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467节

  这样等到联络好了之后,便让人前来送信,就能神不知鬼不觉。

  黄祖见他连送信都要自己助力,不由指着庞统笑骂道:

  “好个庞士元,劳累都是我黄氏受,功劳却是汝来领!”

  “若此事成后,来日我黄氏尚被迁怒,吾必拿你试问!”

  庞统看他笑骂,顿时领受,忙表示事情一成,他就帮黄祖请功。

  黄祖听此,方才不在多言,示意庞统自行离去,他自己会操作。

  庞统得了承诺,便出得城外,劝说张飞直接退兵。

  张飞自然不解其意,心想你小子不是去劝降么,怎么就要退兵?

  庞统闻言,连忙将城内发生之事告知张飞劝解道:

  “如今黄祖已应助我军夺取西陵,若先取安陆,则此计难成!”

  “可佯装我军计策失败,退回营内,连撤伏兵。”

  “如此文聘见之,必以为得计,我军里应外合便可败之。”

  “如若不然,便取此城,江夏之地亦难尽取也!”

  张飞听了劝解,方才不再多言,率领朝着刘备大营行来。

  至于路上,又唤张辽、魏延撤去路上埋伏兵马。

  两军合在一起,共计近两万人返回了刘备大营之中。

  文聘的探子见状,便将消息报与文聘知晓,文聘一见刘备撤回这么多兵马,便是大喜。

  又听张飞连安陆都未攻取,他便唤来伊籍笑道:

  “果如先生所言,禁足黄射,刘备便未取安陆。”

  “其人埋伏不成,就连伏兵也随之撤回营内!”

  岂料伊籍听闻此话不喜反哀,蔚然长叹道:

  “固知刘征东仁义,其人以仁义起兵,我军今日不败,来日必败也!”

  他虽然预料的准确,却一点都开心不起来。

  因为这意味着刘备的仁义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实际在做。

  只要刘备保持下去,麾下将士必然效死命。

  他们和这样一个枭雄作对,兵败显然是早晚的事情。

  如此叹罢,不等文聘说话,他便请辞而去,回到府内暗自神伤。

  文聘自不知伊籍这种文人之病,他只知道又防住了刘备一次进攻。

  只要他坚守不出,刘备应该就拿他没办法。

  而他并不知道,此时黄祖的亲信正朝西陵城行来。

  一场由庞统谋划的兵变正在城内酝酿之中。

第349章 自证陷阱,直取江陵

  荆南,武陵郡,刘备在东边进军之际,秦瑱的主力兵马也总算来到了武陵。

  之所以要在此处汇军,乃是因为刘磐兵败之后并未北上。

  其兵马任旧驻扎在孱陵,防止南边的秦瑱继续往北进军。

  而秦瑱至此,却也没有急于继续进军,只是令太史慈驻守作唐。

  他本人则是停留在临沅,任命张机在各地寻查,阻止瘟疫复发。

  与此同时,他又调令各地官员救死扶伤,拉拢荆南民心。

  这般用了二十余日的时间,总算稳定了武陵郡的形势。

  在武陵初步稳定在之后,秦瑱又征调荆南的士人出仕。

  由此相继让蒋琬、廖立、刘巴等俊才出山助力,辅佐安抚各地百姓。

  值得一提的是刘巴在原本历史上曾经拒绝过出仕刘备。

  在赤壁之战后,荆州士人大多投靠刘备,只有刘巴直接逃到了交州。

  后来刘巴出仕刘璋,结果刘璋被老刘击败,这才让刘巴心甘情愿投靠。

  但在这个时间线上,刘巴并没有拒绝秦瑱的征召,一听到秦瑱让他来做官,其人就急忙跑过来帮忙。

  对此,秦瑱自然好奇这老哥在想什么,于是私下询问道:

  “吾闻刘景升多次征召子初出仕,卿皆不领命前去。”

  “何以我军一至,子初便直接应命来出仕我军中?”

