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战争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英国放弃欧洲之外的所有土地,交给大明与其他参战国协调处理,并承认其最终的归属。”
拜伦听完了翻译之后有点懵。
您确定这是一个条件?
这一个条件也几乎就是所有条件了!
但是拜伦稍微考虑之后就发现,大明这个条件似乎也没有狮子大开口。
这个条件作为谈判的起点,也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关键就在于这个“欧洲之外”。
这时候的世界的中心,还是神洲和欧洲所在的旧大陆核心区。
无论是北美还是南美,此时都是世界的边沿区域,新大陆的土地价值与旧大陆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和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影响力远超英国夺取法国的的北美殖民地。
在法国国王的眼中,大半个加拿大的价值,不如中美洲的几个能生产糖的小岛。
因为糖能直接影响国王的收入,而加拿大除了流放罪犯没啥用处。
现在大明完全没有提出任何在欧洲本土的条件。
关键是没有给法国索取泽西岛,也没有给西班牙索取直布罗陀,也就是说大明允许英国保留这两地。
当然,前提肯定是英国自己能够守得住……
这样一来,大明参战的目的也很明显了。
大明就是想要印度、中美洲、北美地区的殖民地,大明根本没有心思参合欧洲的事情。
而且……甚至……从泽西岛和直布罗陀来看,大明甚至可能会鼓励英国继续占有欧洲其他国家的土地。
拜伦忽然间反应过来了,忽然发现大明对欧洲的态度,可能与英国对欧洲的态度是一样的。
大明应该也不希望欧洲团结起来,除非大明加入了欧洲的同盟。
所以大明不会在欧洲本土削弱英国!
大明甚至可能会成为英国未来的盟友,共同遏制欧洲其他国家的盟友。
这次大明站在法国这一边,纯粹是英国的外交失败。
英国当初太过自大了,自以为能够称霸整个北大西洋,其他欧洲国家海军绑起来也打不过自己。
以至于没有早早的到欧洲之外寻找盟友。
反而是法国和西班牙,意识到他们很难战胜英国,才主动出来寻找欧洲之外的盟友。
拜伦明白了这一点后,就觉得自己的东方之行就不算是彻底失败了。
虽然没有能够说服清国与英国结盟,但是却发现了大明其实才是英国的潜在盟友。
至于欧洲之外的“所有土地”,这个条件说起来当然夸张,但实际上涉及到的地方其实也并不算很多。
英国在南美本来就没有殖民地。
英国在东方神洲也早就没有殖民地了。
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只有圣路易斯一个小点,已经被法国占领了。
英属在印度的殖民地,也不是整个印度,而是孟加拉地区的南部,以及印度半岛的东南部两块地方。
现在已经被明、顺、法三国完全占领了,也基本不可能在谈判桌上拿回来。
英国在中美洲有牙买加和巴哈马等一些小岛。
虽然现在无法确定准确消息,但是没有了海军的支援,岛屿很容易被大明围困夺走。
英国在北美大陆上,倒是拥有面积最为广阔的殖民地。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东部十三殖民地,有了明、法、西、清四国的支持,他们的独立已经成定局了。
然后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这片地区,也就是十三殖民地背后的土地。
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七年战时期从法国夺取的,英国始终没有尝试深入的开发。
当初从法国夺取这块土地,主要就是依赖十三殖民地的民兵力量。
主要是深处内陆,英国海军无法支援,当地居民主要是土著,肯定无法抵挡美国的蚕食。
接下来是佛罗里达,这里太过靠近沿海和西班牙殖民地,可能会被大明海军、北美民兵、西班牙殖民地军队三面夹击,同样基本没机会守住。
最后有机会继续保留的,应该是圣劳伦斯河两岸及以北,魁北克、蒙特利尔等地区,以及哈德逊湾周围。
当地有大量的保皇党,关键是已经打退一次十三殖民地的进攻。
最多再加上五大湖以北地区。
五大湖是天然地理边界,大明和美国把领土扩展到五大湖以北,反而会增加防御难度。
所以反过来看,大明凭空额外索要的,就是五大湖以北,圣劳伦斯河两岸,哈德逊湾周围这三片区域。
这些地方差不多就是加拿大地区。
已经被占领的肯定没办法,但是这些地方既然有机会保住,那就不可能凭空交出去。
其他不确定是否失陷地方,自己也不能一口气答应。
拜伦的心气又起来了。
感谢书友20230706230215252的打赏
第68章 什么是强硬的外交策略?
