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他是天生杀星,但只要他仍然能够参考别人的意见,而不是完全自我的任性妄为,就还有变成正常人的机会。
沈复稍微整理了心情,继续劝慰和引导朱靖坚:
“不是说您不参考臣的意见,圣上就可能会不高兴,圣上其实是非常仁慈宽厚的。
“而是您应该自己换个角度去判断,您想要做的某些事情,是否会让普通人感觉荒诞、残暴。”
朱靖坚摇着头叹息说:
“我就是不会判断这种事情啊,沈先生您来给我分析一下吧。
“我刚刚其实觉得,您刚刚提醒我的,手段不能完全用尽的逻辑,是比较有道理的。
“所以我就想,把那些人的一只手砍下来,让他们以后为我做事。
“以后有一次失误,有一次不直接遵守我的命令,而是说三道四或者推诿,就再砍掉另外一只手。
“再有类似的事情,就砍掉一只脚,最后砍倒脑袋,就是处决了。”
沈复惊呆了,这家伙的到底是个什么人啊,这是人能想出来的方案吗?
杨遇春甚至忍不住反问了一句:
“殿下,您砍了他们的手脚,他们还怎么做事啊?单纯写字都是个大麻烦了……”
朱靖坚却是恍然:
“也对,那就砍他们孩子的手脚,犯一次错砍掉一个手脚,做成标本挂在父亲身上,四次之后父子二人一起斩首。”
沈复听了就有点绝望了,无法想象一个从小被呵护长大的皇子,怎么能自己想到这么残忍的处罚:
“殿下,我现在可以明白的告诉您,您这个方法会让非常多的人感觉痛苦,让他们觉得您完全没有仁慈之心。
“这对您未来统治汉诺威非常的不利,也不利于大明稳固在欧洲的统治,圣上知道了也可能会申斥。
“我无论如何不会让您这样做的,哪怕是把您抗回顺天府,也不会让您去做哪些事情的。”
朱靖坚看着沈复的反应,就知道自己刚才的想法在其他人看来非常离谱了。
但是为什么呢?自己的方法明明非常新奇,应该非常有用的。
但是既然大家都觉得不好,自己老爹多半也不会支持,甚至可能会非常生气。
朱靖坚思来想去只能放弃,闭着眼睛有气无力的摆了摆手:
“这件事情就按照沈先生的意思做吧,让他们公开宣誓效忠我,宣誓服从我的命令。
“如果有人拒绝的话,我总可以杀了他们吧?”
沈复想了想说:
“直接杀死可能会让他们成为某些群体心中的英雄。
“所以臣建议,可以先判他们强制劳役,让他们去干那些最脏最累的工作。
“比如说下井去挖煤,比如说刷洗马桶等等……
“如果他们不屈服,就这样劳做到死,为反抗者竖立一个结局凄惨的榜样。
“如果他们自己屈服了,那正好可以强化国王的威信。”
朱靖坚听完稍微愣了一下:
“沈先生的这个建议,也是手段不用尽的方案,是让他们最大化发挥作用的方案,我觉得很好,就这么做吧!”
沈复和杨遇春心中都是松了口气。
第321章 “府”不是“市”
按照沈复的建议办,那汉堡的事情就好办了。
朱靖坚的汉王护卫军团,已经完成了事实上的政变,而且做的非常的彻底。
原有的行政机构成员被一锅端,各个机构的首脑大部分被杀,只剩下三个投降效忠最快的活了下来。
整个城市的所有街道和广场也都已经被民兵控制。
两万士兵控制八万人口的城市,那根本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在如此巨大的劣势下,被抓的各机构成员只能认怂,宣誓效忠他们的新国王。
朱靖坚最初的宣称也直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落实。
汉堡成为汉诺威领地的一部分,废除原有的全部纵向和横向的协商机构,所有权力全部属于国王本人独断。
汉堡的军事政变也确实成了典型。
当时被杀的汉堡议长和公社长等人,在中枪死亡之后都被专门拍下了照片。
其他议员和其他机构成员,被士兵全部抓栓成一串,然后向国王宣誓效忠的画面,也都被拍下了了照片。
沈复写了一份说明,声称汉堡议长和公社长等人,裹挟汉堡市民公然对抗国王,拒不服从国王命令,被国王护卫军团处决。
议员、公社成员、行会会员等聚众对抗,被护卫军团集体俘虏,宣誓效忠国王之后被释放。
照片和沈复的说明被复制了很多份,分批送到德意志各地。
其他所有的城市的驻军和新藩国君主,拿着这些说明重新接管分给他们的城市,迫使当地的原有机构全部服从。
这些商业城市本来就是消息灵通的地方,汉堡发生了什么也很快就传遍了德意志地区。
汉堡的议长和公社长是德意志地区的知名人物,相当于邦国君主。
其他城市的议员和商人们,当然也都想象不到,原本汉诺威国王就是准备屠城,只是最后变成了政变而已。
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分析判断,是大明来的君主要求绝对权力,与汉堡议会和公社谈判破裂。
最终才命令大明的军队直接控制城市,控制所有议员和商人强迫他们服从的。
他们参考汉堡的情况,知道自己如果不服从,汉堡就是样板了。
所以汉堡的事情传开之后,其他各地城市的接管就变得轻松了很多,几乎没有商人敢叫嚣着谈判了。
朱靖坚自己的示范效应最好,他亲自带兵去接受不莱梅的时候,直接率领一万军队进城。
控制议会等机构后,当场要求议会和公社成员向自己效忠,对方就直接答应了。
朱靖坚的初心极其恶劣,但最终的结果可以算是还不错,只是汉堡的议长和公社长一群人白死了。
汉堡和不莱梅以及其他的大小欧洲城市,汉诺威王国和其他的大明欧洲新藩国,莱茵河地区和其他归属大明欧洲省的地区。
