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这种忙碌是大部分官员都乐意的,因为这个过程不但是权力整合的过程,也是集体全面升迁的过程。
在中央层面,吴国官员直接成了大明中央朝廷官员,大部分都是连跳四级。
地方官员的升迁规模和幅度也非常大。
原吴国攻占的海外地区,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地方官员,所以没有大规模设立省份,大部分都是司卫所军官。
吴国接收的原清国通知地区,省级以上的官员全部被罢免了。
现在这些省级衙门清空的省份,以及海外和东北新设立的省份,全部都要重新组建三司衙门。
这是数不清有多少缺了。
就算是把吴国州县官员全升到省衙门也不够。
吴国毕竟只是一个只有数百万人的小国,官僚体系的规模最多能撑起一个省。
但是朱简烜还故意同时开了一堆三司衙门。
就是为了吸纳一批原大明朝廷的中层官僚和地方中上层官僚。
原本在四品和五品这个档的次的中央朝廷官员,以及应天府之外的地方官员,大部分都是干涉不了朝廷顶层事务的。
所以易储政变和应天府民变与他们无关。
现在重建的朝廷,给他们发一批额外的晋升机会,可以将他们纳入新的既得利益群体。
朝廷和地方的局势才能真正稳固下来。
南方原有从三品布政使司参政,现在有机会直接到北方当布政使。
虽然单纯品级看上去是升了一级,但新朝廷的布政使和参政全部降了一级,实际上就是连升两级。
佐贰官直接调到异地去做主官,这是以往只有宠臣才有的待遇。
南方原本正四品的知府,有机会直接到海外或者东北当布政使,只看品级是连升两级,实际效果是四级。
这是因为叠了一个海外的福利,直接大发利市了。
三司衙门下属的参政、参议也都发了一大批,大量的南方官员被调到了北方和外地。
朱简烜基本没有直接干涉这个选人过程,因为本来就不熟悉这些人谁是谁。
新组建的吏部衙门官员,也不知道这些人具体是什么情况。
只能根据以往的考核数据,结合官员的籍贯和来筛选,实际上有种随机选人升值的感觉。
姚鼐为首的内阁成员,带着新吏部的官员,来请示一下朱简烜的意见。
朱简烜还真的给了他们一个筛选要求:
“到北方和海外的新三司衙门当官的人,以及全天下所有的新官吏,本人和家庭都不得拥有任何工厂和商行的股份。
“南方原有的官员,已经拥有工厂和商行股份的,未来也不得直接参与经营,股份转卖出去之前只平调,不晋升。”
崇祯朝以前的时候,大明朝廷的官员是不得经商的,因为商人的户籍直接没有办法当官。
但是很多官员会暗中持股,通过家人或者仆人持股分红。
崇祯朝以后,给了工匠和商人科举的机会,实际上放开了对官员经商的限制。
以至于朝廷上逐渐出现了很多商人身份的官僚。
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官僚也越来越多,到了最近这几年,已经开始能够影响朝政了。
朱简烜趁着中央朝廷重组,趁着地方经济危机的机会,把这个口子再次卡死。
姚鼐和吏部的官员是也没有任何意见,他们本来就不是商人,吴国的官僚全部都是职业官僚,都是与商人无关的。
他们也都完全站在朱简烜这一侧,同时也真的觉得官员就不该经商,拉低官员的形象和地位。
两人听了朱简烜的吩咐之后,马上就按照要求去办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大明朝廷最关键的机构,内阁的手续最先办完。
段玉裁拿到了内阁大学士的正式任命,同时还有大明皇帝和皇太子安排的全权外交特使身份。
然后选了个吉利日期,带上大明皇帝和皇太子的书信,大明朝廷的正式文书,前往天津乘坐蒸汽帆船前往西班牙。
同行的还有一批前往美国的信使,通知美国方面的大臣知道大明本土发生了什么。
此次出行的船只,有四艘一千五百吨级的北河改进型的钢制战舰,八艘吨位相当的传统木壳常规蒸汽明轮帆船。
这支舰队的提督是纳尔逊,纳尔逊已经由最初的临时舰长,晋升到正式的战列舰队提督了。
船队从天津出海南下,绕过山东半岛,在舟山补给之后继续南下。
出南海,过马六甲,在锡兰岛停靠。
在北美战争期间,锡兰岛上的西部沿海地区,属于荷兰殖民地。
但此时的荷兰早就已经日薄西山,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没有能力占领整个岛屿。
当地土著建立的政权“康提王国”仍然占据着岛屿上的大部分土地。
在荷兰人之前,葡萄牙人从十六世纪开始侵占锡兰岛。
康提王国长期反抗葡萄牙人的入侵,也让当初的葡萄牙始终未能占据全岛。
但是康提王国也没有能力赶走葡萄牙人。
后来康提王国尝试与荷兰人合作,在荷兰人的协助下击退了葡萄牙人。
但是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荷兰人赶走葡萄牙人之后自己留下来了,在岛屿沿海地区占领了大量土地。
在原有的历史上,康提王国在十八世纪末期,与英国人合作赶走了僵持在岛上的荷兰人。
