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342节

  她心中不免有了一些责任感,这份责任感来自女主人三个字。

  丈夫是太子,又掌朝中钱粮调度大权,成为东宫太子的妻子,要面对的事更多了。

  殿下没说伯父遇到的事,之后皇后请家母来宫里探望,苏婉才从前来探望的母亲口中听说了伯父的遭遇。

  这件事被太子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说起责任,东宫有这么多与众不同的孩子。

  学识出众的长乐公主,精通医术的东阳公主,天赋异禀的小兕子,还有余下的弟弟妹妹。

  意识到太子牵着自己的手,苏婉感受着殿下手掌的温度,心中又踏实了下来。

  “稚奴,你又打架了!”

  走回东宫,就听到了李丽质的呵斥声。

  李承乾领着妻子在爷爷身边坐下。

  小兕子抱着一叠卷宗而来,道:“这是朝中送来的,皇兄又把张柬之揍了。”

  李承乾带着笑容点头,“快去劝劝你姐姐。”

  苏婉也有些困惑。

  终于,挨了打的李治委屈在东宫门前罚站,“爷爷偏心。”

  李渊道:“呵呵,伱父皇也偏心。”

  李治欲言又止。

  注意到苏婉的目光看来,李承乾笑着示意她别担心,也别去管。

  听着李治向着爷爷撒娇,苏婉倒也理解了,这个家和谐之余,也有各自的脾气。

  之后李治也妥协了,他认了错之后,就带着慎弟一起去被罚去扫地了。

  说起张玄弼父子,也不知是不是时运不济,在洛阳挨了李义府的一顿打之后,奔赴长安前来告状。

  不过被李景恒给拦下了,虽说不知他与张玄弼说了什么。

  这两个弟弟与张柬之似乎八字犯冲,稚奴又把张柬之打了一顿,就当是孩子间的打闹处理了。

  李承乾翻看着卷宗,这些卷宗都是西域送来的,说的都是郭骆驼在西域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西域的崇文馆建成,就在安西都护府边上,西域的崇文馆有二十人,并且招收西域人来学中原文字与语言,当初提议这个举措时,郑公是极力赞同的。

  东宫的势力在西域算是扎下了根,李承乾看完一卷再拿起另一卷,如今西域的水土情况还没这么糟,可郭骆驼种植棉花的成效并没有预想的好,种棉花看起来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种起来,遇到的问题不少。

  他总结了去年一年种植棉花的经历,其中枯萎的与收成差的棉花依旧占据了两成往上,他越发坚信在西域建设坎儿井的先决条件有多么重要。

  因此,郭骆驼还走了一趟焉耆,让焉耆国王给了五千人的劳力,在安西都护府以西以北诸多地带,开挖坎儿井。

  关中正值寒冬,而在西域正有五千多人开挖坎儿井。

  这是郭骆驼这一辈子,最大的事业。

  张士贵一直驻扎在安西都护府,操练兵马,熟悉西域的环境之余还要不断地派出斥候,查探伊犁河东西两岸的两位可汗的情况。

  只待兵马粮草整顿好,陛下一声令下,带兵扫平天山。

  李承乾揉了揉眉间,思量着现在的情况,高昌国不在了,商路恢复了通畅,没有高昌王从中牟利,唐人可以直接在安西都护府收取入关的税。

  如何制定市税,在不影响商路畅通的情况,这条丝绸之路能够带动关中多少产业,这又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做很久的谋划。

  李丽质走出东宫瞪了一眼正在扫地的稚奴,她递上一份册子,道:“皇兄,都整理好了,东阳检查了一遍,没太大问题了。”

  李承乾拿过册子,道:“孤这去见父皇。”

  宫里,立政殿。

  李世民听着太监的话语,得知这件事,拼着拼图道:“当真如此?”

  太监点头道:“是的。”

  长孙皇后给小兕子改着道袍,坐在一旁听着。

  “心有正义李孝恭?恪尽职守李道宗?”李世民呵呵不屑笑着,道:“他还真是重视这两位叔叔。”

  长孙皇后一手拿着针线,道:“与承乾走得近的亲眷也就这两位了。”

  李世民又道:“这小子的字写得如何?”

  太监回禀道:“很好。”

  “平时没见这小子有练字。”李世民看过儿子写过的卷宗文章,承乾的字说不上太好,只能算是工整。

  也仅仅只是工整而已,他赐出去的字也不怕被人指点,还很好?

  李世民的神色上又多了几分不满。

  太监意识到自己好话似乎是说错了,只是想让陛下高兴一些,既是太子的字能说不好看吗?

  长孙皇后又道:“承乾长大了,也该让他管管家事。”

  不多时,又有太监来报,道:“禀陛下,太子殿下来了。”

  李世民喝着茶水,目光还在这块巨大的拼图上,颔首道:“让他进殿。”

  话音刚落,李承乾走入温暖的殿内,母后就坐在一旁缝补着这件道袍。

  “承乾,你赐了字给两位叔叔?”