  而刘巴其人时年二十五六,模样清秀,一听此言便坦诚道:

  “因刘景升此人性格多忌,常怀恶意,故巴不愿领命。”

  原来刘巴和刘表是有私仇的,因为刘巴出身官宦世家。

  其祖父刘曜曾为苍梧郡太守,父亲刘祥担任江夏太守。

  在刘巴年少之时,其父与孙坚交好,后因孙坚牵连致死。

  而刘表厌恶其父,便扣押刘巴准备斩草除根,令人诱之犯罪。

  然则刘巴不为所动,最终方才得以在刘表的手上活下来。

  有了这层关系,在成年之后,刘巴便暗恨刘表,屡次拒绝征召。

  原本历史上,刘备和刘表称兄道弟,自然也是刘巴仇敌。

  所以刘巴才会各种拒绝征召,甚至还直接北上投靠老曹。

  而在这个时间线上,秦瑱一上来就夺取了刘表的荆南。

  本着仇敌的仇敌就是朋友的原则,刘巴自然没理由拒绝出仕。

  而且刘巴这人渴望统一,现在的刘备完全有一统天下的资格。

  投靠刘备,也可以尽快平定乱局,完成他尽快扫平乱局的志向。

  秦瑱听着这个理由,自是莞尔一笑,心道刘表果然作恶多端!

  整个荆州处处竖敌,这样他们只要四平八稳的进军,刘表又能抗住多久?

  这便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当下他便对刘巴一阵笑语道:

  “有子初这等干才而不得用,可知刘景升命不久矣。”

  随后他也不再疑惑,让桓阶总领荆南的事物,以刘巴、蒋琬等人从旁协助。。

  到了此处,他也得以从荆南政务之中抽身,有了再度北上的基础。

  不料就在这时,一则流言却隐隐在荆州境内传播开了。

  流言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说他秦瑱自持功大,有意挟荆南自立。

  这个流言最开始只是在长沙传播,可逐渐就扩大到了南四郡。

  甚至有童谣渐起,诸如“亡汉者秦也”“春日禾,天下丰,留旱粮,渡饥荒。”

  一则则童谣,几乎直指秦瑱,就差没把捧杀二字直接说出。

  而这些传言,也让秦瑱麾下士兵人心浮动,难以安定下来。

  毕竟,秦瑱是他们的统帅不假,可这些士兵有相当一大部分家小都在江东与交州。

  一旦秦瑱反叛,他们这些士兵便只能留在此地,难以返乡。

  面对此状,众人纷纷劝解秦瑱尽快治止流言,不要引起刘备的猜忌。

  可秦瑱对此却是不闻不问,直接带着兵马北上,准备和刘磐决战。

  对于秦瑱这种决议,陆逊和廖立都是一阵不解,再度来到秦瑱帐内相劝。

  只见廖立其人年纪约莫二十出头,此时站在秦瑱面前道:

  “君侯,眼下荆州之地流言四起,军心浮动,并非可战之时!”

  “即便君侯不愿阻止流言,也当上表明公以表决心。”

  “不然若是如此放任,则君侯早晚必当为此计所害!”

  说起廖立其人,亦是荆州奇才之一,在历史上与庞统齐名。

  只可惜这人心高气傲,在刘备死后,因为议论刘备的军事举措而被诸葛亮弹劾,发配汶山,郁郁而终。

  因为曾经临阵脱逃,不尊刘备等缺点,在演义之中甚至都没有出过场。

  但在秦瑱看来,廖立这个人虽然有缺点,却足以任用。

  毕竟,在原本历程中,刘备一夺取荆南,廖立便被任命为长沙太守。

  此后一直镇守地方,直到刘备死前,甚至官至侍中、长水校尉。

  而其人评论刘备等人的过错也是颇为妥当,只是诸葛亮为了稳定大局,导致将其流放。

  他前世看其传记之时,也时常深以为憾,为之感到可惜。

  所以在抵达临沅之后,他便会见了廖立,任其为麾下参军。

  此时廖立说着,陆逊自然也急忙附和,希望秦瑱能回心转意。

  因是自古以来,童谣的杀伤力都极大,有时候一句童谣甚至能翻起一场风浪。

  偏偏秦瑱现在又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要是不管不顾,刘备又该怎么想?

  故而秦瑱现在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立马停止进军北上。

  抽空来阻止流言传播,同时赶紧发信给刘备汇报此事!

  不过面对二人的劝阻,秦瑱却是浑不在意,摇头一笑道:

  “此乃敌军离间之计,如何自证都难以证得清白,何必虑之”

  “再者吾知明公,明公亦知我,两不相疑又何须证?”

  “当务之急并非在意几个小儿之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且让彼等继续说去,我等先虑如何攻取荆州为妙!”

  关于荆南的流言他自然知晓,但他并没想要自证的意思。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吃了一碗粉还是两碗粉的问题。

  现在的流言说他吃了两碗粉,他能怎么证明自己清白?

  难道他真要掏出刀子来,把自己肚子刨开给对方看不成?

  现在制止流言当真可行么?当然不可行,越是制止越像掩盖。

首节 上一节 467/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