英国人同样来了之后也不想走了,而且英国人比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更加凶狠。
英国人在1796年2月15日占领占领科伦坡后,不断进攻并控制了整个锡兰岛,彻底征服了康提王国。
但是,葡萄牙、荷兰、英国,都不是最早干预锡兰的外来国家。
在他们之前更早的是大明。
郑和下西洋访问锡兰的时候,锡兰权臣亚烈苦奈儿意图抢劫郑和船队,被郑和率军活捉,送去了大明审判。
亚烈苦奈儿当时的政敌,耶巴那乃贤趁机夺取王位,接受大明的册封成为锡兰山国王。
耶巴那乃贤建立的科提王国,后来逐步统一了整个锡兰岛。
直到葡萄牙人到来,击溃了科提王国主体,扶植了一个傀儡国王,并让傀儡国王立下遗嘱,死后将整个国家赠送给葡萄牙。
但科提王国的官员和百姓们并不接受,直接分裂成了三个国家持续与葡萄牙人对抗。
另外两个王国陆续崩溃,最后剩下的就是康提王国。
现在这个这个康提王国的君主,仍然是当初大明册封的锡兰山国王的后代。
朱简烜成为尼德兰国王之后,同时是荷兰人和锡兰人的君主了,那自然要去岛上“主持公道”了。
吴国首先从大明本土移民中分了一个卫,到锡兰岛上实际控制局势。
要求荷兰-尼德兰执政放弃锡兰的统治权。
同时改封康提王国国王锡兰左卫指挥使,将原本名义上的外藩变成了事实上的内藩。
锡兰右卫指挥使继续管理岛屿内陆的土地,以及岛屿上的全部土著居民,原有的土著居民可以在全岛自由生活。
尼德兰人也是大明吴王的子民,所以锡兰岛的荷兰人不会被驱逐,仍然可以继续正常的经营。
朱简烜还任命尼德兰的原锡兰总督为锡兰右卫指挥使,管理岛上的尼德兰人。
原本荷兰统治的沿海地区,以及岛屿上的所有大明人,由大明吴国锡兰都指挥使管辖。
大明和大部分中央帝国朝廷类似,对于各族杂居地方的管理通常是按人分的。
事情涉及的人是内藩外藩的族人,就通常就会让内外藩国君主去管理,如果是大明人就由大明的官去管理。
但是,当地地位最高的官员,还是大明朝廷任命的官员。
大明的官员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要求这些地方低级内藩头目配合。
大明官员有想法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直接观察内藩事务。
在近代以前,澳门的葡萄牙人就是这样的状态。
锡兰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亚丁湾和红海航线正在恢复,这里就是印度洋航线的中点和必经之路。
大明会理所当然的持续向这里移民。
理所当然的建设加煤站,供应往来的船只在这里停靠补给。
有了大明来主持局势,压制了土著和荷兰人之间的冲突,同时让贸易航线总体繁荣起来。
这对当地所有人都是有好处的。
段玉裁现在是内阁大学士,是大明朝廷上地位最高的官员,所到之处都有高官迎送。
段玉裁的船队在锡兰停靠的时候,在锡兰岛上几个指挥使的的陪同下,参观了锡兰当地的衙门和煤站的情况。
段玉裁大致记录下来可能有用的东西,以备未来太子询问。
等船队补给完成再次启航,穿过印度洋,进入亚丁湾,抵达红海的最深处,来到了繁忙的运河修建工地上。
埃及和西奈半岛的指挥使,运河公司的掌柜和总工,也都出来迎接段玉裁。
掌柜给段玉裁介绍了运河工程的情况。
咸宁四十一年初,吴国远征军控制苏伊士地峡,马上修建了一条临时的苏伊士铁路,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吴国远征军占领埃及之后,就开始了全面的运河开凿工程。
这时候还没有现代的工程机械,挖掘运河只能通过简单的人力工具,配合固定的铁路来运输物资。
但是相比古典时代挖运河,也已经有了非常巨大的优势。
最起码得钢铁工具不限量,来一个人就能分到一把铲子去挖土,还有可以算是手工业时代神器的手推车。
沿途的铁路还能够运来足够庞大的补给品,包括食物和引水。
随着工具和物资源源不断的送进来,工程规模和工地的范围,是在建设和组织过程中不断扩大的。
现在整个运河工地上已经有了三十多万劳工。
一大部分是埃及、阿曼等地区的原有统治阶层,一部分是因为参与过对海盗支援活动的北非居民。
还有很大一部分日本仆从军在非洲抓捕的黑人奴隶。
这三十万劳工,也不是从运河的起始点开始,齐头并进朝着终点慢慢往前挖。
而是颇为均匀的散布在数十公里的工程沿线上。
大明主力军和军官以及日本仆从军,带着当地阿拉伯人组成的翻译团,通过铁路往来巡视监督安排任务。
现在可没有什么劳工保障,工地上干活的要么是奴隶要么是罪犯。
吴国在东非开荒屯田,准备了足够的食物,能让这些工人吃饱了,就能一直干到不能动弹为止。
钢铁工具加上手推车,一个人一天能挖四到五立方米的土。
苏伊士运河沿线,大部分地方海拔高度只有两三米,绝大部分路线的海拔在10米以下,超过10米的地方只有几公里的长度。
运河预计总长度170公里,目标水深至少15米,预计平均挖掘深度20米,目标平均宽度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