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军阀 第33节

  马户牛眼一瞪,便冲上一把攥住了此喽啰的衣领。

  徐晋制止了他的动作,而是对其劝慰一番,后者这才脸色苍白的讲了起来。

  一盏茶过后,黑风寨众匪的脸上都是阴晴不定。

  此人近日乔装打扮,在那裴山县打探消息。

  近日听闻冯知县要将那十万山脉中的贼匪彻底铲除,便暗自心惊。

  结果昨日,还真在街上见到了衙门张贴的告示。

  果真与坊间传闻一样,并且号称拥军千人!

  这还了得?

  黑风寨探子惊骇之下连忙一路跑回了山寨,正巧在路上便已经远远的看到了大股官军。

  那旗号上正是“剿匪”二字,朝着这十万山脉中进军。

  若无意外的话,明日便可抵达。

  听到此处,众匪都倒吸一口凉气。

  这可是千余名官兵,区区黑风寨如何抵挡得住?

  此时已有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只是见气氛沉重,不敢擅自开口而已。

  这时,一个佝偻着腰的清瘦老者从众人之中走了出来,正是那账房老于。

  徐晋此时也被这个消息震撼,见此人似乎有话要说不禁心中奇怪。

  但接下来,老于的一番话却让众匪心中稍安了一些。

  “官兵虽号称千余,但依我看,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老余说起话来文邹邹的,语调极慢。

  让人好生着急。

  在徐晋的追问下,他表示早些年在外闯荡之时,官军剿匪也见过甚多。

  皆是夸大兵员人数而已。

  号称领兵数万,实际上能有两三千战兵就不错了。

  剩下的都是将辎军和民夫算在内,然后再乘以数倍。

第39章 真人不露相

  徐晋暗骂一声,自己怎么忘了这茬了呢。

  古人的确是非常喜欢将军士的数量进行夸大的,想那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曹军号称雄兵百万,实际上连这个数目的三分之一都没有。

  目的也很简单,便是对敌军进行震慑。

  不过...

  这老于的来历的确有些神秘,此人在这黑风寨上也有些年头了。

  当时见这老者略通笔墨,为人又十分低调,徐大胡子也没多问来历。

  只是经过考察之后,便放心的将账目一事交给了他。

  在此之前,这黑风寨上可到处都是糊涂账。

  不过在老于成为账房先生之后,的确没有出过什么岔子。

  徐晋目光闪动,不禁脱口道:

  “老于,你怎么对明军的事情这么清楚?”

  “说来话长啊...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既然大当家想听,那小的今日便如实相告吧。”

  老于轻叹一声,饱经风霜的脸上闪过一丝追忆。

  原来,这老于本名于三,乃南阳府人士。

  崇祯元年时陕西大旱数年,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朝廷对灾民的惨状视若无睹,各级官吏依旧卖力的搜刮贫苦百姓。

  饥荒归饥荒,各种苛捐杂税是丝毫不会少的。

  时有一名叫王二者,愤而起义,一时间灾民纷纷响应。

  所到之处无不是杀知县.开粮仓以赈济灾民。

  极短时间内便聚拢了数千饥民。

  那时,这于三在老家犯了点事被通缉,听闻王二的大名后,仰慕之下便从河南来到了陕西投奔。

  不过,王二的起义很快就被扑灭,两年后便死于刀兵之下。

  解决掉一个王二之后,更让朝廷头疼的闯王高迎详之辈又杀了出来。

  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话说当初王二兵败之时,于三此前因为作战有功已经当上了一名什长,手下也有八九个步卒。

  这首领一死,大部队也随之被朝廷剿灭。

  只有寥寥数十人成为了漏网之鱼,于三便是其中一个幸运儿。

  他一路躲避官兵的搜捕,千辛万苦的回到了老家南阳,不久之后又流窜到了湖北加入了当地的一支义军。

  听到这里,徐晋不禁莞尔。

  此人倒真是个造反专业户。

  后来的事情就不用说了,于三的新老大同样在官兵的围剿下战败身亡,再次侥幸讨得一条性命的他只好仓皇而逃,机缘巧合下才辗转流窜到了这广西思明府。

  众匪听完后一阵唏嘘,没想到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账房先生,当年竟也是一条轰轰烈烈的汉子。

