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130节

  “还是叫上巡骑好点,以防万一,把狼崽子全拿下了,大家都有功,但要是跑了一个,到时可就不仅没功还有过了。”

  怀玉这话一出,街铺里的武侯们也都回过神来。

  “明白,马上就去叫骁卫巡骑,我们还可以叫附近的街铺一起来支援。”武侯动作麻利。

  长安城的各城门、坊门、街角,都遍布着武侯铺,大城门街铺有一百人,小城门二十人,坊角街铺大的二十,小的五人。既负责治安警戒,也负责消防。

  几名武侯迅速出动联络,很快一支骁卫巡骑被叫来,相邻的两个街铺的武侯也叫来了。

  在武怀玉这位左千牛备身、押千骑营使面前,几位带队的军官,都很配合的接受他的现场指挥。

  事发突然,涉及到掌心雷这样的军事机密,大家没敢怠慢。

  怀玉带着他们入坊,在坊门口又召来坊正,让他迅速带上当值的坊丁,一起迅速把伊琳娜那宅子的坊街封锁起来。

  “尽量生擒活捉,可如果敢有反抗、逃跑,可就地格杀。”

  怀玉的身份,让众人对他的命令都没有置疑。

  “这些狼崽子居然敢在长安城撒野,真当我们是吃素的。”

  “还是武千牛警觉,一眼就识破了他们伪装。”

  短短时间,迅速聚集起了三十名武侯、二十名巡骑,还有二十名坊丁,骁卫巡骑和街铺武侯,可都是十二府的府兵,全身披挂,端弓持弩,腰悬横刀,还有的则举着盾牌提着长矛。

  巡骑更是直接骑着马入坊,分成两队,占据街面有利位置,负责拦截。

  熟悉坊内情况的坊正带着坊丁走在最前面,全副武装的武侯在后。

  怀玉提着千牛刀,二杆子提横刀在侧。

  他们分散包围过去,动作麻利。

  很快来到了伊琳娜永安渠边的圆顶白房子前,房子外的坊巷里,三三两两的突厥人在外盯着。

  坊正看着这些人,咬牙切齿恨声,“该死的狼崽子,跑到我地盘上来撒野,找死。”他有些愤怒有些急,这么些人在他地盘上闹事,这是他的失职,还没能及时发现,更是严重失职。

  好在这位武千牛及时发现,现在是将功赎罪。

  他和坊丁在远处仔细的打量了一会,很快就把白房子外的那些人筛选了一遍,认出有些是坊内居民,而有些面生的突厥人明显不是坊内人。

  “那几个突厥人也是坊内的?”

  “嗯,我们延康坊靠近西市,坊内胡商胡人居住者不少,那几个突厥人都是坊内住户。”

  “一会一起拿下。”

  坊正惊讶,“他们在坊内居住许久了,有两个都是好些年了。”

  “那也要一起拿下,这个时候恰好出现在这里,只怕未必没有那么巧合,先拿下再说。”

  坊正回过神来,赶紧点头,他刚才又犯了一个错,这位吏员懊恼不已,坊正不是官,但也是管民的吏,做着这坊正,免课役杂瑶不说,还多少有些油水好处的,他可不想失去这差事。

  怀玉做了最后的部署。

  武侯们也是三人一小队,三小队一中队的组成战斗队形。

  巷口,一个鹰钩鼻突厥人戴着顶胡帽坐在那,好像是在休息,这人也是坊正所说的老居民之一,但他不时东张西望的打量,明显让他暴露出来,这就是个放风警戒的。

  许继祖低头装作路人经过,不动声色的靠近他,大鼻子打量了他一眼就继续放风,就在许继祖要走过去的时候,突然出手。

  一把扑倒大鼻子,迅速锁拿。

  大鼻子想要发声,后脑勺挨了一记狠的,眼一翻晕了过去。

  怀玉带人继续摸过去。

  当他们放倒第三人的时候,那人向同伴发出了警告,顿时那些突厥人警觉,开始逃跑。

  “射!”

