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其眉眼竟与那赵氏运司的总务赵元基极其神似,是的,这正是其膝下长子赵炳刚。
当初“从贼”之后,赵元基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两个儿子也投往保乡军中效力,这也是为何之后的日子里他能得到大将军信任.并全权负责海贸事宜的重要原因。
赵炳刚和赵炳强这两兄弟刚入伍的时候主要从事文职方面的工作,也就是军吏,不参与作战通常也没有什么危险性,但与生性软弱的幼弟不同,赵炳刚自小就是个爱惹祸的二世祖,军吏的工作对于他来说太过枯燥。
于是,这家伙不顾老爹的好言相劝,多次向上级请示,欲从事一线作战任务,得到批准之后他成了一名普通的火枪兵,如今已靠着一枪一刀杀出来的功勋升任至司统一职,掌管上百号人。
在此过程中,赵炳刚并未受到特殊对待,其父赵元基固然地位不俗,但也没能力影响军队内的事务。
战场上,缅军在集结完毕后开始列阵朝前方进发,其速度很慢,往往走十几二十步便要原地停下调整队形,这也是封建时期大军团作战常见的景象。
反观保乡军这边,士兵们列着熟悉的线列队形一字排开,尽管地面不是很平整,但在富有节奏的鼓点下,大伙的步伐还是比较整齐的,大约每秒一步的速度。
行进时军官是要带头的,跟士兵们站在一起不分前后,此举能够大大提升士气。
毕竟“跟我上!”和“给我上!”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当然,这也会导致保乡军军官的伤亡率相当之高,不过若是主官倒下.副官会立刻接任,以此类推,保证组织度不散。
今日天空昏暗无光,战场上的氛围也极其肃杀。
两军的火炮率先展开了对决,“轰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响个不停,这时,双方军队的差距就逐渐呈现出来了。
这四万缅军的火器装备率极高,乃是国内的精锐所在,其火炮的数量也不逞下风,但其兵员素质根本无法与保乡军相比,遭到猛烈炮击之后,缅军的阵型立刻出现了不小的骚乱。
反而保乡军这边,士兵们行进间的步伐却丝毫没有停滞,“咚!咚!”的整齐脚步声已经将鼓声淹没,地面甚至都能感受到微微颤动,这给对手带来的压迫感是巨大的。
在面对火炮之时,纵深极短的线列阵型要比缅军密集的军阵抵御能力强许多,一发炮子也许能杀死三两名保乡军士兵,但若是砸进密集人群,立马就会犁出一条血胡同,两者要承受的伤亡差距极大。
此时,缅军的统帅莽白便发现了这一现象,但临时换阵型却不太现实,对方那种一字排开的阵型看似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相当之难。
如何让士兵行进间保持统一,维持这种阵型不散?这绝对是要下大功夫操练的,缅军若是强行变换队型只会自乱阵脚。
当然,散兵战术亦可有效抵御传统的实心滑膛炮,但以封建时代的组织力和指挥效率,大兵团是很难玩这一套操作的。
你只要敢让士兵分散.各自为战,这些人就真成了乌合之众,稍遇伤亡便会逃跑。
第269章 远距离对射
“预备!”
