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大唐皇帝 第230节

  所有士子全都摩拳擦掌,今年科举改革,若是能中了进士,也不愧对家人们的支持,毕竟那纸张、国子监学费,在长安的生活费极为昂贵。

  今早。

  礼部的科举部门口早就占满了士人学子,他们纷纷前来报名。

  大唐科举的报考条件已经改革,学子们的来源无法几种。

  一来自私塾、皇宫修文馆,这些人大多是权贵功臣、士族世家之后,这类人少但水平较高。

  二来自各地的官学,大多是寒门子弟,这类人最多,水平参差不齐。

  三来自乡野之间,由隐士教授学业,这类人最少。

  可以说,今年科举的士子超过往年的两倍,足有六千多人,好多人都是从各地赶来。

  科举之所以火爆,与科举改革有莫大的关系。

  不论出身背景,只看成绩。

  还有,资助寒门士子赴京赶考。

  建元二年,年末之时,李元景曾吩咐让礼部尚书于志宁,在各地设立学子庄、学子库,让各地寒门士子路过之时,可以勉强能够温饱,让他们继续上路。

  还有一点便是今年科举将会扩招,还有武举的出现...

  ...

  此时刚刚朝会结束,李元景正在甘露殿与核心大臣们商议,六年义务制教育。

  大臣们进殿后,李元景自然招太监,搬来了椅子,让他们坐下。

  随后将六年义务制教育和兴建小学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大臣们屁股还没做热,便听到了陛下的一番高谈阔论。

  这是在有些难为人。

  昨日,长孙无忌在大殿上说的兴建小学,强制百姓义务制教育,没想到今日就要准备。

  而且最关键是,小学还是完全免费,还要在各州各郡,这对地方财政压力太大了。

  兴建小学自然很好,普及大唐孩童的知识,可这花费实在高昂,大唐拿不出来。

  一座县级小学,少说每年也要一千贯置办。

  大唐若要在国内全部普及,少说也要上千座小学才行,这支出简直是天文数字。

  即便纸张、书籍价格下降,但也不是每个人能够承担。

  “陛下!这想法是好,但不可能实现,岭南道、剑南道好多地方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萧瑀立刻谏言说道。

  李元景皱眉说道:“那怎么办?朕要让大唐百姓提高识字率,减少文盲,增加国民素质,你们给朕想个法子出来!”

  郭嘉出列迟疑道:“臣有一策,既可以推行义务制教育,也能不妨碍大唐朝廷财政正常运转.. ... ”

  “说!”

  “全国普及六年义务制教育,免费上小学,不可能,但若是在关中先进行推行,学费减少七层,再由士族世家的纸坊进行援助纸张、书籍,如此一来费用大减...”

  此话一出,甘露殿内大臣们纷纷同意。

  这样一来朝廷也拿的出钱,百姓们也能收益,至于士族们也可以借此机会传播名声,三者一同收益最好不过。

  李元景也很是同意,义务制教育在大唐第一次出现,大臣们自然不信,先让关中成为实验改革之地也好。

  随后,礼部尚书于志宁又汇报了科举取士的具体规章细节。

  他拿出了名册交给了李元景,这些事主考官与监察使的备选名单。

  主考官来自士族世家,或朝中治世能臣,或长安大儒,稍有资历学问全部记录在内。

  而监察使来自大唐六部之中,凡是名声较好,为人正直都选入其中。

  这自然为了防止礼部垄断科举考试的监察使之职。

  李元景这些名字后面都有各自优点、擅长方面,他勾了几个名字,便交给了于志宁。

  其中房玄龄自然为主考官,负责进士的策论,他擅长治国之术,李元景选他的目的是为了甄选能吏,所以科举取士的风向便会偏向富国强民,而不是诗词歌1.2赋。

  副考官孔颖达为副考官主要负责明经,负责儒学经典...

  至于武举负责人乃是白起,一切交由他管理。

  武举分为骑射、步射、马枪、兵法笔试...

  其中若不能熟读历史上兵书,自然无法成为最优秀的那一批。

  毕竟,武举的状元、探花、榜眼,又要有策略计谋,也要有武艺在身,二者缺一不可。

  若是缺了谋略计谋,只能成为冲锋陷阵的将军。

  ...

  李元景对此次科举考试十分兴奋,谁也不知道能选出什么优秀的人才。

  大唐朝廷如今求贤若渴,就怕没有优秀人才。

  突然有人恭敬说道。

  “陛下!大唐有一隐忧,若是不除,百年之后大唐帝国毕竟分崩离析!”

  话音刚落,众人转头看去,正是那鸿胪寺少卿韦挺。

  他面色严峻开口说道.

第二百九十六章 武士彟教女有方,同化突厥! 【5】

  韦挺的话自然引起了众人的重视。

  大唐帝国如今繁荣昌盛,为何说百年后分崩离析呢?

