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军阀 第217节

  此刻,眼见大将军沉着脸坐在蟒椅上,对大伙的劝告无动于衷,于是马户咬了咬牙后沉声道,“大将军,得罪了!”

  说着,这家伙骤然起身,猛的从怀里扯出一件明黄色的袍子,上面用金线绣着五爪游龙和祥禽瑞兽,模样十分花哨,但细细看去有些图案还未曾绣完,显然还没有完工。

  这东西乃是昔日查抄靖江王府时找到的,后来被扔进了户部的库房中,却不知怎么的被马户给设法弄了出来。

  在众大臣惊愕的目光中,只见马.罗.赵.郑这四名大将起身后一言不发,扯着那龙袍快步向前走去。

  “天冷了,我等便为大将军加件衣裳吧。”

  “放肆!”徐晋脸色一变,而殿外站岗的卫兵听到动静后刚拔刀冲进来,瞧见这一幕瞬间傻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不知所措。

  “你们这是乱来!”

  徐晋刚一起身准备训斥,却直接被罗延康和郑元秋一左一右的抱住大腿,马户嘿嘿一笑,见赵仁毅还在发愣,便呵斥道,“还愣着干啥?赶紧帮忙!”

  说着,这两人手脚麻利的将那黄袍给大将军披上。

  殿内群臣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直到颜昭和老于朗声叫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之时,众人这才如梦清醒,连忙跟着山呼万岁。

  “唉!”

  徐晋长长一叹,心里头说不出的滋味,这袍子似乎千斤之重,让人坐在椅子上动弹不得,半晌后他只能挤出一个难看的表情: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啊!”

  说实话称帝之事,徐晋是打算攻克南直隶再说的,毕竟无论怎么说,大明都是中华正统,将其灭了之后再立国称帝才符合正常章程,政权的更替也就变得“合法”话,虽然自己不在乎这些东西,但这个时代的绝大多人还是很看重的。

  但眼下已遭群臣黄袍加身,却是有些进退两难,思来想去,徐晋向众人沉声道:

  “眼下湖广都未曾平等,郑芝龙等部尚虎视眈眈,称帝的确为时过早。”

  “你们想进步,想封侯拜将,本将军都能理解,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见众人的神情有些失落,徐晋顿了顿后表示虽然称帝不可,但可以先称个“王”,而且这登基建国乃是大事.要事,真要称帝也不能这么仓促,“国号”.“年号”这些可都是要慎重考虑的。

  群臣闻言这才罢休,大将军虽不愿就此称帝,但称王也行啊,以后在外面行走也算是有个名头了,当然更重要的是,大伙能够晋升的空间就大了许多。

  这很简单,原本连徐晋自己都是所谓的从二品“定国将军”,手底下的人再升还能升到哪去,四方将军已经是最高等级了,但如果称王之后,那下面的人是不是就有了封侯的盼头。

  再怎么说,一个定国将军封的“侯”,不但礼数上说不过去,就连老百姓都会耻笑,可若是王封的候,这就正常多了。

  而接下来,承运殿中的岭南文武群臣又是一阵议论纷纷,大伙讨论的是,大将军这个“王”应该用什么名头。

  “臣认为,自古王爵皆以封地命名,岭南在春秋时称之为百越,因此,当取这个越字为名号。”

  说话的这人身姿挺拔.颧骨高耸,正是第四届状元杜维宪,乃广州府人士,以才思敏捷著称,目前是南书房担任行走大臣之一,虽然身上没有实职,却也有资格参与政事。

  闻听此言,徐晋歪坐在莽椅上道,“可以,就这么办吧。”

  紧接着,吏部尚书颜昭委婉的表示,既然大将军已称“越王”,那么以后就该多遵循礼数,既然是王就要有王的样子,像这样跟大马猴似的坐在椅子上可不行,举止要庄重一些。

  另外,各位将军们也要改一改身上的匪气,那些粗鄙之言私下里说说就行了,朝堂之上还是要体面一些,否则容易被人耻笑。

  “哦...”

  徐晋闻言脸色一僵,只好正襟危坐起来,他瞪了一眼马户等人,训斥道,“都听见没有,颜尚书说的很有道理,以后谁他妈再敢在殿里说脏话,出去领军棍先。”

  就这样。

  于崇祯十一年九月二日,大将军徐晋于桂林城中南面而坐,改称“越王”。

  同一时间,岭南又增添了“礼部”,初设有“仪制司”.“外事司”.“宗务司”三个下属单位,原本属于吏部负责的科举,以及户部掌管的学堂建造一项,也被分了过来。

  仪制司是专门负责筹办祭祀.策划典礼.修明礼乐之事,通俗点说就是专门举办大型活动的,而外事司则是专门接待外使.出使.以及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充当翻译。

  至于“宗务司”便是专门管理民间宗教的,例如释.道.天主这些教派,百姓虽然信仰自由,但这些场所都要在宗务司进行报备.审批,否则将会视之为非法传教,这也是为了打击那些骗财骗色的邪教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岭南这边的道观不少.寺庙罕见,至于西式教堂却几乎见不到,只在匠部内部设有一间祷告室,专门给那些夷人工匠作用。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也很简单,那些道士常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有民团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甚至六七十岁的老道也兴致勃勃,这些人所求无非是赚点银钱.修缮一下道观。