司统赵炳刚听见了一声急促而响亮小号声,这是上级命令士兵们朝着逐渐逼近的缅军来一发齐射。
此时,双方的距离大约在一百三十步。
保乡军的线列战术虽然看似呆板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前之所以临敌三十步,直到能看清敌军面孔之时才射击,这是由于彼时的兵员素质所限。
三十步,是滑膛枪比较精确的射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玩意的杀伤力就止步于此。
根据多次战场数据表明,保乡军所装备的燧发枪发射之后,其弹丸可以在一百二十步的距离击杀无甲目标,哪怕是飞出六.七十步的弹丸,依然可以击穿单层甲胄,给人员造成致命伤害。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击中对方。
之前的保乡军队伍中,不同兵员对于火枪装填.发射这一系列操作的熟练度有很大差异,例如老兵可以每分钟射击三次,少数精兵甚至能达到四次,而新兵因为紧张等客观因素普遍只能射击一两次。
如果提前射击,那么根据水桶理论,射速慢的士兵会大大拉低齐射弹幕的威力,如此一来便有了交替射击,失去了线列队形的意义,除非老兵刻意停下来等新兵。
但如今,保乡军也是打过了大大小小的仗数十场,兵员素质早已今非昔比,别的不说,绝大多数部队都能够在敌军逼来之际,先远远的放上一两轮排枪,继而再装填弹药.上刺刀,临敌三十步再次齐射,随后发动冲锋。
这是组织力层面的升级,保乡军通过委任大量低级军官来掌控基层士兵,其控制能力和指挥能力要远胜体制松散的传统封建军队。
在听到信号之后,曲靖城外保乡军列出的线列队形迅速的陷入了静止状态,在各级军官的命令下,士兵们站在原地,面容肃穆的端起燧发枪。
保乡军的“步军操典”有云:“临敌一百五十步,瞄准敌军的头盔或军帽.一百二十步,瞄准敌军脖颈,一百步之内,则瞄准敌军胸膛。”
这些数据自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考虑到弹道下坠,经大量测试得出的结果,也是命中率最高的方式。
见此情形,缅军统帅莽白瞠目结舌,太阳穴也冒出了几滴冷汗。
他完全不知道对方要做什么,但这种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的军队实在是令人震惊,将“令行禁止”这四个发挥的淋漓尽至。
与其相比,自己所统领的四万缅军虽也是国内的精锐,绝对称得上“进退有度”,但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却直接沦为乌合之众。
“这...如此精卒,究竟是如何操练出来的?”
没有人能够回答莽白的疑问,因为所有缅军将士此刻都面面相觑,连行进的速度都为之一滞,显然是完全没搞清对方的路数。
观对面汉军的架势,这是要准备射击了,可双方离还在百步开外,这个距离放铳真是闻所未闻。
铅子都不知道飞哪里去了!
但很快,缅军就明白了系统化.标准化部队的威力,“步军操典”是保乡军中高级军官们在长期作战过程的经验和汇总,其内容也是逐渐补充.逐渐完善,里面包括什么距离该瞄哪里,拼刺刀时应该从什么角度刺出等等...
事无巨细,一本步军操典足足有半个手指那么厚,简直相当于新时代的兵书。
保乡军的士兵在日常操练之余,干的最多的事就是背操典,普通士兵只需要记住射击.拼杀技巧和不同的号鼓声所代表的意义,而军官的要求就更高了,需将整本手册都背的滚瓜烂熟。
彼时,这些在战火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只有那些老兵能够体会和发挥出来,新兵属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实战才能蜕变。
某些技巧和经验若是通过口口相传,其效率是非常慢的。
而有了步军操典这个指导手册,新兵也能很快的学会前辈们用性命换来的教训,在这种系统化的练兵模式下,从新兵到老兵的成长过程将会大大加快。
当然,保乡军之所以能做到这点,皆归功于大将军徐晋高瞻远瞩的扫盲教育,如果士兵连斗大的字都不识一筐,别说背熟操典了,发到手上都得是大眼瞪小眼,跟看天书差不多。
战场上,保乡军士兵们在齐齐抬高铳寇之后,随着一阵急促的鼓声响起,大伙立刻不假思索的扣动扳机,密集的弹丸顿时从层层叠叠的火枪中射出,化作一片死亡弹幕朝着惊疑不定的缅军头上覆盖而下!
步兵操典要求每一个士兵,在射击之时都要瞄准正前方的目标,这是为了防止好几人同时击中一个敌军,造成弹丸杀伤力的浪费。
而随着这轮排枪射出,尚在一百二十步外的缅军顿时就被放翻了一大片,尽管由于距离太远,弹幕的杀伤力得以削弱,但这一轮齐射下去,还是给缅军造成了上千号伤亡。
莽白目眦欲裂,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岭南汉军竟会在如此之远的距离放铳,而且效果还如此之佳,这根本不可能!
