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都要主动花钱跟学校配合,要批量化的去培养学生?
“为什么各级衙门和卫所,也都专门花钱去办学,甚至强制要求一部分人去学习。
“大明本土不是有五六亿人吗,朝廷、衙门、工厂、商行,需要什么样的人,直接招募不就行了吗?”
马卫国听到这一连串的话,甚至有点不知从何说起了。
马卫国甚至都没想到,法塔赫听了自己的介绍之后,脑子竟然会直接转到这个角度来。
法塔赫的小家子气和土鳖气息,在这段话里面完全暴露出来了。
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远不止他算的这点,也完全不是按照法塔赫的方式收的。
法塔赫说的那是固定的人头税,通常存在于人少地多,人作为劳动力的社会价值极高,而土地的相对价值极低的时候。
同时总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普通人不会拥有什么有价值的资产,自然也没有太大的贫富差距的时候。
神洲之外的绝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时代的绝大部分时候,都始终处于人少地多的状态。
神洲的人口在北宋中期和明代中期,增长到了需要开垦梯田耕作的程度。
也就是开始人多地少了,人头税自然开始逐步向土地税转移。
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清代的摊丁入亩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都是这种转变的体现。
现在的大明更是逐步进入了工业时代,大明朝廷对普通百姓直接收的税金,主要是收所得税、消费税、土地税。
土地税针对乡村,拥有土地越多,交的越多。
所得税和消费税针对所有人,普通人收入越多,消费越多,也交的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二十金票的数字,只是大明百姓收入的低位数,中位数和平均数都要高很多。
就算是直接从百姓身上收到的税,也远高于法塔赫的粗暴估算。
更何况,大明的主要税收来源是经营税,是针对工厂和商行直接征收的税金。
马卫国觉得这些事情很难跟法塔赫解释清楚。
自己说了的话,他可能还会产生新的误解,干脆把这件事情直接跳过去。
稍微回答一下他后面的疑惑算了:
“大王说的不错,现在的大明真的是哪儿都缺人,现在朝廷、衙门和工厂、商行确实都特别缺人,
“你不知道,大明本土两百多个府城,现在哪个府城没有几十甚至几百个工厂?
“本土的将近两千个州县,哪个城外没有几个工厂和一堆商行?
“一个工厂和商行,就算是规模再小,也至少得有个账房吧?就算是东家自己管账,那东家自己也得学啊?
“每个工厂至少得有几个大师傅吧?这些人是哪儿来的啊?
“这些地方都要人啊,大明对工匠和管理人员的要求,是数以十万计甚至数以百万计了。
“这还只是本土的情况,算上大明边沿省份,海外省份,用人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朝廷才不得动用了各种手段,想方设法的去主动培养。
“现在直接在民间招募工匠是真的不行,民间自学成才的学生也是不够用的。
“不光是数量不够,质量同样不行。
“按照现在的朝廷标准,以前的私塾教出来的学生只能算是识字,最多是小学生水平。
“到了衙门和工厂里面还得专门再去学习。”
法塔赫听着这话再次愣神,大明那么多的城市有那么多的工厂商行?这大明每年都得收多少税啊?
这怕不是比百姓的人头税还要多,难怪大明皇帝和朝廷这么有钱。
只是仍然想不明白,大明这么多工厂和商行,他们制造和销售的东西都卖给谁?
大明的普通百姓?
好像……确实可以,大明百姓每个月三十个银元,确实能买很多的好东西了。
法塔赫对于大明缺少人才的情况,也是同样的惊讶。
同时还有了几分不解的反问:
“大明民间的私人学校,无法满足现在的朝廷、工厂、商行的需求的话,那就没有人想办法改变吗?
“就算是现在没有相应的人,而朝廷、工厂、商行确实有需要的话,百姓自己也会去学习的吧?
“他们已经有每个月二十金票的工钱了,足够他们去另外主动学习更多的技术和知识了。”
第383章 税收和人口
法塔赫最后这个问题,并没有人专门跟马卫国分析过,但是马卫国自己就知道为什么:
“来不及的,现在朝廷、工厂、商行需要有人,然后百姓知道他们需要这样的人,然后自己回去学习。
“这个过程要多久?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八年?
