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喃喃念诵,他现在是李唐第二代天子,三代,岂不是太子承乾之后?他才三十岁,要是再当三十年天子,传位给承乾时,承乾也才四十岁,承乾起码也还能当二十年天子吧。
那就是五十年后,那武氏代有天下。
李世民心里默默推算起来。
他宫里没姓武的,承乾才十岁,还没娶妻更没纳妾,肯定也没姓武的。
难道说将来承乾会娶个姓武的,然后被夺位,跟吕后一样,但吕后也没称帝打算,仍是立刘氏为帝啊。
越想越不太对劲。
“你确定是三代之后,武代李兴,女主昌,就是姓武的女人夺天下?”
“卦象是如此显示,结合太白金星天象预示的结果,并且臣对照秘记。”
秘记,这是一本很神秘的书,据说是静云观的镇观之宝,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一本书,这本书里有许多卦象推测,有不少预言谶语。
有说是葛洪所著,也有说是天师张道陵所编,但魏晋以来许多大事,都能在这本秘记里对应的上。
甚至李渊建唐代隋、李世民秦王当有天下这些,如今也能在秘记里面对应,虽说这本秘记里的预言,都是模糊的,大致的,宽泛的。
如果是还没发生的事,可能很难解读,但如果是已经发生了,你再对照秘记,就会发现很多都对的上。
李淳风说这次解读,不仅合卦象,也合太白金星天象,甚至还能对上秘记谶语预言。
当然,帝传三代,武代李兴,女主昌,这十一个字,其实就正是秘记上的谶语。
那是原话。
但秘记上面并没写这是会发生在魏朝晋朝还是隋朝唐朝或是什么时候,是李淳风根据天星、卦象,推断出将要发生的事,就应在秘记的这十一字上。
至于更进一步的信息,到底是三代后要出一个女皇帝,还是垂帘听政的太后皇后这些,李淳风也不敢妄言,但他推算更可能是女皇。
李淳风说着还把秘记取出献给皇帝,并翻到了那一页。
那页有一张很神秘难懂的图,然后配的这十一个字。
武怀玉也看了,觉得那图跟这十一个字,可以有许多解读,甚至随便怎么解读都行,这书让他想到了后世有名的推背图。
据说推背图就是一本传说由袁天罡李淳风所写的神秘大作,但后世考证都说流传的推背图,是后世不断修改的伪作,是把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编成这些图和故事,故意留一些隐诲的线索,本质就是在讲过去的故事,而不是真正预言未来。
这玩意跟马经有点像,开奖前你左看右看也看不懂什么,但开奖后,你就能一一对上。
事实上,随便开出什么号码来,用马经的图,都能解读的出。
可现在拿出秘记的是李淳风,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
秘记不秘,因为早在隋朝时就开始流出民间,不少人都知晓,甚至抄录有,皇帝不能怀疑秘记真实性。
但还是那句话,就凭一张模棱两可的图,凭一句没头没尾的话,这东西确实能有许多解读的。
不过帝传三代,武代李兴,这其中武代李兴这四个字,很触动李世民的神经。
武怀玉心里咒骂了李淳风一万遍,当着他面非说武代李兴,这不是当着和尚面骂秃驴吗?
眼看气氛越来越凝重。
武怀玉也只好以退为进,他向皇帝跪伏请辞。
“臣武怀玉出身微末,全仗陛下恩遇,方有如今二十岁而实封六百户,紫袍金符玉带,如今李博士占卦观星对照秘记,得出此预言,臣深感惶恐。
臣深深感激陛下知遇之恩,对陛下满腔忠诚,但眼下臣请辞职避嫌。”
武怀玉的话,让李世民有些感动。
虽然武代李兴四个字那么明显,但皇帝没想到武怀玉头上去,五十年后,武怀玉也七十岁了,不可能还能代唐。
更何况,那秘记也说的明白,是女主昌。
皇帝让李淳风再好好解读,解读的更细致一些。
但李淳风也只能得出这个结论,至于从秘记上这句推测出更详细准确的信息,他暂时也还无能为力。
“还需要更清晰的天象预兆,才能继续推演。”
李世民对此回答很不满意。
恼怒的皇帝决定杀几个人。
李淳风的书童泄露奏报天子的密奏,死罪,斩立决,李淳风的婢女勾结神婆,泄露密奏,斩立决。
袁氏妖妇,斩立决。
长安县令杨纂,无能且不忠,斩立决。
历博士李淳风,泄露密奏,驭下无方,斩。
这个斩字一出,李淳风都愣住了。
本来挺超凡脱俗的,站在殿上一直云淡风轻,很有高人指点江山推演天机气质,谁知皇帝要把他斩了。
他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其实李淳风虽然八年前就投李世民,但从六品官到八品官,可知道他并不得李世民赏识。
“陛下,李博士虽驭下不严,但书僮泄露密奏,也只是他无心之失,罪不当斩,还请陛下宽恕。”
武怀玉虽然很怀疑李淳风这是收了谁的好处,替人出阴招攻击他,但也没证据,而且他觉得李淳风当也不至于。
看见皇帝要杀李淳风,他还是出言相劝。
倒不是觉得李淳风多无辜,而是他觉得这件事,假如真的还有内幕,那李淳风就是关键。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是李淳风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了,那武怀玉可能永远也不知道那有可能存在的暗剑是谁捅的。
李淳风跪伏请罪。
毕竟也还年轻,二十五岁的李淳风,家中还有母亲,还有妻妾儿女,他也不是毫无牵挂的,他可以不是很在乎仕途,但不能不在乎妻儿老小。
武怀玉苦劝。
最后李世民怒气稍消,改将李淳风软禁于太史局,让他继续解读秘记谶语,继续观测太白金星,但不许他回家,还将他夺职,散官本品降为从九品下将仕郎。
“杖四十!”
