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庞大的成片建成区,在法塔赫和巴格拉季昂的脑子里面,都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东西。
其实马卫国这个大明人自己,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也会觉得有点夸张,这放在二十年以前的大明,同样是非常稀罕的事情。
但是现在却越来越多的出现了。
在广州府周围、杭州府周围、应天府和苏州府以及松江府之间、天津府和顺天府以及永平府周围,山东与河南之间的新运河和黄河干流沿线地区。
这些地方的建成区和郊区的边界都开始变得模糊了。
这是工业化的直接影响,也是大明建筑高度限制导致的。
大明以前是个传统封建王朝,现在也没有经历深入的社会变革。
所以在行政管理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的封建传统残余。
按照传统制度,大明人的衣服颜色款式、住房的高度和尺寸以及装饰、以及各种生活工具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种着装和生活用品上的限制越来越宽松了。
但是朝廷对民间的掌控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衣服上僭越还能换掉和藏起来,只要不故意到官方场合去展示,通常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是楼房要是盖得比乾清宫还高,那可真的是没有办法隐瞒的。
而且朱简烜还主动放宽了服装的限制,百姓只要不用皇家专用的纹饰,不用官方机构人员的制服,其他服装都不违法。
但对建筑高度和层数却没有主动放宽限制。
所以现在大明虽然开始工业化了,虽然建筑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民间楼房全部不过六层,高度全都不过二十米。
这其实不是公开的明确标准,只是一个默认的潜规则。
因为官营厂商的员工住房,最高都不过六层二十米,民间百姓以为这是朝廷的授意,所以也按照同样的标准建设了。
越是大城市,越是繁荣的地区,越没有人敢超标,越是有名有姓的人士越不敢搞。
地方官也看的比较紧,因为现在很多宗室子弟在民间历练,说不定哪天就有个皇子来到自己管辖的地方……
这些皇子和宗室子弟随时可以写报告送去顺天府给皇帝……
既然建筑层数和高度上不去,那占地面积只能加大了,城市的范围自然也就铺展的更快了。
第386章 钢铁与军工与卫所
在佛山钢铁厂,法塔赫和巴格拉季昂一行人在马卫国的引领下,参观了整个钢铁联合冶炼的完整流程。
矿石在巨大的高炉中变成铁水,再倒入碱性空气转炉中变成钢水,最后倾泻到模具中凝固变成钢锭。
完全融化的铁水在巨大的容器中翻腾流转,整个流程都伴随着恐怖的高温和火焰甚至是沸腾,能够给人格外猛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力。
“沸腾钢”是没有专门脱氧的钢。
空气被吹入转炉之中后,空气中的氧气与生铁水中的碳发生反应,再次突然提高铁水的温度,形成了类似沸腾的效果。
将铁水变成钢水或者熟铁水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氧再次影响了铁的性质。
再加上“沸腾”这个过程本身,会导致钢锭质地不是特别的均匀,外部有相对致密的外壳,但是内部却又有蜂巢结构。
适合用于各种不是特别追求性能的产品,比如各种常见机器的外壳。
如果追求性能的话,要走脱氧流程,做不沸腾的“沉静钢”。
但沸腾钢的产量和用途都更大,而且更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所以适合展示。
这种大型钢铁厂的生产过程,就算是对现代社会的普通人而言,也是颇为震撼和壮观的场景。
农业时代的普通人说到炼铁、炼钢,下意识的都会想到手拉风箱的小炉子,想到铁匠在锻台前面敲敲打打。
法塔赫和巴格拉季昂都算是见识广博了,知道手工业时代的高炉和坩埚钢的情况。
但是他们看着眼前这直径十米多,高度二十多米的巨型高炉,以及几米深的三十吨转炉,仍然都惊愕的说不出话了。
他们以前见过的用来倾倒水的容器,都未必有这些折腾铁水钢水的容器大。
因为用人力和畜力根本折腾不动。
现在这些设备,都在机器的驱动下,持续不断地运转,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持续生产钢铁。
巴格拉季昂眼睁睁看着一块块的钢锭成型,心中就觉得整个俄国的钢铁产量加起来,都未必比得上眼前的这一座钢铁厂。
六万斤铁水在炉子里面晃一晃,倒出来直接变成钢材了,这对于农业国的人而言,冲击力太大了。
在钢铁厂停留了三天之后,法塔赫和巴格拉季昂等人又被带到了无缝钢管厂。
看着数量庞大的钢铁被迅速生产出来的时候,法塔赫和巴格拉季昂身边的很多人,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到威胁和杀伤力。
但是到了钢管厂参观之后,很多人的精神很快就绷紧了。
完整的钢管像是挤面条一样,被一根一根的从机器中挤压出来,这个画面对军事人员具有极高的冲击力。
在手工业时代,想要获得一根完整的钢管,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需要工匠用锤子和其他的工具,从铁板开始一点点的敲出来,这个过程极为繁琐而且缓慢。
一个熟练工匠一个月能敲出一杆枪就不错了。
