偏安一隅!
【晟武八年八月,川蜀之地发生了一场内乱,以拥护大景王朝的保守派官员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一场内乱,导致蜀地资源折损严重。】
【晟武八年九月,楚世昭调度了王守义前去川蜀之地抵抗蒙古人的兵锋,督促他擅用天险,以守为主。】
【晟武八年十月,大景王朝每年的军费支出已达八百万两,高额的军费支出,导致地方上的发展延缓了下来。】
【为了保证前线的粮草还能供养军队,于是楚世昭为了积粮,明令禁酒。】
【晟武八年十一月,临淄大族再次掀起了反叛,以田姓为首的大族,在楚世昭大军攻来的时候,纷纷望风而降,但是在楚世昭的镇压管治下,这些大族并没有拿到想象中的收益,也不能像先前蒙古人统治一样,肆意向百姓以蒙元朝廷的名义征收赋税,这让他们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落空。】
【缺失的地位,楚世昭的不尊重,利益上的变化,都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田胜迎奉蒙古,以楚世昭治政不仁,使临淄百姓民不聊生,怨声遍野为由,起兵反叛,而蒙元朝廷得知了消息,立刻出兵响应。】
【而楚世昭为了补足军队的粮草所需,在当地征收了大量豪族的粮食,他深知向百姓索取粮食,地方的抵触之心将更加严重,再者,财富往往掌握在豪族的手上,向豪族开刀,才能补足自己物资上的缺憾。】
【岂知这些豪族反噬的速度竟有如此之快。】
【而真实的情况是,在数次战争之下,整个青州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地,这些荒地,蒙古人没有准确的支配,他们任由豪强大族兼并土地,他们只需要底下的人付出税收。】
【楚世昭一打下来青州,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和他们这些豪强大族瓜分这些多余的资源,反而是将土地分给了地方的百姓以及他麾下的将士,以此来鼓励他们。】
【这让自认立功卓越,献城大功的豪强们极其不满,他们只希望在乱世中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而不是跑过来抢走他们份额的利益。】
【楚世昭深知这是大周王朝积弊已久的下场,数代君王的放任,导致蓄养出了错综复杂的地方势力。】
【如果要顺利一统,这些地方势力就一定要清除。】
【蒙古王庭显然没有意识到中原王朝身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所以放任了这些人中伤国家利益的做法,而楚世昭却不能不防。】
【胜在楚世昭虽然没有料到豪强的反噬如此之快,但还是提前做好了对豪强的防范,在田胜起兵反抗的瞬间,楚世昭就立刻调集部队,镇压这些叛乱。】
【晟武八年十二月,楚世昭的疯狂底质暴露无遗,他将自身粮仓里的所有粮食全部分发给了满城的百姓,而楚世昭的将士大多都是起义军出身的贫困百姓,他们对于楚世昭的此举反而没有出现太大的异议,甚至看到百姓的拥戴和支持,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积极正义的。】
【而接下来,楚世昭告知麾下的将士们,所有的粮食都在那些豪强的手上,如今军中的粮草全部都用来接济百姓,想要吃的,喝的以及财富,那就将那些反叛的豪强全部诛杀。】
【与此同时,楚世昭催发舆论,将豪强们欺凌地方百姓的诸多案例流传在城内城外,军中民间,借此激化对豪强的敌视,渲染起义军同为百姓出身的底子,加强地方百姓对军队的依附、提升双方的共情态度,矛盾一致转移到豪强的身上。】
【晟武八年十二月七日,仅仅七天的时间,田胜所带领的豪强叛乱就被楚世昭平定,那些治地上的百姓拒绝为豪强提供帮助,并且将很多消息都流露给了楚世昭的军队,这给了楚世昭充分的信息。】
【晟武八年十二月八日,楚世昭将田氏家族的田产充公,把他们积蓄的粮草充为新的军粮,再拿出那些因为战乱而荒芜,被豪强们归为己有的土地分给了地方上的百姓,鼓励他们恢复生产。】
【楚世昭在意识到大周王朝旧有的弊端应该迎来真正的清算,他放弃了和那些不愿意合作的豪强进行互助的策略。】
【任何阻挡在他眼前的敌人,都将受到最坚决的处刑。】
【晟武九年一月,自从大周末年以来,朝廷纲纪松弛紊乱,权贵之门互相兼并,百姓流离失所,楚世昭建立新朝以后,掌握朝政,一直致力于大力宣传规章制度,施行土断,禁止这种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诸多世族藐视国法,很多人都颇为反对楚世昭的改革。】
【他们认为这些事情都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所有人都这么干,皇族统治士族,士族统治庶民,数百年来的规矩,岂能由楚世昭一人左右。】
【楚世昭铁腕诛灭了在青州里的那些为非作歹的世家豪强。】
【这场田氏起义的叛乱,楚世昭株连了数个与田氏有关的大族,法办了大批涉事的地方士族及官员,一时士族豪强肃然,谨慎规矩,远近遵法守纪,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样那样胡作非为。】
