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31节

  费淳办好了吴国秘书府秘书的身份证件,拿着朱简烜写给大明皇帝和闽国公的信件,乘坐曹振东指挥的船队北上。

  咸宁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朱简烜召集了秘书府和各司主官,在王宫承运殿举行御前会议。

  众人行礼之后,朱简烜就直接开始安排活儿:

  “现在开始,秘书府组织协调各清吏司,制定一个为期五年的发展建设计划。

  “暂定的目标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增加人口。

  “继续扩大招募移民,可以开放民间移民团,可以开始接纳个人移民。

  “争取五年内让澳洲总人口达到五百万。

  “第二是包括军工在内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改造和升级。

  “继续提升钢铁产量,争取在五年内将钢铁产量提升到五十万吨以上。

  “改造现有兵工厂,将全部步枪生产线尽快转为甲型步枪,五年内生产五到十万支。

  “改造现有的火炮厂,开始生产新型后装线膛炮,优先生产八十毫米口径火炮,争取做到海陆通用。

  “完成无缝钢管生产技术的攻关,争取在五年内量产无缝钢管火炮和步枪。

  “建设新的弹药厂,开始量产硝化棉发射药、苦味酸装药、金属定装子弹、各种爆破炮弹。

  “现有黑火药工厂保留继续生产,并按照既定规划完成增产。

  “在硝化棉、苦味酸工厂的产能满足部队需求之前,继续为部队供应黑火药子弹。

  “第三是继续扩充海上运输力量。

  “继续扩建造船厂,建设和购入至少一百艘民用火轮船,继续扩建澳洲、南洋、本土的煤站。

  “自主建成至少二十艘纯钢钢制螺旋桨战舰,且全部安装新式后装线膛炮。

  “向本土造船厂订购纯钢螺旋桨战舰,可以不包括火炮,回来由澳洲新火炮厂安装火炮。

  “第四是新产业开发和建设。

  “在王都、南澳海湾、东澳新城三地,至少各建设一座蒸汽发电厂。

  “在王都山谷西侧,建设一座水力发电站。

  “建设一座线缆和电灯工厂。

  “王宫、朝廷各司衙门、各护卫军团驻地之间架设电报线和电话线,安装电报机和电话机。

  “目前的方向有这些,大家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尽快提出来讨论。”

  现场出现了一阵压抑的议论声。

  不久之后姚鼐站出来说:

  “大王,这么多的目标,如果都通过财政实现,王国的收入肯定是不够的。

  “现在咱们吴国的收入,其实主要是南澳金矿。

  “未来要准备发金票,黄金又要尽可能的储备起来,不能继续全部花出去购买物资了。

  “煤炭和钢铁出口虽然数额更大,但是这两项大宗产品的利润并不高。

  “也就是这两年,本土的灾民被刚刚送过来,只需要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可以暂时不发工钱。

  “本土的灾民送完了,或者是在澳洲定居时间长了,就必须开始发工钱了。”

  朱简烜知道未来几年还会有灾民,但是这种事情不能说出来,要另外找个博眼球的策略:

  “先按照能做到的最大规模做准备,等到本土的灾民消化完了,我们的资金还周转不过来的话,那就向全大明发债券。

  “债券的名字叫运河券,声称我们将与阿曼和奥斯曼两国合作,建设联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

  “现在的运河券可以用作未来运河运营公司的股份分红凭证。

  “这个运河的潜在利润有多高,我相信所有的商人都能看得到的,肯定会愿意投资这个这运河券的。

  “这相当于向大明本土的商人借钱。

  “若是还不够用,那就同时以相同的名义向本土的钱庄借钱。

  “无论如何,先把工厂都建造出来。

  “等有了钢铁、战舰、火枪、火炮,我们就算是出去抢,也能把钱还上了。”

  朱简烜说的比较直白,现场的大明文官稍微有点不太适应,但是这样的说法方式确实非常容易理解。

  一群人立刻站起来躬身领旨:

  “臣等遵命。”

第139章 吴王遣使进京

  咸宁三十八年六月一日上午,大明应天府紫禁城武英殿。

  大明皇帝朱仲林坐在宝座上,各部尚书、都督们一起行礼之后站立在两侧。

  皇帝想起今天是六月一日,新的一个月开始了,就先问了一句:

  “天下各处地方可还算安宁?”

