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军阀 第208节

  至于湖广,前将军马户现在已基本将宝庆府占领,徐晋也是刚刚得到消息,张献忠在谷城反了,如今正在围攻襄阳,左良玉正在率兵回援。

  这种情况下,湖广的明军可谓手忙脚乱,就算明廷把三边总督洪承畴从陕豫调来支援也没用,这左良玉一走之后,保乡军占据湖广南部这几个府县简直轻而易举。

  时间缓缓流逝,就在湖广战线已经从宝庆府向前推进之时,岭南桂林这边又迎来一个老熟人。

  此人正是传旨太监范养民,这番便是为了“议和”之事,与其同行的还有几名明廷要员。

第360章 不平等的谈判

  周延儒继任大明首辅之后,其施政方略便是以“强军”为主,练出一支直属天子的精兵,由此来威慑地方宵小,除此之外,此人还建议暂与伪清.南贼议和,先趁此时机整顿内地军务,同时恢复陕豫各地的农桑耕种,这些地方久受匪乱之苦,早就遍布疮痍。

  就拿河南来说吧,这里的工商业发展自然无法与沿海等地相比,虽然耕地面积尚可,然而这些年气温骤降之下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本来人口也多,遇见这种天灾可谓民不聊生,再加上各种摊派和杂捐之后,老百姓根本活不下去,这才有了层出不穷的起义。

  在大明的财政收入中,南直隶是缴纳赋税最多的,占比两成有余,江西一成多,山东近一成,山西与河南差不多在八分,陕西占五分,像鲁.晋.陕.豫这些北方省要承担很大的赋税压力,尤其是近些年屡有饥民起义,这种压力就更大了。

  因此周延儒的意思就是先让这些省府恢复生产,百姓能安稳种地,只有这样朝廷才能收上来银子,否则因为缺饷而摊派,又会导致流民叛乱,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死循环。

  他认为,官军之所以在南贼.北虏面前屡战屡败,最大原因就是缺钱。

  周延儒的看法没错,但所思所想却有些过于乐观,即便将陕豫等地的叛贼清除让老百姓去安心务农,可这些耕地要不了多久还是会被士绅老爷们兼并,到时候朝廷依旧是收不上来银子,说到底,大明最大的问题是吏治腐朽.是政治上的失败,而不单单是军事问题。

  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朱由检不懂吗,实际上他心里门儿清,早在崇祯七年时,此人便于殿试之时,就当朝的弊端向士子提问,但没人能回答这些疑问,更无人能提出有效方针,崇祯皇帝很清楚文官系统的腐朽,但他根本没有能力或者说是魄力来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

  因此,在治不了“本”之后,朱由检也只能尝试着治“标”,也就对周延儒的方略比较赞同,这才派人去与南贼和谈。

  不谈不行啊,照这个局势下去,要不了几年大明就得完蛋。

  桂林府的外事衙门内,大明和岭南的官员正襟危坐,双方一左一右.面前则是一张宽大的黑漆长桌,上面放着一些笔墨.纸张等物。

  奉大将军命,这回是由吏部尚书颜昭来与明廷谈判,这种层次的会议还不值得徐晋亲自出场。

  “频频大战致使生灵涂炭,百姓很苦啊,希望尔等能以天下苍生为重。”

  短暂的沉默后,大明礼部尚书方逢年慢条斯理的开口,此人今日身着绯袍.头戴乌纱帽,装扮的十分得体,其面白少须,鼻梁挺拔。

  在场的两帮人中,明廷的人皆着绯红官服,而岭南的人则以淄.乌为主,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呵呵,要说这生灵涂炭恐怕也是大明搞出来的吧。”颜昭冷冷一笑道,“如果当今圣上没那么昏庸,江山又何至沦丧至此。”

  “你!”

