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39节

  突地稽内附三十年,其部落八部,人口并没啥增长,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中原大小几十战,损失不少,尤其是当初被瓦岗拦截损失最大。

  “你既然跟突地稽这么熟了,应当知道他这么急着见我,有什么要求吧?”

  “我昨天跟突地稽见面,他说起往事,言语中很是思乡心切,说年纪大了,想回扶余。”

  怀玉呵呵一笑。

  突地稽老了是真,但说他想回扶余那不可能的,因为扶余那是高句丽在辽东边防的重要大城,怎么可能让他们回去,除非他们是愿意去归附高句丽人。

  自大唐开国之初,对于隋朝大敌高句丽,就一直采取的安抚政策,而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虽然扛住了隋朝数次进攻,但自己也是元气大伤。

  他们对大唐表露的善意,是立马接受册封,遣使朝贡,确立了宗藩关系,一改以前对隋朝那桀骜不驯的态度。

  武德年间,那是年年朝贡,十分恭顺。

  两国基本上以辽河为界,互不侵犯。

  不过在武德七年,大唐对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都册封其国王为郡王、都督等官爵后,发生了点微妙变化。

  高句丽开始阻塞百济和新罗往大唐朝贡的道路,并开始对他们发动进攻。新罗百济向大唐求援,朝廷派使调和,这引的高句丽对大唐插手的不满,他们早把半岛视做自己的后院,近年双方关系有所降温。

  但基本上还能保持边境的安稳。

  突地稽这时与其说是想落叶归根,率部回扶余,倒不如他是想试探下朝廷的态度,他是想回辽西。

  此时的辽西,朝廷设立了营州。

  隋朝时,突地稽曾是辽西郡太守,不过这个辽西郡其实不大,并不是整个辽西地区。

  杨广曾经在辽西地区先后设立了柳城郡、燕郡和辽东郡,后来还在燕郡下设辽西郡,就是安置突地稽部的。

  大概位置就是在锦州东面的凌海一带,当时燕郡治所在义县,锦州是泸河镇,柳城郡治就是在朝阳。

  后来大唐把燕郡改成燕州,燕郡、辽西合并,授突地稽为总管,但后来又把他们迁入关中安置到了幽州昌平一带。

  昌平这里的燕州,空间有限,突地稽想回到辽河西、白狼水东岸一带,自然是看中这里安稳多年,这块地方更大,更有利于他们部族发展。

  在桃山这里,说实话,处处受到监管,地盘也有限,很难有什么长远发展,甚至继续呆下去,他们这些粟末水部族,可能就要完全被同化了。

  很有可能,哪天朝廷直接就取消燕州,将他们并入幽州,他们也被朝廷编户齐民,

  武德九年李渊已经授王铣为燕州刺史接替突地稽,让突地稽致仕,并没有让他们世袭之意,只是后来王铣参与李瑷谋反被杀,李世民再授突地稽为燕州刺史。

  这种结果并不是突地稽他们想要的,他们更想要的是部落自治,甚至是能有一块真正自己的地盘。

  “我大唐这些年没空理会高句丽,他们休养生息了十余年,现在又有些蠢蠢欲动,不仅对新罗百济大动干戈,而且在辽河东岸,也是在不断修筑山城、堡垒并驻兵屯田,

  蓍国公为我大唐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忠心耿耿,如今年迈,更应当在燕州安享晚年,此时要是带着部众东迁,别说他们去不了扶余,就算回辽西郡故地,只怕也不会有安稳日子。”

  卫孝节直言,“少保何不直接把这些跟突地稽明言?”

  武怀玉心说我当然会跟他明言,但他还在摸突地稽的老底,当年内附的粟末水八部几千户,如今还有多少人口?

  兵马多少,披甲者有多少?

