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它们被这个世界的工匠和军人称为战斗机。
因为朱简烜持续四十年的揠苗助长,大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已经强大到宛如神明的级别了。
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实际的空战需求,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单方面输出和对地压制。
所以最重要的飞机是对地攻击机,而不是负责空中对抗的战斗机。
甚至于他们根本就没有空中对抗的概念。
正式定型编号“新战一型”的这型飞机的外观,看上去与美国五十年代的A4天鹰攻击机非常类似。
因为朱简烜觉得机头进气很丑,所以采用了天鹰和F9F-6美洲狮类似的进气设计,进气口位于翅膀与机体的连接处。
飞机的各项参数也与天鹰非常接近,长度12米,翼展12米,最大速度每小时900公里,最大航程3000公里,最大载重量4000公斤。
这个新战一型,当然不是大明制造出来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在此之前其实造了一些类似德国二战的ME262和TA183,以及类似英国的流星等更早期和初级的喷气式飞机。
但都按照朱简烜的要求和指示,停留在了摸索、验证、试验阶段,并没有考虑大规模量产。
因为大明不是二战的德国和英国,并不急切的需要将不成熟的技术用于军事上,期待其在极端恶劣的战场上获得优势。
大明不但没有那种冒险性的需求,甚至还因为相对敌人而言优势过大,军事装备发展已经逐渐超出实际需求了。
甚至于如果没有朱简烜的直接要求,没有朱简烜始终如一的提供人员和资金,喷气式飞机的研究都未必能继续进行下去。
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看来,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已经让大明空军冠绝天下了,继续搞喷气式已经属于“玩闹”了。
朱简烜明白这种道理,没有实际需求牵引的技术升级,很难自行长期维持下去,甚至可能发生倒退。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道理,朱简烜才要以自己手中的强权,强行推动研发继续进行。
将自己了解的技术,在这个世界实现出来,尽可能完整的记录下来,保存到尽可能妥善的地方。
如果在自己离开之后,真的因为数十年的和平,发生了军事技术倒退。
然后又因为动荡和分裂,战争再次爆发,对军事和科技再次有了需求的时候,能够参考自己留下技术文档。
他们学习和复原当然需要时间,但至少比他们从头摸索要来的快捷很多。
科研靠考古也总比从无到有来得快。
与此同时,让技术和产品都尽可能复杂化,也是垄断技术的一种典型手段。
这项经验用在军事上,就是要让军事技术越来越复杂,让军事设施对后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进而通过掌控军事后勤,掌控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以避免军队大规模失控。
相对而言,活塞式发动机,可以算是一种耐用品,只要保养维护修理得当,可以持续使用很多年。
虽然相比喷气式发动机而言,活塞式动机结构比较复杂,修理起来也比较费时间。
但是活塞式发动机的维护技术实际上更加简单,与汽车的差距不大。
而喷气式发动机却更接近于损耗品,使用寿命直接是以小时来计算的,越是用的凶猛寿命也消耗的越快。
因为喷气式发动机结构相对简单,修理起来也相对快捷,但问题是很多地方没法修,只能换。
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动机维护,通常是直接把发动机抽出来,换一个备用的上去,把旧的返厂去收拾。
所以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常规的机械修理工认真学习摸索一下,就有可能掌握修理技术。
甚至用手工的机床和手工工具,都有可能完成部分简单配件的生产更换。
但是喷气式飞机就复杂了,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员来维护。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自己也要继续攻关军事技术,继续升级大明的军事装备,让大明军队更加依赖工业基础。
朱简烜让工匠继续学习和摸索,用更多的时间做出更成熟完善的产品。
于是,大明的第一种正式量产的喷气式战斗机,就直接达到接近于天鹰和美洲狮的水平了。
也是达到了这个水平,才被朱简烜批准量产的。
然后经过了两年多的前期准备,目前这种“新战一型”飞机已经开始在空军中列装了。
同步完成的还有对应的舰载机型号。
大明没有美式的海陆空军种矛盾,所有的设备体系都在朝廷的掌控之下,所有的装备更新也都是朱简烜亲自主持的。
所以舰载机不是单独研发的,而是与地面机型同步完成的。
而且早期喷气式飞机结构都还比较简单,舰载型号与地面型号的通用性还比较高。
天鹰有舰载版本,美洲狮也是舰载机。
所以两个新飞机项目是同时开始,也是基本同时完成的。
排在新战一型之后的,仍然不是典型的战斗机,工程院根本就没有设计战斗机。
所以排在第二位的飞机,是更大型的“战斗机”,实际上是各种轰炸机,以及更大的战略轰炸机。
将发动机悬挂在机翼上,使用更大的机身,安装更多的发动机。
获得更大的航程,更大的载弹量。
工程院设计了一种双发小型轰炸机,一型四发中型轰炸机,一型六发战略轰炸机。
性能参数依次增加,根据不同需要部署。