  方逢年猛地一拍桌子,手指哆哆嗦嗦的指向面前这名青眼贼官,而后者此刻正皮笑肉不笑的盯着自己。

  “这是岭南,可不是紫禁城,方大人还是不要胡闹的好,免得被抓进劳改营。”

  颜昭淡淡道,“要谈就赶紧谈,本官事务繁忙,不像尔等大明的官僚那么清闲。”

  眼前场面有些难堪,钦差太监范养民连忙打起了哈哈,表示此番会谈乃是重事,两位大人还是先不要置气了。

  “哼!”大明礼部尚书方逢年闻言瞪了面前的贼官一眼,紧接着闭眼假寐起来,而随行的陆侍郎见状也只好扛过大旗。

  紧接着,双方扯来扯去,从晌午到傍晚依旧没谈出个结果,明廷这边的要求是希望保乡军能退出四川与湖广,至于两广和云贵四省之事,却提都没提,显然是已经默认了沦陷的事实。

  但这个要求岭南的官员自然是不会同意的,现如今,保乡军已经将四川遵义府与湖广的宝庆府占据,这两个地方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统占区,就这么还回去怎么可能呢。

  于是颜昭便表示,休战也不是不可以,明廷在遵义府和宝庆府之外,再向岭南从四川.湖广各割让两个府,再赔上一笔款子,这样的话自己才好向大将军交代。

  方逢年一听这话顿时坐不住了,当即气的火冒三丈,要是他敢答应这种丧权辱国的条件,回京之后圣上非得扒了自己的皮。

  但这也只是无能狂怒,反正岭南这边表示,大将军其实根本不在乎和不合谈,不行那就继续打嘛,这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而事实上,明廷的底线是保全沦陷区之外的地盘,这沦陷区自然便是将那遵义府和宝庆府囊括在内的,出发时朱由检已经交代过务必要将此事办妥,如果能让南贼撤出湖广.四川更好,实在不行的话遵义.宝庆可以当作筹码。

  但方逢年没想到对方的胃口竟然如此之大,现在还要求再从这两省分别割让两府,这加起来可就是四府啊,几乎跟直接丢掉一个省差不多了,谁敢同意这种条件。

  眼见岭南这边咄咄逼人.寸步不让,此人只好阴沉着脸表示自己需要考虑考虑。

  “方大人请便,随便考虑到什么时候都行。”颜昭笑呵呵的说道,反正保乡军这边不急。

  而就在双方于谈判桌上唇枪舌剑之际,南宁封陵县这边,疫情也逐渐趋于稳定。

  距离爆发痘疫已经有差不多半个月了,这段时间可把军医.大夫们忙的够呛,每日都要为许多尚未患病的老百姓接种,而对于那些已然感染天花的病患,则根据症状轻重将其隔离到不同区域,其中大罗村便属于“重症区”之一,此处病患的症状都极为严重,大多数人脸上.身上已经长满了恶心的疱疹.脓包。

  更有甚者,已被这可怕的痘疫将皮肉腐蚀,连嘴唇都掉了,里面的牙床就这么暴露在空气之中,每日躺在草埔上痛痒交加,简直是生不如死。

  有些实在受不了折磨的人,只能选择自我了结,大罗村每日都有数十名或是上吊.或是割腕自杀的病患。

第361章 零号病人

  对于这些重病患,柳济文等人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将他们集中隔离,每日喂食一些粥类流食,传统的药物几乎是没有作用的,最终能不能挺过来全看个人造化。

  痘疫的致死率约在三成,这段时间整个封陵县已陆续死掉了数千人,感染的更多.早已破万,而此县的总人口约在十五万,之所以没有造成更大面积的传播,也离不了县令季良伟的努力。

  此人见事态严重,立刻在县城内执行了严格的防疫政策,令所有人如非必要尽量别出门,百姓以户为单位待在家中,不要与非官府人员接触,若是哪家出现了病患,一定要报告给巡差。

  当然,许多老百姓本来就是雇工.或者需要出门经商养家糊口的,这挣不到钱还怎么果腹呢?