  这些都是要先摸清楚的,哪怕皇帝有旨要加封赐姓,但武怀玉既然是幽州都督,就得先把这些都弄清楚。

  本来还想再晾一晾,可既然突地稽都追到这来了,卫孝节又帮忙说话,也不好再晾。

  “今晚我备下酒宴,款待蓍国公。”

  “人就在关里,不如直接请上来聊聊,用不着那么客气。”卫孝节笑道。

  “好吧,那有劳卫长史。”

  等卫孝节下去,武胖子问,“卫长史是不是收了突地稽的钱财?”

  苏烈笑笑,“据我所知,当年卫孝节父亲曾纳过突地稽和瞒咄兄弟俩的一母同胞的亲妹子做妾,卫孝节还得喊突地稽一声阿舅呢。”

  怀玉问苏烈,“你觉得突地稽这人如何?”

  苏烈是河北人,对突地稽也不算陌生,听过不少他的传闻,甚至当年窦建德称霸河北的时候,几次攻打罗艺的幽州,都没打下来,罗艺的守军里,就有突地稽和他的靺鞨军。

  “突地稽很勇猛,唯好酒,这人没什么花花肠子,很重义守诺,从不干背后捅刀子的事,口碑不错。”

  能让昔日的对手都称赞的人,看来确实应当不错。

  没一会,卫孝节领着个比他还年轻几岁的高大男子进来。

  “燕州刺史突地稽拜见武少保!”

  男子见面顿首。

  突地稽大约五十几岁了,辫发垂后,缀野猪牙,插野鸡羽毛在头顶装饰,发辫尾还系着珍珠宝石。

  乍一看,还以为野猪皮满洲。

  不过靺鞨部族,在商周时称为肃慎,战国时称挹娄,本就是满洲先祖。

  此时的靺鞨有七大部族,分布在白山黑水之间,粟末靺鞨是七部之一,紧邻高句丽而居,居住在粟末水流域(松花江),不少粟末靺鞨都被高句丽征服,当年突地稽他们部落就是不服高句丽的,打不过就西迁内附中原。

  虽说内附中原三十余年,可突地稽的装束,倒还是保留了不少传统。

  突地稽后面还跟了一个八九岁的少年。

  上来就是直接跪地,“咄瞒拜见大人!”

  武怀玉都给这个脑后拖了条发辫的少年给弄愣了下,唐代可不称官员为大人,大人一般是指父亲之意。

  他本以为这靺鞨少年是不懂,结果突地稽在一边说,“这是某老来所得幼子,还算懂事,少保若不嫌弃,便收他做个义儿,让他以后鞍前马后随侍。”

  真是要认爹。

  瞒咄在地上磕了几个头,喊了声耶,“耶别看我年轻,但我能一箭射中天上飞旋的大雕,也能一口气骑马跑百里不停歇。”

  这小子个头不高,倒挺会吹牛。

  那边突地稽送上一张礼单。

  “黄金百两,奴仆百人、良马百匹、牛百头,羊百口。”

  武怀玉都被他的出手给惊住了。

  “少保莫嫌弃。”突地稽倒好像还觉得出手礼太轻了。

  卫孝节这时在旁边道,“这是族长的一点心意,武少保笑纳便是,你不用不好意思,族长可是财力雄厚,牛羊数谷、僮仆数千。”

  牛羊按山谷来计算,奴仆好几千,这确实不是一般的财力雄厚了。

  武怀玉却并不贪这点钱财,虽然是不小一笔,最后推辞了几番,少年瞒咄对父亲提议,不如把这些献给幽州都督府。

  “那我再添粮千石、绢千匹。”突地稽很豪气。

  这回武怀玉倒没客气的笑纳了,入的是公库又不是他私人口袋。

  那小子倒是让武怀玉有点喜欢了。

  “请燕州刺史、蓍国公突地稽迎接圣旨!”