  在场的都是核心大臣自然知道韦挺不会危言耸听,必有缘由。

  “韦爱卿讲吧!”,李元景认真点头说道,一切隐忧若能提前解决才是最好。

  “陛下!臣认为大唐北方没有平定,反而又埋下忧患!”

  大臣们面面相觑,靺鞨、室韦、辽东相继覆灭,大唐周边的夷狄只剩下西北的西突厥了。

  李元景好像明白了什么:“你是说北方臣服大唐的突厥日后会成为大唐隐患?”

  “是!大唐如今在北方设立燕然都护府,管辖突厥,可是百年之后若是大唐国弱,这突厥必定会反抗,不受燕然都护府控制,到时候五胡乱华也不是没有可能...”

  “更何况东北的夷狄几乎被屠尽,东北呼伦贝26尔草原成为突厥的草场,突厥几乎在草原之上没有敌手!”

  哗!

  此话一出,大臣们立刻明白,自古以来北方有无数夷狄,这些夷狄互相制衡,才不会出现游牧名族的大帝国。

  这两年,北方最强的铁勒、室韦、靺鞨全部灭族,突厥可以说独自占据了上千里水草肥美的草原,多年之后又会再起波澜。

  李元景面带笑意说道:“既然你提出这建议,肯定有解决之策!”

  李元景刚刚说完这话,他脑中便开始回忆历史上中原王朝,如何对付北方游牧名族。

  其中最为成功的乃是清朝对待北方的蒙古族...

  但一切先让韦挺说说看。

  “臣认为,应当对安北都护府境内的突厥人,进行部落分割,听闻突厥内有八部,咱们可以将北方草原划分八块,让他们各自放牧,互相制衡!”

  自从突厥灭了北方的铁勒,大唐便在漠北草原设立了安北都护府,安北都护府成了北方的重镇。

  “还有呢?”,李元景淡淡道。

  韦挺迟疑道:“臣还未想出其他策略,正想请教各位大人!”

  核心大臣们也是皱眉思考,自古秦汉以来,对付北方无非是兵力镇压,或者是联姻。

  那突厥圣女与陛下已经成婚,也算是联姻,不过百年之后可就说不准了。

  大臣们陷入了思考,他们个个有些发愁,更有些垂头丧气,一下子实在想不出来。

  毕竟历史上一千多年没解决的问题,他们怎么可能一下子解决呢。

  李元景轻笑一声,他看到大臣们这副模样,竟觉得十分好玩,还有一丝恶趣味。

  平日里他们总喜欢烦着李元景耳朵发疼,现在也要让你们头疼一会。

  片刻之后。

  核心大臣们满脸通红。

  李元景沉声道:“第一...”

  大殿之内大臣们眼前一亮,不知道陛下有什么好计谋。

  “第一!将大唐男子大量迁入安北都护府,两年前突厥二十万男子死去,剩下上百万老弱病残女子...”

  “鼓励大唐、突厥互相通婚,进行血缘同化,如此一来便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瓦解突厥人。”

  此计一出,大臣们吸气声响起。

  自古联姻乃是最好的民族融合,现在可是突厥、大唐的百姓互相通婚,可以说是民族大融合。

  何况,大唐男子为主导,而突厥女子为辅,这些女子以丈夫为主,自然会快速融入大唐。

  不得不说,润物细无声,却能化险为夷。

  李元景又说道:“第二!将突厥分成八部后,挑选各部大酋长、贵族的子弟进入长安,学习汉文化,进行民族文化同化。”

  “这样一来,血缘同化,文化同化,这突厥自然会融入到大唐之中,无法分割,更无妄想!”

  这两条计策自然借鉴了清朝人对蒙古的方法,李元景还结合了一下。

  这可让大臣们震撼无比,甚至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陛下圣明!”,韦挺高呼一声,随后大臣们纷纷附议。

  陛下虽是皇帝,但那文治武功丝毫不逊色,甚至治国之术比大臣们都不弱。

  李元景来自二十一世纪,见闻眼界自然比他们高出一大截,这也不足为奇。

  此事大体方针,李元景已经定下。

  至于那些迁往安北都护府的大唐男子从哪里来,自然交给了宰相大臣们。

  让突厥贵族子弟进入长安学习,自然随后由郭嘉进行起草诏书。

  李元景本想将长安城图纸交给大家阅览,想想这段时间朝廷事情很多,也就算了。

  吐蕃镇、大明宫、科举、在关中兴办小学,很多事情还在进展之中。

  随后。

  武士彟又开始禀报大唐铜料缺少之事。

  李元景则将龍书案上早就准备好的纸张交给了武士彟。

  这纸张上标记满了大唐铜矿的位置,全部来自那工业指南,工业指南中有各种各样的矿产标记。

  可李元景还有安排,便是那银票改革。

首节 上一节 230/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