【晟武九年二月,楚世昭继续北伐,在得到了青州百姓的拥护后,楚世昭直达天津,二月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不久楚世昭在范阳和残余下来的匈奴人发生了一场大战,此时的匈奴人是由一个名为将臣的单于统治,而这一时刻的匈奴人,在接连遭遇了蒙古人和大周旧臣的不断反扑,其内部的匈奴穷人同样不再信任贵族们的统治,叛乱迭起,政权不稳。】
【楚世昭认为这是灭亡匈奴人的最大良机。】
【而匈奴人在范阳建立的后燕政权,是楚世昭极其不认可的,晟武九年三月,楚世昭进展神速。】
【相比起蒙古人的严防死守,战意惊人,入主中原的匈奴人接连遭受战败以后,早已失去了进锐之心,而有周人在底下种地,他们只需要享用周人耕种的田地,纵情娱乐的他们更是难有一战之力。】
【晟武九年四月,楚世昭大破匈奴人的军阵,一举拿下了范阳,而取得范阳的楚世昭,将此地易名为北平。】
【晟武九年五月,占据洛阳的氐人见状,向蒙元朝廷彻底献降,至此唯一一个握有地方的胡人部族也被归纳到了蒙元朝廷的一方。】
【晟武九年六月,楚世昭为了规避两面受敌的压力,不再北上和高句丽的军队对峙,而是转而计划先将河南的地方攻下。】
【洛阳之地新降蒙元,氐人羸弱,见机不妙这才投了同为胡人的蒙元王庭,楚世昭要么速取洛阳,以避免蒙元朝廷的大军相助,想么就是前去争取氐人的归顺。】
【晟武九年七月,楚世昭决定速取洛阳,而为了避免错失战机,楚世昭轻甲疾行,先派了一支部队前去干扰蒙元朝廷和氐人之间的政权交接,而蓝殊派出的先锋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蒙元朝廷驰援的部队败还长安。】
【“纵你千军万马,也应知我杨延朝!”】
【楚世昭在攻取北平,覆灭了匈奴建立的后燕政权后,立刻取得了良马千匹,利用这千匹良马,楚世昭即可调度了杨延朝等人建立一支骑兵部队。】
【虽然楚世昭麾下的将士主体都是起义军出身,但杨延朝南归大景王朝,还是带了不少北方义士,加之河南等地的百姓思周久已,早已不愿成为异族奴,这些地方人里,不少人都曾是大周王朝军人,也有精于马术的人。】
【短短时间内,楚世昭就组织起了一支以杨延朝为首的轻骑兵,哪怕仅仅只有千人之数,依旧打出了赫赫战功。】
【千人疑兵大破盘踞洛阳的氐人后,杨延朝却贪功冒进,遭遇了蒙元朝廷的后续埋伏,最终以百骑之众逃出了蒙古游骑的围击。】
【晟武九年八月,蒙元朝廷和楚世昭率领的北伐军逐渐形成了对峙的趋势,但楚世昭没有急于继续出击,而是不断地在北平整兵训马,以待战机。】
【晟武九年九月,洛阳被蒙元朝廷所踞,而那些蒙元朝廷所占领的地方,那些豪强深知楚世昭的面目后,更加积极拥护蒙元朝廷的统治,纷纷愿意解囊,为蒙古的王师提供粮食补充。】
【他们深知,蒙古只要你三成的粮食就能打仗,而楚世昭一旦打过来,就是要他们这些豪强大族彻底消亡。】
【面对这样的威胁,他们更加支持蒙古这样愚蠢的执政者当权。】
【晟武九年十月,楚世昭稳固了青州、北平两地的统治,他积极推行大景王朝的律法在两地,更正了两地在土地上的不平衡,而战乱让两地出现了大量的无主之地,这些土地,楚世昭都派遣农户进行屯田。】
【而楚世昭出租这些田地,只收取很少一部分的田税和粮食,只为了补足前线战争所需。】
【原本身处战乱的两地百姓,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在人口大幅度下滑的趋势终止了。】
【晟武九年十一月,在应天府的百官劝说楚世昭可以班师回朝,出征多年,已然取得不斐的战果,而今可以休养一时,等待更大的时机出现,再行兵伐之道。】
【晟武九年十二月,楚世昭面对群臣的劝谏,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在故都,朕有一个朋友还在等着我。”】
【“朕已年过三十,山河未复,故友未葬,上有祖宗不可瞑目,下有水生火热的百姓,又怎么能轻言渡江还都。”】
【“来年复来年,又有谁能知道下个来年,朕还能不能打到这里。”】
【楚世昭深知当战局取得一定优势的情况下,扩大优势远比保持优势更有取得胜势的道理,而这一场仗,他又有不得不打的理由。】
【此正是男人之间的情谊。】
【君以国士之礼报我,我自当效仿古贤,不负君臣之情。】
【杨方的尸骨依旧在长安不得安生,楚世昭绝不能让天下之士寒心,更别提杨方是为了大周王朝,为了他楚世昭而战死在了长安。】
【晟武十年一月,楚世昭开始操练骑兵部队,再度以杨延朝为首的骑兵首领进行打磨军队。】
【晟武十年二月,楚世昭打造精良的装备和全套的武器,围绕着骑兵打算组建一支名为背嵬军的精锐重骑。】
【晟武十年三月,王守义在川蜀之地守住了蒙元朝廷的多次攻打,但是已然年长的王守义同样失去了再进一步的心思,他的策略以稳守为主,将许多地方的控制权全部放任给了蒙古人。】
【蒙古人来攻,是绝不好攻的,但是王守义想打出去,同样不可能。】
【晟武十年四月,楚世昭居住于北平之地,不过长年累月的出征,导致他精力疲惫,染上了风寒,这让全军上下的将士都颇为惊惧。】
【晟武十年五月,高句丽认为中原王朝内乱频频,正是他们偷袭抢夺土地的时机,然而蓝殊在楚世昭的布置下早有防备,在高句丽的突袭之下,蓝殊大破高句丽的忽然袭击,将高句丽派遣出来的万人先锋军尽数留下,在这些人被全部杀死后,蓝殊亲自铸造了京观,将那些人的人头垒了起来。】
【此战之后,高句丽亦不敢贸然攻击,而蓝殊更是成了高句丽将领所畏惧的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