李淳风被侍卫架了出去。
估计他此刻可能后悔要胡乱观星占卦密奏了,你做你的历博士,教好历学生,协助研究历法编写历书就好了,狗拿耗子,非要去观星占卜推测天机。
“陛下,长安令杨纂虽办案不力,但那案子在他手上确实证据不足,这只是判案失误,并非大罪,如果按朝廷制度追究,这也不是大事,请陛下息怒。”
李世民怒气未消,坚持要处死杨纂。
他拍了拍武怀玉肩膀,“这个事你就不要劝朕了,”
“你刚上任雍州别驾,便能把袁氏妖言惑众一案纠正办好,非常不错,李淳风的那占卦推测,你也别放在心上,朕对你深信不疑,你回去好好任事,雍州较特殊,辛苦你了。”
武怀玉被皇帝一番安慰,走时还被赏赐了一对银瓶。
可第二天上朝,皇帝就下旨。
考虑到雍州牧汉王元昌年幼,雍州事务皆由别驾武怀玉主持,事务繁重,所以皇帝免去武怀玉左领军大将军、崇贤馆主、太子右卫率、刑部侍郎的兼职。
仍以崇贤馆学士任雍州别驾,兼太子洗马。
这旨意当殿宣读,引的不少人暗暗猜测。
皇帝宣布长安令杨纂处死。
御史大夫温彦博站出来坚决反对,中书侍郎颜思古也出列反对,秘书少监令狐德棻也反对,当然吏部尚书杨师道也站出来反对。
这四个站出来反对处死杨纂的大臣,颜思古和令狐德棻其实都是隋朝时就跟杨纂关系极好的好友了,杨师道跟杨纂都是弘农杨氏家族的,虽不是一房,那也是同族,这个时候也没啥好避嫌的,救人要紧。
他们纷纷站出来力保。
不过最终说服皇帝的却还是温彦博,温彦博是御史大夫兼主持中书省事务检校中书侍郎,加参预政事的宰相。
他又管御史台,他据理力争,引用大唐律令制度,反正皇帝没理由因为判错了一个案子就要杀一个正五品大臣。
温彦博甚至还把杨纂归唐后历年的政绩都摆出来,从侍御史到吏部考功员外郎,再到长安县令,每一职任上都表现良好,考核评价都是上等。
最后总结杨纂不仅无罪,反而是有功的,本来按正常,杨纂今年任满,也是要升迁的。
这时宰相魏征、王珪也都站出来支持温彦博。
最后房玄龄杜如晦也觉得杨纂这次只是犯了点小错而已。
李世民沉默许久,最后出人意料的当殿认错。
“既然诸卿都说杨纂无罪,那朕就更改旨意。”
“长安县令杨纂,按原本安排升吏部侍郎,”
这旨意一出,又让大臣们看不懂了,刚才喊打喊杀,现在却连升几级?
长安县令是正五品上,吏部有两位侍郎,都是正四品上,这不连升四级?还有这样的好事?
“雍州录事参军韦思齐,检校长安县令。”
这个任命更惊人,韦思齐原来仅是正七品上的雍州录事参军,这直接升正五品上长安县令?哪怕加了检校二字,但肯定也只是过渡一下就转正的。
这是连升八级?
看来宫中韦贵妃韦昭仪姐妹还真是很得圣眷啊。
相比之下,今天武怀玉被连免去了左领军大将军、刑部侍郎、太子右卫率、崇贤馆主四个兼职,而且都是很重要的兼职。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怎么突然间这么大变动,有些官员一头雾水,总感觉错过了什么大瓜。
武怀玉站在殿上,很平静。
出现了那句谶语后,他只是免去了四个兼职,仍还保留雍州别驾、太子洗马和刑宪司郎中这三个职务,已经挺不错了。
人家李淳风现在还仅保留了一个将仕郎的从九品下的散阶,软禁在太史局里摆算筹扔龟壳望星星的推算星象占卦呢。
就当他以为今天的朝会要结束了时,张阿难把一道旨意交给了当值通事舍人。
武昌郡公、左武卫将军、驻守玄武门长上的李君羡,调任华州刺史,改封广平郡公,其封邑也由武安县,改至邯郸县。
左武卫将军改华州刺史,要说来,这应当是升迁了。
毕竟华州上任刺史是柴绍,华州可是守着京师东大门,潼关就在华州。
不过武怀玉听了后心头一震。
他记得李君羡外号五娘子,这位是秦琼的老哥们,河北洺州武安人,也是将门之子,他爹隋朝时官至泗州刺史。
在隋末的时候,李君羡跟秦琼一样,本为隋将,后来上了瓦岗,再后来李密败亡后,跟秦琼他们一起归属王世充麾下,但后来不屑王世充为人,与秦琼程咬金他们一起阵前弃王世充投唐。
归唐后也一直在李世民麾下,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突厥兵临渭水时,还做为尉迟恭副将,在渭北突袭破敌。
官职也一路升到左武卫将军,爵位由武连县子到武连县公,再不久前又晋为虚封两千户食邑的武昌郡公。
也是一位军功新贵。
别人以为李君羡这是又升了。
只有武怀玉清楚,估计李世民现在已经疑神疑鬼,李君羡这是恰好都赶上了,左武卫将军、武昌郡公、老家武安,封邑也是武安,然后现在还是驻守玄武门,
偏偏外号五娘子。
李世民正想不通武代李兴女主昌,这武氏女主到底是谁呢,你李君羡外号五娘子,这不哪哪都对上了?
虽然未必就是李君羡,毕竟李君羡年纪比李世民还大,五十年后估计早没了,但既然有了怀疑猜忌,皇帝肯定不放心再留他在长安,尤其是驻守玄武门这要紧要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