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拿命教太子,皇帝求我别死 第120节

  回到北镇抚司,李珍还忍不住感慨陈策的推演究竟多么厉害!

  可当魏文礼说出李珍离开这段时间发生在陈策身上的诡异之事后,李珍更震惊的嘴都合不拢了。

  杀了东厂的人,居然还能顺利脱身?

  这且就罢了,竟还能做到斩草除根?

  李珍是彻底服了,他目光深邃的看著魏文礼,深深的道:“文礼,你做的很好,你保住了陈策一命,我替他谢谢你!”

  李珍起身抱拳,弯腰,行礼。

  魏文礼赶紧侧开,道:“李大人,使不得。”

  ……

  礼部。

  今日宁诚如往日一样来礼部当值,这是他入职礼部的第三天了,该交接的都已经交接好了。

  今早刚到值庐,便被一名文吏叫去了吏部右侍郎程敏政的值庐内。

  “下官见过程大人。”

  宁诚恭敬的行礼,程敏政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该有的礼数宁诚一点不敢乱,模样甚是恭敬。

  程敏政摆了摆手,示意宁诚落座喝茶。

  “如何?公务上还习惯吗?”

  宁诚有些受宠若惊,不知程敏政为何对自己这么好,忙不迭道:“回大人,都习惯。”

  “坐坐,不必客气。”

  程敏政和蔼的道:“习惯就好,若有不懂的尽管询问本官便是,不必觉得麻烦。”

  宁诚赶紧趁机道:“程大人,下官被调礼部……”

  程敏政点点头:“本官操作的。”

  宁诚感恩戴德的道谢,感动的稀里哗啦的。

  “怎么样?令女成婚了吗?”

  “啊?”

  宁诚惊愕的看著程敏政,一脸迷茫。

  程大人这是什么意思,为何忽然关心我家小女成婚与否?莫非他将我调到礼部,是想和我结亲?

  宁诚赶忙道:“尚未。”

  程敏政噢了一声,道:“女儿家的终身大事要早早确定了,成了,没什么事了,去办差吧。”

  “喏。”

  宁诚离去,现在依旧一头雾水,程大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刚才那一番话,是试探我的女儿成婚与否?所以,他打算提亲?

  眼下看来只有这个解释最为合理,宁诚好歹也在官场上混了这么久,他知道没有利益的事不会有人做。

  自己被调礼部从什么角度看都太诡异了,他和程敏政压根不认识。

  程大人给自己连续提拔两级,只能说明他带著目的的。

  若是自家小女能嫁给程家,倒也不失为一户好人家,而且还有些高攀了。

  ……

  朱厚照今天又挨骂了。

  倒不是因为西北的事,而是关于张家兄弟兑换盐引之事。

  朱厚照吃了哑巴亏,他实在没想到自家两个舅舅会无耻到这个程度啊,借著自己的名义,去河北兑换了足足一千引的盐巴!

  张家兄弟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反正盐他们已经兑换了,四十万斤盐,按照一斤五文钱的价格贩卖,转手就能白白获得六七千两银子。

  朱厚照红著脸,义愤填膺的找到陈策,骂骂咧咧的直说自己舅舅无耻之尤。

  陈策不关心张家兄弟是否在朱厚照身上占了便宜,反正他们都是一家人。

  只是从张家兄弟身上却折射出很多问题,也恰好利用这次机会将这其中的危害告知朱厚照。

  “伱的两个舅舅是幸运的,他们最起码能兑换到盐。”

  朱厚照:“啊?”

  “这是什么意思?”

  朱厚照不理解,兑换到盐这很难吗?

  陈策点头道:“难,很难。”

  朱厚照挠挠头:“为啥?”

  陈策道:“民间很多商人散户都拥有朝廷的盐引,这一批盐引甚至可以追溯到前朝。”

  “盐引太多,但盐却就那么多,所以兑换就有先后之说,权贵们自然可以兑换,但一些小商人小百姓们没有关系,只能朝后排队,有人甚至祖孙三代都兑换不了一引盐。”

  “乃至于许多人手里的盐引最后成了白纸公文。”

  朱厚照不解的道:“既然他有盐引,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

  陈策道:“官府为什么不给兑盐,这件事说来话长。”

  明政府是效仿元朝的制度,将这些地方的产盐划分区域,不准许跨区域贩盐,否则给予重罪。

  延伸出来的问题就是,政府在运输盐需要耗费最大的财政负担,不是盐的本身,而是天南地北的运输成本。

  民间百姓想做盐巴生意,首先要从官府中获取盐引。

  但最初的盐引是很难获得的,价值很高。

  久而久之,明政府在北疆边境出现了粮食危机,在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之后,军屯制度开始被破坏,军兵们屯田种不出来多少粮食了。

