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50节

  然后送给大明皇帝和朝廷的国书和礼物清单。

  最后让拜伦带上文件、礼物、其他的随行人员,坐上了准备好的葡萄牙商船,立刻前往东方。

  葡萄牙是英国的传统盟友,现在又是中立国的身份,正好帮英国人送使臣。

  拜伦男爵带着复杂的心情和沉重的任务直接出发了。

  这个世界的英国人,在史无前例的巨大危机面前,做出了一次趋同选择。

  在朱简烜前世的历史上,英国人也曾经在类似的局势下,尝试与清国建立某种合作关系。

  也就是历史上的马戛尔尼访华事件。

  当时美国独立战争刚刚结束,英国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孤立状态。

  法国、西班牙、美国、荷兰自然不用说,他们都直接与英国作战并取得了胜利。

  而在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时候,英国刚刚取得七年战争胜利,在决策上可以算是比较自负的。

  英国人不仅袭击直接参战的法国和西班牙的商船。

  其他欧洲国家的商船,只要被英国人怀疑,可能给美国人送资源和装备,都可能被英国海军劫持。

  于是俄国人号召组织一个武装中立同盟,共同派遣战舰保护中立国家的商船,避免被英国人打击。

  俄国人首先跟丹麦和瑞典签了约,而后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陆续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已经与法国、西班牙、美国作战的情况下,他只是觉得荷兰仍然在跟美国做生意,就主动对荷兰宣战了,直接将荷兰也推入了法、西、美的反英同盟。

  这让英国站到了几乎整个欧洲的对立面。

  美国独立战争的结局是英国战败,失去了当时最重要的北美殖民地。

  当时英国刚开始蚕食印度,而且在孟加拉大饥荒中亏了钱,当时的印度是没有多少盈利的。

  当时的开普敦和锡兰都是荷兰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刚刚被库克船长探清楚航线,当时那里还只是一片蛮荒之地。

  英国当时的殖民地,除了北美的十三州和加拿大,就只剩下中美洲的几个小岛了。

  这场战争后直接把最重要的部分丢了。

  更重要的问题是,英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一落千丈。

  英国本来孤悬欧陆外海,如果政治上再被孤立的话,就会变得更加边沿化。

  于是英国人试图寻找新的盟友。

  既然被整个欧洲边沿化,甚至动了在欧洲之外寻找吧。

  当时欧洲之外,最强的国家就是清朝。

  176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动“金洛克远征”,结果在尼泊尔惨败。

  尼泊尔1788年和1792年两次进攻雪域高原,乾隆命福康安领兵入藏反击,最终攻入尼泊尔境内。

  尼泊尔随即对清朝称臣朝贡,然后放弃向北扩张的想法,转而开始向南扩张。

  南边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孟加拉。

  在当时的英国眼里,清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传统帝国。

  本身的直辖领土与俄国一样庞大,周围还有一大圈的附庸国,人口更是比整个欧洲都多。

  于是英国人安排了庞大的使节团,专程去清朝内部探查情况。

  马戛尔尼被要求,一定要见到清朝皇帝。

  所以到了清朝之后,即便是因为礼仪问题百般拉扯,马嘎尔尼却始终不敢一走了之。

  他必须要弄清楚清朝皇帝的态度。

  清朝对英国没有什么好印象,还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理。

  乾隆知道英国正在蚕食印度,已经占领了孟加拉地区,还打过缅甸、尼泊尔、雪域高原的主意。

  马戛尔尼离开清朝的时候,乾隆就下令东南沿海等地加强警戒。

  乾隆和清朝的官员,当然都不知道英国此时有多大的潜力,不知道英国正在酝酿工业革命。

  但欧洲的其他国家甚至英国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正在酝酿什么工业革命。

  这些概念本身都是后世的史学家总结和赋予的,当时的人根本没有相关的概念和认知。

  否则英国人也不需要因为被整个欧洲孤立而太过担忧了。

  当时的情况,本来就是英国去找清朝搞好关系并探查虚实,而不是清朝去求英国来帮助自己。

  但是英国的诚意却并不高。

  英国送给乾隆的大部分东西都不算稀有,康雍乾三代都从其他欧洲人手中得到过不少。

  以至于都无法引起乾隆的兴趣,还让乾隆觉得英国人小气。

  如果英国人带两套瓦特蒸汽机过去,说不定真的能引起乾隆的兴趣,乾隆是真的没见过这个。

  但蒸汽机是当时英国禁止出口的产品。到后来甚至制定了法律,走私出口蒸汽机最高可判死刑。

  欧洲其他国家都买不到,只能请工匠偷偷仿制,更不用说清朝人了。

  英国人要求在舟山和天津贸易,要求在舟山或者一个岛屿居住,要求在京师开设商馆。

  清朝不能从这种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所以最终双方什么都没有谈成。

  只能说英国人的运气真的好,马嘎尔尼出使清朝的主要任务虽然失败了,但是法国大革命同时爆发了。

  由于法国人变成了大魔王,英国又能轻易的跟欧洲其他封建残余组成同盟了。

  法国大革命前后,英国人夺取了锡兰岛、夺取了开普敦、开始向澳洲和新西兰移民。

  向清朝走私鸦片获取大量的白银储备,关键是基本整合了印度大部分地区,财政收入也是水涨船高。

  同时工业革命的成效也开始显现出来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逐渐成型,英国人真正的的光辉岁月终于开始了。

