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4节

  可能会让父亲觉得自己对弟弟不好,以后当了皇帝更不会照顾弟弟。

  如果父亲有意改立,自己的反对会强化他的倾向性。

  如果父亲本来无意废长立幼,自己的反对可能促使他产生改立的念头。

  所以自己只能赞同,还要表现的非常关爱自己的弟弟。

  如果父亲有意改立,看到自己关心弟弟,就有机会弱化父亲改立的念头。

  如果父亲无意改立,这样做也能让父亲更加高兴。

  更何况,自己的内心也是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尽快决定,尽快把这个弟弟变成藩王。

  进而确认皇帝父亲到底有没有改立的的意思。

  于是朱简灿恭恭敬敬的说:

  “儿臣以为皇叔祖之言有理,烜弟的大功已经足够封王建国,且不应该是普通的封王建国。

  “应该选尽可能富庶肥沃之地,且给足额的护卫开拓镇守,待烜弟弱冠之后前往就藩。”

  朱简灿说话的时候低着头,周围的所有人也全都低着头,等待着皇帝朱仲林的回应。只有朱简烜抬起了头,偷偷看了自己老爹一眼,发现他似乎很开心。

  朱仲林微笑着轻轻点头:

  “皇叔之言有理,太子之言也甚合朕意。

  “拟旨,皇十六子简烜封吴王,于杭州顶额组建亲王三护卫。

  “以浙江布政使司为藩国,待皇子弱冠后就藩。”

  现场所有人本来就侧耳倾听,皇帝这些话说出来之后,很多人呼吸都要忘了。

  朱仲林这短短几句话的安排可以说是离谱到家了。

  皇帝怎么把吴王拿出来了?

  大明总共有过三个吴王。

  第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自己,在登基成为皇帝之前自封过吴王。

  第二个是朱橚,是朱元璋的嫡幼子,马皇后最小的儿子,朱标和朱棣的同母幼弟。

  洪武三年受封吴王,拟于杭州设护卫,洪武十一年改为周王。

  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以宋皇宫故地为府邸,规格为众王之首,子嗣于宗室最繁。

  第三个是朱允熥,懿文太子朱标原配常氏的幼子,也是朱雄英的同母弟,常遇春的外孙。

  朱允炆继位后,封朱允熥为吴王,未就藩,靖难之役后被朱棣废为庶人。

  所以对于大明而言,吴王的王号说好也非常好,毕竟是太祖即位前的王号,甚至是好到了敏感的程度。

  能相提并论的也就是朱棣当皇帝前用过的燕王了。

  说不好也很不好,最后的吴王是朱棣大哥朱标的儿子,后来还有子孙一直带着吴庶人的代称。

  现在的大明皇帝又是燕王朱棣的后裔。

  至于在杭州设护卫,以浙江作为藩国,这要求就更加离谱了。

  现在大明是分封制的,浙江是大明中央朝廷直辖区中最富裕的几块土地之一。

  把这块分封出去,朝廷的税收直接降低一大截。

  而且自崇祯朝以后的皇帝们,基本没有在原有领地上建立过藩国。

  都是给护卫去海外开拓。

  朱仲林这是要改变这个潜规则了。

  太子朱简灿心情异常复杂,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高兴。

  自己的父皇似乎真的没有改立的想法。

  但是吴王的王号,整个浙江的安排,都太过夸张了,代价太大了。

  关键是,浙江离南京太近了,浙江的藩王手上有三个护卫军团,南京的皇帝怕不是要夜不能寐啊。

  朱简灿本能的想要反对,但是也马上意识到,现在反对这个安排,很容易惹怒皇帝。

  因为自己刚刚还明确说了,要给弟弟最富裕的地方,还要给满额的护卫。

  现在父亲按照自己的建议决定了,自己又站出来反对,就会陷入反复无常的境地。

  所以哪怕自己觉得不合适,已经表达过态度之后也不能再反对了。

  于是朱简灿低着头扭头,用力的看周围的大臣,希望他们有人站出来反对一下。

  这时候还真的有人开口了,是税部尚书最先挑了头:

  “陛下,此议不妥啊,浙江杭州乃是朝廷赋税重地,不宜分藩建国,也不符合崇祯以来的祖制……”

  皇帝朱仲林立刻反问说:

  “爱卿认为朕与太子共同做出的决定不妥吗?爱卿认为不应该给我儿简烜封王建国吗?

