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511节

  所以就算是他们都不敢造反,就算是他们也都愿意配合,但是心中却还是惶恐不安。

  很多人都在心中哀叹,不知道现在这个时代,什么时候能结束。

  而这些人同时意识到,朱简烜的声音仍然洪亮,仍然中气十足,今年五十五岁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衰老迹象。

  再考虑现有的医学发展速度,越来越多的老人能活到八十岁,甚至是九十岁以上了。

  朱简烜再活三十年的话,自己这一代人都要提心吊胆下去。

  但没有人能够改变这一切。

  所有人在听完朱简烜的话之后,都是本能的拱手躬身回应:

  “臣等谨遵圣上教诲。”

  朱简烜颇为满意,继续给他们做了个基本的安排:

  “接下来一段时间,礼部会安排人员,带你们到大明本土各地参观。

  “之后会让你们自己到各地参观游玩。

  “三个月后回到顺天府,移民公司会安排船只,送你们返回美洲。”

  美洲精英们再次躬身领命。

  朱简烜起身离开了大殿,所有人继续躬身等待朱简烜离开。

  然后礼仪官宣布朝觐结束,所有人告退。

  美洲精英们小心翼翼的离开宫殿,继续小心翼翼的走出宫门。

  距离宫门也拉开一段距离之后,才敢稍微吐了口气,然后赶紧坐车回住处。

  接下来,就是心情复杂的参观环节了。

  到大明最富裕的地方去参观,去规模最大的工厂区区参观,去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去参观。

  集体见识大明本土的繁荣与富裕。

  美洲的精英们,来自美洲这个还在早期开拓中的大陆。

  美洲大部分地方都还是蛮荒之地,就算是农村地区都算是富裕的地方。

  美洲就是有人就算是富裕地方了,纽约那种地方是特例。

  而在大明本土,最不缺的就是人口。

  任何一处乡村地方,到处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人,几乎看不到荒凉的地方,这是欧洲本土都没有的。

  纽约那样的城市,在大明本土有好几个,而且规模都比纽约更大。

  在他们看来,很多地方已经不是城市了,或者说整个地区和省份都变成城市了。

  大明的环渤海地区、大运河中原干流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都是如此。

  除了那异常庞大的建成区规模之外,还有大量的堪称奇迹的工程设施。

  有跨越长江的巨大桥梁,有从调水几千公里的大运河,有漫长的铁路和高速公路。

  最恐怖的就是东北的三江泽大湖,一个人工构建的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以前,他们觉得青龙湖大堤、老河大坝、河槽运河这些东西,都已经堪称工程奇迹了。

  但是在三江泽大湖被北水南调工程面前,全都只能算是小工程了。

  而且,北美的那些工程,也是大明组织的。

  而大明现在还在搞一个更加夸张的工程,要从蒙古高原建设运河通往地中海。

  充裕到溢出的人口,无边无际的城市和工业设施,庞大的工程设施,让这个帝国的繁荣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级别。

  一切历史上的帝国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而这个帝国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

  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天工皇帝还在,帝国的秩序就不会大乱。

  除非天工皇帝自己开始胡乱折腾,但那似乎不太够可能。

  美洲精英们在大明地方各地集体转悠了一个月,又被放出去自行参观游玩了一个月。

  有些人跟着队伍中参观了没多久,就盼望着能尽快返回美洲,配合处理美洲的几项主要改革,避免任何对抗行为。

  也有些人已经不太想回去了,与大明本土相比的话,美洲真的就是乡下啊。

第449章 文化产业工业化的逻辑

  美洲精英们在大明本土各地参观的时候,大明本土的官方和民间报刊、广播、电视上,开始陆续放出核武器的概括性消息。

  用科普的方式,说明核武器的工作原理,说明原子能技术的应用范围,说明核武器的具体威力。

  通过报纸展示核爆现场拍摄的照片,通过电视展示现场的爆炸录像。

  虽然民间力量很难在不引起官方注意的情况下,自己突然搞出生产核武器相关设备和原料。

  但是为了以防万一,科普并不会对外公开具体的技术细节。

  比如说如何提纯铀矿,如何浓缩铀235,如何生产钚239,以及如何制作和控制核弹工作。

  最初,朱简烜是让礼部安排新闻媒体相关的机构去做。

  但是朱简烜很快就想到,这件事情可以做个纪录片,用放电影的方式去宣传,前世的记忆中有类似的东西。

  不过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朱简烜发现自己无从着手。

  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不知道应该怎么安排人员,怎么做总体规划。

  这事儿应该归礼部管吗?直接从教坊司找演员?还是从民间的戏班子和电影公司去找呢?