  一支支弓弩射出,毫不留情。

  几名想要逃窜的突厥人被利箭射中,扎成刺猬,还有人中箭忍痛后还在奔逃,提着盾牌长矛的武侯冲了上去,拦截博斗。

  两名突厥人果断的跳入永安渠,但坊正也是毫不犹豫的带着坊丁就跳了下去。

  外围的骁卫巡骑策马冲来,马蹄声敲打巷道,发出得得的声音,马上巡骑一矛就把想逃出去的几名突厥人刺倒。

  不到片刻功夫,那些突厥人就全都被击败擒拿。

  “死了三个,生擒七个,”

  坊正浑身湿漉,却也带着兴奋,跳入水渠的突厥人也被他们全擒下。

  武侯和巡骑过来询问怀玉接下来怎么办。

  怀玉看着那几个受了伤,还在流血的突厥人。

  “将他们马上分开讯问,既然有人是在这里数年的老住户,那说明这些突厥狼崽子在这里潜伏了很久,抓紧讯问,说不定能够顺藤摸瓜捉到更多潜伏的狼崽子。”

  “坊正,你立即去南边光德坊雍州衙门报案,让他们赶紧派人过来,这次咱们碰到大鱼了。”

  审讯这种事情,本来当有其它衙门负责,但怀玉料定这些突厥人肯定事关潜伏长安的突厥间谍网,趁其还没知晓前,赶紧动手,说不定能够多抓些,若是耽误,可能对方知晓这边人被抓,线索就会断。

  那些突厥人还很硬气。

  可怀玉不怕他们硬气,对这些潜伏的突厥人武侯们可不会客气,他更是让坊正直接带着他们去把那几个本坊内居住的突厥人的住宅。

  那几个突厥人在坊内居住,有的都住了十年以上,他们身份是西市的胡商,在延康坊有妻儿老小。

  怀玉带人迅速把他们宅子包围,然后冲进去见人就抓。

  果然不出所料,在开头那个鹰钩鼻子突厥胡商的家中,就发现了陌生人,还不止一个,他们被突袭,激烈反抗。

  可哪是全副武装的唐军对手,在三个突厥壮汉被射成了刺猬后,其余的几个都被打倒俘虏。

  “搜,把屋里仔细的搜查,还有,将这家人分开审讯,要第一手口供。”

  ······

  大约一刻钟后,光德坊雍州衙门来人了,紧接着长安县令杨篡也来了。

  又一刻钟后,大内来人。

  “下官秘书省校书郎来济,奉旨召左千牛武怀玉立即进宫面圣!”青袍官员对众人宣布。

  武怀玉当下便把这里的事务交给了长安县令相篡负责,跟着来济一起进宫。

  “二郎没受伤吧?”

  “没事。”

  “陛下听说突厥细作在长安预谋行刺,谋夺掌心雷机密,十分震怒,已经派人开始彻查。”

  校书郎来济十六岁,是今年科举进士科录取才俊,他对武怀玉很关怀,只因他与秦琼关系很亲。

  来济父亲来护儿,隋朝的大将军、荣国公,秦琼早年便是以来护儿的亲兵起家,来护儿后来死在江都兵变中,父兄皆死,他跟兄弟来恒年幼在老家逃过一劫。

  秦琼这些年对来家兄弟很照顾,因这层关系,来济跟怀玉也算是半个义兄弟。

  “那些人果真是突厥颉利派来的刺客、细作吗?”

  “嗯,有些已经潜伏长安多年了,这些家伙想刺杀我,倒是让我顺藤摸瓜揪出来一张突厥潜伏奸细网来。”

  “二郎那又立功了。”

  (本章完)

第170章 有了新人莫忘旧人

  2023-03-31

  天阴沉沉。

  长安大街上骁卫巡骑大队人马上街,武侯也在城门、坊角增派人手。

  “长安城戒严了。”

  来济看着这兴师动众的模样,感叹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关起门来逮几只老鼠,清理下门户。”

  “应当不出这个月,就该有结果了。”

  十万突厥人在渭北,大唐暂时不动他们,可藏在长安城里的这些老鼠,朝廷要清除他们并不会太难。

  “听说十一郎升吏部司封主事了?”

