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道:“恭贺皇兄。”
李承乾站在原地道:“我们的父皇,这是准备告老了?”
李泰道:“且不说父皇是否要告老了,之后的许多事皇兄可以放手为之,也挺好的。”
兄弟三人走在一起,低声交谈着。
李泰忽然道:“父皇多半要召见我等了。”
李恪道:“为何?”
还未等李泰回话,就有太监匆匆而来,道:“陛下召见三位殿下用饭。”
李承乾上前一步道:“走吧。”
三人齐齐走向甘露殿,如今的太子,吴王,魏王都已成家,并且兄弟之间极为团结。
李世民正在吃着一碗凉面,用筷子示意道:“坐吧。”
三兄弟相继坐下,面前各自放着一碗凉面,还有一些细碎的羊肉。
李世民痛快地长出一口气,舒坦地道:“出游这一年,在各地走动唯独这宫里的一碗面,令朕向往。”
李泰道:“儿臣听闻父皇出游还去了阴山,那时朝臣一度以为父皇要去漠北打仗,儿臣还听闻阴山景色甚好,若得闲儿臣也想去看看。”
李世民将碗中的面条吃了,双手放在膝盖上,又道:“朕在洛阳见到了许多流民迁入,他们都是从各地而来,而这一年朕出游各地,还是关中的风光好呐,但这天下远没朕所想的这么好。”
“遥想当年,天下豪杰与诸多反王揭竿四起,奈何给世人留下了满地疮痍,朕如今再看,二十多年过去,许多地方依旧凋敝,依旧荒凉。”
李世民缓缓道:“朕何以登上泰山,何以言封禅?”
接着父皇又说起了他在这一年的见闻。
李恪跟随父皇出游,父皇见过的风景他都见过,因此他此刻最感同身受。
这天下,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如关中与洛阳那般,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地方都是。
殿内三兄弟端坐着,也没有动筷子,凉面放在桌上都没有动一口,安静地听着父皇的话语,这些话语并不好听,甚至父皇开始骂那些地方麻木不仁的官吏。
……
PS:今天还是暂时两更,明天争取三更。
月底最后一天了,诸位有月票记得投呀,感谢投给小张。
322.第322章 太子与老师
322.
今天,父皇似乎心情很不好,说了很多话,说的都是这一次出游之后的见闻,如果说战争是一种财富分配的方式,那么这种以府兵制为主的田亩重新分配的方式,就是最粗暴且简单的,也是最直观的。
这个天下很大,李唐建立的帝国需要统治整个天下,这天下数以千万计的人口等待着治理。
如今的关中今非昔比,关中各县各地,包括河西走廊陇西的都已得到了改观,这种改观说来很有意思。
都是在朝堂高压管理治下,以京兆府为主,皆有自己这个太子的严苛政令下,得以有了改善。
当然了,其中不乏有官吏抱怨,或者一部分人怨声载道。
直到三兄弟离开了甘露殿,那三碗凉面依旧放在桌上没有动筷子。
父皇说累了,便要去太液池休息。
走出甘露殿,李泰询问道:“听说於菟拿积木砸了父皇?”
李恪诧异道:“有这事?”
李泰道:“也是今天来早朝时才听说的,好在小於菟与父皇都没有大碍。”
李承乾走在前头道:“那孩子挺好动的,都是爷爷与丽质她们给惯的。”
李泰无奈一笑,小於菟不被惯坏,倒显得有些不太正常了。
走到承天门前,李恪道:“恪先去咸阳县看望刘仁轨。”
李泰也道:“青雀也先回文学馆了。”
两个弟弟都离开了,李承乾这才走向中书省,李泰与李恪都没说东征的事。
从父皇途经洛阳回长安的路上,朝野的群臣就对陛下会不会东征的事议论纷纷。
可这一次,父皇回来之后反而没人议论这件事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闭口不谈。
皇城内很热闹,官吏来往不断,比之以往更忙碌。
皇帝回来了,带回来了不少事,譬如说那道旨意,敕天下括浮游无籍者,限来年末附华,这一道旨意需要告知天下。
父皇与郑公回到长安,带来了不少的卷宗,李承乾还未看过却也能猜到几许。
此番出游一年,离开了关中这个舒适圈,走向了真正意义的天下,所谓浮游无籍者,是现在的逃户与隐户,并且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如今昭告天下,限这些隐户与逃户需要重新恢复户籍,可这种事真的容易吗?
又或者说父皇颁布了这道昭告天下的旨意,会感动多少人?
就因这种感动,就能改变这种现状吗?
