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59节

  大维齐尔立刻开始跟英国和法国的代表讨论,确认后续正式和谈的地点和人选等等。

第165章 天灾又至

  大明咸宁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大明京师应天府春和殿。

  大明皇太子朱简灿坐在自己书案前,翻阅今年年底各地陆续报上来的情况说明。

  太子看着看着莫名的就惆怅了起来,抬头看了看左右无人,只有自己的太子詹事齐旭在旁边候着。

  就忍不住意有所指的感慨了一句:

  “今年天下各处地方,可以算是风调雨顺啊。

  “前两年积累的灾民,预计到明年春就能全部送出去了。”

  风调雨顺本来应该是好事,作为大明的君主或者臣子都应该高兴才对。

  但太子的语气却似乎不是很高兴。

  太子詹事齐旭已经追随太子十几年了,现在听着太子语气中的感慨,立刻就明白太子在想什么了。

  齐旭也是跟太子足够熟悉了,是太子绝对的核心班底,再加上也是看左右无人。

  齐旭就同样语调古怪的回了一句:

  “殿下……今年风调雨顺不麻烦,麻烦的是万一……明年灾害再起……”

  太子不是很明白齐旭的意思:

  “齐卿此言何意啊?”

  齐旭又看了一下周围,然后稍微压低了声音说:

  “去年秋到今年春,吴王殿下在从北美返回东方的路上。

  “但是吴王殿下最终去了澳洲,可没有返回应天府啊。

  “臣担心,万一明年灾害再起,可能会有人继续散播流言。

  “因为吴王返航,所以灾害停止,但是最终吴王未归国,灾害便又再起了……”

  太子终于明白了齐旭的意思: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不可能这么巧合的。”

  齐旭自己觉得不可能这么巧合:

  “臣也是无心之言,殿下不要往心里去。”

  太子颇为无奈的摇了摇头,让自己不去想这些臆想的事情,继续翻阅眼前的公文。

  所有人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时间也慢慢的来到了年底。

  应天府的商人和工厂主们,眼看着城内外的灾民营逐渐清空,对自己家工人的态度也好了一些。

  很多工厂主和商行东家们过年的时候给工人额外发了个红包。

  其实这两年他们都赚大钱了。

  工人和伙计们也都松了口气,期待着来年的灾民全部送走,自己的生活也能够恢复几年前的情况。

  在官民百姓对来年的美好期待中,咸宁三十九年到来了。

  开春之后,最后的灾民终于被送去了澳洲,应天府周围城市内外彻底清净了。

  管灾民吃了两年饭的灾民营也开始陆续拆除了。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大明各地和清国慢慢传出了不好的消息,在应天府和其他各地的报纸上汇聚了起来。

  二月,江夏、武昌大旱。泸溪冰雹

  北方清国济南、菏泽大旱,永昌大风拔木。

  三月,潜江冰雹,宜城、光化、随州、枝江饥荒,鄂国公无力赈灾,致人食树皮,灾民又至应天府。

  北方清国永昌地震。

  入夏之后,嘉善、桐乡、宣平、苏州、高淳、武进等地皆大旱,河流干涸,土地龟裂。

  苏州、湖州、泰州等地大旱之后又爆发蝗灾。

  北方清国,邹平、临邑、东阿、肥城、滕县、宁阳、日照、甘泉皆大旱,济南菏泽自春至夏无雨。

  日照蝗灾,飞蝗蔽天,吃光了庄稼;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大饥荒,武城地震,

  入秋之后,北方清国太平、观城、沂水、寿光、安丘、诸城、博兴、昌乐、黄县等地仍然大旱无雨。

  八月初十日,黄县、文登地震。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清国朝廷赈济不力,粮商囤积哄抬粮价,父子相食。

  与此同时,自夏天开始,大量灾民自山东南下,涌向大明边境地区。

  再加上浙江、江苏等地的灾民涌向应天府城,刚刚清空的应天府灾民营不得不再次建立起来了。

  各种各样的流言也随着灾民活动再次传播起来。

  去年年底的时候,太子和詹事讨论过的那些可能性,现在直接变成了现实。

  大明皇太子朱简灿和太子詹事齐旭都麻了。

  两人心中有着十二分的无奈和错愕,但是现在却都不敢公开表达任何看法,以免继续提高老皇帝的警惕心。

  只能全力忙活应对灾民的事情。

  和往年的各种大新闻出现的时候一样,民间报纸上的消息和文章很快开始转向,迅速从天灾本身转向了北伐。

  相关的文章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非常的类似。

  《朝廷应当出兵北伐,拯救中原黎民。》

  《清虏治下中原大灾,正是出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好时机。》

  《吴王殿下回归,却并未回归本土,今年灾荒又至,但却集中于北方……》

  由于朝廷禁止公开报纸谈论天人感应的事情,所以朱简烜和天灾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可能公开刊登。