此人自然也是知道铳子在百步外依旧能够毙敌,但实战中却很从未这样做过,因为大部分铳手连往哪瞄都不知道。
如果强令其远射,恐怕铳兵只会在迷惑之余对天放上两发,杀伤力就不要考虑了,权当是听个响。
眼前的一幕已经完完全全的超出了莽白的认知,岭南汉军所表现出的组织力和战术让他大吃一惊,他麾下的四万缅军亦装备着大量火器,铳兵的数量不下七八千。
可这真玩起了铳,莽白发现自己跟人家一对比简直有云泥之别,他的目光越来越冷.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阴沉。
这支汉军必须除掉!徐贼必须死!
否则,有这么强大的“邻居”虎视眈眈,整个缅甸从父皇到百官都会寝食难安。
莽白怎么想的不重要,事实上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偏离了他的预想...
第270章 冲锋号响起
就在保乡军士兵第一轮远射之后,缅军因为死伤千余人搞得前军瞬间陷入大乱,于是,那些陷入了慌乱中的铳兵立刻也端起火枪,乱七八糟的射了起来。
地上横七竖八的尸体和刺耳的哀嚎声给这些士卒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本能性就举铳还击。
不仅如此,甚至连弓箭手们也胡乱的拉弓射箭,惊叫声和惨叫声此起彼伏.场面极其混乱,
密集的军阵中后面的人根本看不到前方的情形,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中是很难保持冷静的,就像战场上只要出现一小支溃兵,便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逃跑一样,最后直接变成全面崩溃。
因此,当第一个吓破胆的缅军铳兵目睹身边的同伴骤然倒下之后,在惊慌的驱使下立刻朝对面射击,于是便瞬间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劈里啪啦”的铳声不绝于耳。
缅军根本没有受过远射训练,又无甚射击指导手册,若是在五六十步之内,这些铳兵还知道打哪,可在百步开外根本就知道瞄向何处!
在这种手足无措的情况下,瞄脑袋.帽子.头顶虚空.胸口的都有,甚至还有人直接直接瞄向天空之那轮灰蒙蒙的太阳。
可想而知,缅军的还击根本无法对保乡军造成威胁,也就那么数十号倒霉蛋中了奖,不幸被流弹击伤.击毙。
随着第一轮齐射过后,保乡军士兵的面前已被白色的硝烟笼罩,于是在军鼓手的鼓点中,线列队形又向前推进了五步,紧接着随着装填完毕,铳手们肩并肩又再次进行远射瞄准。
这时,急促嘹亮的小号声再次响起,各部基层军官立刻将高高举起的佩刀猛然挥下。
“放!”
“砰!砰!砰!”
这轮弹幕覆盖之后依旧给缅军造成了上千伤亡,而在这场别开生面的野战中,双方的火炮甚至都沦为配角,造成的伤亡竟还不如那杆轻飘飘的火铳。
这轮齐射再次给了缅军重重一击,在这种人家能打到你,你打不到人家的局面下,虽然伤亡尚能承受,但对士气的打击是相当之大的。
保乡军的第二轮排枪过后,缅军的前方彻底陷入了混乱之中,人群中你推我.我挤你,还有掉头往后左右两侧逃的,直接导致战阵的行进速度陷入了停滞。
那些骑着快马的督战队立刻冲上去对着那些逃兵左劈右砍,费了好大的功夫才将溃败的阵势稳住,而亲眼目睹这一切的莽白自然是又惊又怒,他知道若再跟这岭南汉军玩远距离对射的话,自己的大军迟早会全面崩溃!
此人现在后悔万分,若是事前知道对方来这一套操作的话,多打造些盾车或许有用,这玩意虽然在火炮面前跟纸糊的的差不多,但好歹能挡住大部分铅子啊。
“传令!全军速速冲锋!”
