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477节

  “蒯氏、庞季,便连张允、刘虎两个孽障都已生异心!”

  “独刘始宗至今日尚不改其心,实为诚诚君子也!”

  这样感叹了一句,他又看向了刘琦,再度开口问道;

  “老夫且问你,既是众人皆不愿战,汝为何不愿降之?”

  刘琦此时也不知刘表何意,见他询问自己,便低头道:

  “因是刘备无义,侵我荆州之地,孩儿虽无长材,却也不降。”

  不过他话音未落,便见刘表连连摇头,直到他说完,就叹息道:

  “孺子何若豚犬尔?如使为父不在,汝日后又如何保身?”

  到了现在,刘表其实早已经不准备继续抵抗了,看清了现在形势。

  左右他也活不长了,坚守并不意义,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

  可刘琮年纪虽小,却背靠蔡氏,并无大患,唯有是大儿子刘琦孤苦无依,偏生认个死理。

  在他看来,刘备虽然可恨,终究却也是老刘家的人,远比外姓亲近。

  再加上刘备常行仁义之事,只要投降,多半不会害他的妻儿。

  结果到了现在这种情况,刘琦这傻孩子竟然还想着带兵抵抗!

  这样即便抵抗一阵,等到城破之后,刘备怎么能不拿你开刀?

  一语说罢,眼见刘琦不解,他索性不再解释,无力的靠在榻上道:

  “若是汝还尊汝父,现在便召集众人开城投降,将印信献与刘备。”

  “若刘备赐汝名爵,便即领受,若他不赐,只管听之任之。”

  “唯有此法,可保得汝一世荣华富贵,吾便去亦可安心矣!”

  刘琦闻此,还待再说,却见刘表挥了挥手,直接让他依言行事。

  刘琦无奈之下,只得领命,又将众人唤来言说刘表之意。

  众人听说刘表要降,皆是面露哀伤之色,但还是决定依令行事。

第358章 荆州大定,天下震动

  建安六年五月初三,在历经三个多月的大战之后,刘表最终开城投降。

  是日,刘琦亲赍印绶文籍,下令开启城门,带领荆州一众臣属献降。

  刘备闻之,亲自出寨相迎,见得刘琦,便问刘表状况,刘琦言说刘表已卧病不起。

  刘备顿时大惊,当下来不及交割印绶,带着麾下众人朝着府内行来。

  待见刘表之后,看着刘表已是病入膏肓,即心生不忍,执手而叹道:

  “兄虽有过,却当不至于此,而今卧榻不起,实为小弟之过!”

  刘表见他口称小弟,心中亦是悲凉,但还是强自挤出一抹笑意道:

  “生死有命,吾行无道之事,乃是咎由自取,并非玄德之过!”

  “为虑今不能理事,荆州不可无主,今弟前来,弟便为荆州之主也!”

  刘备这一辈子受过两次辞让,第一次便是陶谦,第二次就是现在的刘表。

  不过昔日陶谦未必是心怀好意,现在的刘表却是形势所迫,无可奈何。

  刘备虽是枭雄,面对此状却也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摇头辞让道:

  “兄何出此言,备此来虽然交兵,却无意于荆州,今兄不能理事,自有贤侄尚在。”

  “吾当上表天子,表奏贤侄为荆州刺史,替兄长领荆州诸事!”

  可刘表闻之,却连道不可,直言刘琦非守御之才,让刘琦忙将印绶抬来献之。

  刘备见此,直接辞让,刘表再请,刘琦跪地献之,众臣纷纷上前劝说。

  “无奈”之下,刘备终于应下此事,领受了荆州牧印绶籍书。

  至此刘备伐荆州之战结束,秦瑱闻得消息,便带着一众俘虏北上和刘备汇军一处。

  快两年时间未见,使得刘备一见到秦瑱便抓着不放道:

  “昔日吾以军师领受江东都督,本欲平江东诸事即可!”

  “不料两载匆匆而过,不仅江东即平,交州荆南也定!”

  “子瑄之功,虽封侯亦不足以表彰,却让备如何谢之?”

  若是换做别的君臣听此,多半不知道要想多少事情,可秦瑱却知老刘的脾气。

  说着大功难表,实际上也就是开个玩笑,表示其人的欣喜之情。

  对此秦瑱直接便给刘备表示,别的不要,只求一家团聚,依照他原话便是:

  “瑱自出任江东之后,妻儿分离两地,至今已两年未见!”

  “今得此大功,不当外驻,明公却须教我一家团聚才是!”

  他这话既是对刘备玩笑的回应,也是带着几分真情实意。

  因是现在随着荆州平定,他们的地盘已经扩大将近一倍。

  由于荆州地处前线,又地接益州、关中等地,必须要一个人驻守!