  大英帝国在鸦片战争中一脚踹开清朝那腐朽的大门,也算是洗刷了四十多年前在乾隆面前受的委屈。

  在这个世界,由于大明直接参与了北美战争,巨大的压力让英国人提前做出了类似决定。

  感谢:啊小娘子别跑啊、书友20240301204501204、这太贵了,诸位的打赏。

第61章 印度大顺天朝

  为了帮拜伦完成任务,葡萄牙的船队到了印度洋之后,专门去印度东南角的锡兰停泊补给。

  拜伦在锡兰找荷兰商人打探情况,也很快就得到了意料之中的结果。

  大不列颠在印度的所有殖民地都已经全部“蒸发”了。

  但是蒸发的过程与预料的稍微有些不同,实际情况更加地恶劣。

  大明北美舰队和北美远征军出发四个月后,大明朝廷就开始向印度输送部队了。

  去北美还要大张旗鼓,整两三百艘大船,才能运送三万士兵。

  但是去印度可就轻松太多了。

  大明从马六甲地区出发,只需要十几天就能飘到印度,从缅甸出发能更快,路上基本没有风险。

  法国在印度的两块殖民地,很快就聚集了超过三万大明陆军。

  隔壁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人,也恰好在差不多的时间,收到了伦敦来的消息。

  告知他们法国与英国已经宣战,要求英国东印度公司进攻法国殖民地,再次攻取本地治里。

  在原有的历史上,本地治里被英国夺过至少三次。

  因为本地治里太小,基本没有任何纵深,周围完全被英国殖民地包围。

  法国在这里总共只有一千多士兵,根本守不住。

  但是每次战争结束后,英国都会用本地治里交换一些其他的东西,再把本地治里还给法国。

  这一次情况反过来了,没等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发起进攻,法国人和大明人已经主动进攻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军队也不多,平时通常是雇佣土著来打土著,还打的有来有回。

  在原有的历史上,英国人通过威逼加利诱等各种方式,前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慢慢征服了所有印度土邦。

  现在要用这些不靠谱的土著与大明的正规军作战,那基本等于是白送战功了。

  印度半岛的东南部地区,法属本地治里周围的英国殖民地,被明法联军一波冲锋就占领了。

  而后双方联军继续向北方进攻,准备夺取孟加拉南部的英国殖民地。

  但是这一次,法国人和大明人却慢了一步。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还有一个宿敌——大顺。

  按照朱简烜前世的刻板印象,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严重束缚了印度的经济发展。

  后人常常吐槽印度人心甘情愿当奴隶,外来征服者进入印度也会迅速腐化。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印度好歹也是个文明古国。

  印度当地形成的看似很奇葩的文化制度,实际上能够勉强治理数千万上亿人口。

  在近代以前,除了神洲帝国之外,没有任何文化制度拥有这种能力。

  那些征服印度的外来者,大多来自北方环境恶劣的高原和草原上,也全都没有同级别的治理能力。

  所以他们只能依赖印度本土的治理方式。

  站在文明和文化的角度看,他们全都是落后的文化组织,通过武力征服了印度的统治阶层。

  他们不得不利用印度的统治阶层统治,协助自己统治印度。

  他们当然会被印度文化所同化。

  天方教看似无所不能,但是在文化层次高的地区,或者自然环境不是特别恶劣的地方,基本都取代不了当地的原生主流文化。

  天方教传进了印度,曾经有天方教信徒统治过印度,但天方教最终却没有成为印度主流文化。

  反而是印度背后的东南亚,却被天方教基本同化了。

  由此就能看出印度文化的抵抗力,以及在印度当地的适应性到底有多强。

  但是大顺与所有的前辈都完全不同。

  大顺出自神洲华夏文明,同样拥有治理数千万上亿人口经验的文明。

  还在维持王朝稳定方面有着冠绝全球的经验。

  天方教在神洲同样成不了主流,其他的基督教和佛教等外来文化,也全都成不了主流。

  印度的文化制度,能够治理上亿人口,但是无法把上亿人捏成一个整体。

  但是神洲帝国就可以做到。

  在其他征服者看来,印度的制度简直太强了。

  但是在神洲出身的大顺官军看来,印度这社会制度的毛病真的太大了。

首节 上一节 50/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