  朱简烜这么考虑的时候,再次想到了自己以前考虑过的一个问题。

  朱简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意识到,大明的工业体系似乎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环。

  前世自己的国家也尚未成熟的产业。

  那就是文化艺术产业,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影视、体育竞技等等。

  这些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精华,也是社会治理上的重要辅助工具,是舆论掌控的关键工具。

  因为属于第三产业,所以这些行业的大发展,前提是基本工业化全面完成。

  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已经得到了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始变得强烈起来,对于文化娱乐产业自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有了持续的需求就会出现相应的产业,就会有人去钻研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

  但是,市场和技术以及产业本身,却并不会自发的快速发展成熟。

  自然状态下的产业发展通常是曲折的。

  一个产业成熟之前,产业内的技术的起源和出现,通常来源于个人的兴趣和灵感。

  通常人们会觉得圈子小的时候,圈子内的环境大多比较纯粹而简单。

  因为单纯为了爱好和兴趣去创作的人的比例更大。

  但是技术的延续和成熟以及推广,除了持续存在的强烈需求之外,更重要的驱动力是由此产生的实际利益。

  通常圈子扩大之后,通常老人就会觉得环境变了,变得混乱而充满了铜臭味。

  因为因为利益驱动是持久而且现实的,就算是当事人的兴趣衰退了,也有极大概率为了利润而继续生产作品。

  而单纯兴趣驱动会被种种现实原因打断。

  为爱发电的人会陆续退出,为了利益并以此谋生的人会不断增多,兴趣和工作的比例会逐渐逆转。

  小圈子变成了产业,主要驱动力也从兴趣变成了利益。

  若是圈内和业内没有合理的规则约束,没有任何强制力量维持相对合理的秩序,任由行业本身完全自由的野蛮生长。

  那这个圈子以及对应的产业和市场,多半也不会有多么健康和谐的环境。

  关键是,未必会像朱简烜这种统治者希望的那样发展,甚至可能会出现各种病态和极端扭曲的情况。

  比如将利益导向提高到极限,互相攻击和破坏式的恶性竞争规模扩展到整个行业。

  通常情况下,这种病态和扭曲的市场,只有遭遇了巨大挫折的时候,例如现实游戏史上的雅达利大崩溃。

  行业内的人才会意识到,继续这样胡搞下去的话,整个产业都要完蛋了,所有人都要失业。

  到了那个时候,才会有人出面或者共同约定一些基本的原则,以避免再次发生全行业的大崩溃。

  有了基本原则之后,行业可能会迎来重生,也有可能在重生后,再次出现新的问题。

  比如会有新加入的厂商,不计后果的突破基本原则,引发新一轮崩溃。

  没有约束的行业中,会在这样的重生和毁灭中逐渐成熟,最终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轨迹。

  如果有人主动做出引导,那么行业就有机会跳过一些螺旋弯道,更快的走向相对健康成熟的方向。

  朱简烜觉得,自己有必要主动干涉和引导,推动大明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让大明的文化艺术产业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

  就算是在自己离开之后,这个产业失去了强力的管控,发生了大规模的崩溃和倒退。

  在崩盘之后重建的速度也会更快,螺旋轨迹会从更高的位置开始。

  产业内的人会回想起自己订立的规则,会主动的找回自己现在引导和建立的框架规则。

  不过文化艺术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非常抽象的事情。

  在朱简烜前世的世界上,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也只有那么少数几个典型的代表可以参考。

  美国的电影产业和篮球等四大联赛运动,欧洲和美国的纪录片以及足球运动产业,日本的漫画和动画以及流行音乐。

  中国的文化艺术产业方面,勉强算是实现工业化的产业应该只有网文了。

  一个行业是处于手工业时代,还是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参考标准。

  就是看行业内的人员和产品的分布,是哑铃型的还是金字塔型的。

  如果呈金字塔型分布就是工业产业。

  最顶层的人员和作品可能也不会特别多,因为顶级的人员和作品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但只要稍微放低标准,人员和作品的数量就会迅速增加,会随着标准的降低而迅速膨胀,标准高低与数量大致成反比分布。

  处于水平线以上的产品数量足够多,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实际需求。

  行业内的人员有相对合理的升级路径,可以在行业内的按部就班的经营扩圈,稳定的增加自己的受众范围。

  人员和产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就能进入什么样的环境。

  想要继续晋升的话,应该向什么样的人学习,应该掌握哪些能力和技能,都有相对清晰的方法和路径。

  就算是没有突然性的意外火爆,也能按部就班的取得水平线以上的成就。

  如果呈哑铃型分布就是手工业产业。

  最顶级的人员和作品也会出现,但降低标准之后并不能得到更多的人员和作品,甚至可能会反而迅速减少了。

  最底层的人员和作品当然会非常多。

首节 上一节 51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