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718节

  贺兰楚石便得意的说起从魏王府那知道的消息,武怀玉要不了几天,便要滚回岭南,继续做他的岭南观察黜置使。

  “武怀玉真罢相了?”

  “真的,”

  侯君集端起酒碗,大口的饮下美酒,一饮而尽,“痛快!”

  他到现在都忘不掉这两年的遭遇,

  被赶出长安,灰溜溜的去西域赴任,结果半道又贬去岭南,到了广州这都督府司马没当多久,又被武怀玉赶去邕州任都督,他想好好拼搏一把,结果武怀玉又带兵到邕州,直接当众缴了他的印信革了他的官职,

  这还不算,姓武的那王八蛋,甚至不留半点情面,把他枷锁加身,押回长安。

  他被一撸到底,成为庶民。

  甚至还被罚没了不少田地钱帛。

  心里憋的这股怨气啊,

  今天终于能够舒展一些了。

  高兴的侯君集也不在意自己刚才连发六十箭,结果无一中靶这事了。

  高兴,那就痛快喝酒,一坛美酒侯君集和女婿喝完,喝的酩酊大醉,

  等侯君集醒来,已经是次日上午了。

  搓了搓脸,侯君集正想把那美貌的婢女拉来爽一把,结果管事来报。

  “有要事禀报。”

  侯君集心情好,也没动怒,放过了那个吓的瑟瑟发抖的小婢,更衣来到前院厅堂。

  “阿郎,有几个重要消息。”

  “武怀玉被罢相之事公布了?”

  管家小声道,“武怀玉不是被罢相,是他自己辞相。”

  “那还不是一样?”

  “阿郎,有些不一样,皇帝虽接受了武怀玉的辞呈,但是武怀玉晋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太子太保,仍领岭南道观察处黜大使,但又加了岭南经略使和都团练使衔和安东都护,”

  侯君集笑容凝固,

  这边辞相,那边皇帝给他晋阶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可是散官最高一阶,太子太保也是从一品的职官。

  而他岭南观察黜陟使后面又加经略使又加都团练使,甚至还加了安东都护,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差遣,代表着一项项实权,这意味着武怀玉就算留在岭南,但确实是岭南文武军政一肩挑了。

  跟想象中罢相不一样啊。

  “阿郎,还有,武士彟白麻宣相了,以民部尚书加参预政事衔入政事堂为相。”

  侯君集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

  这什么意思。

  武怀玉辞相,然后武士彟却进政事堂,

  这么说起来,武家不仅一点没失势,反而更得势了?

  就没有人管管嘛。

  政事堂是为他武家专设的?哪有辞一个,马上又拜一个的。

  侯君集呼赤呼赤的喘着粗气,双目通红。

  “阿郎,还有个消息,魏王不再兼扬州大都督、青州都督,以及北宁等五都督,仅留鄜州大都督和左武侯大将军职。”

  “另外,中书侍郎岑文本说魏王府所得物料赏赐,超过东宫,不合礼制。圣人下旨,以后拔给东宫的物料仍合增加到每年五万段,而给魏王府的物料赏赐等减至三万段。”

  “阿郎,原来东宫每年物料赏赐等四万段,折一万一千贯,而魏王府的赏赐等折一万六千贯。现在东宫一年涨了约两千七百十贯,而魏王府则减了七千七百五十贯,只剩下八千二百五十贯,

  魏王支别、封及廪物,相当于直接腰斩一半啊。”

  “还有传言,圣人打算把魏王分封到岭南的左溪上游的蛮荒獠子部地建国,”

  一个接一个消息,却还没完。

  “阿郎,还有个消息,武怀玉殿上举荐阿郎检校静州司马,随同李子和前往静州征讨叛乱山羌。”

  “武老二欺人太甚,安敢如此!”侯君集破口大骂,一拳将面前几案砸成两半。

  侯君集红了眼,

  脸黑紫无比,静州司马,还检校,还给李子和做手下,他娘的老子堂堂玄武门第一功臣,天子儿时伙伴,皇帝正宗嫡系心腹,

  敢这般辱我。

  (本章完)

第804章 臣怀玉曰

  2023-12-28

  天不亮,皇太子承乾便早早从武德殿醒来,简单洗漱过后,便去了立政殿小厨房,

  宫人早生好了炉子,

  承乾按师父医嘱煎药,

  又在另一个灶头,开始给母亲做早餐。

  记着师父说的要吃的清淡些,所以今天仍是煮的小米粥,然后水煮鸡蛋、蒸玉米,一碗热羊奶。

  十四岁的少年做这些很认真很用心,

  等煎好两砂锅药兑好,取了一份,装上早点,

  青茫的天空还残留几点稀星,

  皇后对儿子做的早餐赞不绝口,“这小米粥煮的很好,很浓稠,煮出一层米油了,软糯香甜呢。”