  对于这个现实的问题,季县令思虑再三后打算铤而走险,先从本县的龙兴粮站里要来了一些“赈灾粮”,然后再将这些分为不等的小份,按照门户人员多寡发放给那些贫民,如此便可顶上一阵子。

  龙兴粮行旗下的各县粮站,每年都会存有一定数额的应急救灾粮食,这部分粮食每年也都会替换,如果出现大面积的天灾人祸.百姓饥荒,作为县令是有权利开仓济民的,不过按照正规流程,必须要向府城那边说明情况,得到知府的批准才行。

  但眼下事态紧急,季良伟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些赈灾粮若是晚发几天,就会有许多饥民不受控制的出来找吃的,届时人员一杂,痘疫只会传播的更加迅速,因此他决定等此事过后再向上级请罪。

  而另一方面,由于病患死者众多,在处理尸体一事上封陵县还闹起了一场矛盾,事前大将军徐晋就交代过,务必要将病患者的尸骸烧掉,且不可土葬,但大多数老百姓的思想比较传统,无法接受亲属朋友的尸骸被烈火焚烧,因此许多人还是不顾禁令的偷偷将其埋葬。

  面对这种情况,柳济文只能派人苦口婆心的给那些百姓讲道理,另一方面则让卫戍军将那些尸体挖出来重新烧掉,这一下就有许多人不愿意了,在那些心怀不轨的民间痘师撺掇下,许多愚民开始用激烈的手段阻止士兵焚尸,并对官府派来的大夫相当抗拒。

  季良伟这个县令在调查完此事后,当即怒不可遏,立刻派人将这些鬼迷心窍的痘师全部抓了回来,紧接着,在卫戍军的强硬手段下,封陵县的百姓这才不情不愿的接受了焚尸。

  “非常之时需用非常手段,兹事体大,柳公只管放手去做吧,后方有我顶着。”

  就这样,岭南的大夫们一方面将那些病患隔离,另一方则向封陵县尚未感染的健康百姓接种牛痘,这疫苗算是免费的,具体制作方法便是先找来小牛犊,将其剃掉毛发让其感染牛天花病毒,待病毒繁育几日后,再提取出痂.浆等组织,用以给人种痘。

  这个时代还没那么多圣母,让牛染病也不会有人觉得残忍,毕竟这是用来救人的,再怎么说,人命也比牛命重要,最起码在岭南是这样的。

  有许多老百姓对牛痘是比较抗拒的,但这个时候也顾不上说服了,在卫戍军的配合下,大夫们基本上是在强制接种,甭管你想不想种都得种,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关系到全县十几万条性命。

  牛痘的效果非常之好,那些种过痘的百姓大多只有发低烧.喉咙疼之类的症状,不消几日就会痊愈,再也无惧天花病毒,严重点的也只是发个高烧,不良反应非常小。

  像传统的人痘种植后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感染,死亡率能达到百分之三,虽然比天花病毒的百分之三十致死率低十倍,但也很是危险,而牛痘的致死率要比人痘更低数十倍。

  此刻,封陵县.大罗村中的一座军帐内。

  一名重病患发出微弱的呻吟,手指微不可见的动了一下,此人的脸上.四肢以及脖颈等裸露的部位长满了黄豆大的疱疹,与癞蛤蟆背上的疙瘩颇为相似,其五官已经溃烂.扭曲,连相貌都难以辨认,某些痘疮已经溃烂,淌出黄白色的脓汁,腥臭味扑鼻。

  这便是“零号病人”罗家浩,也是封陵县第一个感染天花的人,此人从南宁回来之后没过几天便发烧.反胃感到背痛难忍,而在其昏迷的过程中,痘疫便迅速的传播了出去。

  这时,一名戴着口罩.穿着长褂的军医正在给旁边的病患喂柳条煎的水,却正好瞧见了这一幕,吃惊之下连忙将一旁的同伴唤了过来。

  大罗村的重病患都被安置在卫戍军带来的军帐之中,而这帐篷在村庄里已经连绵不绝,由军医和那些痊愈后的义工每日为病患进行护理。

  村庄中还驻有一支百十号士兵组成的“收尸队”,一旦有人死去,立刻就将尸体抬到坑里焚烧,每日基本上闲不下来。

  “这小子真是命大啊...”