  基于这种前提下,朝廷就需要负担边境的粮食供给。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运输成本依旧高昂,明政府在运输到九边的成本越来越高。

  明太祖朱元璋就想出来了一种办法——开中制。

  简单点说就是,朝廷给商人发放盐引,但前提是,商人需要负责将湖广两淮等地的粮食运输到九边军队中,九边军队再开出勘合,商人用此勘合去问朝廷兑换盐引。

  盐巴的生意,这其中的利润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明太祖在采取开中制之后,立刻解决了边境粮草短缺的问题。

  可时间发展到两个甲子年后的今天,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开中制渐渐开始被破坏。

  崩坏的原因就是商人用盐引兑换不到盐了,那自然也就不会负担运输粮食去九边的任务。

  为什么?

  因为明政府滥发无度,又加上许多豪强藩王外戚权贵们会侵占盐引,就现在的弘治皇帝,都会时不时奖励盐引。这些人拥有优先兑换粮食的权力。

  造就的局面就是,盐引越来越多,但是兑换盐要开始排队走关系。

  商人们看不到利益,也就不愿意继续执行开中制,开中制开始崩溃。

  但别认为商人就被朝廷戏耍了,实际不然,开中制造就了明朝最严重的一个危机。

  各地大商崛起,比如山西晋商,就是攫取开中制之利而崛起。

  这些商人自然十分聪慧,他们崛起之后,开始割韭菜。

  割的自然是小商户,他们将手中的大量盐引折价卖给小商人,对下隐瞒盐引难兑盐的政策情况。

  如此之下,山西大商很完美的转嫁了风险,将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小商户。

  发展到万历时期,首辅部堂如张四维、王崇古就是凭借盐引之利,掌控了整个朝堂。

  到明朝末期,山西商人已经开始和努尔哈赤做起了钢铁生意。

  一件小事能折射出来明朝更大的管理漏洞问题。

  开中制和盐引破坏之后,若是现在不完善管理,对大商贾给予抑制,它们就会成为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厚照认真的听著陈策的分析,惊讶连连。

  连他这个皇太子都不清楚,大明的盐业制度已经分崩离析到这种程度。

第174章 盐引滥觞

  开中制和盐引泛滥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帝国弊制,要解决就要一同解决。

  陈策许久之前就仔细的想过开中制和盐引泛滥的老大难问题该如何解决。

  想要解决,需要布一盘很大的棋。

  既然朱厚照已经抛出来这个问题了,那也该让朱厚照参与进来,帮著自己将未来的一些根节给扫荡干净。

  如果现在还不解决,等陈策死了,这会加速帝国内部的财政危机和大官僚大商人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小老弟,这盐引真能引起这么大危机吗?”

  陈策点头道:“其实危机早就已经出来了,只是朝廷压著没发而已,因为朝廷解决不了。”

  “但开中制名存实亡和盐引泛滥却已是实打实的事。”

  朱厚照不信,父皇也没对自己说过啊?

  他要回去问问弘治皇帝。

  陈策自然也没拦著朱厚照,事情总不会一步到位,等朱厚照先弄清楚其中厉害关系再说吧。

  当然,现在也不是时机。

  因为陈策驿站生意还没完全创建起来。

  驿站也是他计划的一环,重要的一环,本来他打算等驿站全面建设完成后,才开始引导朱厚照去关注开中制和盐引泛滥的事上。

  不过既然朱厚照现在提到了,陈策就顺便和他先说了。

  等驿站这边铺开了,恰好可以实施陈策的全盘计划,彻底解决掉盐引泛滥和开中制累赘问题。

  明王朝走了半个世纪,原本的开中制已经不适合当下国情了,是时候变一变了。

  等朱厚照离开后,陈策便去找到刘洪。

  刘洪在不远处租赁了一处小院子,总不能一直住邸舍。

  这段时间刘洪一直在规划驿站生意,只是显得有些吃力。

  陈策需要给他找个头脑灵活的帮手。

  他想到了唐寅。

  就是不知唐寅有没有从舞弊案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陈策去了一趟徐经的别苑,徐经告诉陈策说唐寅变了很多,为了还他的钱,现在在报社做工。

  陈策‘啊’了一声,他还真不知道唐寅居然去了报社。

首节 上一节 120/41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