排在这些轰炸机之后的完成的机型,是与轰炸机共享机体的运输机和客机。
然后就是早期形态的预警机了。
朱简烜在天工十五年的时候,就专门安排了无线电探测技术的攻关,目标是造出前世的“雷达”。
无线电探测项目的优先级很高,甚至可以排在喷气式飞机本身之上。
因为大明空军已经具有超然地位,继续提升攻击力的边际收益,不如提升感知能力效果更好。
无线电探测的效果更加“神奇”。
可以在黑夜中发现隐藏的目标,可以看到肉眼视野之外的目标,也能让航母战术真正成型。
无线电探测设备所需的材料和器件也更加的精密。
与无线电探测设备同步进行的另一个科研项目,是晶体管以及晶体管计算机。
这些都已经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科技革命的范畴,是真正让普通人感到神奇的技术。
对于不了解的人而言,已经难以单纯通过外部的观察,来推测其内在的工作原理了。
所以科研难度也更高,就算是有朱简烜指引,速度也比飞机慢很多。
虽然无线电探测研究启动很早,预警机研究也与战斗机同时开始,但是却在客机都完成了之后才完成。
不过既然有朱简烜的指导,那研发设计自然会是跨越式,造出来就是比较成熟的形态。
机翼上挂着两个涡桨发动机,背上盯着一个大圆盘形状的天线。
第402章 火箭和导弹和计算机
相对于其他的那些飞机,直升机算是一个全新的类型,固定翼螺旋桨飞机的经验,不能直接照搬过来。
关键是直升机得到的重视度并不高,以至于从设计到定型量产用的时间也很长,跟着预警机前后脚完成的。
然后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规划,在这些第一代定型的飞机量产服役的同时,工程院的新一代飞机和发动机也已经进入了实验环节。
新发动机和新飞机将同步配套研发。
核心机型仍然是多功能的攻击机,是一种尺寸更大也更重的双发喷气式飞机。
机体长度十六米,翼展也是十六米,机体空重十二吨,最大起飞重量二十六吨,最大载重量八吨,最大航程五千公里。
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可以量产服役。
这种飞机完成之后,原有的新战一型也不会失业,而是会形成高低搭配,用于不同类型的作战任务。
轰炸机和运输机也按照同样的模式进行,在原有六发的入门级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研制更大规模的八发大型战略轰炸机,更大规模的战略运输机。
预警机则在短期内不会再更新机体了,主要在发动机和无线电探测设备上努力更新换代。
舰载机体系要继续研发更大力量的弹射器。
朱简烜看了一眼测试中的新双发攻击机,这个更大载弹量和更大航程的家伙,看上去比单发的新战一型更显胖。
前世的米格15、米格21、F86、F104这种瘦长飞机,在大明空军可能不会出现了。
因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大明的作战飞机会顺着这样的科技路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应该会搞出类似歼16的东西。
始终会以攻击为主,稍微带点机动能力,也不是为了空战,而是为了更好操控。
不过比早期喷气机更为瘦长的东西却已经出现了,那是火箭和火箭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
导弹的研发本来是与涡轮发动机同步展开的,后来被分出去单独设立了一个项目组。
这个项目组下面又分了三个小组,分别研发火箭和火箭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
火箭弹的结构最为简单,很快就完成了技术验证,进入了功能开发阶段,也很快就搞出了有实际成果。
各种中小型的火箭弹,在最近几年陆续量产下线,开始在部队中小规模列装试用。
大型火箭弹在军事上费效比不高,实际上是弹道导弹的载体。
给火箭装上导引系统就变成导弹了。
弹道导弹的发动机,会将导弹送到尽可能高的地方,并为导弹提供尽可能高的速度。
在导弹的燃料用尽之后,依靠惯性飞向指定的目标。
这种导弹的轨迹是个抛物线,与炮弹的轨迹非常的类似,所以被称为“弹道导弹”。
弹道弹道的原理简单粗暴,早期导弹的最大速度很容易突破音速乃至两三倍音速,最大的难点是精准度控制。
因为朱简烜提的目标很高,要求射程达到三百公里,同时散布维持在五百米以内。
工程院在三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三百公里的最大射程,今年甚至实现了五百公里的射程。
但是散布仍然在一公里以上,甚至如果出了故障的话,可能会飘到几十公里之外。
朱简烜来工程院的时候,经常会问到这件事情的进度,如果有导弹发射实验,还会亲自去发射场观看。
工匠们因此知道,朱简烜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
今天朱简烜再次来到火箭导弹实验室,问起来最近有没有安排实验,郑复光就颇为懊恼的报告:
“臣等有负圣上的嘱托,在大型导弹的技术上,始终不能取得足够的成果,因为没有新的好设想,所以没有实验计划。”
朱简烜在这边轻轻点头:
“嗯,精度这种东西,就是要靠经验积累的,慢慢的摸索就行了。
“如果在这个方向上前进比较困难,也可以继续设计研发更大尺寸的导弹,继续提高导弹的最大射程。
“突破一千公里,两千公里,五千公里,甚至八千一万公里。”
郑复光听着就张大了嘴巴:
“这……圣上恕罪,数千甚至上万公里的射程,在战术上……应该如何应用呢?
“大型导弹的制造成本太高了,关键还是一次性的消耗品,臣担心军队没办法大规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