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兄即战不过,便降即可,为何要自尽?”
“吾兄自尽之时,难道亲卫不知?”
“亲卫若知,为何不加阻止,要任由吾兄行事?”
一连串的反问之中,满是质疑和不信任,甚至有些责怪。
周瑜本来正在伤感,一听这话,便愤怒的抬起头来:
“仲谋此言何意也?莫非以为是我害了伯符不成?”
孙权看他如此模样,心中当然不信,可随之他又醒悟了过来。
如果依照周瑜这个说法,周瑜现在已经投降了刘备。
也就是说,不管真相如何,周瑜现在都搭上了刘备这条大船。
即便他问清楚了孙策之死的真相,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呢?
相反,周瑜现在献降,来日必然得到刘备重用,得罪了周瑜反而没有好处!
如此权衡了一番利弊关系,他便急忙摇头叹道:
“是小弟无状,还望贤兄勿怪,实是听得吾兄噩耗,心中伤感,难以自己。”
“若是言语冒犯了公瑾兄,还望兄长勿怪!”
说着他便翻身下马,对着周瑜行了一礼,随之挤出了几滴眼泪。
周瑜见他如此,也不疑有他,又勾起了心中伤感,急忙翻身下马一阵抹泪道:
“仲谋无须如此,听得如此噩耗,任谁也难以接受。”
“实则吾见兄死之时,也觉五脏俱碎,痛不欲生。”
“若非兄长强令投降,吾说不得也就随他去了!”
孙权听着这话,心中不自暗想到底是什么情况,才把他兄长逼成这样。
凭周瑜的才智,不该说出这等低劣的假话的才是!
想了一会儿,他又问起毗陵城发生的具体细节。
周瑜也没有心思算计,便将毗陵城内发生的一切全部告知。
这其中自然包括他们屡战屡败,程普等人阵亡之后,他劝降而孙策求死之事。
其中自然隐去了他准备牺牲自己待孙策突袭的想法。
而就是这样一个隐瞒,听在孙权的耳中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
首要疑点在他兄长主动求死这里,这显然就不符合他对孙策印象。
在他眼中,他大哥是一个情愿战死,也不会自尽的人。
疑点之二,在于周瑜请降之后,他大哥主动求死。
周瑜知道此事,不仅不加安慰,反倒指示朱治前去调兵。
而等周瑜出去转一圈,那些士兵就这么恰好来到府内逼着他兄长自尽?
恰好周瑜刚一回来,他大哥就变成了一具尸体?
这其中,有太多的巧合而像是一场欲谋
疑点其三,他大哥虽有心求死,但实际上和那些士兵脱不了关系。
既然朱治都想要报仇了,你周瑜为什么要阻止?
即便那些士兵为了活命无罪,那带头的将校是不是当杀?
可周瑜最终的选择却是原谅,不仅自己原谅,还劝朱治原谅!
你周瑜不是自认大哥的挚友么?难道为挚友报仇都做不到?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孙权便推测出了一个很可怕的结论。
事实不是他大哥自尽,而是周瑜想要投降,被他大哥拒绝之后,特意逼死了他大哥!
这个想法一升起来,他便感觉背后一阵发凉!
如果事情真和他推断的一样,那假如他现在不降,周瑜又该如何处置他?
会不会也如杀他大哥一样,把他宰了丢到荒郊野岭之中?
诚然,周瑜在江东的名声很好,可终究人心隔肚皮,鬼知道周瑜心里是怎么想的?
如此思虑片刻,他便露出了一副更为伤感的模样道:
“不料世事这般无常,贤兄有所不知,实则小弟此番也是为了劝解兄长而来。”
“因是我等知晓无锡陷落,吴县定然难守。”
“故小弟劝叔父让我前来说服兄长献降,以此保住兄长性命。”
“岂料今还未至,兄长便死于毗陵城内。”
“属实让小弟痛彻心扉,难以自己!”