未免太过理想化了。
再从某种方面来讲,从一个皇帝视角来看,赋税与威信是相辅相成的,失去了这两样,国家的号召力也就没有了。
因此《商君书》在以往的经验所得中确实可以得到一些借鉴,但放眼当下的环境,若还盲目地用一书治理天下。
从而失去了对实际环境与当下形势的判断,未免显得有些不符实际的理想化了。
大抵上,有些人只信奉黄老之学,或者是法家学说,多少都有些偷懒了吧。
走到中书省门前,李承乾又见到了舅舅。
长孙无忌行礼道:“殿下。”
李承乾揣着手停下脚步,道:“这些天恐怕有得忙了,中书省五品及以上官吏,晚上诸位都留一留。”
“郑公病重了。”
李承乾沉默片刻,蹙眉道:“难怪今天早朝不见郑公。”
长孙无忌又道:“臣这就去看望郑公,殿下当以国事为重,等忙完眼前这些事,殿下再去看望吧。”
“有劳舅舅。”
长孙无忌又一次行礼,快步离开。
忽然想到如今的郑公已是六十有三的高龄了。
李承乾在原地站了片刻,这才走入中书省。
张玄素是今年年初才回到长安的,他见太子来了,当即递上一份奏章,道:“殿下,这是马周所写的往年治理洛阳的奏疏。”
李承乾拿过奏章还未看,又道:“在洛阳的这些年有劳你们了?”
张玄素行礼道:“臣不敢懈怠。”
老师正在与几个文臣商谈,岑文本布置着一些政事。
还有不少文吏将一些卷宗送来了中书省,
一摞摞卷宗堆满在中书省的一旁,满满当当堆放在一起足足有半人高。
还有不少放在各个官吏的案前,将梳理各地卷宗的事交给于志宁与褚遂良。
李承乾拿着洛阳的奏疏,才坐下来翻看着。
近年来洛阳发展得很不错,更是在意料之外地不错,如今的洛阳增至二十五个县,算上洛阳城的人口,共计有七十五万人口,其中有四成是外来迁入洛阳的。
父皇所担忧的隐户与逃户问题在洛阳就不是问题,不论是洛阳还是关中,想要进入作坊劳作,就需要有户籍,没有户籍的是不能进入作坊劳作的,并且各县官府还会定期查问。
如此一来赋税与人口户籍问题就能得到很好地缓解。
现在的长安与洛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吸收器,不断吸收着西域与中原各地的财富,一车车的货物都被换作了钱,进入各个作坊,而各个作坊缴纳了税之后,就成了朝中的钱财。
并且还在不停地吸收劳动力,这种虹吸效应,会让关中与洛阳短时间内吸收巨量的资源。
李丽质的资源论就不得不重视了,要生产就必须掌握资源,如矿产与木料,甚至是茶山与盐矿,或者是蚕桑。
问题又回到了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上,一个巨大且老大难的问题。
马周要提高洛阳的市税,他觉得现在洛阳的市税实在是太低了,他想要将市税上涨到四成。
李承乾作了批注,将收税往生产的前端靠拢,并且以价格来定税,与货物无关。
本质上马周的问题并不是收缴税多少的问题,而是市税均寡的问题。
可以在洛阳进行试点,但在尝试的过程中需要把控好分寸,该多的要多,该少也尽量不要给乡民的生活造成负担。
贞观十六年,入秋之后,关中的粮食价格不降反涨,涨到了斗米十钱。
当早晨的浓雾散去之后,李承乾与老师走到长安城几里地外的一条河边,这条河是浐水,边上就是新丰县。
新丰县有一种酒水,就是名满天下的新丰酒。
新丰县是当年汉高祖刘邦兴修的一座城,以前叫作新丰城,是为当初汉高祖怀念沛县家乡所建成的。
时代几次变迁之后,这里就成了一个县。
虽不知当年的汉高祖刘邦有没有喝过新丰酒,是不是也真爱喝那新丰酒。
只是在后来的史书上,如李白那样的人,酷爱新丰酒。
走在新丰县外,就能见到一车车的坛子被送入县内。
李承乾道:“郑公病重了,但却没有再提及东征的事,老师觉得东征必要吗?”
房玄龄道:“是觉得若是郑公在,肯定会反对陛下东征?”
“老师以为呢?”
“嗯……臣也会反对陛下东征。”
李承乾揣着手望向远方,看着田地里还有一群孩子正在捡着麦秆,又道:“若父皇执意要东征,老师还会阻止吗?”
“殿下,贞观四年唐军征战突厥,贞观十年唐军才平定了吐谷浑之乱,之后贞观十三年高昌一战才打完,接着吐蕃兵犯松州,再后来就是天山一战与如今的漠北一战。”
老师没有直接回话,而是说了自贞观一朝到如今十六年间,发动的种种战争。
大唐的皇帝是好战的,大唐的将领也都是好战的,东征西讨,耗费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李承乾走在官道边,官道的一侧就是关中平原特有的田地,一眼看去田野直到视野尽头。
“若不是当初松州一战结束得迅速,恐怕父皇与朝臣都会答应和亲的吧。”
李承乾言罢,继续走着,老师也没有回答。
其实松赞干布的时机选得很好,他也是有实力的,吸纳了吐谷浑的残存牧民联合了吐蕃周边众多部族,要是松州没守住,要是那一战没赢,恐怕大唐与吐蕃已成了姻亲。
打都打了,青海也成了唐军屯田地,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
房玄龄道:“殿下,如今这天下人都渴求安宁。”
“如果东征高句丽的代价并不大,只需要一队千人的兵马就可以征讨下来,朝中还会这般阻挠吗?”
看到老师犹豫的表情,李承乾抬首道:“至今记得,温彦博老先生在离开人世之前,还在念想着辽东,一千人拿下高句丽……孤是不是太过痴心妄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