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98节

  太子明白了这些人的心态,然后也更加的绝望了。

  这时候主动跳出来弹劾吴王的,一定是最为尊重长幼有序的礼法,同时无法接受吴王在占据中原的现实的大臣。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倒不是他们他们与自己有多高的利益绑定关系,而是他们认为吴王确实做的过分了,认为当前的局势确实陷入了僵局,他们看不到未来变好的希望了。

  老皇帝似乎也有些不耐烦了,看到吴王使者转送过来的山西、陕西等地投降的消息,就把费淳打发去了顺天府。

  要求费淳通知吴王,让他年前来应天府见自己。

  费淳抵达顺天府,转达了老皇帝的要求,参加了吴王封赏功臣的仪式。

  仪式结束之后,费淳和段玉裁、曹振东一起,慢慢弄清楚了吴王的真实意思。

  咸宁四十二年年底之前,费淳带着一批随行护卫人员,再次来到了应天府。

  首先还是去拜见老皇帝,顺便呈上了吴王写给老皇帝的信。

  老皇帝看到吴王没有来,顿时就有些恼火。

  先拆开了信看了一遍,发现关于他为什么没有来应天府的解释只有寥寥几句话。

  说是现在的局势不适合过来云云,说是北方百废待兴事情太多了云云。

  更多的内容还是对应天府东家和工人矛盾的建议,认为朝廷应该站在中立的位置解决双方的矛盾。

  应该主动制定合理的工钱标准,以消除目前紧张的局势,恢复正常的工业生产。

  老皇帝对后面这些内容根本看不进去,有些怒火攻心的呵斥:

  “混账东西,说他目无君上,还真的是目无君上了。

  “费淳,你再回去告诉吴王,让他立刻滚过来见朕。

  “否则朕等到开春之后就北上,去顺天府教训他!

  “到底是他自己过来,还是朕过去找他!”

  费淳特别无奈的直接跪下了:

  “陛下息怒,吴王殿下绝对没有目无君上之意,实在是当前局势不允许啊。

  “以应天府的情况,殿下无论是否率军前来都不合适,无论是否进城也都不合适。”

  老皇帝稍微冷静了一点,然后稍微考虑了一下现实,意识到朱简烜的说法还真的有点道理。

  他现在的身份,还真的不敢孤身入应天府。

  这里虽然有大量非常拥护他的百姓,但也有一堆老官僚恨不得他没有出现过啊。

  不带兵过来,或者是孤身入城,他真的会有危险。

  多是带兵过来又不进城,那就会被更多人抓着把柄喷,认为他这是想要造反了。

  但是老皇帝也同时发现,正确的方法似乎就是自己主动去顺天府。

  撇开应天府的官僚,到顺天府的新环境处理事务。

  热死人了,今天真的是让人绝望的四十多度,我住的农村房子没有隔热层,在这种鬼天气下空调都不顶用了,空调开到最大档位,室内温度也在三十二度以上飘着,躺床上都觉得褥子烫人……

第199章 有些人快要疯了

  费淳等吴国的官员,不会反对老皇帝去顺天府,甚至是乐见其成的。

  所以费淳只是为吴王辩解,不希望老皇帝因为朱简烜的行为而愤怒,但并不提老皇帝所说的去顺天府的茬。

  所以老皇帝考虑过之后,就真的决定要去一趟顺天府了。

  既然故土旧都收复了,特别是祖宗的陵寝所在地收复了,去看一看确实也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老皇帝训了费淳一顿之后,第二天早朝就下令开始准备北巡事宜,

  但大明朝廷的其他官员的态度,与费淳这种吴国官员截然相反,他们意见高度统一的反对老皇帝北巡。

  口头上说的原因,都是北方刚刚平定,局势尚不完全安稳,这时候去可能会有危险。

  有些官员似乎非常的激动,非常罕见的直接跪下请老皇帝不要北巡。

  还有人趁机跳出来,公开弹劾吴王僭越。

  主要是作为藩王占据顺天府,作为藩王却去祭拜祖宗陵寝,作为藩王却自行处置了清虏酋首。

  顺便再捕风捉影的加了一堆人品和道德上的问题。

  然后就有人要求皇帝下旨收回北方土地,下旨命令吴王进京受审。

  到最后甚至有人直接指责老皇帝纵容吴王了。

  整个朝堂上乱成了一团,这帮大臣好像忽然发疯了。

  太子站在最前排,努力的端着表情,不让自己露出惊愕的表情。

  老皇帝对这些人的反应有些意外,但是很快就明白过来他们为什么会是这个状态,知道这帮官员心中是怎么想的了。

  再加上老皇帝现在已经七十岁了,这几年都不再纠结什么喜怒不形于色的涵养了,直接破口大骂:

  “一群混账东西!你们才是目无君父,你们才是在离间天家骨肉!”