  气氛不错,武怀玉便也干脆请出圣旨宣读,加封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国姓李,以后就叫李突地稽,并赐金腰带一条。

  突地稽带着儿子跪伏地上,恭敬接旨,口称万岁。

  接过旨意,突地稽满面涨红十分激动,他让武怀玉给儿子取个汉名。

  “请武少保给他赐个大名。”

  武怀玉本来并没想认这义儿,可突地稽父子却是十分热情,最后看在他们刚捐献给幽州都督府的那一份大礼的份上,武怀玉最后还是认下了,这小子也确实挺机灵。

  “便给你取名谨行,表字克用。”

  谨行,谨言慎行,

  克用,克制行动。

  突地稽爷俩都很高兴,突地稽让李谨行以后就跟随在武怀玉身边侍候了,这是他最小的儿子,排行第十三,对这幼子他还是很喜欢的,来拜见武怀玉也只带了这小儿子在身边,还特意让他拜在武怀玉门下做义子。

  武怀玉倒也没太在意身边又添一胡儿。

  (本章完)

第502章 剪辫易服归大唐

  2023-08-05

  金秋十月。

  燕州。

  突地稽父子带着武怀玉一行来到,这里牛羊遍野,一派祥和。这些曾经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粟末水靺鞨人,以捕鱼打猎和逐水草放牧为主,因不服高句丽人而西迁内附中原。

  如今生活的桃谷山一带,在潮白河以西,

  燕州的治所辽西县城,便是在怀河汇入潮白河处。

  这块地方很不错,北边不远是山区,这里是平原,宜耕宜牧。

  李克用如今成为武怀玉义子,贴身随侍,对武怀玉很热情的介绍着自己家。

  这里犹如是他们的封国,靺鞨部落基本上还保持着旧俗,不过除了靺鞨人这里也还有大量的汉人、奚人甚至契丹人等,那些胡人都是早年内附,或者是部落战争里的失败者内迁的。

  而汉人则多是早年战争中的流民、饥民,如今许多是靺鞨人的佃户,甚至是部曲奴隶。

  仅突地稽一人,就拥有僮仆数千,还有许多佃户。

  突地稽一人就有千余顷地,基本上都是汉人佃户在耕种。

  燕州的户籍人口不多,但实际人口很多。

  “有空把你的辫子剪了吧,你也十岁了,现在是总角之年,过几年,十五岁便要束发,圣人赐你家国姓,你们以后就不要再以胡自居,要学习中文礼仪,移风易俗,”

  “请义父现在就帮我剪掉!”

  李克用年纪虽小,但从小在幽州长大,甚至还在幽州进了学,不仅汉话说的好,想法也是比较汉化的,跟父亲那一辈人不同,甚至跟他的那十几个兄长观念都有很大不同。

  他挺讨厌自己的辫发,幽州城里汉人同学们都是扎起两个角,唯他和一些胡族少年或髡发、或辫发,又或索头,因此没少遭同学们嘲笑。

  所谓的部落传统这些,敌不过中原的文明向往。

  不过突地稽他们当年内附中原,多年来忠心耿耿,依然胡服辫发,倒不全是他们守旧,当年开皇、大业年间中原强盛,许多蛮夷胡族内附,连突厥可汗都一直要求改汉人衣冠,束发戴冠,但被杨广拒绝了。

  突厥大汗都没这易服束发资格,突地稽只能算是个内附小首领,当然也没资格。

  在杨广的角度,可能是觉得他们本是胡人,刚刚内附,或只是臣服,并非真正的华夏子民,得加以区别。

  武怀玉对这少年的痛快倒是有点意外的。

  “你就没有不舍吗?”

  “我在幽州上学,好多同学嘲笑我拖根猪尾巴,”

  汉人少年八九岁十来岁时,称总角少年,皆因把头发分成两半,在头顶各扎一小结,犹如两角。

  只有胡人喜欢留各种奇特发型,比如突厥人习惯索头辫发,契丹人则习惯髡发,他们剃发还不是剃光,男人习惯头顶和后脑勺的都剃光,却留下两鬓,搞的像是人工秃头。

  孩童则普遍是四周剃光,仅留头顶一小块。

  甚至契丹的女人也一样髡发,剃成个头顶光秃,四面留一圈的奇怪发式。

  靺鞨人则喜欢辫发,后脑留个小辫,有的部落还会把其它头发剃掉。

  说来辫发其实是东胡等部落的传统。

首节 上一节 439/11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