  税部尚书马上辩解:

  “微臣惶恐,微臣不敢,微臣万万没有这个意思……”

  皇帝立刻再次接着宣布:

  “简烜有功于社稷黎民,除在江南地区封邦建国之外,没有其他方法足够作为奖赏。

  “朕意已决,在杭州设立护卫,在浙江封藩建国。”

第17章 我不接受!

  经过简单的几轮对答,现场一些政治嗅觉比较敏锐的人,有的已经慢慢的回过味来了。

  今天发生的这些事情,很可能就是皇帝自己一手导演的。

  甚至于,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面,皇帝多次公开把朱简烜往天上夸,也可能都是故意夸张了的。

  皇帝确实非常喜欢朱简烜,觉得朱简烜优秀,也多半在顺势而为的造势。

  他故意给包括太子在内的所有朝臣施加压力。

  让所有人都形成一种恐慌性的判断,认为皇帝现在已经有了废长立幼的意向。

  太子和朝臣就会将避免废长立幼列为最高目标。

  有了最高目标之后,同时也会有退而求其次的保守目标。

  “只要皇帝不改立储君,无论有任何其他的要求,都是可以让步的。”

  他们已经有了万历和福王的经验。

  他们也同时知道,当初的前辈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福王的府邸造价是一般藩王的十倍,万历收矿税很多就是为了给福王。

  一次性赐田两万顷,封地周围土地不足,要从山东、湖广补齐。

  抄没的张居正的产业,仍然还官府的,全部转给福王。

  还有一堆地方的税收,也被拨给福王府。

  四川盐井部分收益归福王,还一次性给盐引一千三百引。

  熟悉历史经验的臣子们,已经开始为持续多年的保嫡斗争而发愁了。

  这种心态可能就是皇帝的真实目的。

  宗正嫡皇叔朱伯源有可能就是皇帝专门请来当托的。

  朱伯源主动把这个话题挑起来讨论。

  皇帝专门让太子去接。

  太子为了表达自己作为兄长对弟弟的爱护,只能选择赞成建议还要主动给奖励加码。

  皇帝立刻就用太子的建议绑架群臣。

  这时候臣子再来反对,就是同时反对皇帝和太子。

  今天整个大明朝廷高层人员全部聚齐,也可能是皇帝专门有目的安排。

  让他们都来当见证人,也都是具体的执行人。

  将皇帝的目标现场落实。

  皇帝就是想给朱简烜奖赏,想要给他封王建国,又不想把他打发到天涯海角。

  想要放在距离京师比较近的好地方。

  皇帝如果直接提出这样的命令,很可能会遭到所有大臣的集体反对。

  几乎不可能实现。

  现在这样兜了一圈,太子和大臣们的心理底线被压低了。

  关键是经过这几轮交锋,太子和大臣们被打懵了。

  这时候哪个臣子反对,肯定会被皇帝劈头盖脸的怼,根本不会让对方把话说完的。

  皇帝已经把杭州建护卫,浙江封藩建国作为最低条件了。

  只能往上加,不能往下减。

  如果臣子们实在接受不了,皇帝甚至可能会摆烂威胁:

  “既然觉得吴王就藩杭州还不够,那干脆就直接改立为储君吧。”

  不需要真正说出来,只要暗示一下就能让百官难受至极。

  皇帝已经控制了局势,现场的氛围茫然而又压抑。

  少部分已经清醒的臣子,这时候都是格外的纠结懊恼,觉得自己中了皇帝的埋伏。

  但是大部分臣子仍然还是不知所措的状态。

  总体上已经没有了集体反对的态势,有了接受皇帝的安排的趋势。

  很多人下意识的觉得,与其和万历年一样,继续跟皇帝斗争十几年,最后还是福王要什么给什么,不如现在直接解决掉。

  眼看皇帝的目标就要实现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那个最核心的当事人,也就是朱简烜自己开口了:

  “父皇,儿臣不想当吴王,也不想要浙江当封地。”

  这下子现场的所有人又愣住了。

  封地如果可以选的话,这世界上还有比浙江更好的地方吗?

  苏州、常州、扬州、松江等地确实可能比杭州富裕,但是朝廷不可能把京师周边全封出去。现在皇帝的条件是把整个浙江给朱简烜啊。

  大明的其他地区,也就广东可以比一比了,但是广东距离京师太远了。

  皇帝朱仲林自己更是是完全没想到,臣子们已经都被自己镇住了,朱简烜这孩子自己却站出来反对了。

首节 上一节 14/3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