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咱们可是有一百多个兄弟。
“如果按照都按照亲王标准,以后每个人都有一个卫的护卫军团。
“那我们的军队加起来就有上百万人。
“父皇还有十几个兄弟,以及一大群重要的功臣藩君,再加上一群海外夷人君主。
“他们能够供养的军队也得有上百万。
“朝廷没有办法一口气消灭所有藩国,那相当于打一次世界大战。
“如果没有致命的威胁,藩王们肯定不会大规模联合,所以平时朝廷仍然具有优势地位。
“朝廷一旦开始削藩,所有藩国都会警惕起来,进而有可能会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战争规模就会变得非常庞大,朝廷的大臣们都得考虑值不值得的问题。
“只不过,平日一言九鼎的颐指气使的藩王,应该怎么跟地位相似的其他藩王合作,却是个非常大的问题。
“如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规则,就像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一样,互相扯皮到什么都干不成。
“所以父皇才会强行把我们绑一起来训练,让我们提前适应这种方式?”
九皇子听到这里猛地打了个激灵,这个十一皇子最后的说法,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巧合,反正是刺激到了他自己。
九皇子朱靖坦在大部分时候,都不想跟自己这些兄弟扯皮,对现在的实训安排是一刻也不想坚持。
朱靖坦觉得,现在他们就是在浪费时间,把其他十一个兄弟都赶走,自己一个人处理广东的事情,会比现在十二个人更快。
九皇子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这种本能想法,但是十一皇子的话让他忽然警醒了:
自己一个人单独处理广东的事情,固然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决策权,也有可能提升办事和决策的效率。
但是风险也只能一个人承担,自己要是把事情办砸了,父皇处理起来肯定毫不犹豫。
但是如果是十二兄弟一起把事情办砸了,那父皇就得考虑一下了。
这个情况切换到未来,父皇去世之后,某个兄弟当了皇帝,其他兄弟们当了藩王之后。
如果新皇帝要削藩,如果藩王们各自为战,那肯定会被各个击破。
如果藩王们通力合作,那皇帝就要考虑后果了。
甚至于,如果藩王们联合起来的话,可以反过来限制皇帝的作为。
如果一百多个兄弟都当了藩王,然后就这样聚集起来开会,形成了某种一致意见。
那就算是皇帝也没有办法直接否决啊,除非皇帝要打世界大战来削藩。
只要藩王们形成的意见和提出的要求,不会直接损害皇帝的利益,那皇帝就应该不会为此而打世界大战。
九皇子心中想到这些事情,表情有些复杂的念叨了:
“我们捏着鼻子确认的那些会议原则,那些讨论事情的基本规则,难道就是用来协调藩王关系的吗?”
十一皇子的分析,配上九皇子的总结和联想,就是在场的大部分皇子的想法了。
一群人忍不住各自点头,然后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分析。
除非是其中一个藩王想要武力夺取另一个的资源,否则就只能按照这样总体地位平等的方式来实现。
而武力夺取的其他藩王资源方式,相当于一个藩王要削别的藩,那比皇帝削藩更加困难。
皇帝应该会出面制止,否则就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会逐渐失去威信。
至于藩王直接造反,跟掌控天下朝廷的皇帝对抗,虽然大明的历史上已经有人成功过了。
但是个正常人都知道根本没有办法复现。
永乐那次,让他自己重打一遍,都很可能会失败。
天工皇帝北伐灭清后继位,更是当时特殊的局势下的特殊情况。
没有人能有天工皇帝的发明创造能力,也现在也没有一个满清等着挨揍了。
同时藩王联合决策的合作方式,并不适合支持任何藩王去夺取皇位。
这种妥协式的联合群体内部,根本就没有一个威望足够的明确的领袖,谁当会议主持人都能扯皮很多天。
关键是主持人也没有任何决策权,只能控制会议流程,控制的不合理,其他人也会站出来反对。
任何人想要推动任何事情,都要靠讲道理说服绝大部分藩王,然后投票通过才行。
除非现任的皇帝有非常重大的问题,已经无能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同时还无限制的搞破坏性政策。
藩王会议上才有可能提出换个藩王当皇帝的议案。
实际上,按照现在贵族爵位继承方式,已经不可能让废物继承人继位了,除非皇帝继位之后疯了或者傻了。
通过藩王决议的方式选出的新皇帝,更熟悉藩王会议的逻辑,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再次降低。
无论是什么规则,只有真正实施过之后,才会变得真正具有效力和威慑力。
同时,按照最近这两年的会议经验,只有只有发生过冲突之后,参加会议的当事人们,才会有妥协的意愿。
事情近在眼前不得不解决的时候,这种会议才会出现高效率的决策。
否则他们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不是当事人真的懒惰,而是大家都希望别人改变现状。
加入会议的时候,所有人之间都是完全平等的,在地位和影响力上都是公平的。
但一旦开始做事,就会有人表现的突出,就有可能产生影响力。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所有人都不希望别人做到这些,所以没有紧急事情的时候,这种会议就是用来互相限制的。
现场闹哄哄的议论了很长时间,大皇子朱靖坤最后做了个简单的总结,也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个提醒:
