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军阀 第263节

  这些人往往都是从内地逃难过来的,是真正体验过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感觉,有些甚至险死于贼匪乱兵的刀下,故而现在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幸福嘛,都是比较出来的。

  而大部分的厂主们也是遵守法令的,无论是出自畏惧也好.良心了吧,基本很少出现克扣薪水的时间,当然也有一些老鼠屎,已经深得资本家的精髓,变着法的压榨工人,大部分雇工没啥文化,想着忍一忍就算了,但也有明白事理的,只要往官府一举报,厂主就等着交巨额罚款吧。

  近日,贵阳.边山村一名叫做王二娃的木匠,成为了当地的风云人物,甚至屡次登上报纸。

  王二娃与腿脚不便的妻子守着十六亩地.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这夫妇俩以前是某家老爷的佃户,后来老爷的田被天兵缴了,转而分给了他们这些无地贫民,对此大伙都极为感激。

  王二娃懂一些木匠活儿,因此有时也帮左邻右舍修修补补,不过农户大多也没什么钱,报酬通常就是一点农产品,权当是邻里之间互相帮衬。

  某日他回到家之后,在寻找东西时不小心撞翻了妻子的纺机,正当王二娃要将机子扶起来之时,却突然盯着那些线丝怔怔出神,他灵机一动,心想若是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纺出更多的布了吗。

  说干就干,凭借着凿子.刨子等工具,此人仅用了两日便造出了一台,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机,效率直接比老式纺机提高了整整八倍!

  这种新式纺机在技术上其实没有太大难度,欠缺的只是一个思路而已,王二娃捣鼓出这东西后立刻兴致勃勃的将妻子叫来,两人兴奋不已,随后又好不藏私的将这技术教给了村民,使得大家都欣喜若狂。

  而接下来,这种划时代的新型纺机犹如燎原烈火般的席卷大夏,而木匠王二娃的大名也因此被无数人所知晓。

第527章 我爱发明

  起初王二娃依旧过着往日的平静生活,只不过靠着新纺车,妻子能织更多的布,家里的光景也就更好了,那些沾了光的村民亦是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很快,这个小山村的布匹产量暴增,这让收购布料的行脚商人感到十分疑惑。

  后经调查,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紧接着,此事又被衙门的人听到,最终报告给了洪知县。

  “哦?竟有此事。”

  洪县令此时正在处理公文,当听到辖内有民户改良了织机之后,只是淡淡点头表示稍后再谈,知道听见这新机子效率是老机的八倍之后,他竟然蹭的一下站起身来,一脸的匪夷所思:

  “当真!”

  “千真万确。”那农事司的皂吏激动异常:“属下已去边山村亲自查验过,不会有错。”

  于是,洪知县公也不办了,风风火火的驾着马欲亲自一看,如果消息属实,并且这种新式纺机可以批量生产,那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开阳县可借此大兴纺织业,每年将带来大量的利润和税收,这可都是明晃晃的政绩啊。

  后面的事就不用说了,消息证实后木匠王二娃很快被洪知县树为典型,甚至还惊动了贵阳知府,后者又将这位民间发明家的事迹上报到桂林,一时间,边山村的来客络绎不绝,有前来采访的编辑,还有许多岭南那边纺织厂考察员。

  最终,王二娃凭借这项伟大发明从大夏专利局得到了整整一百元的奖金,府里.县里又分别奖了他五十元和三十元,并将这种新式纺车命名为“二娃纺机”,说实话,这一百八十元的巨款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已是天降横财,但真正的好处还在后头。

  按照大夏的有关条例,王二娃此时已拥有了新式纺机的专利权,这是留有档案的,在三年内,任何商业机构在装备“二娃纺机”时,都要向专利局缴纳一笔费用,这些钱中的七成将会回馈给发明人。

  单架纺机的专利费不算贵,也就十文八文的,但架不住需求量大啊,在两广地区像那些纺织厂哪一个没有数百架纺车,小的作坊至少也有几十架,同行都升级工艺了,那你升级不升级?

  不升级就等着淘汰,升级了就得打造“二娃纺机”。

  保守估计,在三年保护期内,王二娃的发明将会为他累计带来两三千元的收益,虽然还够不上县城首富的资格,但也是名副其实的“千元户”了。

  此人的事迹登上报纸后引起一片哗然,其实关于专利的法度,大夏在很早就制定了,这也是越王徐晋为了鼓励发明所创,同时为了不埋没那些民间人才。

  像专利法亦上过报纸,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故而许多百姓并不清楚.也不是很相信官府能给那么多钱,在他们看来赏个十元八元就顶破天了,几千元的巨款,我滴乖乖!

