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773节

  “那就把济州以西的郓、濮、曹、滑划给右仆射巡省,”

  房玄龄建议最好把郑、汴两州一并划归李靖统筹,如若黄河大水灾,有可能郑汴也会波及,就算不被水淹,但到时救灾,这两州也很重要,干脆划进去。

  于是太子承乾以尚书右仆射李靖为观风使,以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鄜州大都督府长史皇甫无逸为副使。

  朝廷提前开始调动粮食备灾,

  各方面的调查发现,大洪水可能真要来了,朝野上下都紧张起来。

  秦琼休养了几年,身体还算硬朗,得了旨意顾不得疲惫日夜兼程赶往登州。

  一旦大洪水,不受影响的胶东半岛,能成为救灾安置的要地。

  登州,

  隋朝属东莱郡,隋末山东大乱,黄县人淳于难、淳于朗兄弟聚众文登,割据一方,武德四年献地归附大唐,李渊下旨在文登设立登州,以淳于难为刺史,并赐封晋国公。

  贞观元年,登州省废并入莱州,淳于难入朝为官。

  这次世封诸王、勋臣,秦琼这个齐国公本是世封齐州刺史,后来齐王李祐也世封齐州刺史,便改徐州刺史,但皇帝又封了个弟弟为徐王,最后皇帝下诏,复设登州。

  这次不仅恢复了登州,还把莱州的黄县也划入,州治从文登改到了原莱州的蓬莱镇,升格为蓬莱县,为州治。

  州治迁到蓬莱,主要还是因为大唐近些年兴起海贸有关。

  春秋时,山东半岛就开辟了由沿海港出发,北渡长山列岛至辽东半岛,再转向东南沿海南下,到达朝鲜半岛的航线。

  汉代到魏晋南北朝,这条航线成为著名的循海岸水行黄金航线。

  隋朝时数征高句丽,海陆并进,每次征辽都有大军从登莱海上出发进攻朝鲜半岛。

  登州海行入高句丽道,就是从蓬莱港出发,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再沿海岸而行到高句丽,这条航线因为紧挨着海岸线航行,所以相对比较安全可靠,且沿海岸还能沿途贸易,

  相比起直航平壤,耗时长些,但风险也低。

  登州蓬莱港近年也是越来越热闹,不仅是北行高句丽海道,而且登州港也往南去扬州、杭州等港贸易。

  朝廷甚至在登莱设置了水军。

  杜如晦的儿子杜构,现任杜国公,两年前就在登州港任官带兵,结果在海上缉私剿海贼的时候,左腿筋被针梁鱼给挑断了,

  好好一位莱国公,成了个瘸子,提前调回长安了。

  针梁鱼全身两尺多长,光滑细溜,还有坚硬细长的利嘴,在海里可称为一霸。

  针梁鱼好吃,但是捕捉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此鱼身形似蛇,很细的网眼也会被它钻过去。如果用钓钩来钓,针梁鱼的嘴又很长,吃掉饵料后,它还会将钩吐掉,所以人们长期无法大量捕捉这种海鱼。

  杜构堂堂莱国公,被条鱼给挑断了脚筋,可以说也是奇耻大辱,回到长安后还念念不忘此仇,他重金悬赏捕捉针梁鱼之法,最后还真有人想到办法。

  研制出带倒刺的鱼钩,使针梁鱼咬上鱼钩后就无法吐年间,还发明用许多漂葫芦联在一起,在网绳上挂上成排的鱼钩,形成一个网阵,可以一下子钓到许多针梁鱼。

  杜构将此法派人无偿传授给登莱沿海的渔民,教他们捕捉针梁鱼,还大量收购,不少渔民都因针梁鱼而小赚一笔,渔民们凑钱在东海神庙的后院里,修了一座钩神庙,将杜构称为钩神。

