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379节

  所有规定自天工十七年开始执行,年龄自天工十七年正月初一计算。

  三道圣旨下完,现场的所有人的脑子都是乱的,虽然李策凌会不会来还未确定,但没有人考虑他的事情了。

  所有人都开始思考自己家的事情,考虑自己家的产业怎么传承的事情。

  已经传播酝酿了十几年的流言终于成了现实,皇帝果然准备彻底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了。

  说是所有子嗣全部都要参加考核,嫡长子和其他子嗣同时参加考试。

  但是实际上就是由皇帝和朝廷指定继承人。

  特别是公爵以上的勋贵和君主,说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并亲自监考,但是出题和考试的过程可没有规定。

  皇帝完全可以选择当面考校,通过交流的方式来考核,最终选择符合皇帝心意的。

  皇帝想让谁继承这个藩国和爵位,就说谁的表现最好就行了。

  中下级别的君主和勋贵,是让皇帝指定的高级勋贵去考察,肯定也只会选择符合皇帝思路和要求的继承人。

  如果朱简烜毫无征兆的突然宣布了这样的规则,多半可能会导致巨大的混乱。

  但这是酝酿了十几年之后才公开的。

  所有相关人员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现在的问题就是应该怎么应对了。

  对于在京的勋贵而言,就是让孩子去上学,等自己老了之后参加考试,让皇帝直接或者间接指定继承人。

  对于外地的藩国而言就麻烦了。

  他们的孩子要在七岁之后就到顺天府去上学,直到二十岁之后才有机会回家,还可以自己选择不回家。

  一个人从小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生活,长大后还能对偏远的老家有多少感情呢?

  以后的藩国君主可能全都是事实上的顺天府人了。

  藩国君主为了让孩子在顺天府上学,为此付出的资源、金钱、人力对顺天府的影响,反倒不算是什么大事了。

第341章 梁王世子考核

  朱简烜等宗正宣旨完毕,再次开口讲话并安排了一件事情。

  大明第一藩王,梁王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已经远远超过了前面圣旨规定的六十岁选择继承人的时间点。

  巧合的是,梁王这次进京,把所有的子嗣都带来了,正好可以直接参加考核。

  所以朱简烜告诉梁王,让他在二月三日将所有儿子领进宫,朱简烜要现场考察他们的能力,决定梁王世子的人选。

  其他的所有藩国君主,如果也已经年满六十岁的,回国之后也要把儿子都送来。

  所有人在天工十七年底之前赶到顺天府,朱简烜会在天工十八年底之前,决定所有已经年满六十岁的藩国君主世子人选。

  梁王朱简灿听完心情复杂的躬身应下了。

  梁王也早有心理准备,甚至在年前还准备问过这件事情,自然也容易接受现实。

  是按照传统宗法制,让嫡长子继承,还是让皇帝就决定谁来继承,都不是他自己本人能够按照喜好决定的事情。

  而且,让皇帝选择和决定的话,自己也不会被孩子私底下念叨偏心的事情了。

  自己没了选择权,也就没有责任了。

  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好好配合皇帝,当个新继承制度的示范家族,还能稍微拉点皇帝的好感。

  朱简烜的寿礼到此也就结束了。

  各个藩国君主各自回到住处,开始收拾东西,等梁王世子选出来,再找个时间向皇帝辞行归国。

  勋贵和官员们各自回家,大明朝廷也在第二天正式开始工作。

  正月二十一日到二月一日这几天,朱简烜自己还有另外一份工作,给自己今年成年的儿子安排历练。

  今年年满二十岁的儿子有六个。

  朱简烜分别安排到了辽东鞍山钢铁厂、河南武涉黄河新道闸、山东胶州青岛港、浙江淳安新安江水库、甘肃兰州府火车站、四川重庆府移民处。

  最近这些年,除了一直紧锣密鼓的北水南调工程之外,大明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没有停止。

  朱简烜前世有印象的著名水利工程,朱简烜根据后世的评价比较好的,都列到了可以尝试建设并积累经验的列表上。

  比如说新安江水库,也就是后来的千岛湖,同时也是农夫山泉的取水地,现在也已经完成了。

  大明本土藩镇搬迁也已经到了尾声,天工十七年就是最后一年了。

  因为朱简烜本来就有意在三峡修水库,所以朝廷故意提醒渝国公和蜀国公两家藩镇,可以放开手脚尽可能多的向外移民。

  同时朝廷也直接出面,主动把两家管不过来的更多的人口迁徙出来,送给其他的非洲新藩镇安置。

  无论是两家藩镇自己移民,还是朝廷移民,都是首先迁徙沿江地区居民。

  靠近江边的地区地区本来就比内陆更方便搬迁,后续修建水库也是首先淹没沿江地区的百姓。

  这种规划符合朝廷和藩镇的利益,自然做的就比较顺利。

  重庆府城区基本搬空了,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维持存在,在城区工作跟下面乡镇没区别。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三峡水库尚未修建,沿江的好地方腾出来之后,周围其他地区的居民可能会自己迁过来。

