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闻言,自是一副如梦方醒的模样道:
“非也,府君此议,对我江东实属大善之举。”
“小子只是在思虑府君治国之法,着实引人深思。”
“似当今天下诸侯,凡取地之后,皆以尽快安抚各地,招募兵马扩张为要!”
“府君之政却是截然不同,似乎颇喜对外,但成效却不比彼等要差!”
“故逊见府君行事,只觉耳目一新,常思其中之理也!”
他自然不是不认同秦瑱之策,相反,他觉得秦瑱之策极为有效。
可有一点他想不清楚,以往治国之政皆以仁政为主,力求威服四夷,教化万民。
但秦瑱行事与之相反,不讲什么仁政,甚至有罪也可以包容,只求实利。
看起来与儒家规范的道德标准相悖,可却都能解决问题。
这让他感觉以往自己学习的那些圣人之言,似乎出现了一些毛病。
秦瑱见其如此言说,自是微微一笑,暗自点头。
陆逊能这么想,显然是意识到了儒家文化,与强国文化的区别。
儒家文化是内敛的,强调欺负自己人,约束自己。
强国文化却是外放的,主打一个强盗逻辑,要欺负外人。
这种逻辑看起来有些无耻,却造就了后世一批强国的快速崛起。
而他要做的,就是引导现在文化的改变,直到大汉彻底蜕变。
陆逊能意识到此处,显然就是一个好苗子。
“伯言能有这等感悟,可见来日前途不可限量!”
“既是二位都有觉此事可行,那我军便可动矣!”
当下,他说了几句,又让顾雍起草文书将他的意思宣扬给吴郡士族。
于是在建安四年五月,也即秦瑱担任吴郡太守之后,吴郡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随着衙署将秦瑱的命令诏示各县,百姓顿时拍手称庆,来往相告。
似乎都在庆祝这一位新太守颁布的摊丁入亩之策!
与之相对的,吴郡的世家大族则是显得有些沉默。
面对丈量土地的政策,各大士族选择了无条件配合。
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抵抗的,但大多数都只是一些小地主。
在秦瑱流放充军了四家之后,整个吴郡的反抗顿时偃旗息鼓。
及至六月,秦瑱传书各郡,宣布江东六郡施行摊丁入亩之策。
一时间六郡百姓欢呼雀跃,大量佃户弃租入籍。
月余之间,六郡增加人口十余万人,与之相对,也清查出了大量被侵占土地。
面对此状,各个郡守处置方法不一,比如鲁肃、诸葛瑾、虞翻等人,选择收归国土,并不追责。
而太史慈和赵云等人,则是选择了杀鸡儆猴。
一连处置富户豪族共计二十三户,流放参军上千人。
这些处置办法,自然是秦瑱亲自发书示意。
因为相比吴郡、丹阳、豫章等地,庐陵、会稽等郡并未经过战争获取,且人口较密集。
这些地方,拥有相当势力的豪族不一定对他们心服口服。
所以需要经过一遍清洗和换血之后,才能彻底稳定大局。
而这种政策显然在会稽、庐陵等地,掀起了不少风波。
是时,世家豪族反叛者万众之数,同时拉拢山越人共计数万之多。
一时间,大量告状文书也如雪花一般朝着寿春发来。
其中不乏有官吏私下弹劾秦瑱乱政,惹得江东复反之言。
面对这种状况,刘备全部压下不表,甚至亲自给秦瑱写了一封信件言道:
“君在江东所行摊丁入亩之策实属善政,卿勿须多虑。”
“吾与耀卿、元颖等人商议,明年将在淮南、徐州等地缓步推行!”
“至于江南群叛之事,吾已尽付于卿,勿失所望!”