“我觉得十一弟的分析有道理,我觉得我们可以将其将其作为参考。
“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轻易下结论,就算是父皇的安排中有这样的方面,也不能排除还有其他的方面。
“父皇的长远安排,不到真正落实的时候,通常很难直接看到真相。
“因为有些东西现在根本看不到,我们无法想象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预测肯定会有偏颇。”
朱靖坤的这段话倒是没有人质疑,反而都觉得非常的合理。
皇子们对于他们父亲的能力,全都是心服口服的,如今的大明就是他老人家一手打造的。
十一皇子和九皇子的分析确实有所偏颇,他们确实有些完全不知道的事情。
远在顺天府的朱简烜,收到了工程院递交的秘密年终报告。
工程院按照朱简烜的指示,用电渣重熔钢制作的大功率高速离心机,已经通过了验收测试。
确实可以实现不同铀同位元素构成的氟化物的分离,可以开始进入工厂化生产环节了。
同时第九十四号元素的持续生产反应堆实验完成,可以建设正式的元素生产堆了。
第九十四号元素就是钚,铀235和钚239这两种元素的同位素,都是直接生产原子弹的核心原材料。
第421章 核工程状况
人类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过程颇为漫长,意识到放射性元素能够用于裂变武器的过程同样漫长。
如果单纯从理论层面出发,完成相应的实验和研究并意识到原子能武器的可能性,肯定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
大明乃至现在这个世界上,相关的理论研究都还不完善,只是在朱简烜的指引下进了个门。
但这不妨碍朱简烜带着工匠们直接上手,把相关的成品直接做出来。
朱简烜是个穿越者,本来就知道原子能武器是可以实现的,还知道大概的原理和方向。
知道某项东西是可以实现的,就是穿越者的最大仰仗。
那么朱简烜就可以走经验科学的逻辑,直接动手做东西的同时完成理论总结。
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科技革命及以前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经验科学的路线上走出来的。
那时候的科学原理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
就是人先摸索着去做,确认怎么做可以成功,在成功的过程中总结规律,
再用规律反过来指导后续的动作,确保后续动作的成功率。
近现代科学的最重要的标志性的特性,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化精确表达”。
比如说,古人就已经观察到不同颜色的火焰产生的热度不同,知道他们能形成不同的灼烧效果。
而近代科学要做对火焰的温度做量化,具体到多少的刻度的时候颜色会变化,灼烧的物品会发生什么变化。
古典经验科学是定性分析,知道发生了什么,现代科学要做定量分析,做具体完整的细节复原。
最后再将整个过程的变化抽象化,用尽可能简洁准确的公式和描述去说明变化条件。
但并不是说,经验科学在现代科学中就没有用了,它仍然是科学的基础。
如果连方向都没有办法确定,度量就根本无从谈起了,自然也没有办法做抽象化描述。
就算是到了新世纪,搞飞行动力研究的人,仍然要依赖风洞试验。
就是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分析什么设计更合理。
超算模拟核试验的前提,也是已经获得了具体的核爆数据,然后才能用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去分析。
如果没有基础数据,或者凭空脑补数据,那模拟结果也没有意义。
理论科学肇始于经验科学,不断地深入发展出了各种新技术,甚至让人感觉宛如神迹的抽象化的技术。
但是,在一个“方向”下的量的研究是有其极限的。
比如说硅半导体的极限已经近在眼前了,在逼近极限的过程中,每年的实际升级幅度会不断降低,直到停滞。
必须寻找到新的材料,才有可能出现跨越式的发展。
怎么找到新的材料?材料研究是非常混沌的学科,因为现在还没有成熟的全面的理论作指导。
所以在测试前无法准确预判结果,只能根据经验预估个大概可能性。
具体成果如何,还要去试过才知道。
整个过程宛如炼丹,反复不断地改变条件去尝试,这种方法当然非常的烧钱也烧时间。
而这个过程就是在积累经验,在模糊和混沌中寻找成果。
找到可能的结果之后,再将过程描述出来,以便于后续能够复现。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同材料可能引发的现象,总结这个“炼丹”规律。
朱简烜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直接把方向直接拿出来,让工匠们完成度量的工作。
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准确的抽象化表述,完成他们的理论研究。
人类最前沿的科技工程,粒子对撞机的本质上就是用石头砸石头,观察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只不过用来砸的两块石头都是高度特化的。
现代人工智能研究,也是在模糊中前进的,正在形成理论,而不是已经有了理论。
由于教育体系对“科学思想”这个概念的过度推崇,导致很多现代人过度鄙夷经验科学的概念,也导致很多人对科学发展的过程产生了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