  谁敢想啊...

  不过此事过后大伙终于知道了,越王大将军殿下是真舍得给钱啊,要是自己也能捣鼓出什么有用的玩意,岂不是一夜暴富了?

  于是,接下来大夏各府县迎来了全民搞发明的热潮,许多自持心灵手巧的民间人士,每天都要往当地衙门送去大量的“发明”,比如S状的蛇形锄头,发明人李老汉言之凿凿的宣称这玩意会更省力,但经实际测试后发现是扯淡,笨重不说,搞不好还会锄到自己的脚。

  此物不像是农具,倒像是自残式的奇门兵器。

  还有升级版的“手拉犁”,这犁采用纯人力驱动.不用牲畜,看上去貌似不错,但由于设计问题,在现场测试中表现不佳,效率还没有锄头高。

  在这些废物发明中,又以肇庆一名叫做耿老四的汉子为最,此人的发明突出一个天马行空.匪夷所思,比如防止学子打瞌睡的“瞪眼夹”。

  在传统烟锅上安了一个小雨伞的“全天候烟袋”。

  甚至还有进阶版的“双嘴全天候烟袋”。

  后者的外形更为古怪,等于是将一长根竹管直接打通,然后将烟锅安在中间部位,可以同时让两个人近距离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的一起吞云吐雾。

  非常适合那些闲得蛋疼的人士,或是有龙阳之癖的人群。

  另外还有安装了弹簧的“跳跳靴”等等。

  耿老四的奇思妙想将专利局的办事员搞的苦不堪言,每次兴冲冲的去却都苦笑而归,并对其所发明的物件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不能说毫无作用,只能说完全没用。”

  当然,这海量的废物发明中,也出现了个别有用的发明,比如更省力的刨子.推子,以及专治某病的家传偏方,这些发明虽然不算很出色,但也成功的获取了专利,也能领到数额不等的赏金。

  其中,有两项发明甚至连越王徐晋都惊动了,意义非常重大。

  岭南大大小小的道观不少,派系和信仰十分混乱,正一.全真.闾山.上清不同门派应有尽有,每个门派的教义又大为不同,旁人看了只觉得头昏脑涨。

  在思明府的派阳山上,便有一座传承百年之久的“太清观”,其观主道号“通遥”其轻功过人,虽年逾花甲仍健步如飞,故而被山下的百姓称为“老鹞子道长”,时间一久,这诨名甚至比道号还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此人之前还参加过大夏的民团,曾远赴安南与贼军作战,并立了些功劳,赚了十数个银元回来修缮道观。

  老鹞子属于丹鼎派传人,这一门追求的是练金丹而升仙,金丹又分外丹和内丹,前者盛于隋唐之前,常以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后者兴于宋元之后,讲究将肉身作为炉鼎,以精.气为药,用神为火焰于丹田中炼就内丹。

  这个老鹞子也是个奇人,前半生修习的是内丹,数十年苦修之下自觉已有些道行,但到了五十岁之时却陷入瓶颈,再也不能长进分毫,无奈,他又转头研究起了外丹,欲借此得到些启示,说不定两相结合下效果更好。

第528章 土火帽

  某日,太清观时突然一声巨响,望着四分五裂的炼丹炉,老鹞子心都在滴血,这可是观里最值钱的家伙啊,但更倒霉的是,紧接着主殿都被点燃了。

  一夜之间,派阳山时便只剩下废墟,老鹞子心如死灰只得踉踉跄跄的下了山,向当地衙门求助。

  修道之人清心寡欲不假,但这会道爷不是还没升仙呢,在人间厮混哪能不跟官府打交道。

  “这...”

  皂吏在问明来意后露出同情的目光,但摇了摇头后却也只能老实道:

  “你想从龙兴银行贷款子重建道观,据我所知这很难啊。”

  “香火流水能拿出来不?”

  “还款能力怎么样?”

  老鹞子怔怔的听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新词,不禁低着头陷入迷茫,太清观只不过是小道观而已,跟那野庙也差不了多少,偶有几个善男信女求签问卦,综合下来每天的收入也就十多文,维生尚且勉强,自己还得种点菜才行。

  于是,在了解完这些信息后,皂吏很为难的告诉他,府里头的龙兴银行肯定不会批款,人家是赚钱的不是做慈善的,要是拿不出什么抵押物,这事肯定办不成。

  没办法,老鹞子只能坐在石墩时皱眉苦思起来,太清观里最值钱的就是那尊青铜丹鼎,此物或许能卖几个银元,但眼下已经炸了而且落在废墟之中,就算找出来卖破烂也值不了几个钱了。

  那场大火连陪伴他多年的拂尘都给烧没了,仅剩怀里这本叫做“悟真宝卷”的残书尚存,这书的年头已不可考,反正是祖师爷传下来的,里面都是一些烧炼外丹之法,也正是因为没控制好药量,这才有了丹炉炸裂之事。

  书肯定是不能卖,道爷还指望借此飞升呢,而且老鹞子担心这东西人家银行根本不会收,正当他思来想去.苦恼异常之际,却突然福至心灵!