  承乾在旁边看母后吃的高兴,也是十分开心,“慢点吃,小心烫,儿在粥里放了一点点老冰糖,还放了点红枣莲子,明日给娘煮银耳粥,”

  “好。”长孙皇后满眼欣慰,眼角都湿润了。

  皇后吃完幸福早餐,娘俩在院里迎着朝阳散了会步,晒了小片刻太阳,然后在凉亭里坐着。

  皇后闭目养神,

  承乾在一旁拿出一个册页看起来,读的很认真。

  “看什么书这么入迷?”

  不知过了多久,沉浸中的承乾被母亲的声音唤醒。

  “老师的书。”

  “诗集吗?”

  “不是,是关于历史的,”

  皇后知道武怀玉还挂着一个兼修国史的衔,朝廷现在官修的好多本史书,武怀玉也都是编撰者,

  “娘看看,”

  打了个盹的皇后这会精神不错,接过儿子递来的册子,发现不是印刷的,而是武怀玉的字迹,用的还是瘦金体,满篇字体非常优美有神韵。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怀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

  ·······”

  跟长孙皇后以前看的史记、汉书等史书不同,这篇写史的册子很新奇不同,她能看出这似是编年体记史,但又不一样。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是最早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清晰的印象,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做为历史的借鉴。

  武怀玉给承乾的这册了,不仅把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

  “这书是你老师新作吗?”

  “嗯,老师新写的,”

  “叫什么名?”

  唐以前,私人编史其实很普遍,那些士族门阀里,就有不少是擅长经史的,有的家族代代传承,比如说李百药父子,就一起编了北齐书。

  当今朝中,姚思廉也私修了《梁》《陈》二史,李延寿《南史》《北史》等。

  武怀玉私修一本史书,一点都不会让人奇怪,毕竟他的才名在那,可是丝毫不比李百药、姚思廉他们差。

  “老师取名通鉴。”

  “通鉴?”

  “老师说写这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正道,要为儿臣总结历史得失成败,帮儿臣更好的学习历史,以便将来继承大唐社稷,统治江山。”

  皇后听的惊讶,细细读这小册子,

  越读越惊讶,这通鉴确实跟以往读的那些史书不同,不仅仅是按编年体记录史实,在编写总结政治管理经验,重视礼制和民生,还分析用人和用权,讲究权变和平衡,

  特别是臣怀玉曰的史评内容,这个臣怀玉曰跟史记中太史公曰倒是相似,只是武怀玉表达的更直接,跟左传中君子曰其实也是一样的。

  臣怀玉曰的史评有很多,这细读起来,就相当于是武怀玉给太子承乾编的一份历史教科书,既以编年体记录历史,而且后面还有怀玉的史评,

  这个史评还不是一般的史评,而是借史实评论,传授太子治国之道,这就是所谓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正道,是帮承乾总结历史得失成败,教他怎么更好的统治。

  说他是屠龙术可能不太妥当,但要说是治国术绝对没问题。

  长孙皇后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子,也通经史,那小册子内容不算多,也就是一讲的内容,

  但这切入点却很奇特,从周威烈王开始写,而且还是他在位二十三年时,不上不下。

  这一年,距离周朝开国都约六百年了,距离周亡国也还有近二百年。

  这个开头看似莫名其妙。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长孙皇后指着这开篇问承乾,“大郎知晓这句话是何意吗?”

  “应当是一种纪年法,儿臣不清楚,母后知道吗?”

  这时一个声音从旁边响起,“这是太岁纪年法,开始于戊寅年,结止于壬子年,一共35年。”

  皇帝早朝回来看皇后,恰好听到她们母子俩的话,便笑着道。

  “你们在聊什么呢,居然还聊到太岁纪年法,这个纪年法可是少用了,汉朝时就很多儒士都不懂了。”

  太岁纪年,也叫岁星纪年法,是中国古代非常古老的一种纪年法了,比天干地支纪年更加古老,

  在古代,木星也叫岁星,古人认为岁星每十二年绕周天一圈,古人就把岁星绕周天一圈也分为十二部分,叫做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等,那个时候的纪年,只需要说“岁在XX”便知道是在哪一年了,春秋战国时古籍里经常可见这种纪年方法,这就是岁星纪年法。

  后来又从岁星纪年法升级到太岁纪年法,

  但到汉代时,其实就不怎么用了,因为偏差较大,累计八十六年时,就会多走一个次,称为超辰,所以后来最终被抛弃,改为天干地支纪年法。

首节 上一节 718/11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