  而本地的寺庙,却早已被各种流寇.匪徒洗劫的差不多了,因为大伙都很清楚,和尚是比较富裕的,寺院往往有不少积粮,而那些穷道士身上,是真榨不出几滴油水。

  至于像天主.基督这种西方宗教,在岭南这边处于严格管控的状态,寻常夷人根本难以进入腹地,更别说建教堂了,简直难如登天。

  关于此事,欧洲各国的传教士没少与保乡军交涉,甚至葡人还以传教为条件,威胁要断掉与岭南的贸易,但后来也只能老老实实服软,再也没提这事。

  作为最高意志,尽管徐晋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也对华夏本土的道教比较有好感,虽然没有刻意去扶持,但这道教在岭南还是发展的不错。

  有朝一日,威加海内外之时,他希望这些道士也能像那些西方传教士一样,去欧洲传播文化。

第393章 吴王

  岭南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福建这边,当郑芝龙听闻那徐贼竟已称王之后,心里头是又妒又恨。

  当然,他得承认,人家的确有这个资格称王,保乡军盘踞数省之地,安南也落入手中,可谓兵强马壮.如日中天,这“越王”二字倒也名副其实。

  郑芝龙没有太大追求,他的梦想就是能保住福建这个老巢,如果能将广东也控制就更好了,封个闽粤总督就能让这家伙乐半天。

  不过自这徐贼称越王之后,此人却也生起了别样的心思。

  “二弟.三弟,为兄叫你们来有要事磋商。”

  将芝虎.芝豹两位胞弟唤来之后,在两人疑惑的目光中,郑芝龙轻咳一声道,“徐贼称王的事你们都知道了吧,有什么看法可以说来听听。”

  “大哥。”一身戎装的芝虎沉默了片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徐贼野心勃勃,行事专横霸道,恐觊觎社稷神器许久,不过这小子仅是称了个王,而不是直接称帝,倒是让我有些意外。”

  这时,面白清瘦的芝豹也在思索后开口,脸上的表情十分凝重,“徐贼这个人不简单啊。”

  “你们想想,旁人若是有如此悍勇的军队.如此广阔的地盘,恐怕早就登基建国了,正如那清帝黄台吉一般。”

  “而徐贼仅是低调的自称越王,可见此人相当沉得住气,不是每个人都能抵挡做皇帝的诱惑啊,哪怕这个皇帝只有一亩三分地的。”

  两个胞弟对那徐贼的评价很高,这让郑芝龙久久无语,但他其实也认同方才那些话,于是,在踌躇了一阵后,这家伙有些不太自然的问道:

  “你们说,要是我也称个王如何?”

  此言一出,芝虎和芝豹皆大为吃惊,两人对视一眼的后连忙劝道,“不妥!”

  “大哥你可是明廷的海防游击将军,正儿八经的明将,大明从无异姓王,今若擅自称王便是与朝廷直接撕破脸皮,实在是没有必要。”

  两人表示,那徐贼乃岭南坐寇,本就是山贼出身,从始至终都在造大明的反,人家称王虽然名不正但也说的过去,而咱们早就被大明招安,现在也算是朝廷的人。

  你若也学人家称王,当今圣上岂会善罢甘休?到时候会招惹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之前与岭南水师在南海一战中损失不小,连老巢都差点被偷了,郑氏集团士气锐减,正处于低谷当中,本来隔壁就有保乡军虎视眈眈,随时会再度侵入闽境。

  如果大哥再自立为王,那就直接从朝廷钦点的大将变成了叛贼,这不是平白无故给自己增添对手吗。

  “荒谬!”

  俗话说良药苦口,郑芝龙显然不喜欢这个苦味,这些话也不是他想听的。

  今个叫两胞弟前来,本是为了听些好听的话,在此人的设想中,自己一提出徐贼称王的事,手下就应该顿时会意,连忙跪在地上也劝自己称王,然后他多次言辞拒绝之后只得无奈同意。

  这才符合章程啊。

  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么。

  “我虽是明将,可朝廷眼看已没几年活头了,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自立山头又有何错?”

  郑芝龙铁青着脸,反驳道,“即便称王,朝廷又能奈我何?”

  “那湖广早已乱成一锅粥,官军被南贼杀的抱头鼠窜,明廷且自顾不暇,何来兵力围剿我等?”