  然后有些破防式的直接挥手下令,要将那几个忽然站出来弹劾吴王,特别是指责皇帝纵容的大臣下狱。

  老皇帝的命令刚刚吼出来,朝堂上的大臣马上全都跪下了,一起叫着请皇帝收回成命。

  老皇帝有那么一瞬间的冲动,想要继续呵斥护卫把这些人拖出去。

  但是最终还是忍住了,拂袖起身离开了大殿。

  现场的大臣们则一起看向了太子,太子也没有任何的表示,也转身直接离开了武英殿。

  太子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对于当前的形势也非常清楚。

  现在这个是时间点上,就是朝廷大臣们最为支持自己的时候,绝大部分都乐意直接变成太子党。

  中央朝廷的传统职业官僚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是意料之外的变化,特别是不受控制却又会影响到自己的变化。

  对于无法规避的变化,就尽可能制定完备的规则,形成稳定乃至死板的流程。

  比如说最高权力交接,也就是皇位继承。

  皇太子的地位、身份、权力、继位方式,都是完全确定的。

  特别是朱简灿当了几十年太子,作为公开合法继承人存在了几十年。

  这一代的官僚们,在他们考取功名,开始当官的时候,就已经确定是这样了。

  官僚们早就已经完全习惯了这些,已经有了他在老皇帝死后继位的心理准备和预期。

  存在了几十年的太子,在老皇帝死后直接继承皇位,是绝大部分官员希望看到的。

  也是所有权力传承方式中,对朝廷格局和权力结构影响最小的。

  现在朝廷上的官员,就算跟太子没有什么特殊关系,也通常没有明显的直接矛盾。

  太子继位后,他们就算不会把破格提拔,也基本不用考虑清算的问题。

  关键是不会无缘无故的被踢出大明中央朝廷的圈子。

  绝大部分官僚都无法接受易储。

  易储基本上可以视为政变。

  更换一个继承人,就是将本来拟定的未来的发展策略整体换掉。

  将大部分人都已经认可和接受的未来权力结构,所有基本确定的核心人际关系网络,全部打碎了换一套新的。

  在所有的易储形式之中,选外地王国君主来继位,又是影响最为巨大的。

  比那些几子夺嫡的情况恶劣太多了。

  如果在京城的几个皇子争夺皇位,朝廷的大臣们还有站队成功的可能性。

  夺嫡成功就能飞黄腾达。

  但是吴王是个大型藩国国王,吴国那边有一整套的官僚体系,可以直接替换掉现在的中央朝廷。

  吴王也许不是完全不需要现有朝廷官员的追随,但是朝廷官员在吴国朝廷里面肯定是边沿角色。

  就算是想要追随也没有机会,他们也完全没有门路啊。

  如果吴王现在直接当了皇帝,现在整个中央朝廷的官员应该都会被放养,未来的新朝廷上根本没有他们的位置。

  几乎所有人都会从权力中心直接掉到最边沿的地方。

  他们根本没有成为胜利一方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吴王的功劳太大了,在民间的声望同样巨大,还是皇帝和皇后的儿子。

  所有人都知道老皇帝本来就喜欢吴王。

  大部分官员都同时觉得,现在的老皇帝随时都可能易储。

  吴王继位不会造成民间和基层动荡,只有他们这些中央朝廷官员会被抛弃。

  他们无法接受这种事实,这种非常可能马上就会出现的现实,以至于很多人变得有些疯狂了。

  他们就像是被彻底逼到绝境的野兽。

  很多官员知道不可能成功,却还是疯狂弹劾吴王,甚至有人直接指责皇帝了。

  得知老皇帝想去顺天府,去吴王完全控制的地方,就担心皇帝到了顺天府马上宣布易储,本能的集体反对,

  现在大明中央朝廷的主要官员已经几乎全部都是太子党了。

  所以太子知道,哪怕是自己喊这帮大臣陪自己造反,他们中都可能会有一大批愿意追随自己的。

  不是自己有了什么样的优势,而是他们对现在的局势感到绝望了。

  正是因为这样,太子就算是知道朝廷上下绝大部分官员都支持自己,自己也不应该去尝试搞政变和叛乱。

  因为这帮官员现在对局势无能为力,根本无法改变他们最担心的事情。

  正面战场上作战是没用的,吴王的北伐大军只用一年时间就击溃了清国,这是朝廷军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朝廷军队显然不是吴王北伐军的对手。

  而且吴王准备北伐的时候,澳洲本土只有五六百万子民,军队的规模非常有限。

  现在又获得了北方的一亿多人口,在北伐的过程中又迅速组建的大量的卫所,军队规模迅速膨胀起来了。

  现在吴王所辖军队的战斗力能力,肯定年初面对清国的时候更强了。

  朝廷军队取胜的概率非常低。

  哪怕是有人发疯想要刺杀,也没有机会见到吴王,吴王就算是抗旨也坚决不来应天府。

  吴王北伐成功之后,在民间的声望如日中天,朝廷如果和吴王因为削藩而刀柄相见,百姓很可能会支持吴王。

  太子自己对当前的局势也是绝望的,应该说早就已经绝望了。

  现在只期待自己能够正常继位,这个弟弟看在以往的兄弟情分上,不会主动来造自己的反。

  自己不可能和那些大臣一样,鼓动皇帝惩治吴王,也不可能拉拢任何人跟自己搞政变,那都是在逼吴王赶紧造反。

  太子回到春和殿之后,太子詹事齐旭为首的东宫属官首领就都来了。

首节 上一节 198/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