  “呵呵,从那以后,俺便厌倦了打打杀杀,只想找个安稳之地了此残生。”

  老于背着手苦笑道:“可这外面哪有什么安乐之地,俺的身份又不光彩,无奈之下只好遁进这山中。”

  徐晋闻言甚是动容,不过他还有一件事情很好奇。

  与其他人大字不识一筐的喽啰不同,老于似乎有一定的学识,举止也是彬彬有礼,实在不像佃户出身。

  “让弟兄们见笑了。”

  “俺少时曾为东家公子做过几年伴读书童,耳濡目染之下倒也稍晓一些文墨。”

  “实在是不值一提。”

  既然有这个经验丰富的造反前辈存在,徐晋又怎会不参考一下他的意见呢。

  “依我看,此战不足为虑。”

  老于听完他的疑虑后稍加思索道:

  “这裴山县乃兵乏将少的荒凉之地。”

  “那知县老爷即便想剿灭我等,一时间又能从何处筹集兵马?”

  “能指使的无非是这当地卫所的老弱屯丁而已。”

  “也就仗个人多势众了。”

  众匪听到他的分析不无道理,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时,罗延康眉头一皱,有些不放心的问道:

  “万一来的是明军的营兵呢。”

  “咱们又该如何抵挡?”

  这番话让大伙心头再次一沉,连忙看向一脸淡然的老于。

  要知道营兵可是明军的正规部队,与羸弱的卫所军不同。

  对付鞑子可能够呛,但剿灭这山上的诸位好汉还不是手到擒来。

  “俺看不会。”

  老于无所谓的笑了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营兵调动何其繁琐?岂会为了咱们这区区山贼而来。”

  他解释道,像营兵这种正规军调动起来需要各级官员的批准核实,还得通告沿途境内官员为其提供粮草。

  再者,大军出动“开拨银”和“安家费”是万万少不了的。

  此套程序走下来,最起码也得一两个月。

  这还是不涉及调动异地兵马的情况下,否则要等多方汇聚,这个时间还得翻个好几倍。

  因此,从日期上来看,这回的剿匪之军自然是那知县老爷仓促之下筹集的。

  岭南之地素来不太平,比黑风寨规模大的匪盗.流寇多的去了,只要不是杀死朝廷命官或者攻占县衙.高举反旗之类的恶性事件。

  基本上不会引来营兵的重视。

  “原来如此...”

  徐晋见此人的分析的井井有条,心中不免赞叹。

  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看来让老于当个区区账房实在是屈才了。

  就这份老辣的造反经验,在这山上可没一个人能够比得上。

  见众人心中稍安一些后,徐进便立即指挥他们进行大战前的准备。

  与此同时,十万山脉东北方向,一支浩浩荡荡的剿匪大军已经逐渐逼近。

  不过这群军户都衣衫褴褛,脸上充满菜色,四肢皆是干巴巴的瘦弱不堪。

  看上去已经不知多久没有吃饱饭了。

  若不是举着那杆“剿匪”的大旗,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里哪里的灾民又起义了。

  领头的几个百户精神面貌稍好一些,孔武有力谈不上,但也颇为壮实。

  身上褪色发白的鸳鸯战袄让人一看望去便知道这是大明的官兵。

  冯敬云骑着一匹矮小的西南马跟在大军的后面,身旁则是五名身穿棉铁甲的精悍亲兵贴身护卫。

  官军中,除了这几人之外,也就程千户有骑马的待遇了。

  值得一提的是,岭南之地缺乏良马,当地的西南马耐力不错,但身材有些矮小,用来当骑兵坐骑的话冲锋起来威势有些欠缺。

  因此,当地的官军主要还是以步卒为主。

  另外,明末的文官是可以领兵打仗的,因此像冯敬云这个知县,有几个亲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冯大人。”

首节 上一节 33/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1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