  “差爷,若我老道能献上本派的不传之秘,可能拿到那什么专利费?”

  全民搞发明的风潮,即使老鹞子在山上也是知晓的,他甚至还知道有许多人借此发了财,据说只要研究出的东西能被官府看上,专利费是及其丰厚的,若如此,重建太清观便有望了。

  “啥不传之秘啊?”那皂吏闻言面露难色:“不会是什么丹药吧,人家说了,那玩意会吃死人的。”

  老鹞子老脸一红,连忙自己要献上的不是外丹,而是一种叫做“震天雷”的奇物制作方法,这玩意往地上一摔就会爆炸,声音震耳欲聋极为骇人,乃是丹鼎派历来行走江湖的秘器。

  “哦?还有这东西呢。”

  皂吏的兄长亦是大夏的军人,常听其讲一些战阵之事,听得他心旷神怡,眼下听说还有这么一个奇物,当即来了性质,便问对方能不能演示一下,如果属实的话自己会上报的,说不定能引来专利局重视。

  “也好,贫道身上倒有两颗震天雷,还是上代观主传下的,却不知是否失效。”

  老鹞子倒也干脆,小心翼翼的从破烂的道袍内衬中摘下一个锦囊,里面填装着棉絮等物,他伸出双指将一个核桃大.圆滚滚的土黄色丸子夹了出来,并凝神闭气朝数步外狠狠一摔。

  “轰!”

  惊雷般的声音骤然响起,将衙门外的行人吓了一跳,几个巡捕更是抽出腰刀.如临大敌的冲了出来,并将这脏兮兮的老道团团围住,大有一言不合就要上前缉拿之势!

  “无妨,此物并无甚杀伤力,仅能用来吓退宵小与豺狼而已。”老鹞子见状倒也不慌,而是不紧不慢的解释起来,并表示这东西虽然没啥威力,但说不定经过军中巧匠改造后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肯定是有价值的。

  之后,正在思明府城里的专利局办事员闻讯而至,在对剩余那颗震天雷进行考察后认为,此物或许有些用处,最终将此物呈到大夏科研司,这东西当即让几个专门研究火器的大匠欣喜若狂。

  根据发明人所献上的秘法,这所谓的震天雷是以硝石.雄黄粉碎后,用高度蒸馏酒和铁粉混合制成丸状,再进行阴干处理,此物制作倒是不难,保存却要非常小心,据古籍记载,此物平时必须稻草棉絮等柔软的东西包起来,而且相互间要隔开,否则受到撞击便会立刻爆炸。

  虽然不会致死,但若是贴身爆炸也会伤人的,相当于一个大号摔炮。

  而科研司的大匠之所以兴奋,倒不是因为这震天雷能在战场上吓唬人,而是其性质十分适合做“底火”!

  在越王徐晋的推动下,大夏在前膛枪炮上已经走到了天花板,基本没有太大的升级空间了,也只能在材料方面下下功夫,让铳.炮打的更远.更准,耐用性更佳,这使得夏军所列装的燧发枪性能极为出色,但本质跟火绳枪差别不大,仅是方便了许多。

  徐晋来自后世,自然非常清楚枪炮的正确发展路途,这使得大夏在火器研究上避免了走歪路,一直也在研究后膛枪的可行性,但并未有突破性的进展。

  理论上,以大夏目前的工业能力,足以小批量生产冲压出铜火帽,这个工序有难度但是能够克服,而最关键便是底火问题。

  徐晋倒是知道雷汞底火,但并不清楚具体制作工艺,而且大夏很缺乏化学人才,这东西没个几十年功夫是搞不出来的。

  而老鹞子所献上的震天雷制作法,理论上也能用来制作土火帽,这种受到碰撞就会发出火花爆炸的玩意,与雷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爆炸效果相对稳定,足以用来制作取代燧石的火帽,点火率会增加许多,而且可以适应全天候条件。

  最重要的是,有了原始底火,科研司便可以此为根本,尝试制作金属定装弹的可行性,这将会大幅度缩短后膛枪的出现时间,再通俗点说,只要搞出金属定装弹,那么便离夏军全面换装后膛枪.甚至后膛炮不远了,这对于现时代的任何对手而言都是降维打击。

  大夏科技将会遥遥领先!

