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162节

  “辣椒面,辣椒晒干放在灶火灰里烤一下,拍干净碾成粗碎,香辣的很。”

  胡椒花椒李世民知道,辣椒还是头次见。

  “跟土豆玉米番薯一样都是你师傅收集的番菜种子?”

  “嗯,据说是从海商手里得来的,那海商说这辣椒和玉米等,原产之地都在东荒,在东海尽头彼岸,相距我们数万里之遥······”

  李世民对这个东荒很感兴趣,可惜武怀玉并不多透露,只说自己也不清楚。

  许洛仁先替皇帝试吃小土豆。

  看着十分诱人,可当他将一个小土豆放入嘴里,刚嚼了几口,脸色就变的凝重起来。

  甚至最后脸腾腾的变红,最后还变紫胀。

  “水!”

  周绍范见状,立马问武怀玉,“武将军,这是怎么回事?”

  “辣椒有辣啊。”

  初次吃辣椒的许洛仁有点难受,唐人的辣,一般也就是指姜蒜这些辣,你看唐人怎么说的,葱辣口,蒜辣心,韭菜辣断脖子筋。

  他们连韭菜都觉得能辣断脖子筋,说葱和蒜辣口辣心,可知道他们是吃不了什么辣的,茱萸、扶留藤这些更只是在做些炖肉的时候放点调味。

  如武怀玉这般直接撒上大把辣椒面,对许洛仁这从没吃过辣的人来说,太过冲击。

  他感觉自己脖子筋都要辣断了,甚至怀疑自己中毒了。

  武怀玉面对他那质疑的眼神,直接牙签扎起一个放入嘴里。

  嗯,就是那个味。

  熟悉的味道。

  可惜忘记放点香菜了,要是有折耳根拌点在里面,也非常棒啊。

  一口一个。

  这小小个的土豆,最适合香煎了,外面香脆,里面粉糯,那些调料让味觉丰富无比。

  一口气炫了五六个,武怀玉一点事也没有,倒是一脸陶醉的样子。

  李世民见状也不再犹豫,拿起牙签也扎起一个放嘴里。

  结果,他的反应比许洛仁好不到哪去,辣的直吸溜。

  “这个辣椒面,还真辣啊。”

  “陛下,这个一点不辣啊,只能算是微辣吧,真正辣的辣椒可比这辣多了。”

  李世民吸溜吸溜,慢慢的居然也回味过来,这辣过之后,居然感觉挺畅快的,虽然口舌发麻,辣的满头出汗,但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陛下,喝杯酪浆,”

  “刚才忘记放点蒜蓉姜末和香菜了,要不味道更好。”

  许洛仁大口的喝着酪浆,却是已经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居然还有人会把这种东西当成调味香料?图啥?”

  “酸甜苦辣,不都是滋味嘛。”怀玉笑笑,倒是很享受这久违的味道,或者说是享受这种痛觉。

  李世民很勇敢,能够勇于尝试新鲜事务,坚持吃了三个小土豆,最后喝了两大杯酪浆。

  武士棱带着司农寺的一众官员过来,这位或许是因为怀玉之前献了土豆玉米红薯几样祥瑞,刚好司农卿出缺,武士棱这少卿就升上去了。

  相比起辣椒面香煎小土豆,玉米面鹅油蒸饼就更受众人喜欢。

  一边吃着玉米面鹅油蒸饼,一边讨论着武家这些新奇的胡蕃粮蔬,司农寺主管农业,对这块还算是比较专业的,他们向武怀玉提的问题,也很专业。

  武怀玉的这些新粮蔬里,对朝廷来说真正最有价值的还是玉米、土豆和红薯这三样,可以充做主粮。

  其中玉米虽产量不算高,但主粮性好,也更好储藏,与高粱谷子糜子黍有一定相似性。

  “臣以为,玉米土豆红薯可以帮助在边疆或是内地山区拓荒,”武士棱地主出身,连长安的宅子都能打造成农家乐庄园,是个真正懂庄稼农业的。

  在中原平原地带,尤其是水浇地,这些新作物没太大优势,有成熟的灌溉体系和平原良田,种麦稻更有优势,但在边地,或是内地山区,那些地方地广人稀,水利设施落后。

  种麦种稻就面临缺水干旱的问题,而种谷子糜子高粱这些,其实也是产量偏低,但现在玉米跟土豆红薯搭配起来种,既不需要肥沃良田,也不需要良好灌溉设施的水浇地,广种薄收也还是能有不错的收成的。

  要是搭配着养点猪羊鸡鸭,无疑能让大家在条件更艰苦贫瘠的山区安家落户下来。

  “土豆红薯做主粮是差了点,但比起一般的瓜菜强的多,里面含淀粉,也是能充主粮的。”

