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传统的技术工匠师徒传承与学校相结合,扩大到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规模。
朱简烜的声威和权力前无古人,也很可能是后无来者的了。
现在除非是强行大幅度砍掉宗室、勋贵、官僚们的到手的利益,把追随自己的既得利益者全都打到对立面。
否则对于各种常规调整性质的改革,都不会遇到什么实质性的阻碍。
就算是会让很多人的利益受损,但只要不会动摇他们的地位,他们也都会选择承受。
因为一直以来,无论朱简烜的计划多么的离谱和不可思议,最终的结果基本都是他们大获全胜。
就算是有人短暂的损失了一些利益,最终也会获得更加长远的巨大的利益。
大明的官僚、工匠、勋贵、宗室们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了。
在朱简烜的计划遭遇巨大的失败,他们本人也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失之前,他们现在的思维定势不会改变。
所以朱简烜的现在的改革基本可以为所欲为。
就算是现场的官员们心中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听完李锐宣读的皇帝圣旨之后也全都恭恭敬敬的领旨照办。
朝会结束之后,各部门的官员马上开工,优先干皇帝新安排的活儿。
朱简烜的两大弟子,汪莱和李锐俩人,负责组建新的教育院,从礼部手里接管原有的学校相关部门。
朱简烜这个皇帝,在臣子们忙碌的时候,也在继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改革计划。
朱简烜现在自己当皇帝的时候,无论大明的政府构架是什么结构的,自己的命令都能被良好的贯彻执行。
这是自己个人的巨大威望和权势造成的,不能说明现有的权力构架是不是合理。
等到自己离开之后,行政体系否能继续相对稳定高效的运转,就是构架本身的合理性决定的了。
虽然朱简烜现在的政令毫无阻碍,却要以就算没有自己的威望影响朝廷也能稳定运行为目标,做全面的改革。
从天工二十六年开始,朱简烜开始陆陆续续的发布各种诏令,调整和改变朝廷上的权力和事务流程。
比如对标三院大学士,给大理寺卿、都察院都御史都加大学士身份,就职之后默认进内阁参与机务,也都直接向皇帝报告。
这是将司法体系和监督体系,都从传统的政务体系之中彻底剥离,作为两套独立的系统自行运转。
相当于把法院和检察院独立出来,提高到与行政机构接近的地位。
又把勋封部改勋封院,同时设勋封院大学士,也直接进内阁参与机务,直接向皇帝报告勋封事务。
这件事情的影响更小,勋封部本来就高度独立,勋封部的主要官员也全部都是勋贵,专门管理勋贵事务,与常规政务无关。
与此同时,大理寺卿、都御史、勋封大学士的设立,让科学院、工程院、教育院的地位不再那么特殊。
普通官僚们开始觉得,皇帝是要调整朝廷部门构架了,不是专门提高工匠地位。
在心中稍微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同时开始担心接下来还有更多的调整,未来几年他们可能会非常的忙碌。
本来已经基本形成惯例的各种办事流程,可能都要被打乱了重新梳理了。
但天工皇帝想干的事情,没有人敢阻拦。
第406章 功勋楼和英国的情况
朱简烜的行政结构调整开始的同时,天气也在开年之后天气逐渐回暖,功勋楼的主体建设进入了赶工阶段。
在夏天工二十六年夏天到来的时候,功勋楼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了。
那是一个巨大的明堂式建筑,类似天坛大享殿(祈年殿)的形态,不过内部结构完全不同。
大楼总体上非常明显分成了两个部分。
底部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楼宇,东西宽度是三百八十四米,南北长度是二百五十六米,总高度是六十四米。
这一部分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了。
内部空间上下分成了四大层,外部也对应楼层形成了四层房檐。
部分楼层会进一步隔断成为四米左右的楼层,用于必要的设施空间和办公区域。
但绝大部分空间都规划成了举行仪式的厅堂和展示大厅。
按照朱简烜的指示,各种大型厅堂可以用于举行各种官方活动,未来也可以考虑对民间工艺活动开放。
而那些展示大厅则用于构建类似国家博物馆的功能。
这片庞大的方形建筑区域,实际上可以算是这座大楼的真正主体区域。
不过从远处眺望的话,方形的楼宇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底座,承载着三段式的巨大明堂。
明堂的第一层,直径一百二十八米,总高度六十四米,包括两层房檐。
按照礼部请示朱简后的安排,这一层用来悬挂重要功臣的画像,并展示和介绍他们的主要成就。
这个功臣包括武将、文官、工匠,成就也包括战功、制度、技术。
明堂的第二层,直径缩减到了六十四米,这一层的总高度同样也是六十四米,同样是有两层房檐装饰。
这一层专门用来展示大明天工皇帝的成就。
明堂第三层的直径和高度,都与第二层保持相同,仍然都是六十四米。
第三层房顶之上也是两层房檐,不过房檐在这里向中间汇聚,形成一个高高耸立的尖顶。
尖顶的顶部是天球装饰,以及融入了装饰的天线和避雷针。
功勋楼作为全天下最高的楼房上,明堂三层这个最顶层的最高房间,只能用来供奉天地四方与大明历代皇帝。