  “儿臣的字,写得并不好,仅是赞赏两位叔叔的为人。”

  “倒是谦虚。”长孙皇后面带笑意,搁下手中的道袍,拉过儿子的手,小声道:“之前宁儿带着太子妃来看望过母后了,往后应付外戚的事,你需要谨慎。”

  李承乾颔首,“儿臣有分寸的。”

  再看向父皇,李承乾行礼道:“儿臣今日来,是有事想要与父皇商量。”

  李世民道:“商量?”

  “西域送来的棉花都是母后在安排,现在宫里存放的棉花有两千石,想开设作坊。”

  李世民将一块拼图放下,看着拼凑的位置,道:“宫里有人手织布做衣。”

  “可这么多棉花不制成衣裳,存放着也不会产生实际的价值。”

  李世民道:“你的东宫都富裕成什么样了。”

  “掌握生产才是掌握财富,东宫的钱财不过是一时的。”李承乾又道:“儿臣命少府监改制了纺车,先从制造环节尝试着手。”

  见父皇沉默不语,李承乾递上一册奏章,“这是东阳与丽质编写的棉花定价与成本的预算,还请父皇过目。”

  册子就放在桌上,而且很厚。

  冬日里,还有些风吹入殿中,李世民拿起册子蹙眉看着,心想这儿子是不是忘了,现在是休沐时节,还是说他觉得朕不用休沐的吗?

273.第273章 天要晴了

  273.

  李世民看了片刻又将手中的册子放下,拿起一旁的茶碗,饮下一口茶水,打量着这个儿子若有所思。

  “儿臣就先告退了。”

  “慢着。”

  李承乾回身道:“父皇可还有嘱咐?”

  李世民从一旁拿起奏章道:“这是军中商议的事,还缺三十万石粮草。”

  李承乾接过奏章,点头道:“这就去准备。”

  父皇的目光又落在拼图上了,李承乾拿着奏章离开。

  殿内很安静,皇后的心情很不错,面带笑容地继续用针线改着一件道袍。

  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再也没有去翻看手边的棉花定价方略。

  寒冬腊月,关中又飘起了一场大雪。

  李治陪着妹妹明达来到钦天监。

  李淳风手捧着一个罗盘,穿着单薄的道袍,闭目似有盘算,低声道:“今日北风,风速乙级三等……”

  良久,李淳风起身望着钦天监外的大雪,道:“晴天就快来了。”

  李治陪着妹妹坐下来,一起看着道门的典籍,这是被姐姐惩罚的,这段时间都不能去找狄仁杰玩了。

  明达问道:“李道长,还须几天才晴朗”

  李淳风拂袖道:“快了。”

  皇宫北面的太液池。

  李承乾带着斗笠坐在太液池边,每每在这里点起一个炉子,几头小鹿十分通人性,炉子一点,它们便会凑过来取暖。

  苏婉穿着一件红色的大氅,正在教着临川小公主抚琴,琴声在别苑门前,一直传到了太液池的水榭边。

  宁儿沏上一碗热茶,放在殿下身边的桌上。

  太子在钓鱼的时候,此时此刻中书省,褚遂良踩过一地的积雪,脚步匆匆走入。

  进入中书省内,他拍下落在身上的积雪,见到于志宁与张行成已在忙碌了。

  褚遂良坐下来,看着眼前的账册,道:“哪里还有三十万石粮草可以调度?”

  于志宁提笔在砚台上沾了些墨水,道:“还以为你不来了。”

  褚遂良搓着手道:“于侍郎小看某家了。”

  再看眼前的卷宗,褚遂良一卷卷翻看着,低声道:“去哪里调来三十万石粮草,今年不是往安西都护府送去六十万石吗?”

  张行成解释道:“六十万石粮食只够五万安西军用几个月?”

  褚遂良蹙眉思索着,道:“难道从各县调用?”

  于志宁道:“潼关有囤积的粮食八十万石,河西走廊囤积的粮食还有二十万石,先从河西走廊调度十万石,再从潼关调用五十万石粮草送去河西走廊,从中再抽调十万石给安西都护府。”

  经这么一提醒,褚遂良便翻看着卷宗,疑惑道:“潼关只有存粮十五万石,哪里有八十万石?”

  “褚侍郎看看陈仓与咸阳县,泾阳县的官仓,再看天水郡的官仓。”

  闻言,褚遂良站起身从书架上又拿下几卷的卷宗,看了粮食调度的记录,豁然开朗,“原来以前每个月都有粮食往西送。”

  以往在关中登基的皇帝,会将粮食囤积在洛阳,这就有了洛阳行宫所在的意义,皇帝时常会去洛阳。

  杨广修建了大运河之后,也曾在洛阳居住很久。

  而当今太子则是将粮食囤积在了潼关。

  褚遂良看着一卷卷的记录,思绪中出现了一条条运粮的路径。

  从两年前开始,关中的粮食一直在调动,不断地运送去河西走廊,这条运输路线从潼关为起点,经过渭南,长安,咸阳桥,一路过了陈仓去陇右,再前往河西走廊。

  关中的粮食一直都是活动的,而非囤积在某一处。

  现在只要一个调令,存放在各县的粮食当即就可以送去河西走廊。

  陇山以东的几个县半月之间就能与河西走廊凑齐三十万石粮草,最多两月就可以运送到安西都护府。

首节 上一节 342/4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