  如今长安都能吃到登莱的针梁鱼,

  秦琼也尝过这长嘴尖尖身如蛇的针梁鱼肉,还是很美味的。

  登州废了六年,如今再次复置,却全是为封赏秦琼而设,

  比起之前淳于难时登州仅两县,现在的登州却有四县,比原来大了近一倍,而且还拥有了重要的蓬莱港。

  秦琼赶到登州蓬莱后,举行了个简单的就封仪式,然后迅速走访巡视了登州四县,

  “怀玉之前跟我说蓬莱港滩薄水浅,而且冬季结冰上冻,难船进出,登州最好的港口应当是芝罘岛下的芝罘湾,水深域阔,不冻不淤。

  如今亲眼所见,确实如此。

  港北芝罘岛与内地相连,是天然屏障,最了得的是居然能常年不冻。”

  芝罘湾,其实就是后世的烟台港,北方难得的不冻良港,跟旅顺、青岛齐名。

  此时的青岛湾在莱州,胶州湾是莱州和密州分界,后世元代时,为了方便漕运,南自胶州湾麻湾口,北至莱州湾海仓,沿胶水开凿新运河,使的胶州湾一度非常兴盛,但此时胶州湾跟芝罘湾一样寂寂无名。

  反倒是港湾条件一般的蓬莱港,却因北行高句丽海道航线而兴盛,由渔村变成了镇,再又升格为县,并成为登州新的州治。

  想起怀玉在他世封登州刺史后,曾来信跟他讨论过开发建设芝罘港的事情,秦琼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提议,怀玉甚至还提到要跟杜家一起合作开发青岛港的事。

  杜如晦虽早逝,但这次世封功臣,他被赠密州刺史,国于莱。杜构继承这莱国公爵位、密州刺史职。

  准确来说,胶州湾一半属于密州,但青岛属于莱州。不过杜家继承密州世封刺史,青岛这个优良不冻港,就在他们门口,一起开发还是很方便的。

  反正莱州并没有分封出去。

  “去齐州吧。”

  齐州历城,那是秦琼老家,后世的济南,名字是因为居济水之南而得名。

  此时历城仍在济水之南,黄河还在更北边,临着黄河的是祝阿县、禹城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时历城地势不是相对较高的,秦琼决定把自己的行辕设在历城外的华不注山的道家华阳宫,指挥青淄齐济的防洪救灾。

  洪水再大,也不可能把华不注山给淹了。

  “秦公,长安监国太子令到。”

  秦琼接来看过,脸色凝重,朝廷已经已经批准,黄河下游十三州,把粮食储粮转移到安全地方,并开始做好百姓转移的前期动员和安置的工作,一旦水灾发生,得能第一时间转移,并且能有地方安置,有粮食可赈济。

  尤其是粮食,洪水泛滥,道路不通,外地有粮也难以第一时间运到。

  先得保证本地粮食安全。

  “李淳风用浑天黄道仪就能观天观测八月黄河有大洪水,万一没大洪水,那我们不全白忙活了?”赶来的齐王、齐州都督、刺史李祐很不满的喊道。

  “大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况且监国太子下此令,也是已经经过多方验证,判定马上会有水灾才下此令的,这事基本上不会错的。”

  “李淳风有那个本事,还会预知未来?”李祐不信。

  “现在已经是七月底了,马上就八月了,近日黄河上游地区普降暴雨,日夜不停,而且这雨没有停歇的迹像,关中河南河北也开始在下暴雨了,这雨若不能停,肯定会有大水灾。”秦琼道。

  “可我们齐州这不是艳阳高照吗?”

  李祐的话还未说完,突然一道惊雷,然后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暴雨突然而至,大雨倾盆,好似银河决堤!

  李祐目瞪口呆。

  (本章完)

第871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贞观七年,八月。

  黄河下游一马平川,水流变缓导致泥沙沉积严重,形成地上悬河,此时正值雨季,

  连日暴雨,

  “齐公,部分地区平地积水能达五六尺,黄河各支流水位暴涨,三日间黄河水暴涨一丈五尺,黄河大堤岌岌可危矣。”