  军医见状啧啧称奇,这名叫做罗家浩的村民昏迷了许久,此刻却能看见眼皮子正在跳动,显然有苏醒之兆。

  不一会,在众人的禀告后,柳济文也带人匆匆走进这座帐篷,他仔细的瞧了一番此人的体表,叹道,“疮口并无结痂之象,恐怕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根据经验,患痘疮的人如果能挺到丘疹溃烂.脓液流出,待其结痂后便有很大的几率痊愈,当然,痊愈后也会留下一脸坑坑洼洼的麻子,十分丑陋。

  这时,一名天医司的方姓大夫若有所思道,“此症状,不知那神药青霉素是否能治...”

  柳济文闻言一怔,是啊,这个法子倒是可以试试,虽然大将军曾说过,这天花乃是“病毒”,大蒜素.青霉素治的是所谓的“细菌”,两者间有很大区别,不过大将也说了,像皮肤溃烂.伤口脓肿这些症状一般都是细菌感染,那么这青霉素就算治不了根,也能将此人的病情控制控制吧。

  当然了,天医司如今生产出的那点青霉素溶液样品,还未经过最终提纯,还是有一些杂质的,因此很有可能起到反向作用,考虑到这点,柳济文不禁有点为难,他怕一针给这家伙打嗝屁了。

  而方大夫却表示,反正这罗家浩看样子也活不了几天了,倒不如正好拿这个病例测试一下青霉素的效果,也能得到一些有用的数据不是。

第362章 张兜随军记

  柳济文一想也是这个道理,于是便从随身携带的药箱中翻出针筒和装有青霉溶液的小瓷瓶,面色凝重的给这罗家浩屁股上扎了一针,情况紧急也谈不上皮试不皮试的了,只希望此人运气好点。

  但话又说回来了,即便死于药物过敏导致的休克,也比死在天花下强得多。

  做完这一切,就只能看此人的造化了,柳济文嘱咐道,这几日时刻观察记录这名病患的反应,这是高贵的第一手资料啊,同时,每日继续给此人灌柳条煎的水。

  以柳煎水有清热解毒.镇痛祛风之效,这点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便有记载,在民间也常有人使用,倒算不什么稀奇的事,起效成分便是柳枝中的水杨酸。

  次日黄昏,军医惊讶的发现罗家浩身上的痘疮竟然有了结痂的迹象,此人虽仍未完全苏醒.但高烧貌似正在退去,得知这一消息,柳济文等人连忙兴冲冲的赶来此处。

  “此物,果真神奇无比呐。”

  方大夫见状啧啧称奇,他还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治疗痘疫,哪怕华佗在世,遇见这种状况也只能束手无策。

  “未必。”柳济文脸上带着一丝笑意,继而抚须道,“此人虽有痊愈迹象,但却未必是青霉素的功劳,或许是这小子运气好罢了,如要证明的话,还得多做几次试验才行呐。”

  一日后,罗家浩缓缓睁开双眼,身上传来的痛痒之感已经减弱许多,此刻他的皮肤表面上,那些痘疹大多已结了疤,高热也逐渐退去。

  艰难的挪头看了看四周的景象,自己正处于一座帐篷内,旁边的草铺上还淌着十余个浑身痘疮.昏迷不醒的病患,两个口鼻处戴着白色布条.穿着青色褂子的大夫正坐在原地打盹。

  “水...”

  病患发出的呻吟顿时将军医惊醒,在见到此人竟能开口说话后,那两个军医对视一眼,皆十分激动,其中一人连忙跑出帐外,片刻后端进一碗稀粥。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罗家浩的状况越来越好,逐渐恢复了健康,不过这可怕的天花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记,此人的少许嘴唇和三分之一的鼻子已被病毒腐蚀,脸上也遗留下了星星点点的麻子,整个人算是毁容了,模样十分丑陋。

  容貌固然重要,但比起性命又算得上什么,罗家浩很感激这些大夫,如果不是他们精心照料的话,这条贱命早就没了。

  此人还不知道自己乃是整个岭南及全世界,有史以来第一个注射青霉素的人类,以后他的名字定会被载入医书之中当作案例,不过那一阵青霉素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还真不好说。