  李世民问起这些作物的产量情况。

  “陛下,以关中种麦粟为例,平原水浇地种麦产量更高,最好的水浇地亩产能达到三石,而在山区缺少干旱,或是塬上、坡上,只能种耐旱的谷子糜子等,亩产则一石都不到,亩产约只有七八十斤。

  在平原水浇地,麦子产量高,但在缺水塬上、山区,粟谷和高粱的产量反而比麦子高,平均亩产一石左右。”

  武士棱这位司农卿也拿出他们司农寺所属的几块地的数据来,“陛下,去年司农寺种的几块地,小麦平均亩产146斤,大麦152斤,高粱204斤,大豆177斤,谷子223斤。”

  同样的地,产量最高的是粟谷,然后是高粱,再是大豆,小麦反而是产量最低的,不过同样的粮食,如今小麦和小米是食用最多的。

  高粱这玩意虽产量高,但不太适合直接吃,除非是灾荒时,否则一般要么酿酒,要么喂牲口做饲料的。

  “玉米、土豆、红薯呢,亩产能达到多少,就正常情况下种?”

  同样的地,水肥不同,产量肯定也不同的,大田种植肯定跟试验种植不同。

  “陛下,臣以今年收的这玉米预计,大田里亩产当起码有一百八十斤一亩,一亩当比小麦能多收三四十斤,但比高粱和谷子可能要少三四十斤。

  而种红薯,一亩则当能产一千五百斤左右,不过红薯水份大,要是晒干就没多少了,如果加工成红薯粉,一千斤大约能出二百斤粉,一千五百斤则能出三百斤粉左右。”

  “土豆的亩产要比红薯的低,大约亩产千斤左右。”

  怀玉说的这些是麦地谷地的种植产量,要是放到干旱缺水的塬上、山区,产量肯定也相应的会降低。

  可哪怕山里、旱地只有三分之一产量,那岂不也能亩产百斤红薯粉?

  “一亩红薯能产一千五百斤,出红薯粉三百斤?”李世民对这个产量很惊讶,那不是相当于两倍于麦子,比谷子都能多出七八十斤来一亩。

  大唐的粮食亩产都不高,一是水利设施不足,其次就是缺肥,甚至缺牛少马耕地不深。

  要是放后世,水稻亩产千斤稀松平常的事,一些高产稻田甚至能亩产近两千斤杂交稻,就算是麦子,亩产六七百斤,甚至八九百斤也都很正常。

  红薯、土豆,亩产更能达到五六千斤。

  但在大唐不行,最好的水浇良田,精耕细作,还要补足肥,产量也很难超过三石一亩的单季。

  三石一亩基本上成了天花顶,绝大多数是亩产一石左右。

  甚至这田还得经常是轮作、休耕。

  缺肥,地力不足,且灌溉不足。

  许多大唐自耕农,一家人要种上百亩地,这放在后世,没机械是不敢想象的,但放这时代,不多种点,收成根本不够维持生活,广种薄收,粗耕粗种。

  长安诸衙门里,太仆寺权力不算大,但官吏们活的很滋润,最关键就是太仆寺养有很多马,他们有很多马粪,每年这些马粪卖出去,都是一大笔收益,靠着这马粪的福利,太仆寺就过的比别的衙门滋润。

  唐人也不是不懂的用肥,只是这年代,肥太少,根本不够。

  “武家这院里温室,伱们司农寺派官吏等过来守着,好好帮武怀玉照顾伺弄,也好好记录、学习种植之法。”李世民当场做出指示。

  “还有朕的御苑温室,还有你们司农寺的园圃,也都赶紧种上这些玉米土豆红薯,好好培育种子,也多教导一些农夫把头,等明春,要种上更多。”

  李世民都幻想起以后大唐的贫苦百姓,都能天天有红薯土豆玉米饼子窝头吃,再不用挨饿的盛世景象了。

  “到时天下温饱,不再饥荒,斗米二三钱,也是有可能的!”李世民兴奋的挥舞着手臂,让天下人都温饱,那不就是太平盛世吗?

  “武士棱、武怀玉,你们带人在朕的丽正殿院里也建一个小温室,种上这些玉米土豆红薯,还有那些什么西红杮豆角这些,朕想以后空闲之时,也能伺弄伺弄这些宝贝!”