  见两名胞弟欲言又止,郑芝龙将手猛的一挥,冷声道:

  “我意已决!无需多言。”

  就这样,崇祯十一年九月。

  受到徐晋这个“越王”的刺激,郑芝龙也于晋江县南面而坐,自立为“吴王。”

  穿着紧急赶制出的蟒袍,接受众人朝拜的他欣喜无比,当场就封了好几个候,此事过后,郑芝龙又连忙派人将福州及各府的城池控制,将本地的明廷大小官员全部拿下,愿意效忠他这个吴王的可以继续干,不愿意的直接砍了。

  郑军的实力还是不错的,虽然在陆地上打不过保像军,但对付那些留守城池的老弱明军却不在话下,而且因为这场军事行动实在太过突然,福建的许多府县还处于懵逼之中,就被“自己人”给占领了。

  郑芝龙的计划是,将福建全境控制之后先多建些防御工事.加固城墙等等,以防再次被南贼偷家,同时要让船厂加快速度,多造些风帆战舰出来,将来好一举歼灭岭南水师。

  这造船的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郑家是不缺银子的,虽然海上的收益要跟手底下的大小船主分,但落在郑芝龙手里的钱还是很可观,每艘造价不过一二万两银子的战舰对他来说完全负担的起。

  技术上面也没太大问题,福建的老百姓自古以海为生,造船业还是很发达的,不乏技艺精湛的船匠。

  这么一看好像各种条件都具备,以郑氏集团的财力若是下狠心造大船的话,岭南是肯定比不过的,但现实却跟郑芝龙预想的不同。

  首先便是舰炮问题,一艘多层甲板的战列舰炮门动辄六七十口,对重炮的需求量极高,而要想把炮造的又多又好,就离不开充足的铁料和大量的工匠。

  福建的铁产量足够造炮所用,闽南的匠人也是最早与南洋诸国.西方夷人接触的,学到了佛朗基.红夷大炮等技术后又加以改进,像佛山兵工厂的铜铁复合火炮技术,就是闽南工匠最早使用,成品的性能更胜原版。

  但闽境炮匠的数量就要比岭南少许多,毕竟徐晋可是一直花大力气搜集.培养匠人的,因此在造炮技术上,郑芝龙不比岭南差,但产量上却差得多。

  佛山兵工厂现每月便可产炮近四百门,整个福建的官坊炮局加起来也比不上,更别提除了佛山兵工厂之外,保乡军在南宁.思明府.桂林等地还有几个中小型规模的铳炮厂。

  两者产量差距大,除了匠人数量之外,还有管理和待遇.奖励.晋升四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薪资丰厚.从无拖欠,而且超产还能拿到奖金,专业技能提升后可不断向上晋升,成为社会地位很高的“大匠”也不是不可能。

  这使得岭南的工匠们干起活来都非常卖力,每日起早贪黑的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根本不需要官吏督促,这种敬业程度令资本家都感到汗颜。

  毕竟在这里,努力干活是真能出人头地啊。

第394章 愤怒的朱由检

  而郑芝龙麾下虽然也有许多铳坊.炮局,但内部却跟他的船队一样混乱,偷奸耍滑的.浑水摸鱼的.滥竽充数的应有尽有,匠人的地位和待遇都非常差。

  因此尽管他三番五次的发令,让各炮局提高造炮速度,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你他妈光谈奉献,不谈待遇,这不哄傻子吗。

  在造船上也是如此,由于管理混乱,赏罚机制不明,更有人贪污经费,导致风帆战舰迟迟下不了水,即便下了水也是这出问题.那出问题,跟那些火炮一样,品控极其堪忧。

  明末的火器质量向来为人诟病,你说它差吧确实差,有时候那些铳炮根本就是个样子货,拿上战场还不如烧火棍,简直辣眼睛。

  但火器质量差可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吏治腐败和贪污成风的原因,在明末,西班牙人就曾进口过大明的火炮,并对其评价很高,认为质量甚至比自家造的还好。

  而南洋各国也频繁从两广.闽南购买火炮,将其视之为物美价廉的好东西。

  可以说,在同等价位上,大明的火炮并没有比欧洲火炮差到哪里去,甚至在某些方面的技术还更为先进,综合性价比更高。

  但为何出口的都是好东西,明军自己用的却全是破烂货呢。

  原因也很简单,比如朝廷拨下了一百门炮的经费,经过层层分润之后,到了采办人员手中就剩下三十门,自己再稍微吃个十门炮的款子,然后找到炮局,表示要用剩下的这二十门炮的款子采购一百门炮。

  炮局也很为难啊,毕竟这活儿不接都不行,炮匠肯定不会自己贴钱给朝廷造炮,那咋办?偷工减料呗。

  这种黑心炮.黑心铳,上了战场打不了几发就得炸膛,谁活腻歪了敢用这玩意。

  正因如此,明军装备的火炮大多都是造价低廉的穷酸小炮,毕竟比起那些黑心重炮,这小炮打起来事故率反而要低的多。

  对于那些底层士卒而言,朝廷发不下饷也就算了,连吃饭的家伙也糊弄。

  谁爱玩命谁玩命吧,反正老子不干!

  当然现实情况比较复杂,但这个比喻可以基本概况官军的火器为何质量差劲。

  要知道,在闽粤沿海的许多铳坊.炮局内,可是有两条生产线的,那条精品线专门对外,出口给南洋诸国,另一条劣品线专门对内,这些粗制滥造的货色皆用以应付朝廷。

  另一方面。

  徐晋.郑芝龙接连称王的消息飞速被传到京师,崇祯皇帝得知此事后一言不发,整个人像被抽掉了魂魄一般,坐在椅子上动也不动。

首节 上一节 217/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