而且这样做出来的枪管也仍然是熟铁,并不能耐受特别高的冲击力。
反观大明现在,这可是钢管啊,就能像下面条一样往外扔。
经过钢管厂的工匠介绍,巴格拉季昂等人得知,这样的一台轧辊机,一天就能生产两千米的无缝钢管。
而一米无缝钢管就能做一杆步枪。
也就是说,这样一台机器一天的枪管产量,就能顶两千个老工匠辛苦忙活一个月的产量。
无缝钢管的用途早就不仅限于枪管了,甚至用来作为普通的水管、暖气管使用。
当然,这种钢管的材料和性能也与枪管并不相同,各方面的要求和指标都要更低一些。
但是这种钢管却未必比工匠敲出来的枪管差。
巴格拉季觉得这完全不真实,但是眼前看到的一切却又是如此的清晰。
那一根根红彤彤的钢管,呲溜溜、呲溜溜的往外吐,一根根的掉落在地上,很快就堆积如山了。
“这一个钢管厂的生产速度,怕是就能顶整个俄国的工匠了……”
马卫国带着麻木的法塔赫和巴格拉季昂,继续到其他的上下游工厂参观,让他们亲眼目睹了一杆步枪的完整生产流程。
从最初的钢铁冶炼,到钢管生产以及其他部件的锻造、切削,直到最终的组装和测试。
在步枪组装的流水线前面,巴格拉季昂等人看着大明的工人坐在传送带边上,用宛如变戏法一样的速度装配步枪。
一杆杆的新步枪被装进木头箱子里面,整整齐齐的排列码放在产线尽头的托盘上面。
随着工人们持续工作,箱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堆积。
然后有机动液压叉车开过来,将一整托盘的步枪运进仓库,等待额外的抽检或者直接送走。
而这些兵工厂的仓库,才是让所有人胆寒的地方。
一个库房就能武装一支部队,而这样的仓库很快就能填满,每天都有货车将生产出来的步枪运走。
单就这种恐怖的生产速度,就已经让所有欧洲传统手工工厂望尘莫及了。
关键是生产出来的步枪的性能同样强大。
巴格拉季昂等人参观过检测场所,看着现场的工匠接连不断的试射步枪,确认步枪在一百米到一千米之间的散布数据。
绝大部分枪械,在一千米的距离上,仍然具有一定实战能力。
精度特别高的步枪,会被专门挑选出来,安装上专用的瞄准镜,使用挑选出来的子弹,作为狙击步枪使用。
狙击步枪能在一公里以上的距离点射敌人。
巴格拉季昂结束这次参观的时候,脑海中梳理自己看过的整个生产流程,再回想以前的俄国步枪生产过程。
“俄国人在面对大明的时候,还想要搞什么战略战术,就像是原始人对着步枪兵,却嘶吼着挥舞木棍恐吓一样。
“如果亚历山大沙皇陛下看到了这一切,绝对不会有任何与大明对抗的想法,根本不会考虑与顺国和奥斯曼的结盟。”
巴格拉季昂心中这样念叨着,整个人的精气神已经彻底的消失殆尽了。
巴格拉季昂念叨的沙皇本人,也在大明的北方面对着更高级别,规模也更大的工业化冲击。
虽然俄国本体已经完全崩盘了,大明已经基本占据了俄国本土的土地,俄国未来也很难再有有恢复的机会了。
俄国前沙皇应该也会是最后一个沙皇,未来大概率不会再有复国的机会。
但是,包括亚历山大这个沙皇在内,俄国的王室和贵族以及高层,现在也不是完全没有用了。
俄国被大明征服之后,俄国人肯定不会完全臣服,就算是现在口头上服从了,未来也有可能会搞破坏活动。
肯定有很多忠于罗曼诺夫王朝的俄国人,会理所当然的将亚历山大视为他们的领袖。
他们未来想要搞破坏的时候,也会理所当然的找亚历山大配合,或者是找罗曼诺夫家族和其他贵族配合。
如果亚历山大不配合,他们也可以自行打出亚历山大的名义,或者找其他的王室成员,来聚集人手并增加他们的影响力。
如果亚历山大为首的俄国贵族们对大明仍然心有不服,以后有可能会想尽办法配合这些人搞事。
俄国王室和贵族数量那么多,大明也很难全都严格控制起来。
如果大明直接处死亚历山大等人,那亚历山大这帮人就会成为俄国的殉道者,可能会激励这些心向罗曼诺夫王朝的俄国人。
以后俄国人与大明人产生矛盾,想要对抗大明朝廷的时候,就很可能会打出亚历山大作为旗帜。
所以最为妥当的处理方法,是让亚历山大等人心服口服的同时躺平。
这样的亚历山大等人也不会再有什么号召力,甚至罗曼诺夫王朝的号召力都会随之衰减。
后续想要找他们配合搞事的人,亚历山大等人可能不予理会甚至告发。
所以亚历山大为首的俄国贵族和高层,现在虽然理论上都已经都变成平民了,在正式顺天府却得到了专门的安排。
让跟他们一起抵达顺天府的王引之带着,在顺天府周围参观大明的工农业建设去了。
亚历山大首先参观的是顺天府周围的农场。
顺天府周围,与南方的广州府周围,有一个最为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土地所有权归属。
广州府本来就是大明故地,还一直是朝廷直辖区域。
所以无论是北伐灭清,还是后来的削藩迁都,都与广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广州府的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变。
只是在南方农业公司成立之后,民间的土地交易变成单向的了,不能在百姓之间自由流通,只能流向南方农业公司。
但土地是农业社会最为重要的资产,除非遇到什么不可抗力,大部分普通人并不会出售土地。
所以南方虽然也有大型集约化农场,但是数量和密度都并不高。
而顺天府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顺天府周围的土地,本来都是清朝王公贵族的,北直隶北部的土地,也基本都是当地满城旗人的。
朱简烜北伐灭清之后,清国王宫贵族和旗人被赶走,这些土地全部收归王有。
然后在朱简烜的安排下,没有在这些地方给原有的佃农和农奴分地,而是建设了大量的军屯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