说着,他便掩着面开始流泪不止,活像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子弟。
周瑜看他这般,心中虽然难受,却还是言语安慰道:
“仲谋节哀顺变,此乃形势如此,非人力可及。”
“好在孙氏有汝这般俊才,今虽去了伯符,来日亦可兴也。”
“如今尔等既是欲降,吾亦无须忧心。”
“仲谋也无须去了,我等且一道入吴县。”
“待刘备前来受降之后,伯符之愿便了矣!”
孙权听着此言,不由松了口气,跟着周瑜上了马,又在思考自己该怎么办。
现在他有八层把握,多半是周瑜害死了他大哥。
从伦理上来说,他应该杀了周瑜为他大哥报仇。
可现在周瑜现在已经投降刘备,他如果动了周瑜,刘备一定会追究。
故从现实来论,他不仅不能杀周瑜,还得帮周瑜掩饰。
只有成功将此事掩盖过去,顺利投降了刘备,才能保住他孙氏。
但还是那句老话,人心隔肚皮,他不能保证周瑜会不会斩草除根!
如果周瑜真有心斩草除根,那等他们投降之后,就成了周瑜案板上的鱼肉。
他现在到底应该如何抉择,才能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
思虑之间,他看向了周瑜的背影,眼神变得颇为复杂。
可在犹豫片刻之后,眼见周瑜策马而进,他还是选择跟上周瑜。
正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就不信他以后没有报仇的机会。
至少得先把吴县城内的事情先办完,保住自己小命再说。
抱着这等想法,他和周瑜回到了吴县城内。
众人见得二人同时前来,自然大惊,随后听得孙策死讯,皆是伤心不已。
随后论及投降之事,便再无一人不许。
本来孙静就有心投降,唯一的念想就是保住孙策。
现在孙策已死,他们也就没了念想,唯有投降一途。
是日,全城缟素,孙家子弟为孙策披上了麻衣。
在此过程中,孙静亲手写了一封降书,令人献给了刘备。
刘备那边看了孙静献上的降书自是大喜。
当即便令麾下加速前进,一路朝着吴县这边行来。
第299章 全据江东,孙家虎女
建安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刘备率军抵达了孙策的老巢吴县。
至此,江东之战宣告结束,随着孙家上下集体投降,四月二十九日,刘晔亲自上虞招降徐琨。
徐琨在听到孙策已死的消息之后,自也大哭一阵,伤心欲绝。
但他即便再伤心,也只是孙策表兄弟,并无决定权。
于是次日他便带领麾下降于刘晔,让整个江东正式纳入了刘备手中。
直到这一刻,刘备总算迎来了人生新的阶段,其麾下人口超六百万,总兵力超过三十万,
大汉共十三州,一共一百零五郡,刘备独占十三郡。
加上没有完全占据的汝南、陈国等地,共计十五郡。
这种实力,自然超脱了普通诸侯的行列,来到了可以和曹操、袁绍掰腕子的地步。
由是在得到了吴县之后,刘备大喜,亲自来到府内召见孙策麾下众臣。
其中包括张昭、孙静、吴景、朱治、虞翻等一众旧臣。
而这些人中,有一个是秦瑱的老相识,那就是其师兄顾雍!
虽然二人是师兄弟,可当顾雍见到秦瑱之时,还是恭恭敬敬的行礼叫了声君侯。
秦瑱见之,却是连忙摆手,亲热的拉起了顾雍笑道:
“自昔日吴地一别之后,我与兄已近十年未见!”
“青春少年虽成老朽,昔日之情却未改也!”
“今得再会,岂可以官位名爵而论,切莫如此生分。”
实则秦瑱和顾雍关系远没有和其他几人来得好,因为顾雍这人话十分少。
而秦瑱又是个天性喜好结交之人,故求学之时二人甚少交流。
可终究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又有十年未见,所以秦瑱还是很高兴的。
顾雍见他如此亲切,自也是罕见的露出了一丝笑容道:
“君侯.子瑄多年未见,还是这般豁达!”
“不怪昔日蔡氏对子瑄也多有赞扬。”
当下他也不在绷着,和秦瑱细细交谈了起来。
中年男人的交往无非就是说说家小问题。
相互谈着,又拉来了王粲,三个师兄弟便在一旁说起了小话。
诸葛亮虽是再传,却难以参与进去,便在一旁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