  “嗯,比不得二郎啊。”来济感叹着,来护儿十二子,当初江都随来护儿一起遇害十子,只余两年幼儿子在老家幸免于难。

  来家祖上是东汉名将来歙,来护儿早年父母双亡,伯母养大,长大后手刃害死伯父的乡中豪强,然后游过长江投隋军,立下无数战功封荣国公,可惜后来死于江都兵变。

  来济兄弟俩弃武习文,十六七少年,今年却一榜同中进士,当年他们一众兄长,却都跟他父亲一样以勇猛著称,尤其是来整来六郎,年少便军功封襄阳公。

  兄弟俩也是十分争气,虽说有秦琼照应,但能考中进士也是有真本事的,如今一个是秘书省校书郎,一个是吏部司封司主事。

  说来他们兄弟俩比怀玉还要早半年入仕,如今做到八九品职,也是非常了得,但跟武怀玉一比,真是比不上。人家六月才得太子特授入仕,现在不仅是六品职,还封爵了。

  “待扫平突厥,天下太平,终究还是要偃武修文的,将来是读书人的机会多,十一郎十二郎你们有才华,将来定能青云直上入政事堂拜相封公的。”

  来济哈哈一笑,只当是客套话。

  “我说的是真的,我会看些面相,你和十一郎都是紫气伴身,将来必为宰相的。”

  怀玉还真不是忽悠他,历史上来家兄弟后来就都当了宰相。

  许敬宗后来就说过,学士虞世南的儿子当将作监、工部侍郎,做了工匠头,武将来护儿的儿子们却当宰相,文武之分根本不是天生的。

  “借二郎吉言,”来十二郎笑笑,“不过我倒觉得,我大唐最重军功,讲究的是出将入相,二郎如此年轻,却能文能武,将来倒是更有可能拜相封公的。”

  “哈哈哈,一起一起,将来咱们同入都堂做相!”

  ······

  东宫。

  怀玉看着东宫前森严守卫,想起了仍占据着太极宫的李渊。

  那位太上皇他还从没见过,也是个悲剧人物,后世都说李渊当皇帝,全靠儿子李世民打的天下。

  但他如今倒越来越觉得,其实大唐建国,功劳最大的还是李渊,人家才是那个苦心谋划掌握大局的人,李世民李建成等开国都有功,但胜不过李渊去。

  李渊只是因玄武门之变,而让人忽视到他的英雄了得,毕竟隋末乱世,那么多枭雄,可唯有李渊起兵晚,却迅速夺取天下,这与他的战略谋划布局有关。

  就如当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李密曾给他出过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舍洛阳西取长安,据关中以夺天下,杨玄感不听,非在洛阳城下死磕,最后洛阳没打下,自己倒是落的个身死族灭下场。

  而数年后,李密鸠占鹊巢成了瓦岗老大,自称魏王,却也一样在中原死磕,跟洛阳王世充连番鏖战,最终枉称中原盟主,却两败俱伤便宜了李渊。

  选择有时大于努力。

  方向错了,越努力结果越差。

  不过李渊也犯下了大错,最终让自己提前退休了。

  也不知道李渊什么时候才肯让出太极宫,他一天不离开太极宫,李世民一天还是不得劲的。

  不过怀玉觉得李渊在宫里当太上皇弹琵琶忙着生孩子的那几年,应当是大唐比较积极向上的几年,也是李世民比较贤明谨慎的几年,头上始终有个开国之君压着,给李世民很大压力,做什么事都得三思。

  这段时间的李世民虚怀若谷,开明纳谏,就算魏征对着他喷一脸口水,李世民也都不带擦一下的。

  这时的李世民还是不够自信的,所以做事还不那么霸道。

首节 上一节 130/11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