  在严格的隔离政策下,封陵县每日都会有许多病患死去,但也有许多百姓挺了过来,这些幸运儿从鬼门关前走了一趟后都很高兴,因为痘疫这东西只要生过一次,终身都会免疫,虽然如今变成了丑陋的麻脸,但比起那些死者已经很幸运了。

  随后,许多痊愈的病患开始自发为大夫们当义工,做一些照顾病人打下手的活儿,百姓们现在才明白,那些痘师都是王八蛋,这些人眼里只有银子,唯一会在乎他们这些泥腿子死活的便是大将军。

  大将军爱民如子,为了救治这封陵县的百姓,不仅将岭南的大夫.郎中尽数派来,这些人的辛苦大伙可是看在眼里的,就连接种那个痘苗之时,都没有问泥腿子要钱。

  这么重的恩情,可叫大伙怎么还呐。

  封陵县的百姓思来想去,觉得实在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报答大将军,银子实在拿不出来,这段时间口粮还是人家龙兴粮行赈济的,最后有德高望重的老者建议,不如给大将军做一把万民伞吧,也算是聊表心意了。

  与此同时,在湖广方面,由于襄阳城遭到张献忠围攻,致使左良玉班师回援,而马户在将保庆府占据后并未停留,而是一路杀往衡州府,而在保乡军身后还跟着一长串的百姓。

  左良玉把宝庆府祸害的不轻,当地黎庶对这家伙恨得牙痒痒,此前见岭南保乡军终于打来,众人简直是喜极而泣,许多青壮直接扔下农具就三五成群的跑到了军营外面。

  表示要加入王师,讨伐官军!

  只要管口吃的,哪怕没有饷也行。

  由此可见,左良玉这家伙到底把人家祸害成啥样了。

  这让马户很是为难,首先他即便贵为统帅,也没有权力私自募兵的,这是军部的职能,再一个这些民壮未经操练,战斗力堪忧,若是组成乡勇团对抗一下普通盗匪还行,真上战场那不是找死吗,自己还得分兵保护他们。

  但老百姓对这讨伐官军一事实在太过热情,最终马户考虑了一下后便让这些民壮随军与辎兵一块押运粮草.军械等物,如此,在没有太大危险的同时,也能给保乡军帮帮忙。

  而此刻,在运输辎重的队伍中,民壮张兜夫妇便推着独轮车混在其中,脚下泥泞的道路崎岖不平,车板上捆着三袋鼓囊囊的糙米.相当沉重,不过两人却丝毫都没有叫苦,而是目光坚定的跟着大部队的步伐。

  此二人都是宝庆府.新宁县.大竹庄人士,之前曾遇见左良玉手下的匪兵来抢粮,刚娶过门的婆娘都差点被祸害,所幸终被王师搭救,那些匪兵当场伏诛。

  这事过后,张兜便非常想加入保乡军的队伍,跟在大将军的身后解救天下贫苦百姓,不过这王师可跟官军不一样,招募兵员是非常严格的,而且暂时还未在湖广境内设立招兵点,想要从军的话得去岭南报名才有可能被选上。

  而见宝庆府的这支王师是专门打左良玉的,张兜决定跟其他人一同帮助运输粮草,妻子花姑放心不下,便也跟丈夫一同去了。

  在这宝庆府协助运输粮草的一万多随军民壮中,像这种夫妻结伴而行的现象还不在少数,保乡军的大营中是不允许出现女人的,不过这些民壮就无所谓了,反正休息的时候人家都是自己呆在外围。

  而这些老百姓之所以敢将自己的婆娘也带上,便是因为王师军法极严.从无淫邪之事,根本不用担心妻子在兵痞手中受辱,将其独自留在家里,还没有跟自己一块随军来的安全呢。

  总而言之,老百姓现在只希望将那左良玉赶得越远越好,朝廷官军可他妈的再也别来了!

首节 上一节 208/2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