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帝师 第197节

  所以,许有文也跟着在这时说:“左丞,眼下除灭朝中奸臣是当务之急,而办报宜是当务之急,以在下愚见,左丞不妨问问这张士德是否愿意归附朝廷,作为为公除灭奸臣的助力。”

  泰费音看了一眼张士德。

  张士德则神色复杂地看了许有文一眼:“你是何意思?”

  “我的意思,你暗地里归附左丞,但对外则骗那朱元璋,说你是在奉令兄的命北伐,只是囿于济宁城下,未能攻克而已,同时只要朝中奸臣要处置左丞,你就配合左丞继续兴兵北上,让朝中奸臣不得不依赖左丞抵抗你,同时也让左丞有理由拒绝矫召之命,乃至利用你逼着陛下除掉奸臣。”

  许有文说这么多,其实意思就是让张士德配合泰费音行“养寇自重”之事。

  话说,元廷现在因为战事接连不利,中央威权也下降了许多。

  许多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早就有了拥兵自重的心思。

  这种心思在历史上会在元末愈演愈烈。

  泰费音这里自然也愿意如此,便点了点头:

  “此计甚好!”

  接着,泰费音就看向张士德:“你若不愿意,本官就只能将伱明正典刑,而跟你一起被俘虏的那两万兄弟,也将一同被活埋!”

  张士德自思,对大同社的理念,他是接受不了的,现在他兄长张士诚又不愿意整顿内政,还不如归附元廷,配合泰费音,或许真能让元廷在泰费音的操纵下重新焕发生机,进而能够对抗大同社,便回道:“我愿意归附朝廷!”

  一旁的杨元杲见此不由得笑了笑。

  但没有人注意到他那深不可测的笑意。

  泰费音和许有文此时皆为张士德愿意归附自己这边而喜不自胜地笑着。

  泰费音接着还让人给张士德松了绑,且也让其坐了下来,说:“我知道,你愿意归附朝廷,想来也是不接受那什么大同理念的。”

  “正是。”

  “非是卑下怕死而愿意归附左丞,是卑下也不愿意看见大同社将来真能取得这天下。”

  “卑下只知道忠于天子才是忠,不赞同忠于什么理念才是忠。”

  张士德回答道。

  泰费音颔首。

  而这时,许有文则笑着说:“既如此,不如即刻请张将军去招降你的部众。”

  泰费音也点了点头。

  张士德因而便拱手称是,且在这之后不久给张士诚去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已暗投元廷淮南行省左丞相泰费音麾下,而将装是在北伐中与泰费音的兵马对峙。

  与此同时。

  杨元杲也让人把实情传回到了集庆章诚这里。

  章诚得知后将这一情况告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后不由得说道:“这些义军将领到底是地主啊,即便《中华报》宣传大同理念和中华之文明这么久,也还是没把中华放在心上!”

  “他们为了能一直奴役百姓,也还是宁愿选择认虏为主,和许多儒士们的选择一样!甚至,还不如一些儒士聪明,至少许多儒士还是知道大势在哪边的,所以依旧选择了大同社。”

  “当然,这张士德可能也知道,毕竟他现在认虏为主也是不得已。”

  “但不管他是不是不得已,不想我们大同社取得天下的人还是很多。”

  朱元璋说着就看了章诚一眼。

  章诚笑了笑说:“他们不想归不想,但这天下大势可由不得他们。”

  朱元璋则在这时问着章诚:“汤和应该快有消息了吧?”

  “应该快了。”

  章诚回了一句。

  ——

  汤和这时的确已率战船到达了石见国,且占领了这里,还将这里已开采出的银矿全部装了船,并俘虏了这里的倭人,逼着他们继续采矿。

  同时,汤和也派人先回来告知朱元璋,他已经占据石见国,且希望能派些熟练的矿工来,加大对石见银山的开采力度。

  因为汤和不得不承认,倭人普遍矮小,而且开采银矿的水准不行,而如果派国内的矿工来,无疑会极大提高采矿速度。

  朱元璋在知道张士德投靠了泰费音不久,就收到了汤和派人带回来的消息,也亲眼看见了汤和派人带回来的大量白银。

  “还有五十万两在路上?”

  朱元璋问着回来的郑遇春,一脸惊喜。

  郑遇春点了点头:“不敢瞒上位,石见国的确是有个大银矿,带回来的一百万两只是当地倭人才开采出来的积蓄,章先生没有说错。”

  “这么说来,那里果然的确是我中华之故土,不然章先生怎么会知道那里有大银矿?”

  “我华夏子孙无能,如今竟已彻底忘了这块故土,以至于到现在才重新被咱们这些人知道!”

  朱元璋颇有所悟地感叹起来。

  (本章完)

第228章 豪绅大户炒银大亏,李善长劝胡惟庸要视章诚为主!

  元至正十七年,五月。

  汤和回到了集庆。

  朱元璋和章诚亲自去迎接了他。

  而汤和在见到朱元璋和章诚时,则是一脸凝重,且在跟朱元璋、章诚到吴国公府后,就一脸振奋地对朱元璋和章诚说:

  “上位!章先生!那里真的有大银矿,且那些倭人很好对付,身材矮小还甲胄稀少,关键是火器也没有!”

  接着,汤和还看了一眼章诚,说:“总之,跟章先生说的没有差别!”