  转眼上架一个月了,也更新了一百多章。每天都会看大家的评论,认真的思考如何能够写出更好的内容来,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本章完)

第206章 衣锦还乡

  2023-04-08

  李世民走时又打包了玉米饼子和香煎小土豆,不过坚决没让怀玉放辣椒面,微辣也不行。

  不仅打包了几份小吃,还让司农寺把怀玉已经收获的土豆、玉米、红薯几乎全拉走了,好在皇帝也不白拿,一斤土豆红薯换一石麦子,一斤玉米换一石大米。

  这买卖怀玉非常满意,家里几百斤的粗粮换来几百石的米麦。

  “想不到这些不起眼的庄稼这么金贵呢。”老武看着太仓送来的那些成堆的粮食,不由的感叹万分。

  武柳氏更是直接道,“明春,咱家的地应当都种上这些,可现在都让拉走了,咱明春自己种什么?”

  “娘放心吧,温室里不也还长着么,这红薯栽种可方便了,到时直接割藤栽种就行,土豆种起来也方便,一个土豆可以切成好多块种块栽种,我那还有些土豆种子呢,也可以育秧栽培······”

  武柳氏宣布,以后不能再拿玉米土豆红薯来吃了,全得留着做种,一个玉米也才脱二三两粒,磨成面做不了几张饼,但拿来做种,却能育出五六百颗秧苗,十根玉米做种,可就能种上一亩地玉米了,

  老太太这算数的水平还不错,现在吃根玉米那就吃掉一分地的种了。

  虽然怀玉说用不着这么急,可老太太却认为手里头剩下的这点都要留做种,一斤换一石这买卖太划算了,哪怕怀玉说这也就是一锤子买卖,现在司农寺拿去那么多种,以后也不需要再找武家换。

  可老太太仍认为,朝廷都能下这么大本钱换,那这东西就是宝,别的地主百姓就不想要?

  到时自家种出来可以卖给别人做种。

  老武看着家里成堆的粮食,十分满足。

  他跟怀义也先后去领取了俸米、职田地租,虽也都各几十石,但现在武家家里前前后后获得许多粮食,堆了也有一千多石了。

  “可惜现在粮价跌的厉害,要是放半月前,这斗米千钱,这都值万贯了。”

  “娘,斗米千钱那是黑市里偷偷少量卖,谁真要拿出一千石粮来卖,保准就直接被雍州衙门捉了,粮食没收,人还得流放边疆,甚至砍头呢。”

  如今粮食回落,又到了夏天时价格,绢价都有所回落,如今虽还是斗米匹绢,但一匹绢如今只有二百钱左右。

  粮价的回落确实厉害,但这才是正常的。

  先前是战争等各种影响,而现在刚秋收,突厥又退兵了,加上朝廷的全力运粮入关,开仓平市,粮绢回落。

  怀玉估计等年后,应当还会有一波粮价的上涨,但应当不会涨太多,以后几年如历史一样没什么大意外出现,则粮食价格还会一直继续回落。

  斗米二三十钱,那才是真正太平年间的正常粮价,而历史上贞观三四年时,甚至跌到斗米二三钱,那时一匹绢甚至能易十石米。

  这其实已经有点不太正常了,虽是粮食连年丰收加上无战乱原因,却也还有朝廷发行新钱后铸币量不足,导致了钱荒,钱贵物贱有关。

  可不管怎么说,以后粮食会一直走低跌落的。

  再不复大业武德这些年,粮食贵如金的局面了。

  “我听说因为粮价跌了,之前不少借出粮食的,现在都说要改成按当初的粮价收钱,而不是借粮还粮了。”

  “那些家伙,真是奸诈,无孔不入,一点利也不放过啊。”老武对此很嫌弃,虽然借粮还钱,这样能多得许多利,可老武却对儿子说,武家借出的粮最好还是让大家还粮,当初约定多少利,就还多少,不要变更。

  “放心吧,这个我懂。”

  如今武家正是处于快速提升的阶段,好名声对于武家来说,比那点钱粮更金贵。

  “这些粮,运一千石回龙桥堡吧,修窑盖院请乡邻们干活也要嚼谷,另外大家要是青黄不接,有需要的也可以来借粮。”老武道。

  “可以,咱家现在一千多石粮呢,剩下的给族学二十石,另外上次族长不是说要再建个族中义仓吗,咱们捐一百石,剩下的就卖给千金堂,那么多伙计每月也要不少,也省的去买了。”

  千金堂属于武怀玉跟胖子合伙的产业,长生堂则是跟樊玄符、张阿难合伙的,另外宝玉堂是怀玉个人的,这些产业,并没入武家公家。

  西市盖娅酒肆里,甚至也还有怀玉投的一笔本钱,也算是个股东。

  老武对于这些,还是相对开明的,怀义、怀玉兄弟俩各自的产业,名下的赐田等,这些都归他们个人所有,收益也归他们所有。

首节 上一节 162/11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