当地的人和产业的总体大概情况,实际接管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比较特殊的新问题。
这些方方面面的信息,都通过当地的大明藩国君主、大明朝廷和藩国的官员、大明朝廷的驻军体系、西厂的情报体系。
分门别类的不断汇聚到顺天府的对应接收机构。
西厂和以往一样,定期准备概括性的汇总报告,直接送到朱简烜面前,让朱简烜查阅世界各地的大致情况。
朱简烜这个皇帝,也确实如朱靖坚说的那样,已经能够通过不断扩张的电报系统,随时掌握整个世界的主要情况了。
这些消息当然不可能完全真实,朱简烜也没有精力依次翻阅原始报告,但这已经是真正的前无古人了。
下面的很多普通官员猜测,皇帝对这些事情也许不怎么感兴趣,应该看一眼就放在一边了。
但是朱简烜这个穿越者,看着大明人对欧洲城市和乡村管理制度的改造,心中有一种独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慨。
朱简烜发现,前世神洲发生过的事情,以一种完全颠倒过来的形式,在欧洲大陆上上演了。
在原有的历史上,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走过很多弯路。
因为近代中国本身的虚弱,对照欧洲各国当时的强盛,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当时本能想要学习西方的方方面面。
他们当时并不完全清楚欧洲人强盛的真正原因,学习的时候自然就会盲目。
经常忽略东西方之间的固有差异,没有意识到在欧洲社会适用的东西,在神洲的环境下未必适合,做不到因地制宜。
在城市和乡村的管理制度上,在行政区划方面就犯过这方面的错误。
首先是在民国时期,主动从西方借来了“city”的概念,在中国也尝试建设“城市”,认为这样能促进工商业发展。
欧洲的城市和乡村是分开的两个体系,乍一看上去觉得城市建成区是单独管理的。
于是当时也将中国原有的“府城”的核心区,将人口比较密集的建成区和工业区划出来,独立设立为“城市”。
府下属的其他县域,甚至是县城下属的乡村,都跟城市建成区分割出来,交给省去管理。
但是神洲地区的府城的概念,跟欧洲的城市概念相差甚远。
神洲古代城市最重要的一层身份,始终都是中央帝国朝廷在地方上的行政中心。
神洲的城市本来就在帝国的管理体系之内的,是周围农村地区的核心。
直接生搬硬套欧洲经验,完全颠覆了神洲本土的传统。
造成了非常麻烦的行政问题,在后续的上百年里面都没有真正解决,最终又事实上倒车回去了。
欧洲国家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形成了复杂而繁琐的地方自治传统。
一个封建领主得到了一份土地,通常会承诺不改变地方的传统和法律,只是要求当地向他交税就行了。
大领主的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某种自治状态。
领主相当于在很多个小区有房子的包租公,要做的事情就是定期到各个房子里面去收租。
甚至可以不上门去收,让对方主动送过来都行。
因为不需要掌控和处理地方上的具体事务,所以这种大领主可以管理非常多的下级机构。
直接挂在领主、国王下的下级机构,就算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也没问题,做好记录定期去收对应地方的税就行了。
但是神洲帝国是中央集权国家,权力传递是自上而下的。
每一个省府州县都是中央朝廷的延伸机构,每一个延伸机构都需要上级的授权,多个延伸机构之间的合作都需要上级协调。
根据后世的实际管理经验,一个上级机构能够直接管理的下级机构数量,是有一个大致极限的。
效率最高的是五到六个,能保持比较高效率的数字是十个,超过三十个之后就很难管了,超过五十个就就可能出现混乱了。
将神洲地区的府城建成区单独设立城市,将其他普通农业县区全部交给省。
省要直接管理的县的数量,就会达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再加上独立出来的那些城市,省的下属机构基本都有一百多个。
这种情况下省根本管不过来,各个部门的官员都不知道下属都有谁。
管不过来的时候,就不得不设置都察区、专员专区、地区办事处之类的派出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某几个县区的事务。
这些派出机构需要有办公的驻地,而交通最为方便,最适合当驻地的地方,恰好就是独立出去的“城市”。
毕竟城市本来就是当前地区的核心,很多都是战略要地,本来就是负责管理这一片区域的。
所以后来很多行政专员的驻地机构,就又放在了已经独立出去的城市里面了。
这就相当于管理县域乡村的机构,与管理城市地区的机构,都放在了同一个城市之中。
那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干脆省略一套重复的机构,让这些城市负责代管外面的县城不就行了吗?
看上去是可行的,于是地级市就诞生了。
地级市的职能和规模都非常的接近于府,但却并不是从当初的府直接传承下来的。
地级市的直接起源,是建国后的专区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