这封信,显然表达了对江东乱局的明确态度,那就是强力平息。
秦瑱在得信之后,即传书各处,调兵遣将,以赵云、太史慈为主平叛。
另分调魏延、贺齐、孙贲、孙辅、徐琨等将率兵马入山,将山越分割,防止山越响应。
在此基础上,秦瑱又请得不少江东士人出仕稳定大局。
诸如朱家的朱桓,陆氏陆逊,张氏张允,吴氏吴奋。
另有孙策故吏全柔、是仪,会稽人阚泽、留赞等人投靠。
如此不到一月,在他软硬兼施态度之下,会稽之乱平定,豪族皆不敢怒而报怨。
江东局势就此再度恢复了平静,大量百姓归籍。
是时,江东人口一举突破两百五十万,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
秦瑱见之,便依照淮南故事,一边安置百姓,一边兴建工坊。
数以百计的工坊同时开建,预示着江南工业的开端。
而为了保证及时的利益,他在娄县、海盐二地兴建了大量海盐访。
甚至在两城之间,开放了一个新的港口,名为海市。
这个港口也成了整个江东商户汇集之所,每日来往商船不断。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座新的城市,而这个城市便是后世的上海。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正当秦瑱在南方大刀阔斧之时,北方也爆发了一场大战。
相较原本历程中的偷袭邺城,这个时间线上的曹操更为主动。
建安四年四月,曹操带兵悍然杀入了河东郡内,与袁绍军正面交锋。
此战,曹操一战击败了高干,斩杀了郡守王邑,夺取了河东郡的控制权。
此举无异于对袁绍直接宣战,于是袁绍亲率大军南下,在河东一地与曹操交战。
及至六月,袁绍依照沮授之策,令大将郭援南下吸引曹操注意。
他亲自率本部兵马急行军意图偷袭河内,断曹操归路。
不料曹操提前获悉此事,令钟繇与马超埋伏于汾水。
其人亲自带领夏侯渊,以骑兵日行二百里增援河内。
如此安置一番,郭援渡汾水之时,遭到马超半渡而击,最终兵败被斩。
袁绍领军直到河内想要偷袭,却又遭到了曹操迎头痛击。
面对此状,袁绍只得回军邺城,同时调集兵马准备和曹操决战。
而曹操得胜之后,便令钟繇坚守河东,又领军朝着许昌急行而来。
一时间,整个天下又陷入了动荡之中,一场大战蓄势待发。
。
第306章 荀彧论势,请杀董昭
建安四年七月,趁着击败袁绍的间隙,曹操领兵返回了许昌。
而他的目的也只有一个,迁都!在袁绍南下之前迁都!
本来这事在二月份之时曹操便即提出,但却被硬生生拖到了七月。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袁绍和刘备两家的动向,这亦是秦瑱的谋划。
为了防止曹操迁都,他们通信袁绍出兵河东,又让关羽在汝南方向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南北迁都之路就被两家直接威胁。
毕竟从南阳北上关中,需要经过数百里的南阳平原。
刘表和刘备都可能会率兵堵截,路上保不准会发生什么。
至于从洛阳经过弘农入关中,在河东没有完全稳定之前,迁都便会被袁绍的骑兵追击!
所以曹操要想安全迁都,就必须要打开一条完全可控的通道。
除此之外,尚有一件事曹操也不得不忌惮,那就是群臣的阻碍。
其中最主要的人,便是荀彧,这个跟随老曹资历仅次于秦瑱的重要臣属。
伴随着秦瑱的离去,荀彧竟然提早开始与曹操产生矛盾。
最直接的,便是曹操北上之后,荀彧阻止了董昭先迁天子的意图。
这些事情曹操都十分清楚,但彼时他要面对袁绍的压力,不得回军。
而在夺取了局部胜利之后,他便直接率领兵马回到了许昌城内,将荀彧招到府内。
此时,司空府中,曹操正坐在榻上吃饭,荀彧则是侍立在其身旁。
两人都显得有些沉默,使得府内气氛有些凝重。
凝重之中,又有些寂静,甚至连曹操的咀嚼之声都能听得清楚。
荀彧已经不记得这是曹操第几次在书房会见自己。
但他从未感受过如此刻一般的煎熬,仿佛身处火炉之中。
但他却没有多说一句,只是静静的低着头,目不斜视。
“文若至此,难道就没有话要对曹某人言否?”
突然,曹操放下了碗筷,擦了擦被油渍沾湿的胡子,抬头看向了荀彧。
荀彧听此,只觉肩上突然压上了一个重担,默默地摇了摇头道:
“在下不知主公招我何事,故不知当何言也!”
曹操闻言,不由下了床榻,穿上鞋子,背着手来回看了荀彧几圈,沉声道:
“既是文若不知,曹某不妨与汝直言!”
“敢问文若是何缘由,之前要阻我迁都?”
荀彧面对曹操的打量,神色没有丝毫动摇,沉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