“哪个不长眼若是敢再乱放铳!本帅非活剐了他!”
在莽白气急败坏的咆哮中,缅军后方立刻响起了低沉的号角声,他显然已经放弃了列阵,打算依靠人海战术冲过去跟敌方来近身搏杀。
这也是无奈之举,此人倒是对这岭南汉军临阵喜抵近放铳的战术有所耳闻,因此才准备结阵迎敌,可谁曾想对方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百步开外就能放铳,而且还战果斐然!
这他妈的还有天理吗?
号角声响起之后,缅军也不再维持队形了,而是由各将佐率领着直接朝前方猛冲,这些黝黑矮小的土人在远距离对射上被打的找不着北,如今当然是憋了一肚子邪火。
玩铳是玩不过你,玩冷兵器.比人数总行了吧!
而这时,保乡军的士兵已经完成了第三次装填工作,并将三棱军刺已然挂上,将士们的神情都很凝重,因为真正的决战终于要来了。
这一次,急促的小号声没有响起,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密集的鼓点,这代表着列队迎敌的意思。
根据不同的鼓点.锣声.号声来判断上级下达的命令,这是每名基层军官最基本的素质,于是,保乡军的士兵在各部军官的指挥下,又迅速的变换了阵型,从原本一字排开的线列队形转换以“协”位单位的三段射迎敌阵。
即第一排的士兵单膝跪下,第二排站立,第三排从前面二人脖颈之间的空挡向前瞄准。
数万缅军如同洪流一般袭来,简直是遮天蔽日,杀喊声震天响,同一时间,莽白亦令麾下的四千骑兵朝着对方的侧翼和炮兵阵地袭去。
但保乡军的铳手们显然不是很担心对方的骑兵来冲阵,因为己方侧翼的一千五百余胸甲骑兵兄弟也已经出击,正是为了阻截敌骑的战术意图。
片刻后,交战双方的距离已逼近了四五十步,彼此甚至能都看清对方的面容,但身边的队统.司统并未下令,所以保乡军的铳手亦无人走火扣动扳机,而是咬着牙继续等候命令,可见其兵员素质之精良。
“放!”
直到张牙舞爪的缅军临近三十步之遥,在基层军官的命令下,各三段击迎敌阵的第一排跪姿士兵这才猛的对准正前方的目标开火。
“放!”
第一轮打击刚结束,第二排站立士兵也迅速进行射击,在近距离且只有一次射击机会的情况下,这种分批轮射的战术可以最大程度的杀伤敌方有生力量。
“再放!”
第三排士兵齐齐扣动扳机,此时众人面前的硝烟几乎沦为实质,根本看不见前方的情形。
而保乡军这三轮打击的衔接之快.火力之猛.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这三次射击过后,缅军已经割麦子般的齐刷刷倒下一大片,直接被扫出了一个月牙形的真空地带!
由于射速太快,导致战场上出现了一个诡异的情形,某些缅军的士兵埋头猛冲突然发现身旁的人都死光了,顾目四望.数十步的范围里就剩自己一个人。
这强烈的反差,顿时将这些侥幸活下来的幸运儿吓得魂飞魄散,这一刻他们只想远离战场,远离这群可怕的敌人!
【厌 世 /亅説ф 车专立占丿⑨ 肆 8 ろ 贰 ㈣ 0 ⑨②】
己方的伤亡之迅速和惨烈让缅军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就连崩溃都出现了延迟现象,许多人攥着刀.枪.瞪大双眼,呆立在原地.大脑陷入了一片空白。
而在完成这三轮迅捷无比的射击之后,保乡军的军鼓手立刻扬起小号,吹起了一连串急促.响亮的音符,而当这“冲锋号”响起之后,士兵们精神大震,纷纷肩并肩,端起挂着三棱军刺的燧发枪发出嘶吼,朝数十部外的敌群中猛突而去!
第271章 胜利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