  若是刘备不亲自坐镇,那这荆州多半还是得落在他的头上。

  而就像刘备现在对他开的玩笑一般,他现在功劳快到顶了!

  如果再镇荆州,那夺取益州和关中之后,刘备该怎么封赏?

  故而外驻对别人来说是个机会,对他来说却毫无作用。

  与其等到刘备到时候委派,他不如把刘备的路给堵死。

  你不是找不到赏赐么?那就给我一个闲职,让我回家陪陪妻小。

  对此,刘备自然能理解秦瑱的态度,实则他也知道秦瑱的处境。

  远在江夏之时,他便听说了荆州这边关于秦瑱自立的传言。

  刘备闻之,心想是敌军的离间之计,索性也不想去多理。

  不料行至半路,张纮便来到帐内言说荆州的传言刘备知不知道。

  刘备闻言,即表示传言我当然知道,但秦子瑄定然不是那种人。

  他和秦瑱相识虽然没有关张那么久,可秦瑱的人品他却知晓。

  别说只是流言,就算是有人真的拿着罪证前来,他也不会怀疑秦瑱半分。

  不过在刘备如此表态之后,张纮却是连忙对着刘备劝解道:

  “主公即知都督无心叛之,又闻此流言,便不可视若无睹。”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今日此言虽假,然则天下人皆言此事,日后便有人会信以为真。”

  “都督虽然忠心耿耿,并无二意,但闻此言,如何不惧?”

  “今日流言只传都督欲反,来日恐要传主公欲谋害都督!”

  “主公与都督相知,二者不疑,然则都督麾下诸将如何不疑?”

  “须知都督非常人也,门生故吏无数,如此早晚必人心浮动!”

  “若是彼时再让人挑动一番,彼等极易生变,难以制之!”

  这话也就是张纮年纪大,若是刘晔等人是断然不敢对刘备说的。

  因为这话就是摆明了秦瑱的势力太大,需要老刘来限制一番。

  不然对秦瑱还是对他们的总体局势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这些话刘晔等人说来就像是要夺权,可张纮居于闲职,却没有这种顾虑。

  毕竟秦瑱功劳太大,麾下又有一套班底,像是徐庶、诸葛亮、顾雍等人都是秦瑱亲近之人。

  此外,魏延、甘宁、徐盛、周瑜、张辽、高顺这些人要么是秦瑱劝降,要么是秦瑱提拔的。

  更有裴潜、王粲、吕岱、诸葛瑾、孟建、石韬这些人,也和秦瑱有着关系。

  秦瑱和你老刘关系确实很铁,但这只限于你们两个人,谁知道底下人怎么想?

  万一真有那一两个被煽动起了异心,到时又该怎么处理这事?

  所以张纮觉得现在告诉刘备这个隐患,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刘备听得这番话语,自然也知道其中的道理,但他还是皱眉道;

  “昔日子瑄投我之时,备曾言当以师礼待之,此心从未悔改。”

  “吾料昔日曹孟德失子瑄,便为如今之势,吾绝不重蹈覆辙。”

  “故张公此言虽善,吾却不愿闻之,还望张公莫要再言此事。”

  刘备会如此回复,张纮自然有预料,随之他又继续对刘备劝道:

  “既是主公不欲闻,在下也不赘言,然则都督乃御国之才,不可在外久驻!”

  “如今荆州将取,不如将都督调回,统理政务,方不荒废都督才干!”

  既然你老人家不愿意削秦瑱的权,那不如调回其身边统领政务。

  这样可以免得以后再出现秦瑱准备自立的流言,解决根本问题。

  刘备听闻此言,方才态度缓和,心想秦瑱在外驻兵两年,确实也该回到他身边了。

  毕竟,之前让秦瑱外驻是因为江东是他的大后方,只有秦瑱才能稳住江东的大局。

  但随着他们地盘不断扩大,江东趋于稳定,又多了一个交州。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秦瑱继续治理一个地区,显然有些屈才。

  只有把秦瑱调到他身边,才能完全发挥秦瑱在治国上的才能。

  故而刘备先是表示容后再议,随之又在思考怎么把秦瑱调回来。

  没想到他还没开口,秦瑱就主动表示不想外驻,主动申请调回。

  显然,不仅张纮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秦瑱也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

  可一听他这个烂借口,刘备便被雷得一阵啼笑皆非道:

  “若依子瑄此言,君未得一家团聚,反倒怪罪备不成?”

  “也罢,既是子瑄不欲继续外驻,吾便另寻他人既是!”

  “不过卿有大功,不可不表,且都先记下,来日再论!”

  两人一番交谈,便将此次流言的影响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一夜,秦瑱和刘备二人久违的又来了一次秉烛夜谈。

首节 上一节 477/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