  但是很多文章的作者也有办法规避,只把巧合的事实同时摆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与此同时,应天府周边的民间工人们,精神状态再次变得痛苦起来了。

  大量的灾民涌入城市中,让城市用工条件再次变得恶劣起来,灾民只要能活着就愿意干活。

  工厂主和商行东家们自然就不愿意给原有的工人开工钱了。

  工厂和商行的东家们开始乐了,有持续的灾民涌入,接下来两年的工钱又能省下大部分了。

  很多过年发了红包的东家都后悔了,觉得根本就不该发的。

  不过大明这边虽然麻烦,但是至少有南洋粮食稳定供应,还有蒸汽火轮船迅速运送物资和灾民。

  大明前面刚刚应对了持续三年的灾荒,负责赈灾的人手都已经锻炼出来了。

  所以面对目前本土的水旱灾害,朝廷能够应对的过来。

  北方的清国才是真的开始乱套了。

  新年开春之后,乾隆皇帝弘历在四月份初一的时候,收到了第一封济南方面的旱灾说明。

  济南与菏泽两地年后就没有下一滴雨。

  乾隆也没有太过重视,就是随笔回应和吩咐官员注意夏粮征收,有雨之时再报一次。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地方上的旱灾报告越来越多。

  乾隆开始意识到山东今年会有大灾了。

  今年的夏粮征收肯定会成问题,搞不好可能又会出现一些刁民造反。

  要求相关官员查验各地粮仓,做好赈灾和镇乱的准备。

  并让户部调整组织北美移民的地方,将重点放在可能会出现大面积旱灾的山东。

  准备和大明一样把灾民送到北美去。

  清国朝廷这些年都在组织去北美的移民,但是输送移民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大明去澳洲。

  清国没有蒸汽火轮船,一年最多只能跑两趟,一趟送不了几万灾民。

  而此时整个山东地界都在持续大面积干旱。从春天一直持续到了夏天。

  别说粮食赋税了,大量府县的麦子几乎绝收了。

  大部分农民和中小粮行的粮食,通常都是储备到夏粮收上来的时候。

  夏粮几乎绝收,去年储备的粮食吃光,农民和没钱的市民都要挨饿,饥荒自然就开始了。

  大明咸宁三十九年,清乾隆五十年五月初九。

  山东布政使司曹州府菏泽县,柯家纸扇铺的后院内堂里。

  纸扇铺的店主柯大,带着自己一家人一起吃饭。

  老婆和三个孩子,两个学徒,一个小舅子,聚在一起啃杂粮窝窝头就咸菜。

  柯大的老婆和小舅子姓崔,小舅子也没有正式大名,就叫崔二。

  崔二今年已经十八岁了,没有什么正经手艺。

  在正经人眼中属于游手好闲的街溜子,在这个时代已经成年的年龄,也没有讨到老婆。

  经常在姐夫家里混吃混喝,同时也给姐夫家说一些市面上的消息。

  崔二抓着一个姐姐做的窝头,一边啃一边念叨:

  “还是大哥大姐好啊,还能管我一口吃的,不然崔二我可能要饿死了……”

  柯大媳妇崔大姐下意识的抱怨弟弟:

  “你说啥熊话呢?我们有吃的就短不了一口,但是你也得找点事做了,这么混下去谁嫁给你?”

  崔二这个街溜子似乎有什么想法:

  “姐你就算不出门,也应该能记得,今年开春之后就一滴雨都没下吧?

  “这么大的太阳晒了这么多天,夏粮应该要绝收了。”

  崔大姐看弟弟的显摆就挺无奈的:

  “你从哪儿听到一嘴话就回来学给我?你姐虽然没有去田里看,但知道这米面价格一直涨。

  “年初一石麦子还是两个银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十个银元了。”

  崔二难得非常认真的点头:

  “对啊,米面价格一直涨,夏粮绝收了还会继续涨。

  “大姐你和姐夫这个店,很快就根本赚不回饭钱了。”

  柯大这时候终于发话了:

  “一石麦子都十个银元了,还能怎么继续涨?

  “夏粮绝收了的话,朝廷应该会开仓放粮赈灾的。”

首节 上一节 159/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