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421节

  见得此状,诸葛亮顿时眼睛一亮,瞬间意识到这个刀优点。

  须知他眼前木桩可不细,若是环首刀砍上去,难以入木,顶多入木一寸。

  可这刀却能直接入木三四寸之多,锋利无比。

  而能砍入这么深却没有崩断,就显示出了其韧性。

  如果换成在战场上,那这一刀下去遇到长兵器直接能砍断。

  即便遇到身穿扎甲的精锐甲士,也足以破甲!

  这种利器,一旦给精锐士兵装配上,那将无往不利。

  思虑之间,他又忙拔出刀来,像是看宝贝一般的打量道:

  “此刀看似易折,韧性却是不差,不知先生又是如何改进?”

  秦瑱见之,自是又给诸葛亮讲解了一番其中变化。

  其实现在他拿出的所谓横刀,便是后世的唐刀。

  这又涉及到了三种新工艺,分别为夹钢、包钢、贴钢。

  唐刀之所以是古代制刀工艺的巅峰,就是因为唐刀使用了领先时代的工艺。

  其吸收了汉环首刀锋利的特点,以包钢工艺,使得唐刀便得更为细长耐用。

  相比这个时代,砍十几个人就容易崩刃的环首刀,唐刀亦是极大进步。

  如此听了一番讲解之后,诸葛亮自是连连点头道:

  “先生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属实令在下佩服!”

  实际上原本历程的中孔明就喜欢搞这些东西。

  因为蜀国国力太弱,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器械上下手。

  由此让蜀军装备上了超乎时代的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

  现在由于刘备军势力强大,他自然也就没了这些想法。

  见秦瑱如此革新利器,他一时佩服不已。

  但秦瑱见此,却摆了摆手,摇头道:

  “不止如此,还有他物,可随我来!”

  诸葛亮一听还有,心中顿时一阵惊讶。

  占领江东短短半年时间,秦瑱到底搞了多少东西?

第314章 兵发夷洲,江东来信

  在孔明的好奇之中,秦瑱又将其带到了一处成衣工坊。

  要说刘备军的成衣工坊,已经有了两年多的历史。

  自从秦瑱在淮南开建工坊之后,基本上各地只要开建工坊,都会以成衣坊为先。

  而秦瑱带诸葛亮来看的东西,便是新式铠甲。

  毕竟是要革新军械,他在研究新式横刀的基础上自然也在制造新的铠甲。

  在东汉之时,铠甲主要以扎甲为主分为木甲和铁甲。

  这种甲胄用甲片,以绳索皮条穿组,防御力较强。

  但这种铠甲极为沉重,一副铁叶扎甲,重达二十二斤,约莫四十四汉斤。

  于是秦瑱便在此基础上依照后世图样,设计了鱼鳞扎甲。

  相比三国时期流行顾上不顾下的扎甲,增加了腿裙。

  别小看这腿裙,要知道在战场上,防护越严密,受伤就越少!

  除此之外,还有将领专门穿戴的明光铠。

  因为在这个时代,将领大多身穿两当铠,即前后两面护及胸口后背。

  可这种铠没有专门的胸口防护,容易被暗箭所伤。

  而明光铠则不同,装有护心镜,直白的说,就是一块钢板!

  重量是增加了,但安全性也有了极大的上升。

  这两种甲,覆盖了一支精锐兵马所需要的全部装备。

  但诸葛亮的眼神,敏锐的注意到了一套新式盔甲。

  “敢问先生,此家又是为何军所制?”

  只见此甲浑身上下都是铁环穿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

  除此之外,此甲极长,几乎覆盖了全身上下,只露了脸出来。

  光是看着外形,就能看出其极强的防御力!

  秦瑱见之,自是微微一笑,上前拿起一套盔甲道:

  “此甲专为我军海军所制,名为锁子甲!”

  海军,自是秦瑱需要大力发展的军种之一。

  因为海战在这个时代还处于萌芽时期,海船只作为商用,很少征战。

  可要想向外扩张,海军就不能不发展。

  除了战船需要革新,海军盔甲同样需要革新。

  针对他们海军需要去捉拿周边夷人的需求,秦瑱想起了西方的锁子甲。

  这种甲实际上防御力比不上鱼鳞甲等重甲。

  但重量却比普通扎甲更为轻便,全甲最多只重十三斤。

  却能比鱼鳞甲更好的防护身体薄弱之地。

  而现在周边异族低下的生产技术,压根对这种铠甲造不成威胁。

  所以他便将锁子甲钦定为海军专用装束。

  诸葛亮看完了一圈之后,不由暗道如此下去江东恐怕会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勤基地!

  从粮食,再到军械制造,会逐渐成为产业!

  即便天下一统之后,这些产业也会继续发展壮大。

  直到让江东成为一个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在看了一圈之后,他也意识到一个问题:

  “吾观现在于此所制工坊,工序都颇为繁杂,需要大量人手。”

  “如此发展下去,凭江东的生产力当如何供应彼等?”

  简单来说,他注意到秦瑱发展的这些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且这些劳动力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剩余价值。

  依照秦瑱的生产力和劳动关系的理论,这些东西就算负资产。

  不想淮南发展的工坊,这些东西规模越大,消耗的资源也会越大!

  他们兵马是强了,可却会极大的影响经济发展。

  以往其他大州都难以供应的东西,江东怎么能支撑起来?

  须知江东生产力低下,不能支撑这庞大军工的体系。

  即便可以支撑,每年消耗的粮食,也会使得江东再难对外征战。

  这显然和秦瑱锐意扩张,继续征战的理念相悖。

  故而他很疑惑,秦瑱要通过什么办法来维持这些工坊。

  而秦瑱面对诸葛亮提出的问题,自然是一阵欣慰。

  能注意到这些东西,代表诸葛亮还是认真学了后世经济理论的。

  见其不解此事,他又带着诸葛亮来到了坊外,指着远方劳作的夷人道:

  “所以,我军才要不断地征战四方,捕获大量夷人奴隶。”

  这里,秦瑱又给诸葛亮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剩余价值!

  诚然,江东的生产力低下,难以维持庞大生产体系。

  但这个难以维持,指的是凭江东现在的人口数量提供的剩余价值不够。

  只要他们拥有足够的免费劳动力,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须知,他们对汉民的征税是什一税,可对奴隶征税却是全收!

  只需要以少量粮食养活奴隶,就能保证生产。

  而随着他们生产大量军工物品,就有能力获取大量奴隶。

  这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不断提高江东的产能。

  诸葛亮听闻此言,一时眉头紧皱,有些不忍道:

  “话虽如此,可先生此策未免太过苛刻。”

  “在隶民尚少之时,自然可以维持现状。”

  “但如果隶民数量太多,便容易聚众谋反!”

  相较于秦瑱来说他这人更为仁慈,只觉这种政策有点不太人道。

  但他一说出这话,秦瑱便负手而立,微微一笑道:

  “孔明有此意也,吾心甚慰,然则此事却非吾所虑也。”

  “当由尔等来为此寻求一个妥善处置办法。”

  “有道是堵不如疏,没有族类永为异族。”

  “彼等虽是夷人,可一代传下一代,早晚会成汉民。”

  “故需建立相应制度,使隶民也有上升通道!”

  “如此一代接着一代,我汉民便会越发多,夷人会越发少。”

  “直到民族融合之后,自会有后人解决此事!”

  他现在在干的事情,也就是后世有些公知所言的民族融合。

  只不过相较五胡乱华的被融合,他选择主动融合!

  但他个人精力有限,只能建立一套初步体系。

  至于后续怎么完善,那就是继任者的问题了。

首节 上一节 421/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