  巡视和管制这种情况,是重庆府官员的主要任务。

  兰州则是中原腹地的西大门,从这里进入河西走廊,就可以深入西域地区了,这里的火车站规模是最高级别的。

  朱简烜送走了自己的儿子们,等到他们已经抵达目的地的汇报之后,正式开始处理梁王世子的问题。

  二月三日,梁王朱简灿带着自己的十七个儿子进宫,在什刹海边的宫中拜见皇帝朱简烜。

  朱简烜接受这批大侄子们的朝拜,然后现场翻了一下宗人府准备的名单,上面有年龄和一些最为简略的介绍。

  朱简烜发现,梁王的这十七个儿子很明显分成了两茬。

  前面是八个比较大的儿子,年龄大致均匀的分布在三十五岁到五十岁之间。

  然后是一个很明显的断层。

  剩下的九个儿子最大的也只有十八岁,最小的更是只有九岁。

  朱简烜看着这个分布情况,就直接想到了李渊的两批儿子,中间直接差了十五年,两人的情况有点类似。

  梁王前面的这些孩子,是他当太子的时候生育的。

  而且是在朱简烜五岁之前,正式开始展现特殊的能力,开始参与朝政和工业建设之前生育的。

  朱简烜长到了五岁之后,直到朱简烜正式取代他成为太子,这中间的十好几年,梁王是一个儿子都没生出来。

  等到他当了梁王,到非洲开荒的时候,已经五十岁的他,又开始比较频繁的生育孩子了。

  由此可见,梁王当初已经适应了太子的精神压力,不会影响他的生活。

  朱简烜造成的精神压力真的打破了他的心理承受力,已经到了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的程度。

  梁王最终成了梁王,原本的巨大精神压力没了之后,以六十岁的高龄竟然还能生养出孩子来,说明他的身体也不错。

  对于朱简烜而言,这样明显分成两拨的梁王子嗣,到底应该怎么选继承人,就成了一个问题。

  前面这批年长的孩子,有过当太子子嗣的经历,当初甚至可能觊觎过皇位。

  他们面对自己这个夺了他们皇位的叔叔的时候,可能会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特殊想法,心态上就可能不够尊重。

  后面这批年幼的孩子,他们一出生就是藩王子嗣了,刚懂事的时候自己已经是皇帝了。

  他们面对自己的心态,应该要比前面的大哥们更加的恭敬。

  但是这几个年龄也实在太小了,最大的十七八岁,大部分都在十五岁以下,现在就是一群孩子。

  梁王自己可能也不是很重视这些小孩子,未必有心思专门教育和培养他们。

  朱简烜自己琢磨了几秒钟,抬头看向旁边站着的梁王:

  “兄长,你自己比较中意哪个孩子?”

  梁王听到问题明显一愣,然后立刻就陷入了纠结之中。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梁王却不敢看着表面意思就直接回答。

  如果自己说了自己中意的儿子,皇帝就按照自己的意思选,那也不算是吃亏。

  顶多是以后被其他的儿子心中念叨,但自己最中意的成了世子就行。

  但是万一自己说了实话,而皇帝却故意不选自己中意的,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自己中意的儿子当不上世子,当了世子的对自己也没有好感,关键是还可能会针对自己中意的孩子。

  那以后自己在家里可就非常不舒服了。

  梁王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反而过来规劝朱简烜:

  “陛下既然已经定了制度,那就该依照陛下的制度行事,亲王世子人选应由陛下圣心独断,其他任何人都不得置喙。”

  朱简烜无奈的摇了摇头:

  “兄长说的有道理,这事情确实得我自己来选,无论我按照什么标准怎么选,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插手。”

  朱简烜说完就下令,让仆人进来布置了座椅,摆上了文房用品和尺规,准备第一场笔试。

  让十七个侄子坐下之后,朱简烜开始现场口述出题,让他们现场用纸笔作答。

  朱简烜现场出题的方式,和自己平时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题目的覆盖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历史和政务、地理和生物、物理和化学、机械和建工、诗词和文艺,以及数学。

  但是注重涉猎范围和逻辑判断,而非实际制作、核算、音韵层面的细节。

  朱简烜要的是“解题思路”。

  朱简烜心中也是将这次考核当做自己未来选择继承人的预演,所以安排和处理的颇为认真仔细,真的现场看着他们作答。

  这场考试持续了三天,而且每天考试两场,每场考试两个小时,考完之后朱简烜现场批阅。

  朱简烜也不去评具体分数。

  而是通过浏览侄子们回答的内容,把理解不了题目的,表达能力有问题的,逻辑能力不够的,以及有怨念的孩子淘汰掉。

  三天考试下来,十七个侄子被淘汰了九个,其中三个三十五岁以上的,六个十八岁以下的。

  总共八个侄子过了初选,其中有三个是十八岁以下的,最小的一个刚满十二岁,明显比其他的同龄孩子聪明一些。

  第四天,朱简烜和梁王一起,带着所有的侄子一起去了新宫内校场。

  让侄子们骑马、开车、打枪,原来不会的就现场学,用学习的能力和速度,代替掌握的熟练度。

  把身体协调能力不行,学习能力极差的淘汰掉。

  又是三天的观察和学习,八个侄子里面有四个过了复选,梁王长子也在这个过程被筛掉了。

  因为朱简烜发现,这个大侄子对这些事情有些抵触心理。

  就像是一个长期坐办公室的白领到了工地上,看到什么东西都觉得浑身不舒服,关键是不愿意接触这些东西。

  到了第六天,朱简烜再次和梁王一起,带着还剩下的四个侄子,去了朱简烜自己办公的地方。

  朱简烜从翻阅过的奏章和题本之中,选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事件,让内阁下属的中书舍人抄录下奏章中的事件本身。

  把抄出来的事件直接交给四个侄子,让他们现场写自己的想法和评价以及处理建议。

首节 上一节 379/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