  朱元璋听后也一脸凝重地点了点头,然后说道:“这么说来,吕宋有大量铜矿、美洲非洲有大量黄金也是真的。”

  章诚这里笑着说道:“自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让中华之民实现大同,只要我们大同社控制了这些金银。”

  朱元璋点了点首,接着就笑着说:“那现在就应该开始大量采购粮食、布匹还有土地,让那些存白银的官僚豪绅后悔一下。”

  “正是!新设的大同银行,已经开始铸银元,作为一种收购布币的银行商品,现在有这么多白银,正好可以卖更多白银。”

  章诚跟着说了一句。

  因为想着百姓既然喜欢囤白银,章诚便干脆以便民为由,让新设的大同银行卖银元。

  只是没几个人知道章诚卖银元就是为了将来能收割那些卖地卖粮换银元的大户利益。

  朱元璋也因此把白银都给了内阁,倒是没有自留一两,只去了枢密院,研究如何在军事上更快地统一华夏,进而使得军事方面可以尽快大规模的布局海外。

  而章诚在回了内阁后,且将汪广洋唤来说:“让惠民商行等官商加大力度收购谷麦、布帛以及良田,为接下来的军事扩张和更大规模的分田做准备,到时候内阁会准备五百万两白银从他们手里收购回去。”

  汪广洋听后惊骇:“有这么多白银吗?”

  “当然有!”

  章诚笑了笑,且嘱咐汪广洋:“不得泄密,否则唯你是问!”

  “是!”

  于是,在胡惟庸等贪官豪绅大肆出售粮食、布匹、土地换取黄金白银,乃至用贪污受贿的腐败手段收取黄金白银时,惠民商行等官商竟开始大肆收购粮食、布帛甚至是土地。

  当然。

  胡惟庸等贪官豪绅主要是收集的白银。

  因为这个时代,白银本来就不多,黄金就更为稀少了。

  所以,当石见银山的白银开始大量通过官商流入到市场而换取粮食、布帛和土地时,无疑会引起很大的银价波动,让很多贪官豪绅的资产大幅度贬值,毕竟现在的他们很大部分资产都是白银。

  不过,因为消息具有滞后性的缘故,在加上章诚有意隐瞒,只对外宣传说汤和带回来的大部分是从元廷地方官衙手里抄没的粮食和铁料,所以,胡惟庸等贪官豪绅还不知道这事,而在见惠民商行等官商继续加大力度收购粮食、布帛和土地时,也就依旧只以为这是为了军事上有更加充足的后勤保障,而为更大规模的作战做准备,便仍将粮食、布帛、土地不断地出售给惠民商行等官商。

  “可以肯定,照着这个趋势下去,上位将来必得天下!”

  胡惟庸甚至在这一天见李善长时,很乐观地对李善长说起关于自己对眼下惠民商行加大力度采购粮食、布帛、土地之事的观点来。

  李善长笑了笑说:“这是自然的事,你们铁政司务必做到廉洁奉公,不可官仓从各地买来的粮食、布帛让人漂没掉。”

  胡惟庸道:“请阁老放心,门生绝不敢擅自盗取官粮,不过是会处置一些发霉的粮食。”

  “那也不行!”

  李善长声色俱厉地说了一句。

  “是!”

  接着,李善长就又问着胡惟庸:“我听说你最近积攒了不少的白银?”

  胡惟庸颇为惊讶地看了李善长一眼。

  随后,胡惟庸还是如实回道:“凡事都瞒不过阁老您。”

  “你积攒了多少白银?”

  李善长问道。

  胡惟庸回道:“大约十万两!”

  李善长当即站起身来:“你要这么多银子作甚?!”

  接着,李善长又指着胡惟庸:“我给你说了多少遍,做官不能太贪,要适可而止,你攒这么多银子,将来有一两能带到棺材去吗?!”

  “阁老息怒!”

  胡惟庸忙跪了下来,回答说:“门生这也是为了上位的大业着想,为了响应章先生分田于民,增加自耕农数量的号召,把田地都贱卖给了乡民,只是乡民们不忍门生吃亏,只愿意拿布币去换银子来换,所以一时积攒了不少银子。”

  李善长呵呵一笑:“你这话说给老夫听,老夫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章先生和上位愿意相信伱的话。”

  “请阁老放心,门生会让他们相信的。”

  胡惟庸接下来在离开李善长这里后就甩袖背手冷笑了起来:“老货,胆子这么小,难道他朱元璋还真敢抄了我的银子不成,要知道,谢再兴和他们的银子都在我这里呢。”

  胡惟庸正笑着,赵仲中就疾步来了胡惟庸这里:“公总算出来了,大事不好了!”

  胡惟庸听后不禁问道:“什么大事不好?”

  “银价跌了!”

  赵仲中接着忙说了一句。

  胡惟庸听后忙喝道:“胡说,银价怎么会跌,我没让他跌,他怎么能跌!”

  “是真的跌了。”

  “您应该是知道的,新设的大同银行出了银元,允许百姓们拿布币去兑换银元,且会按照布币情况调整价格,结果虽然很多豪绅大户都拿布币去换银元,可那银元好像出不完似的,现在银元价格已经因此下调了许多,这无疑意味着银价也会跟着不值钱。”

  赵仲中不禁跺脚说道。

  胡惟庸听后神色一紧,忙说道:“带我去看看。”

  很快,胡惟庸就来到了大同银行外面,然后果然看见牌子上写的银元价格下跌了许多。

  “这说明大同银行没有印多少布币,反而再不停地出银元。”

  “只是大同银行哪里来的这么多银元。”

  胡惟庸神色阴沉了下来。

首节 上一节 197/2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