第529章 转轮手铳

  徐晋在知晓此事后非常重视,第一时间赶到了科研司,并从大匠口中得知,以此物的特性完全可以用来做底火,只需将其硝石.酒精.铁粉.雄黄拌成的胶泥注入火帽里,晾干后往表面刷上一层明漆,这样便解决了怕潮.怕水的问题,哪怕是大雨天也不会影响枪支击发。

  “没想到此法竟是一老道献上,那人现在何处?”

  听罢,徐晋略感郁闷,完全没想到底火问题就这么轻易被解决了,而且法子还这么简单,但他并未怪罪科研司的匠人,没有早些发现,毕竟大伙的任务都很重,研究课题也多,人无完人怎么可能什么都会。

  而那些整日烧炉炼丹的道士,捣鼓出此物倒也正常,这些人属于最原始的“化学家”,虽然没能炼出升仙的金丹,但往往却在不经间搞出了一些副产品,就比如火药就是道士在炼丹时弄出来的。

  太清观的老鹞子很快被人带了上来,当徐晋了解到此人还曾参加过民团,不禁握着他的手动情的问道:“老道长,这回你可是为咱们大夏立下大功了,本王一向不亏待有功之士,想要什么但说无妨。”

  “殿下,贫道别无所求,唯一的愿望便是重建太清观。”

  老鹞子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并将火灾之事简单的讲述了一遍。

  “原来如此。”徐晋听罢微微点头,心中对这位清瘦老道颇感敬佩,像这么纯粹的人已经不多了,于是想了想后他笑道:

  “老道长不必担忧,你献上的东西对我大夏很有用,光专利费就能让你修好几座气派的道观了,若遇见什么难处,尽管去找当地官府便是。”

  “贫道要不了那么多钱。”老鹞子先是眼眶发红的谢过,接着表示自己是出家人,要那么多钱财无用,重建太清观只需三百元足矣,其余的钱还是散给贫苦人家罢。

  徐晋一阵愣神.脸上的表情也有些复杂,最终只得严肃的拱了拱手:“老道长高风亮节,本王佩服,就按你的意思办吧。”

  不久后,思明府境内的派阳山上,老鹞子带着三百元专利费,雇佣了一些贫民和泥瓦匠将原来废墟清理掉,并亲自上阵行搬砖挖土之事,在众人的努力下,一座新的太清观拔地而起,规模还是那么大,但却比以往坚实了许多,香火也更加旺盛。

  在越王徐晋的指示下,匠部科研司的大匠们先是手工制作了少量的铜火帽,并将底火填装进去后确认能够正常激发,接着,铁匠们利用镗床造出了一支外表怪异的转轮手铳。

  这支手铳便是后世的左轮手枪模样,不过枪身相对较长一些,最为显眼的便是那个圆柱形的弹巢,能够一次性填装六枚纸壳定装弹,而每个弹仓的后面亦有一个凸起,这是用来装火帽的。

  当扣动扳机之后,在弹簧的作用下击锤会猛的砸向火帽,继而将火药点燃射出铅弹,同时制动栓会让弹巢小幅度旋转一次,第二个弹仓便又与枪管对准,处于待发状态循环往复。

  理论上,这种转轮手铳可以连续发射六发子弹,接着再将弹巢拨出进行重复装填,而传统的燧发手铳仅能单发,在实战中几乎没有重新状态的时间,属于一次性的近卫武器。

  两相对比之下,转轮手铳的意义不言而喻,这绝对是行军打仗.杀人灭口的近战利器,当然这玩意也有它自身的缺陷,由于气密性问题会导致威力减少,不过在绝对的火力面前这些都不是问题,再一个是重新装填的速度将会很慢。

  但你都能连打六发子弹了,还在乎什么装填速度?六发子弹射完,要么敌人被放倒.要么自己被放倒,这个问题也可以暂时忽略。

  “干得漂亮,让本王看看这玩意究竟好不好使。”

  在科研司的小型靶场内,徐晋及匠部总务吴良屯.还有几个大匠们皆兴致勃勃的观看着试射,稍远处亦有一些看热闹的工匠,操作转轮手枪的是一名近卫军,只见此人打量了片刻这怪枪,接着深吸一口气,用照门瞄准了十数步外的木靶。

  “砰!砰!砰!”

  一连三发子弹将那靶子打的木屑四溅,威力看上去还算不错,不过由于后坐力不小,导致弹丸虽然都击中了靶子,但散布却有些大,这也跟试射者不熟悉此枪有很大关系。

首节 上一节 263/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