英国代表拜伦和随行官员简单讨论过之后,由团队的正式翻译做出了一次官方的回复:
“吴王殿下,我们都不知道北美此时的局势如何,所以不能贸然做出决定。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原则,大明已经实际占据的海外土地,英国都可以转让给大明。
“但是大明没有占据的土地,英国自然也应该继续保留,而不是整体交给大明。”
朱简烜听着英国翻译的辩解,面无表情的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以实际武装占领线作为边界,看上去是最为合适,最为公允的方案,但实际上并不是。
“你们应该非常清楚,你们英国现在正独自与包括大明、清国、顺国、法国、西班牙、美国在内的整个同盟为敌。
“你们在总体局势上处于绝对的劣势,而我们的同盟现在处于绝对的优势。
“你们作为劣势方,应该额外拿出条件,以弥平我们双方之间的‘势’的优劣差距,才能结束这次的冲突。
“说的直白一点,我们可以继续占领更多的土地,而不是主动将战线停留在当前的位置上。
“你们想让我们停止推进,那就要拿出还我们没有占领的土地作为补偿。
“然后我们才会为了避免伤亡,而放弃继续进攻你们。
“归根结底,是你们想要尽快结束战争,而不是我们想要立刻结束战争。
“我们为什么要与你们签署一份相对‘公平’的条约?”
朱简烜的意思很明显,公平?见鬼的公平,我大明现在就是要敲诈你英国,你又能如何?
朱简烜有时候经常想要吐槽一件事情。
前世网络上键政的时候,经常有人将“战场夺取的土地一寸不让”,视作强势的外交策略。
然而这在外交上不但不是强势,反而是典型的战略层面心虚的表现。
对手会立刻意识到,你们已经对当前的占领区非常满意了,已经不会再继续索取其他条件了。
真正的外交强势做法,可以参考沙俄对满清的几个边界条约。
沙俄当时没有直接发动战争,单纯就是通过恐吓和威逼,陆续夺走了满清边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反正你现在局势恶劣,已经有几个大敌在侧,你现在不给我点好处,我也上去一起打你。
甚至于,你就算是没有与别人作战,因为我跟你的领土挨着,但是我又比你强大的多,我就是索要边境的土地。
二战前的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如此,我找个理由索要你的领土,你惹不起我,就得认怂割地。
这些操作说难听点是“趁火打劫”、“敲诈勒索”,说好听点是“借势取利”。
“战场夺取的土地一分不让”更多像是猫狗护食而已。
猫狗抓着眼前的食物啃的时候,眼里面是看不到其他地方放着的其他食物的。
龇牙咧嘴的嘶吼,不一定是本性凶悍,也可能是只能做到嘶吼了。
真正掌控局势的一方,会好整以暇的分析对手的局势有多恶劣,告诉对手不拿出更多的代价来,他的局势会继续恶化。
现在的朱简烜对英国就是后者的态度。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是英国外交上最孤立的时候,也是最适合敲诈它的时候。
原本的历史上,没有大明的参与,英国相对法国和西班牙还不算特别弱势,所以保住了很多东西。
现在就不一样了,朱简烜现在不觉得英国有资格保留海外殖民地。
最多是为了给美国多造个威胁,把魁北克和蒙特利尔留给英国,把北美的保王党和效忠派集中过去。
但那也得是大明最后施舍给它的,而不是它现在凭借局势应得的。
拜伦听完朱简烜的分析就短暂的失语了。
大明的威胁虽然不算特别的直白,但也已经让人非常难受了。
关键对方说的似乎还都是事实。
迫切的想要结束战争,让大明退出战争的是英国,英国不拿出条件来,大明为什么要与英国单独停战?
拜伦下意识的想要说,大明不应该这么的霸道。
但是拜伦很快就意识到,这种话根本就没有意义,语言犀利与否不能改变现实局势。
只能用实际利益来交换。
也就是在大明占领区之外再给一些土地。
此时的拜伦,对面前的少年亲王已经没有任何轻视了,反而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
这个年龄就这么的霸道狠辣了,以后他成年了那还得了吗?
眼前的谈判显然已经无法继续了。
拜伦深吸一口气:
“殿下,我个人是很难接受您的这种要求,也没办法给您任何保证。
“但是我会被大明的意思带回伦敦,伦敦的先生们应该会考虑的。”
朱简烜无可无不可的说:
“你个人接受不接受都无所谓,这些就是大明给英国的条件,你可以带回去在议院上讨论。
“你们可以提醒你们的那些议员们,可以先等等北美方面的更多消息再做决定。
“也许大明远征军大败亏输了,你们在北美又打了几场大胜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