  皇帝的话意有所指,下面所有的官员都知道。

  因为赶走吴王导致天下灾祸四起,相关的留言在前年和去年流传了两年。

  本来没有几个人相信,甚至没有多少人关注的事情,变成了官员和关注政事的百姓人尽皆知的事情。

  户部尚书站出来禀报说:

  “禀陛下,截止到五月份,我大明四境靖宁,止有湖北应城报大旱,已经安排赈济。”

  皇帝朱仲林看向了东厂都督。

  现在的东西厂性质上改成了武官,负责人的称呼改成了都督,也由正常人担任。

  但相关人员是内部训练的,而不是五军都督府出身,且终身都在东西厂系统内任职,不会与五军都督府往来。

  厂督马上站出来报告说:

  “禀陛下,北方陕西葭州饥,山东宁阳、菏泽春旱,大名府所属其州县春旱。”

  皇帝听完追问了一句:

  “就这些吗?”

  厂督回复:

  “到目前为止,汇总起来的消息就是这些。”

  皇帝没有什么表情的说了声:

  “好。”

  下面的官员都是心情复杂。

  这样的几个地方有春旱,总体上可以算是风调雨顺了。

  但是现在才刚到六月份,刚刚进入盛夏阶段。

  如果要发水灾,应该是接下来几个月的事情,所以现在还不能高兴太早。

  只有下半年仍然风调雨顺,才能彻底确定流言就是流言。

  天灾和吴王离京的时间重合只是巧合。

  鸿胪寺卿犹豫了几秒钟,最终还是不得不站出来说话:

  “启奏陛下,北美船队昨日回京,回报吴王已经抵达澳洲藩国。

  “吴王抵达澳洲后,遣使进京禀告北美和欧洲的事务。

  “使者亦于昨日抵达京师,现正在宫外候旨。”

  护送朱简烜的船队,没有去澳洲东南部,直接从澳洲西部北上了。

  那些大船主要都是传统帆船,去了澳洲东南部再回京就很麻烦了。

  而且澳洲西南部也有吴国船队接应了,大船队就没有继续跟随。

  曹振东指挥的船队是全蒸汽帆船,速度比普通的帆船要快很多。

  以至于曹振东出发时间晚了好几天,最后跟澳洲西部的帆船同日抵达应天府。

  这个消息公开之后,皇帝和现场的所有大臣都有点懵。

  原本流言说是把吴王赶走,所以才有了去年和前年的天灾。

  现在吴王回到了靠近本土的澳洲,灾害却又正好停止了。

  以至于好多人都迷茫了,不知道应期待下半年风调雨顺,还是期待再次来两场大水灾了。

  皇帝沉默了几秒钟,没有什么表情的发话:

  “宣进来吧。”

  内监马上出去通知。

  费淳和曹振东进殿,向皇帝行礼之后呈上吴王的信,或者说是奏章。

  朱简烜在信上先说了美洲和欧洲的事情,然后又简单介绍了澳洲的情况,最后说明了自己的计划。

  吸纳日本的浪人,作为控制红海地区的打手,至少要求阿曼向大明俯首称臣。

  要求奥斯曼允许大明在埃及地区自由贸易,并允许大明自行修建和运营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运河。

  皇帝看完之后,现场提起笔来,在书信下方批示:

  “可以,放手去做。

  “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做,不需要靠走私之类的行动。

  “可以让海军支援,安排陆军选择合适的地方,与日本幕府和地方上的军队打一仗。

  “战后要求其允许日本人经大明吴国向外移民,而不是去完全占领日本群岛的土地,那应该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后抬头直接向内阁下令:

  “拟旨,命前军都督府水师,右军都督府水师,在印度洋和日本列岛范围接受吴王的指挥,配合吴王的作战行动。”

  “拟旨,要求闽国公府配合协助吴王,开展在日本和印度洋地区行动。”

  皇帝给都督府的是命令,是必须要执行的。

  给闽国公的是要求,是一种比较迫切的建议,闽国公真的拒绝,朝廷一般也不会做什么。

  皇帝的内心之中,对于什么天人感应是不怎么相信的。

  天人感应的解释权,应该完全掌握在作为皇帝的自己手中,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借机生事。

  在具体事务上,皇帝觉得儿子的规划可行,就会继续支持自己的儿子。

  与此同时,朱简烜计划通过闽国公牵线,与日本九州等地方藩主建立联系,通过民间手段招募日本武士,皇帝不是很赞成。

首节 上一节 13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