功勋楼的方形楼房加上方三层圆形明堂,整个建筑主体的总高度达到了二百五十六米。
如果再算上顶部的装饰和天线,总高度达到了三百二十米。
这样一座前所未有的巨型建筑,内部的正式楼层却只有七层,内部空间堪称巨大。
特别是三层明堂,都是史无前例的巨型厅堂。
站在这种建筑内部,墙壁和房顶能形成巨大的震慑力,人能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这栋巨型建筑的周围,还设计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广场。
广场以功勋楼为中心,东西宽度一公里,南北长度两公里,总面积两平方公里,也就是两百万平方米。
也就是说,在功勋楼的南北两侧,都会有一个将近一百万平方米的正方形广场。
大楼主体完成的同时,大楼内外的装饰工程已经开始了。
已经准备好的各种材料,都被迅速送进大楼里面去,提前安排好的展览物件也陆续完成,等待被送进装饰好的房间中去。
楼宇周围的广场地面,广场上的辅助建筑,周围的绿化和景观设施,其实比大楼本体更早完成。
不过大楼主体建设期间,需要不间断的输入材料,这些设施时有损坏。
大楼主体完成后开始周围的设施做统一的修缮。
大量的工人分成了很多个小队,在整个工地的楼上和地面上同时工作,忙碌到入冬的时候终于基本完工。
而在天气转凉的时候,世界各地的藩国君主们就开始陆续进京了。
此前没有参观过大明工厂的君主们,以及上次参观已经过了好几年的君主们,再一次被鸿胪寺安排下去工厂参观。
而参观流程的最后环节,就是去看即将完工的功勋楼。
藩国君主们和他们的随行人员,在经过大明主要城市群的时候,就发现到处都在建高楼。
刚刚打完一场世界大战的大明,刚刚征服了俄国、顺国、奥斯曼这三个大国的大明,本土的繁荣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等他们在靠近顺天府城的时候,也马上就注意到了这座巨大的新宫殿。
当他们被领到建筑跟前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这座高楼有多么的恐怖,远远超过了此前世界上的所有人工建筑。
无论是朱简烜新设的藩国,还是被迁徙到非洲的老藩国,还是海外王国家门的藩国。
所有人的想法都高度类似:大明实在是太富裕和强大了。
时间慢慢靠近冬季的时候,效忠于大明皇帝的所有藩国君主就全部到齐了。
在这些藩国君主之外,还有一批特殊的人也来了。
英国摄政王储威尔士亲王,带着一批英国的官员,跟着自己的女婿和女儿一家,也一起来到了顺天府。
英国现在名义上仍然一个独立的国家。
只是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唯一的合法女儿夏洛特公主,嫁给了大明皇子兼汉诺威国王朱靖坚。
让英国与大明通过双方君主的身份建立了特殊联系。
在欧洲战争期间,以及后续的统一战争期间,英国政客和商人对这个关系还是颇为满意的。
英国不需要直接向大明称臣,就能间接参与大明天朝体系的贸易。
能够得到大明的商品,还能保持独立性。
但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大明对俄国、顺国、奥斯曼的统一战争结束,西班牙和瑞典等其他欧洲国家也同时向大明称臣。
全世界只剩下英国这一个名义上的独立国家了。
与此同时,鸿胪寺和商部海关在朱简烜的授意下,开始在各个方面针对英国商人。
主要是增加对英国商人的贸易限制。
刚开始的时候,如果英国商人在大明港口的报关文件中,直接使用来英国相关的归属地,海关就不给他们办理出入境的手续,禁止他们携带货物离开。
理由自然是英国不是大明藩属国,不在朝廷允许的贸易藩国名单上。
后来更进一步,靠近大明港口的商船如果悬挂英国旗帜,进入大明港口的人员如果使用英国的身份证明,那海关就直接不给她们办理入境手续。
不允许他们在大明的港口靠港补给,禁止英国商人进入大明辖区。
英国商人的贸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不敢与大明海关的人直接对抗,只能回本国去想办法。
英国商人向本国的议员、贵族、政客们哭诉,英国的外交人员向大明鸿胪寺询问情况。
大明鸿胪寺的官员就一本正经的回复他们,因为朝廷对藩国的贸易管理越来越严格了,主要是贸易份额要均摊给所有藩国。
普通商人在大明本土的交易额,要登记到对应的藩属国的名下,而英国根本就不在这个名单里面。
不同藩国的商人之间,会因为贸易额度分配而发生矛盾。
如果海关管理人员放任英国的交易,会引发其他藩属国商人的不满。
如果英国商人还想要继续交易,必须挂靠到特定的藩国名下,用对应藩国的贸易额度。
英国人寻思这不简单,直接把航运公司的注册地改到汉诺威,打着汉诺威的旗号去大明交易不就行了?
但是他们很快就再次发现了问题,汉诺威王国似乎不准备配合他们。
汉诺威的贸易份额当然不是无限的,而汉诺威本身就有一些本国的本地商人,但更多的还是来自大明的汉诺威商人。
大明商人在汉诺威注册公司,然后跑大明本土和德意志地区的贸易路线。
所谓的藩属国贸易份额,只需要在大明本土入关和出关的时候登记,大明海关和鸿胪寺并不在意商人把货送到哪儿去。
汉诺威王国的官员直接表示,他们的份额都已经用光了,没有办法再分给外人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折腾,大明对俄国、顺国、奥斯曼的战争也告一段落了,英国商人也终于慢慢的发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