  齐州,华不注山,秦琼的行辕。

  从七月三十,到八月初二,暴雨不断,水位猛涨。

  而黄河中上游干流和支流地区,甚至还早几天就接连暴雨了,

  雨还在下,

  这黄河之水真就如武青阳诗中所写一样,从天上来。

  李淳风的推测很准,

  但不是预言,太史局本就是观天象看星星,既研究天文历法,同样也还研究天气,甚至研究气运。

  天气预报并不是什么很玄的东西,

  大旱、大水、大蝗甚至大疫等,往往都是能够提前观测出来的,李淳风计算推测出黄河下游十二州会发大水,是算出来的。

  好在皇帝李世民是那种心系民生,也很务实的皇帝,第一时间就着手部署防洪救灾。

  皇帝还下皇后在九成宫,亲自赶到洛阳坐镇,统筹指挥。

  李世民在洛阳下旨,必须全力抗灾,务必不能让黄河大决堤,更不能让黄河改道。

  一旦黄河大决口改道,那么半个河南甚至淮南都将成为黄泛区,后果无法估量。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最早记录是在春秋中期,汉书记载,定王五年河徙,黄河在滑、濮一带决堤决而向北,然后横穿整个华北平原,从海河的支流卫河北上,经沧州一带,从天津静海区入渤海。

  这次改道后黄河稳定了四五百年,到了西汉初年,才又开始泛滥。

  在新莽时黄河又魏郡改道,在河南山东漫流数十年,这也是王莽新朝覆没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秀收拾好旧山河,重建汉王朝,东汉稳定后开始治河,采用束水疏通之法,使黄河固定在一条河道上,这条黄河延续了六七百年,

  直到如今。

  到如今大唐之时,黄河又开始变的不安分,关键原因还是一直没能解决泥沙的问题,几百年后,下游又成地上悬河,一遇雨季连日暴雨,地上悬河便容易泛滥成灾。

  现在朝廷最怕的还是黄河大决堤改道,不管向北还是向南,其黄泛危害都是难以承受的。

  不惜一切代价,要保堤,哪怕是万不得已,要放点水,也得保证在可控范围,决不能有大决堤,更不能让黄河改道。

  皇帝坐镇洛阳,

  李靖在濮州,杨恭仁在魏州,秦琼在齐州,

  三位巡使,每人还配了两位副使,分巡他州。

  现在三正使,六副使,都扑在黄河下游十三州之地,他们手握皇帝给的尚方斩马剑,不管是都督还是刺史,连同地方上的统军府、镇戍兵、州县团结,此时都要听从他们的调动,一切以抗水救灾为首要。

  抗水第一条,把十三州仓中粮食,第一时间转运到高处,有山的往山上转,没山的立马转运到附近州去,或是装船去到洛阳郑州,或是运到齐州等地。

  卫州的黎阳山,滑州的瓦岗山,东阿的鱼山、郓州的梁山等,

  虽说平原一马平川,但是也还是有些山的,虽不高,但都还挺有名。

  比如黎阳山,也叫大伾山、黎山,山势巍峨,秀丽幽静,商周时就有名,汉代在黎山脚下,黄河之滨置黎阳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因称黎阳,

  隋朝时,在黎阳建大粮仓,李密派李绩率兵攻下黎阳仓,夺得存粮,开仓放粮招兵二十万,且赈济周边百姓。

  黎阳仓就建在黎山南麓,到现在大唐依然沿用,为国家官仓。

  黎阳收,九州固。

  黎阳仓西濒永济渠,东临黄河,水运极为便利。从隋朝开始,河北收来的田租赋米,便先集中于此,然后再由永济渠或黄河运往洛阳、长安。用兵东北时,由江淮运来的军粮,也先储藏在这里,然后由此运往东北,是河北地区唯一重要粮仓。

  在隋朝,隋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这次面临大洪水,朝廷要抗灾救民,关键之处就在于粮。

  黎阳仓和兴洛仓、回洛仓都是此次赈灾关系。

  兴洛仓在洛阳巩县,回洛仓在洛阳城郊。

  好在这次有李淳风提前预警,朝廷多了些时间准备,还能把十三州地方上仓中粮食运出保全,甚至提前发布预警,让百姓可以提前撤离疏散。

  官仓粮食、义仓粮食、社仓粮食、百姓手中粮食、商人手中粮食,第一时间想办法运走保全,

  老弱妇孺也第一批动员撤离,往高处安置,往后方安置,

  青壮们则征召起来,抢修加固黄河大堤、转运粮食,

  这是一场争抢时间的战役,

首节 上一节 773/11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