“朝廷的空缺必须尽快补满,工厂商行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建设起来。
“大明现在做什么都必须要快,一步慢就步步慢。
“圣上肯定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才主动在全天下普遍建设各种学校。
“朝廷官办的学校都是不赚钱的,收多少用多少。
“就算是这样,仍然到处都缺人。
“如果圣上以前没有下令建设学校,现在那就更加的缺人了。
“所有的工厂建设和生产都会拖慢很多。”
法塔赫听着马卫国的分析,脑海中的某些思维终于完全清晰了。
“但是,学校为什么不赚钱啊?这些普通工人来学几年出去,就能一个月赚三十甚至五十金票。
“他们以后一个月的工钱就能顶现在一年的学费。
“就算是把学费提高到一年的工钱顶一年的学费,也肯定有无数的普通人愿意去学的。
“他们现在没钱,可以给他们贷款,这又是一笔利息钱。
“他们上学十年,毕业之后还款二十年,都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大明本土的几亿人,肯定有足够多的人能接受。
“而且,办学校能赚钱的话,民间也会有人主动去开办学校啊。
“那样朝廷还能再收民间学校的税……”
马卫国听完就沉默了,沉默了许久之后叹息了一声:
“大王,你这些设想,到了大明之后,特别是圣上召见的时候,尽量不要表露出来。”
法塔赫也是跟马卫国混熟了,这种情况下仍然直接反问:
“为什么?”
就在这么一瞬间,马卫国似乎又改变了想法:
“还是说说吧,你跟圣上说了这些建议,说不定对大王你的未来有好处。”
法塔赫彻底迷糊了:
“为什么呀,先生为何先提醒我不能这么说,然后却又马上反过来提醒应该说,其中缘由,还请先生教我啊。”
马卫国再次摇头叹息:
“内在的逻辑我也不甚清楚,但圣上不可能不知道你所说的方法,可是却并没有那么做,说明圣上不喜欢那样的方案。
“你如果提出这样的意见,可能会让圣上不高兴,所以我听到你的意见,第一反应就是提醒你不要说。
“但是我也很快就反应过来了,你是一个海外藩国的君主,而不是朝堂上的普通臣子。
“你提的意见在圣上看来是错误的,说不定能让圣上对你更加放纵。”
法塔赫微微皱眉:
“感谢先生指教,我明白先生的逻辑了,但仍然无法理解圣上为什么会这样做。
“我提的方向,在圣上看来,为什么可能会是错误的。
“这不应该能比大明现在的方案赚到更多的钱,大明朝廷也能收到更多的税吗?
“收到了更多的税,国力才能更强,才更有威胁啊。”
马卫国笑了笑:
“所以你可以等圣上召见的时候,直接问圣上其中的逻辑。
“当今圣上也非常乐于教人,大明的有名大工匠几乎都是圣上的弟子出身。
“圣上如果愿意教你,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马卫国没办法解释,法塔赫自己也想不通,但也只能先按捺下了心思,安心等待客船启程。
但也就在这段时间,另外一批人按照鸿胪寺的安排,登上了同一艘船。
马卫国作为鸿胪寺右丞,也得到统治去见了个面。
格鲁吉亚的巴格拉季昂,在走完了基本的宗藩协议流程之后,也按照鸿胪寺的建议申请去拜见大明皇帝。
然后也直接得到了批准,正好被安排与波斯国王一行人同船。
巴格拉季昂穿过波斯高原,来到波斯湾的石油城这一路上,所受到的冲击比法塔赫还要大。
巴格拉季昂长期生活在圣彼得堡,至少是一个能够得到欧洲消息的地方。
而欧洲沿海地区,也能够更多的了解大明的消息。
巴格拉季昂对世界局势变化,对于过去几十年的技术革新,对大明方面的消息和传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
正是这些基本的入门知识,让巴格拉季昂比法塔赫更加明白,大明在波斯湾的这些建设,投入了多少的资源和人力。
也能够想象得到,大明此时拥有的力量,比俄国强大了多少。
但在波斯湾的见闻,只是他们这些外国君主的第一次冲击,在后面的旅途上还有更多的大场面等着他们。
法塔赫和巴格拉季昂乘坐的客船整备完毕,和其他几艘大中型远洋客船依次拔锚。
出海后与大明海军安排的一支波斯湾航路护航舰队汇合。
虽然现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印度洋完全是大明的天下,周围这片区域内已经没有能够威胁大明远洋货运安全的力量。
而且大明现在的远洋客船和货船,基本都是钢铁结构并带有蒸汽机驱动,船上通常还有自卫火力。
别说地方上的野生海盗势力了,就算是一般的小国海军,也都无法奈何这种民船。
但自当今大明皇帝主持远洋贸易以来,由大明海军舰队护送商船出海的习惯,却仍然被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可以让海军的士兵保持常规训练,也能管理和控制海上走私和偷渡行为。
只不过船队内的战舰数量大幅度减少了。
每一批次的护航舰队,通常都不会超过四艘战舰,规格也通常不会超过四级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